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会尿频吗(肥胖会引起尿失禁吗)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晚上起夜次数多或是这几个原因 尽早检查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晚上睡得好好的,突然被尿意惊醒,不得不起来上厕所。偶尔起夜一次可能并不值得担心,但如果夜间起夜次数明显增多,有些人会开始担心,这是不是肾衰竭的前兆?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晚上频繁起夜?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夜尿多 身体哪里出了问题

01

患有慢性病

人体产生尿液的地方,主要在肾脏,像糖尿病、慢性肾炎、尿崩症等慢性疾病,都容易让肾脏产尿增多。

02

储尿问题

尿液产生之后,会被存放在膀胱中,膀胱如果受压迫,就可能会被动缩小,从而影响储尿。比如患有前列腺增生,膀胱三角区肌层出现代偿性肥厚,从而造成逼尿肌反射亢进,导致稍有一点点尿,就会产生出急不可耐的强烈尿意,甚至把你直接从睡梦中揪醒。还有尿道狭窄、膀胱结核等问题,也可能会造成尿频。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拍片和其他辅助检查才能明确。

03

其他调节有问题

例如,一种叫做精氨酸血管加压素的物质,在你熬夜、饥饿等生理节律紊乱时会导致夜尿症,此外还有一些药物、食物等因素也会引起调节障碍。

04

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常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其高发人群是有性生活的女性。由于女性尿道直又短,且与阴道、肛门相邻,在进行性生活时,不停地碰撞和挤压都是给细菌制造机会,所以容易患上尿路感染。

如何预防夜尿多的问题

预防夜尿增多的关键在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定期体检。对于没有其他疾病的普通人群,以下几点建议可以帮助预防夜尿问题:

1. 控制睡前饮水量:尽量在睡前2小时内减少饮水,尤其是避免摄入咖啡、茶等利尿性饮品。

2. 保持健康体重:肥胖会增加尿频的风险,保持健康体重有助于减少夜尿,还能降低心血管和代谢疾病的风险。

3. 注意饮食调节:减少盐分摄入,避免高盐饮食导致的水肿和血压升高,进而影响肾脏和膀胱功能。

4. 定期体检:对于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或肾脏病史的人群,定期进行尿常规、肾功能和血压血糖检查,及时了解身体状况。

晚上起夜次数多,不一定意味着肾衰竭,但它确实是身体发出的一个信号,提示我们可能存在潜在的健康问题。尽早关注夜尿的变化,及时检查和管理,有助于维护肾脏和全身的健康。

来源: 健康吉林12320

夜尿增多,是肾虚吗?牢记养肾“三字经”,男女都适用

老话说“男人要补肾”,说的就是肾虚。其实,不论男女都可能肾虚,而且肾虚的症状不单单表现在生殖方面,排泄、精神、睡眠等都会受到影响。今天就来和大家详解肾虚。

张先生,因夜尿增多来就医

张先生属于先天体弱的类型,从小到大很容易生病,因为看病花了不少钱。最近一段时间,张先生发现自己夜尿增多,一个晚上要起来三四次,觉都没法睡了,他的抵抗力本来就差,现在因为睡眠不足精神更差了,前段时间还感冒了,一直没有好。

身体健康的人晚上排尿一般不超过2次,像张先生这样次数过多显然是不正常的,那么到底是不是肾虚呢?

肾阳虚患者因为肾气不固,体内的津液无法收敛,所以会出现尿频、夜尿的情况,就像一个满是缝隙的篮子,存不住水。

不过,仅从夜尿多这一个症状还不能断定张先生一定是肾虚。夜尿增多还要考虑其他因素,例如:

天气寒冷血管会收缩,肾脏代谢速度加快,过滤的尿液会比较多,尤其是老年人,更加多见。

因为老年人的肾功能比较差,膀胱弹性不足,不容易存住尿液。而且很多老年人还有前列腺问题,炎症对尿道产生刺激,也会导致尿多。

另外,饮水增多、吃了很多水果、糖前期或糖尿病、情绪紧张等因素,都会影响排泄。因此,现在要进行排查,找到夜尿增多的原因。同时还要结合身上其他的症状来判断,张先生到底是不是肾虚。

