肥胖症新闻(肥胖症宣传海报)
日本学者:肥胖会增加患上肝癌和大肠癌的风险
来源:人民网-日本频道
人民网东京12月2日电 据《读卖新闻》报道,日本德岛大学大学院医齿药学研究部助教渡边毅日前发布研究结果称,肥胖和代谢异常会增加日本人的患癌风险。这项研究利用了以日本人为对象实施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研究结果显示,从癌症类型来看,肥胖的人患上肝癌和大肠癌的风险更高。即使体重处于正常范围内,若存在高血糖等代谢异常的人,罹患胰腺癌的风险也会增加。
渡边毅通过分析从德岛大学及全国多所大学和癌症中心收集的约5.3万名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得知,肥胖之人患肝癌的风险提高139%,患大肠癌的风险提高41%。此外,若存在高血糖、血脂异常或高血压等其中一种或多种情况,即定义为代谢异常,患癌症的风险都会提高15%。
而在女性当中,肥胖可使患乳腺癌风险提高45%,若同时有代谢异常,会进一步上升至63%,而患子宫癌的风险也会提高95%。另外,即使是体重处在正常范围内的男性和女性,若存在代谢异常,患胰腺癌的风险会提高60%。
在德岛大学举行的记者会上,渡边毅表示:“过去在欧洲,人们一直认为肥胖者的癌症发病率较低。但通过这一次的研究发现,肥胖对日本人的影响非常大。”同时他也呼吁大家,积极去了解自己容易罹患的癌症类型,并通过改善饮食、锻炼身体等方式进行有效预防。(编译:蒋晓辰 校对:陈建军)
浙江15部门联合“出招”,遏制居民超重和肥胖趋势
为有效遏制超重和肥胖上升趋势,推进慢性病多病共管,倡导和推进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日前浙江省卫生健康委联合省教育厅、省体育局、省总工会等15部门,制定印发《浙江省“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2024-2026年)》,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营造全社会共同践行的良好氛围,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显著提升,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广泛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
调查显示,浙江省居民超重肥胖率高达47.6%,亟须加强干预,予以改善。体重水平与人体健康状况密切相关,体重异常特别是超重和肥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部分癌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全省人群体重数据显示,2023年浙江省18岁及以上居民的平均体重为64.0kg,较2015年增加2.0kg。其中,男性71.6kg、女性58.3kg;平均腰围为82.4cm,较2015年增加1.4cm,其中,男性87.3cm、女性78.6cm;平均BMI24.0,较2015年增加0.6,其中,男性24.8、女性23.4。浙江18岁及以上居民的超重率达到了33.9%,以此估算,浙江省成年人中超重人口约为1741万;肥胖率为13.7%,估算肥胖人口约为704万;中心性肥胖率为32.6%,估算现有人数约为1675万。按照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5年到2023年,浙江省18岁以上居民肥胖率涨幅约为61.6%。
《方案》指出,在家庭层面,要将健康体重作为家庭生活新理念,将体重管理纳入健康家庭建设内容,鼓励配备“一秤一尺一日历” (体重秤、腰围尺、体重管理日历),家庭成员定期测量体重和腰围,做到“三知一管”(知晓健康体重标准、知晓自身体重变化、知晓体重管理方法,科学管理自身体重),掌握科学营养和烹饪知识技巧,推广“三少六多”(少食精制主食、红肉和油盐糖,适量增加粗粮、果蔬、坚果等)的饮食模式,以家庭为单位积极参与全民健身运动。
在社会层面,推进健康食堂、健康餐厅建设,倡导低盐、低油、低糖饮食,鼓励公共体育场馆、符合条件的公办学校和单位体育场馆免收费或低收费开放。在学校层面,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校园内避免售卖高盐、高糖及高脂食品。
《方案》还指出,鼓励医疗卫生机构设置体重管理门诊或肥胖防治中心,构建肥胖症多学科诊疗(MDT)模式,提供一站式肥胖联合诊疗服务;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将超重肥胖及其合并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等病症共管共防共治,加强“四高一重”管理,开展共同危险因素预防、联合筛查、管理随访、生活方式指导等。
针对职业人群健康现状,鼓励定期组织职工体检,推进健全职工健康档案,将体重管理作为健康档案的组成内容,加强超重肥胖筛查,定期开展身高体重腰围自测。
澎湃新闻记者 杨佳吟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我国约1.8亿成年人患有肥胖症,腹型肥胖同样需要减重
近日,由北京医卫健康公益基金会发起的“防治肥胖症,只为更健康”公益项目传出消息:我国约1.8亿成年人患有肥胖症。许多人对肥胖症的认知仍停留在“外观问题”层面,却忽视了它作为一种疾病带来的健康隐患。专家提醒市民需科学管理体重、远离健康风险。
所谓“肥胖症”,是一种以大脑为中心,由生物、遗传、社会、心理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复杂疾病。作为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主要危险因素,肥胖症与超过200种疾病相关。以心血管疾病为例,超过三分之二的肥胖相关死亡是心血管疾病引起的,肥胖因此常被称之为“万病之源”。
到底如何判定是否肥胖?医学界通常使用体质指数(BMI)来评估。BMI事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近日印发的《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在我国成年人群中,BMI达到24kg/m²且低于28kg/m²为超重,达到或超过28kg/m²为肥胖症。
指南还指出,我国人群以腹腔内脏脂肪分布较多为主要特征,较易形成腹型肥胖。腹型肥胖人群更容易发生代谢综合征,而通过测量腰围则可以简单判断是否为腹型肥胖。值得一提的是,BMI在正常范围内男性腰围大于或等于90厘米、女性腰围大于或等于85厘米,属于腹型肥胖,同样需要减重。
针对肥胖症,体重管理干预越早,获益也越大。《肥胖患者的长期体重管理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4)》提出,体重管理的关口应当前移。即在体重出现上升时即起始体重管理计划,而非等到并发症的出现甚至加重。面对肥胖带来的健康威胁,可以通过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健康体检以便尽早采取干预措施;同时也应当主动寻求专业医疗帮助,及早治疗,预防肥胖可能引发的相关并发症。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李小英教授同时表示:“既往超重或肥胖的药物治疗手段十分有限。以GLP-1RA为代表的新型减重药物有望打破我国超重或肥胖患者治疗选择有限的局面,对于提高患者获益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公益项目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地铁站同步开展。项目以城市生活的核心场景——地铁为平台,旨在打破过往的认知局限,向公众科普肥胖症及其危害,倡导从体重管理开始,提升全民健康意识。该项目由诺和诺德公益支持。
来源:作者:顾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