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腰腹肥胖中医脾气虚(腹部肥胖中医如何减肥)

中医减重从泽伟 0
文章目录:

胖、肉松软、肚子胀,根源在脾胃!升降汤,打通脾胃,行气除湿!

在这个追求健康与美的时代,肥胖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困扰。很多人认为,肥胖是因为气虚、气滞、痰湿等原因造成的,这些说法很有道理,但不容易理解,简单来说,肥胖就是食物的消化出了问题,根源在脾胃。

我们每天摄入的食物,需要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转化为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当脾胃功能出现问题时,食物的消化吸收就会受到影响。有些东西吸收不了,又排不出去,就会在体内堆积起来,形成肥胖。

脾胃升降正常,全身的气机才能畅通无阻。然而,一旦脾胃升降出了问题,首先受到影响的就是食物的消化,肚子发胀,腰腹赘肉横生,大便也不顺畅;此外,脾胃之气上不去、下不来,导致水液和津液的运输受阻,生出痰湿,肌肉变得松松垮垮;最后脾胃虚弱可能导致气血不足,进而影响肝脏的气血供应,使得肝脏无法得到足够的营养和氧气,从而导致肝气郁结,出现胁肋胀痛,情绪失控的现象。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需调理脾胃气机,脾胃功能正常了,自然也就瘦了!

大医张锡纯这个升降汤设计得非常巧妙,它分三路来调理脾胃的气机。

第一路是助脾升清。党参、生黄芪和白术这三味药,都是补益脾胃的佳品。它们可以健脾益气,解决脾胃虚弱的问题。对于肥胖的人来说,先把脾胃养好,才是减肥的第一步。

第二路是帮胃降浊。广陈皮、川厚朴、鸡内金和生姜这四味药,共同协作,帮助胃降浊气。陈皮是理气的全能选手,可以升降自如;厚朴则主降逆,行气消胀的;生姜温暖中焦,驱散体内的寒气;鸡内金消食导滞,增强胃的接纳能力。这四味药共同作用,让胃的降浊功能得以恢复。

第三路是疏肝理气。脾胃有问题时,肝脏往往会趁机作乱。桂枝温通经脉,川芎活血行气;知母和白芍则滋阴养血,敛肝柔肝。它们不仅可以帮助疏肝理气,还可以防止温躁药物伤害脾胃。

李女士,身高157,体重138斤,主诉身体沉重,容易累,食欲不振,腹胀不适,胁肋胀痛,情绪不佳,失眠多梦,大便不畅。

我看她舌淡胖,苔白腻,舌边有齿痕,综合辨证属于脾虚湿阻型肥胖。脾气虚弱,运化失职,导致水湿内停,形成痰湿积聚,身体代谢减慢。

我再升降汤基础上加减拟方,提升脾气、降胃气,达到祛湿化痰、调理气血的目的。

前后调理了3个月,体重从138斤降到了108斤,身体轻松了,睡眠也好了,腹胀与便秘也没有了!

小腹肥胖很让人头痛,艾灸这个穴位让你做个苗条人

小腹肥胖是件很让人头痛的事,不仅仅体重超标的人会有,就连一些明眼上看着很苗条的人也会有。

造成腹部肥胖的原因有很多,不规律的作息导致的内分泌失调,高热量食品、久坐不动等等。

排除生活习惯外,从中医角度来说,腹部肥胖往往是人体一条特殊的经脉“带脉”堵塞所造成的。

带脉,人体奇经八脉之一,位于腰腹之间、人体唯一横向运行的脉络。“带脉”中的“带”字,含有腰带的意思,因为其横行于腰腹之间,统束全身直行的经脉,状如束带,故称“带脉”。

一、带脉有何用?

1、中医认为带脉“总束诸脉”,能约束纵行之脉,足三阴 、三阳以及阴阳二蹻脉皆受带脉之约束,以加强经脉之间的联系。有很多人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腹部、腰部的赘肉越来越多,那就是“带脉”约束力不够强了,就好像我们的腰带坏了,没有办法扎紧裤腰一样。

2、带脉还有固护胎儿和主司妇女带下的作用。

3、带脉位于中下焦之处,下面就是生殖系统所处的位置,因此带脉影响孕育。

二、带脉为什么不通?

1

寒湿入体

带脉不通多因寒湿入体所致。寒则凝、凝则瘀、瘀则堵,久之,带脉就不通了。

2

肝郁脾虚

带脉不通亦与肝郁脾虚有关。长期精神紧张、情绪不畅、经常熬夜会导致肝郁,长期思虑过多、缺乏运动、贪食寒凉会导致脾虚,二者都会导致带脉不通。

人体其他经脉都是上下纵向而行,只有带脉左右横向环绕,把所有循行于腰腹的纵向经脉都系住。因此,一旦带脉堵塞,腰腹经络都会在其与带脉的交叉点堵塞。经络瘀堵,气血运行就不通畅,腰腹部就会感觉寒凉(加之腹部是六条阴经汇聚之处,容易寒凝瘀滞),就本能地需要借助外在力量(脂肪)来保暖。

就这样,脂肪一点一点地聚集,天长日久,聚沙成塔,腰腹部就肥胖起来。所以,要想消除腰腹赘肉,首先得防寒保暖,以防带脉瘀堵。

三、艾灸如何疏通带脉?