张先生的面色比较白,眉眼没有精神,体型比较胖,一走路就气喘吁吁,他说自己很怕冷,手脚常年不温,还经常腹泻。结合这些症状看,张先生符合肾阳虚的情况。

钱女士,因月经不调、多年不孕来就医

钱女士三年前和丈夫结婚,本以为很快就会怀孕,没想到一晃两三年过去,她的肚子还是没有动静。钱女士说自己一直有月经不调的问题,还十分怕热,晚上睡觉容易流汗,脾气不太好。

钱女士之前做过检查,显示为多囊卵巢综合征,且雄激素偏高、血糖偏高。医生认为钱女士符合中医里的肾阴虚情况,于是建议它中西医结合调理身体。

经过3个月的时间,钱女士发现自己的失眠情况有所改善,月经也正常了。不仅如此,她的检查指标也恢复正常。相信再过不久就会听到好消息。

是的,女性也会肾虚!阴虚还是阳虚,对照这三点看看

  • 看脸

阴虚患者脸色微红,唇色较深,舌头颜色发红,舌苔比较少,喜欢皱眉,神情烦躁没什么耐心,容易发怒。

阳虚患者脸色发白,唇色较淡,舌头滑腻,舌苔发白,不喜欢说话,表情沮丧,一脸萎靡不振的样子。

  • 看身体

阴虚患者大多比较瘦,怕热,喜欢吹空调、吃冷饮,不耐热,晚上睡觉后背和脖子容易出汗,白天腰腿容易酸痛,不喜欢活动。

阳虚患者大多虚胖,怕冷,离不开保温杯,手脚不容易焐热,哪怕坐着不动、光吃饭都会淌汗。阳虚体质也会腰疼,往往在吹风受凉后加重。

  • 看排泄

阴虚患者小便少、味道重,排便次数少,有时三四天才拉一次,大便比较臭。而阳虚患者小便多,晚上容易起夜,排便次数多,一天拉两三遍,而且粪便比较稀,不容易擦干净,还有一股酸腐味。

养肾“三字经”,男女都适用

——勤呼吸

进入人体的气不仅能滋养肺部,还有一部分气会进入肾,加强肾气,增强精气。肺部得到滋养,心肾相交,肾阴肾阳才能维持平衡。呼吸的本质是吸收健康的气,所以烟草气、油烟气、废气要远离,可到自然环境中练习深呼吸,慢慢地、深入地,把气吸进人体。

——睡眠足

肾怕累,要减轻它的负担,晚上不能熬夜,早点休息才能留住肾精。夏季可比其他季节推迟一个小时睡觉,提早一个小时起床,保证睡觉总时长不变。这是为了顺应季节变化,昼长夜短的规律。

——保护腰

护腰就是护肾,腰上的命门穴和肾俞穴不要露出来,容易腰酸疼痛,不管男女都要注意防寒,不能让腰受冻。家庭环境比较潮湿,要经常开窗通风,把被褥搬到户外晾晒。没事的时候可以揉一揉后腰眼,有助于肾脏健康。

——多喝水

肾健不健康,和饮水关系很大。有的人不喜欢喝水,实在渴了才喝,所以他们的尿液总是特别黄。肾脏重复过滤代谢废物,很容易受损。

另外,这里强调的是白开水,而不是各种甜味的气泡饮料,糖分不利于人体吸收,还会带来肾的负担,长此以往可能导致肾病。普通人每天喝2升水对肾脏影响不大,喝完后有尿意及时排出,别憋尿。

当发现自己夜尿增多了,先不要给自己贴上肾虚的标签,可能就是单纯地水喝多了,和肾无关,不过,如果还出现了腰酸、腹泻、精神不振、瞌睡、耳鸣等症状,那就要好好改善生活方式,调理身体了。

参考资料:

[1]有这6个症状,当心肾虚!这8个伤肾行为可轻易避免掉·健康湖北.2018-10-12

[2]是的,女人也会肾虚!5大表现别忽视,养肾方法奉上·健康时报.2020-12-01

[3]中医专家教你护肾强肾.今晚报.2021-03-12

[4]月经不调原来是肾虚 对症治疗两年她如愿做妈妈·红网.2022-01-24

得了糖尿病到底会胖还是会瘦

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说到糖尿病,需要大家多多重视,糖尿病不再是老年人出现的病症,很多年轻人甚至儿童也会出现。同样是得了糖尿病,有的人很胖,但是有的人却很瘦,为什么会这样呢?糖尿病究竟会让人变胖还是变瘦?记者采访了陕西省糖尿病学分会委员邢影,了解有关糖尿病的那些事。

