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湿气重引起的肥胖表现(湿气重引起的肥胖好减吗)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湿气重有哪些表现?身体有这4个症状,体内藏湿严重了

吃得多,吃的油腻,并且不爱运动,是当下人群的生活习惯,长时间的暴饮暴食,休息作息不规律等,就造成了体内湿气的形成,一湿难除,想要祛湿会比较困难。如果身体已经出现了这4个症状,你的湿气已经不容忽视了。

一、身体沉重,没精力

有的人整天活力满满,充满干劲,而有的人即使每天长时间的睡觉也会觉得浑身乏力,没有精力做事情,其实这是湿气导致的。湿气重的人会有未老先衰的感觉,在年纪轻轻的状态下拖着老年人的身体。会感到头脑昏沉,身体疲惫,感觉有重物压在身上,一旦外出后想要找凳子或是床躺下休息。怕冷怕热,容易遇风感冒。

二、大便不成型

在中医学上认为,脾是化湿最主要的器官,经过运化防止湿气形成。如果体内湿气过重,脾功能无法承载较多湿气时就会产生堆积,最后以大便不成形表现出来。一般湿气重的人大便容易粘,不容易成型。如果你排便开始这样的话,就需要注意你是否已经湿气过重,饮食方面需要注意,多吃清淡,少量多餐才行。

三、没胃口,消化不良

湿气重,最先影响的便是脾胃功能,一旦脾胃的运转出现异常变会引起食欲、消化方面的问题。看见食物没有欲望,感觉腹胀难以消化,这代表你的湿气已经很重了。另外也会表现出口臭、口苦,没有味道,甚至不想要说话,一吃就饱,甚至涨肚等。

四、关节疼痛

与上面的表面现象相比,关节酸痛沉重会比较的严重,因为体内湿气已经完全影响到健康。湿气侵犯到关节处后很难将湿气拨出。人体内的气血运行不畅,使得小腿发酸发沉,疼痛难以伸展,甚至影响到日常的行走。

湿气说小不小,基本亚健康人群都会被湿气困扰,尤其身体肥胖的朋友,体内湿气过重导致的气血不畅,经络不通,新陈代谢慢等。所以想要改善自己的身体情况,建议通过调理的方式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通过泡脚可以缓解和治疗湿气,一天泡一次脚,每次半个小时,只要坚持就会有一定的效果。

适当的休息,坚持运动,湿气就会远离我们,如果你的身体已经出现这四种症状,那么你就需要关注你的湿气问题,你了解到了吗?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湿气重的人,有3个表现,4个祛湿中成药,助你远离湿气,不肥胖!

湿气是一种中医理论概念。中医认为自然界中气候潮湿、食肉等是湿气的来源,湿气过重则易伤阳气。湿气重有哪些症状?该如何祛除湿气?

湿气重有哪些症状?

1、舌头有齿痕

身体湿气重最典型的一个症状就是舌头出现变化,如果发现舌头两边出现了被牙齿压迫的痕迹,那就说明湿气重。

2、大便溏稀

湿气重容易伤及脾胃,脾胃消化不好,就会导致湿气重人的大便不成形。

3、肥胖大肚腩

湿气重的人脾胃功能会出现问题,导致脾胃运行不通畅,水分堆积在腹部,形成小肚腩。

4、女性白带会增多

身体湿气重的女性小便会变得更加浑浊、出现白带增多、发黄的症状,长期不治疗还会引起其他妇科疾病。

湿气该如何祛除?4种祛湿中成药大盘点,最后一个最好用

1、附子理中丸

服用方法:每次6~9克,一日2~3次,口服。

功效:温中健脾,散寒祛湿。改善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等症状。

2、五苓散

服用方法:每次6~9克,一日2次,口服。

功效: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小便不利,尿等待,头痛,心烦口渴,心悸,头晕目眩,泄泻、水肿等症状。

3、四妙丸

服用方法:每次6~9克,一日2~3次,口服。

功效:清利湿热。可改善湿热所引起的口臭、口苦,目赤,湿疮瘙痒,足膝红肿,筋骨疼痛,女子黄带,痛风等症。

4、柏香预湿貼

服用方法:中药外贴,一次1贴,一日1次,贴于肚脐处。

功效:茯苓、丁香、藿香等药物会通过肚脐直接作用于脾胃,起到健脾化湿的作用。有效改善因湿气引起的食欲不振、小便不利、宫寒痛经、寒性虚胖等状况。

湿气重,可以试试这2个祛湿汤

1、荠菜茅根脊骨汤

材料:荠菜60克,白茅根30克,猪脊骨400克,生姜3片

做法:将荠菜、白茅根洗净,切段。猪脊骨洗净,与荠菜、白茅根、生姜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1.5小时,调入精盐即成。