艾草素有“养生仙草”的美名,是罕见的能通十二经的药草,中医多部典籍都对其赞誉有加。韩国古医书《东医宝鉴》(朝鲜民族古代药学史上的巨著)也对艾草推崇备至,认为艾草可治诸多久治不愈的疾病,可治腹痛、赤痢和白痢,可治因五脏痔漏导致的流血、生疮,另外还可以祛风寒、促妊娠、助生肌。

艾草具有“释放热量大,燃烧时间长”的特点,艾灸时可以长时间高效率地刺激穴位,有效温经通络、祛寒除湿、活血化瘀、散结消症。带脉位于六条阴经汇聚的腰腹部,天生容易寒凝瘀滞,艾草乃纯阳之物,非常适合寒湿体质,《黄帝内经》曰: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所以,当人体被寒湿侵袭,以致内在阳气不足时,就必须借助外在力量补充,而艾灸则是当之无愧的不二之选。

艾灸取穴:简单地说,只要是平时系皮带的那一圈(带脉所在位置)都需要艾灸。其中有3个穴位:带脉穴、五枢穴、维道穴可以重灸,因为这3个穴位在胆经上,肝胆互为表里,刺激这3个穴位,可以疏肝利胆,帮助胆经排毒,可有效祛除面部色斑。此外,肝郁脾虚者,可加灸太冲穴和足三里穴,也有助于稳固带脉。

四、敲带脉

除了艾灸以外,敲带脉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方法也较简单,躺在床上,轻捶自己左右的腰部,100次以上就可以。月经期间和孕期都不要捶。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经常推敲保养带脉,好处多多。

一是有利于脂肪的代谢,减少赘肉的产生,尤其是对于腹部及腰部两侧赘肉的减肥更是有奇效。

二是可以增加肠道蠕动,对于便秘的人有很好的通便效果。

三是可以让经络气血运行加快,有调经止带及疏肝行滞的作用,可消除诸经在此处的血淤积热,对于腰部冰凉而常常感觉酸疼、痛经以及预防和治疗妇科疾病都有帮助。

除此之外,由于“带脉”上的三个穴位“带脉”(与经同名也叫“带脉”)、五枢、维道,又全都压在胆经上,所以敲击“带脉”又有同于敲打胆经,能够起到排除体内毒素的作用,经常敲打还可以祛除脸上的痘痘和痘印。

小肚腩大问题 老中医教你健康减脂

经过了前一段时间的“加强版假期”后,除了年龄,增长最快的就数腰围了。更有甚者,四肢一点肉都没增,但唯独小肚子像“吹了气”似地长。肥胖是人体内脂肪积聚过多所致的现象。肥胖不仅影响形体美,而且给生活带来不便,更重要是容易引起多种并发症,加速衰老导致疾病。比起在腹部、大腿、臀部及小腿的皮下脂肪,内脏脂肪过多导致各种慢性疾病的危险更高。迄今为止,向心性肥胖是医疗人员用来衡量慢性疾病发病率的重要指标。各个年龄段的男性和更年期之后的女性更容易形成向心性肥胖,体型会变得像一个苹果。各种健康问题接踵而至,患病的风险也开始增加。这意味着,小肚腩背后可能隐藏着不少健康问题。只要腰围粗上一点点,就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中医认为,肥胖是一种本虚标实、虚实兼杂的病证,其“实”以水湿内停、痰瘀互结为主;其“虚”以气虚阳亏为主。无论是水湿还是痰瘀,都为阴寒之性,需要阳的温化、气的推动,才能清除出体外。气虚则推动乏力,阳亏则温化无权,致使水湿痰瘀堆积体内,形成肥胖。

从中医理论来说,腹部肥胖还与脾虚有关。《黄帝内经》把这类肥胖人群叫膏人,有“纵腹垂腴,皮缓,肉不坚”的特点,意思是说弛纵的腹部,下垂的肉,肚皮很松弛,肚皮里的肉不坚硬。在脏腑之中,脾主要负责运化水湿,当脾气虚弱,水湿不能被及时运化而出现内停。而停滞的湿是一种弥散状态的邪气,瘀积久了就会凝聚形成相对粘稠的病理的邪气,中医上叫做痰,痰和湿聚在体内之后会形成痰湿蕴结的肚腩。肥人多痰湿,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说文解字》上说:“脾主信藏志,信生于土。”“脾主信”是说脾发挥功能是有节律的。规律的运动和饮食是健脾利湿的主要方法。

一般来说,有效减肚腩的运动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饮食有节。一日三餐时间规律,饮食有度,不暴饮暴食,用坚果和种子类食物代替猪油、牛油等动物性食材,是减少腹部肥肉的明智选择。常喝减腹茶饮方:生白术5克、陈皮5克、茯苓5克、泽泻5克、大腹皮5克,水煮15—20分钟代茶饮即可。

其次是“动则生阳”。肌肉运动中可以产生大量的热量,可以温煦脾阳,所以脾阳虚的人,可以适当锻炼。每天快步走:快步走或快慢交替走,每天45—60分钟,一方面可以减掉腹部脂肪,另一方面不至于让人运动过度。中强度有氧运动:虽然不建议运动过度,但是运动还是需要一定强度。比如说,多做跑步、单车、游泳等运动。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敲打带脉。肚子所在的位置为带脉与足六经的交汇处,就如同大街上的十字路口。如果路口经络不通,局部形成积水点、垃圾排不出去就会形成肥胖。通过敲打可以把积水点打通,排走垃圾。其方法是从肚脐前面横腰一周,一直到腰椎中间,敲打一周,力道要大一点,有微微的疼或者胀的感觉是最好的,每次敲打30分钟左右。对于没达到胖的程度,但是吃完饭容易胃胀、肚子胀的人,吃完饭半小时敲打带脉能消食健胃。

(作者系北京朝阳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

作者:王红蕊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