得了糖尿病有的胖有的瘦

得了糖尿病到底会瘦还是会胖,邢影从两个实例开始讲起。36岁的李女士,入院体重达到109kg,BMI41.5kg/m2,近十年来,体重一直维持在210斤左右,曾经减过肥,后来体重逐渐反弹,自己也没有毅力,觉得“胖没事,健康就好”,所以,就一路胖过来了。因为体重过大,平时稍微动一动,就气喘吁吁,全身就冒虚汗,所以就更不爱运动。近3个月有明显口渴、多饮症状,此次因为腹部有隐痛、恶心、尿频、尿急、小便刺痛来就诊,入院时监测空腹血糖17.8mmol/L(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空腹≥7.0mmol/L或随机≥11.1mmol/L),经详细检查后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肥胖症及泌尿系感染。经系统治疗病情好转后出院,院外制定降糖减重的方案,三个月的随访,李女士成功减重42斤。

40岁的王先生,入院时体重98kg,BMI32.16kg/m2,因为体重下降、多饮、多尿、恶心、呕吐15天来院就诊,近半月来体重突然下降15kg,入院后化验随机血糖高达35.0mmol/L,快速糖化血红蛋白9.0%,尿常规:酮体2 、葡萄糖3 ,经系统检查后确诊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性酮症等相关代谢性疾病。经积极降糖、补液、消除酮体等对症治疗病情好转后出院,院外制定个体化降糖方案。

是胖还是瘦通过公式来算算

如何判断肥胖,通过一些常用指标就能知道。体重指数(BMI)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国际统一使用的肥胖判定方法,计算公式为: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kg/m2)。中国居民的判断标准,正常:18.5-23.9kg/m2,超重:≥24kg/m2,肥胖:≥28kg/m2。

研究结果表明,假若BMI≥24.0kg/m2,即使血脂、血压、血糖处于正常范围内,糖尿病的患病风险至少也会增加50%。也就是说,即便代谢状况良好,超重或肥胖人群的糖尿病风险也会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增加,其中超重者(BMI24.0-27.9kg/m2)糖尿病的患病率风险是正常体重的1.5倍,而肥胖者(BMI≥28.0kg/m2)更是达到了令人担忧的1.74倍。代谢异常并且肥胖的参与者糖尿病风险更是达到了2.15倍。

腰围(WC)是用来判定脂肪分布异常的指标,腰部脂肪过度积聚危害性最强,称作向心性肥胖。男性≥85cm,女性≥80cm,为肥胖。腰臀比(WHR)评价标准:男性>0.9,女性>0.8,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

标准(理想)体重和肥胖度怎么算,邢影说,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肥胖度=〔(实测体重-理想体重)÷理想体重〕×100%。体重超过理想体重10%为超重,超过20%即认为肥胖,超过30%-50%为中度肥胖,超过50%为重度肥胖,超过100%为病态肥胖。

什么决定糖尿病人的胖瘦

“糖尿病人的胖瘦情况,主要是由体内的胰岛素所决定的。”邢影说,胰岛素不仅有搬运血糖的作用,还可以促进脂肪合成和存储。脂肪堆积得越多,人也就越胖。

糖尿病可以根据病因分为多种类型,比如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以及特殊类型糖尿病等。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主要见于年轻人,三多一少症状典型,患者常体重降低,起病急,容易自发性地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早期胰岛素抵抗伴胰岛素进行性分泌不足,晚期胰岛素进行性分泌不足伴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常见于中老年人,三多一少症状并不典型,并且起病隐匿、病情缓慢。

邢影说,李女士在确诊2型糖尿病以前,很有可能已经患了糖尿病,譬如有明显的口渴、多饮症状,只是没有去医院确诊而已。这时候是处于糖尿病前期,胰岛功能尚有代偿功能,但是体内存在着胰岛素抵抗。自身机体想要去降低血糖,就必须分泌更多的胰岛素,就容易形成高胰岛血症。胰岛素一多,脂肪就堆积得越多,人也就越胖了。