功效:清热利湿、健脾消暑,尤其适合夏季养生保健食用。

2、黄芪补气健脾汤

材料:黄芪25克,党参20克,薏米仁20克,乌鸡500克,猪瘦肉50克,生姜3片

做法:将乌鸡、猪瘦肉焯水后备用,其他材料分别洗净;把所有材料放入煲中,加入清水适量,武火滚沸后改文火煲约一个半小时,放盐即可。

功效:黄芪其性温味甘,能益气固表;党参能养血生津,主治脾肺虚弱;而薏米仁性凉味甘,能健脾、清热祛湿。补气理脾胃,适合春夏之际,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者食。

中药祛湿

1、五指毛桃

五指毛桃食药兼之,在众多祛湿食材中它的补虚作用较强,又能补脾肺之气,中医认为它能健脾补气、养胃祛湿。体内湿气较重时,利用五指毛桃煲汤煮水饮用,有助祛湿养生!

2、绵茵陈

绵茵陈是广东民间十分熟悉的祛湿类中药,在春湿夏暑时常入药入汤,它价格十分便宜且随处可见,但它早在《神农本草经》时就被列为上品。中医认为它能清湿退热、利胆去黄,尤善治三焦湿热,以及黄疸、肝炎、小便不利、风痒疮疥等。

3、白术

白术具有补脾益胃、燥湿和中、止汗、利尿、安胎的功能。《本草汇言》中记载,白术"乃扶植脾胃,散湿除痹,消食除痞之要药也"。白术能改善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易泄泻等症状,黄疸、容易出汗、水肿之人以及小便不利者亦可使用。

4、茅根

白茅的根部,是利尿祛湿之好材料。中医认为,茅根性寒、味甘苦,入肺经、胃经、小肠经,主要作用是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常用于治疗一些热病,如肺热所致烦渴、咳嗽,胃热所致的呕吐等;也治疗一些血症,如吐血、尿血等;同时,可治疗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等。

中年人难言之隐:肥胖与湿气,医生总结4大湿气重的表现

根据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肥胖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以城市为主,远多于农村。在地域上看,从东向西,呈逐渐递减的趋势。由于肥胖可以导致多种代谢性疾病与心脑血管疾病,同时与消化系统疾病也密切相关,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早已把肥胖定义为一种慢性疾病。

肥胖的根本原因在于脂肪的堆积,但脂肪实际上是一种重要的供能物质,它的代谢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牵涉到多种器官,但是究其根本,脂肪的堆积就在于摄入过多,利用不够,从而导致脂肪逐渐累积,造成肥胖。

那么在中医理论中,肥胖多是由于湿气过重引起。湿气是一种致病因素,是机体对于湿邪的运化不足从而导致湿气聚集,转化为西医的角度就是脂肪的代谢障碍造成的脂肪堆积。中医说:肥人多湿。意思就是肥胖者湿气重,那么到底是湿气重引起的肥胖,还是肥胖引起的湿气重呢?

郑医生认为,肥胖与湿气,应该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肥胖容易导致湿气重,湿气重也更容易引起肥胖。湿气,分为外湿和内湿,外湿主要来源于居住地、季节、气候等原因,内湿主要源于饮食摄入、脾失健运。但是无论是内湿还是外湿,其最终的途径都需要脾来运化水湿,因此,肥胖与湿气重,脾虚才是关键。

那么,如何来判断自己是否肥胖和湿气重呢?肥胖很好判断,通过BMI指数就可以轻易得出结论。至于湿气,郑医生认为,需要从以下4点来鉴别:

1.睡眠质量。由于湿邪的致病特性,以粘腻为主,因此湿气重的患者睡眠通常不好,睡醒后仍浑浑沌沌,没有神清气爽的感觉。

2.大便。湿气重,脾失健运,所以大便不成形,次数多,粘马桶,或者带较多粘液,常有排便不尽感,没有便后舒畅感。

3.舌苔。湿气重者,舌苔厚腻,泛白,粘腻为主,常有口吐清水感,口腔分泌物增多,吐不尽感。

4.精神状态。乏力,困顿,头重头沉,胸闷,四肢无力,精神差,注意力不集中,都是湿气重的表现,因为湿遏阳气,清阳不升。

如果常有上述表现,则说明湿气重,尤其是肥胖患者,多半有以上表现,那么就需要健脾化湿,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避免外湿。雨天减少外出,居住地通风干燥,避免睡地板,避免穿湿衣。

2.减少内湿。主要是饮食摄入要控制,清淡蔬菜为主,减少肥甘厚腻摄入。

3.运动祛湿。运动出汗,有助于体内湿气排出,夏天少开空调。

4.健脾化湿。茯苓、赤小豆、薏苡仁、扁豆等,都是健脾化湿的食物,平素可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