许多糖尿病病人,尤其是糖尿病初期,患者的体型会越来越胖,这种肥胖不是全身匀称的发胖,而是以腹型肥胖为主。前面已经说过,胰岛素除了具有降糖作用之外,本身还具有促进脂肪合成并储存的作用,因此有着潜在增加体重的效应。那些体型肥胖的患者,其发病的原因大都在于胰岛素抵抗,就是说胰岛细胞能够分泌足够量的胰岛素,但身体不能很好地利用来分解葡萄糖,当胰岛素抵抗发生时,胰岛细胞就会增加胰岛素的分泌,而高胰岛素水平会进一步促进身体发胖,肥胖又会反过来阻碍身体合理利用胰岛素,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糖尿病的消瘦与血糖升高、胰岛素水平降低关系更大一点,对于1型糖尿病可能更典型,它的胰岛功能较差,那么胰岛素分泌得特别少,所以会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而且容易出现酮症。而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大部分胰岛功能残存,口服药物有效,如果出现了体重明显减轻,可能还是跟胰岛素分泌不足相关。所以这一部分患者,大部分考虑血糖水平过高,导致的这种体重减轻,就如王先生一样,如果体重减轻、消瘦的时候,提示血糖控制得不是特别好。

到了后来,随着病情的进展,胰岛的功能可能有所减弱,体内的胰岛素分泌就减少了,逐渐地胰岛功能衰减,这就跟我们1型糖尿病人类似,表现为胰岛素分泌彻底不够的时候,就不会有脂肪的堆积。同时,因为胰岛素的不足,血糖无法正常供能,这时候就会燃烧脂肪供能,脂肪燃烧得多了,久而久之,人也就消瘦了。

如果能做到机体中胰岛素的量与血糖的消耗量恰好平衡,血糖既不会高,也不会因有剩余而转化成脂肪,体重自然会保持相对稳定;反之,如果治疗后胰岛素有过量,转化成的脂肪会增多,体重就会增加而长胖;如果胰岛素仍然有不足,不但血糖得不到利用会升高,还不得不通过分解身体中脂肪来补充能量,最终导致了体重下降而越来越瘦。

另外,如果监测血糖正常,出现突然消瘦,除了考虑糖尿病之外,也可能常见于以下疾病:1.食管、胃肠道病变,可以引起吞咽困难,严重的恶心、呕吐、腹泻等,使机体的能量供应不足引起消瘦。2.活动性肺结核、恶性肿瘤,如胃癌、肺癌、肝癌、胰腺癌等消耗性疾病,可以因为消耗增多引起体重进行性下降。3.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时,机体的糖、脂肪、蛋白质会出现消耗增多,引起消瘦。4.肝脏、胆道疾病可引起消化液或消化酶的合成分泌减少,可影响消化、吸收不良,引起消瘦。

所以说,糖尿病患者既可以胖,也可以瘦,糖尿病患者的胖瘦,和糖尿病类型以及胰岛素缺乏程度有关。胰岛素是一种促合成激素,能够促进蛋白质、脂肪和糖原的合成,抑制蛋白质、脂肪和糖原的分解,如果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缺乏严重,糖尿病患者就会消瘦,如果糖尿病患者以胰岛素抵抗为主,患者多为肥胖。1型糖尿病多青少年起病,以胰岛素缺乏为主,可有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治疗主要依赖胰岛素,所以1型糖尿病的患者体型多消瘦。2型糖尿病既有胰岛素抵抗,也有胰岛素缺乏,尤其是病程短的2型糖尿病,多以胰岛素抵抗为主,多是肥胖体型。肥胖是胰岛素抵抗发生的基础,胰岛素抵抗容易导致糖代谢异常,甚至发生糖尿病。病程长的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功能很差,也可以表现为消瘦。

糖尿病病人无论是太瘦还是过胖都不是啥好事,能保持相对稳定的标准体重才是最好的,因为胖瘦是一项能体现出糖尿病轻重的直观指标,也不要认为体重没变化就不会是糖尿病。在日常生活中,还是需要进行长期科学有规律的运动,保持健康饮食结构,对糖尿病“敬而远之”。(王皖秦朱明明记者王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