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肥胖率(日本肥胖率低)
日本 4.3% 肥胖率背后:五大黄金习惯,开启健康体重新密码!
在追求健康体重的道路上,难道非得像苦行僧那般严苛自律吗?曾从美国移居日本的奥村,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日本人靠着 5 个看似平常却极为有效的习惯,轻松就将健康、均衡的生活牢牢握在手中。
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奥村佳纪(Kaki Okumura,音译)深有感触地说,美国人普遍认为,想要拥有健康生活,就得频繁出入健身房挥汗如雨,亲自下厨精心准备每一餐,坚决与糖等 “诱惑” 划清界限,并且严格遵循一系列考验自制力的准则。在他们的观念里,做事就得全力以赴,半途而废毫无意义。可事实真的需要如此极端吗?
数据不会说谎,《世界人口评论》(World Population Review)显示,日本的肥胖率仅为 4.3%,在高收入发达国家中堪称 “苗条标兵”,而美国的肥胖率却高达 36.2%,在世界肥胖率排行榜上位列第 12 位。奥村指出,这并非因为日本人天生更具自律性,关键在于他们简单且适度的日常习惯,与现代生活节奏相得益彰。
下面就来看看奥村在日本生活后总结出的 5 个健康习惯:
习惯一:以步为 “尺”,丈量健康在日本,成年人堪称 “步行达人”。据日本厚生劳动省 2019 年开展的全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日本男性平均每天步数接近 7000 步,女性也能达到近 6000 步。此项调查涵盖了日本 30 万个家庭,涉及 72 个 1 岁以上家庭成员。反观美国,梅约诊所的数据表明,美国人平均每天步数还不到 4000 步。
就拿长野县来说,上世纪 80 年代,这里曾是全日本中风率最高的地区。然而近年来,当地将 100 多条步行路线巧妙融入社区建设,成功扭转了这一不利局面,如今长野县在长寿率方面已名列前茅。所以,千万别小瞧了走路的力量,哪怕只是在家附近随意走走,或者在公园悠然闲逛,都能为健康添砖加瓦。
现代日本饮食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烤鱼、味噌汤和白饭。日本人也和美国人一样,对汉堡、冰淇淋、炸薯条等美食情有独钟。但他们的秘诀在于把控好份量与进食频率。
奥村解释道,走进日本的麦当劳,你会发现其售卖的中份套餐,比美国的小份还要小。日本的达美乐大披萨直径仅 13 寸,而美国是 14 寸,美国那种特大号 16 寸披萨在日本根本不见踪影。在日本餐厅用餐,你很少会有吃完后腹胀难受的感觉。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定期享受自己喜爱的美食,而不必过分担忧健康会亮起红灯。并非一定要戒掉糖、碳水化合物或者那些让你欲罢不能的食物。虽说蔬菜、复合式碳水化合物以及富含纤维的食物对身体益处多多,但巧妙地添加一些健康配料,能让菜肴瞬间变得丰富诱人。比如,来一碗荞麦面,再搭配上花椰菜、毛豆、蘑菇、红萝卜,营养与美味便完美融合。
通常情况下,在家烹饪一顿健康的餐食可能会耗费数小时,可现代人忙碌的生活节奏,哪有那么多时间呢?辛苦工作一整天后,很多人早已疲惫不堪,哪还有精力去下厨做饭,于是外卖便成了无奈之选。
虽说在家烹饪确实需要花费一些时间,但奥村从日本人的便当制作中学到了不少妙招。烹饪其实可以既简单又健康,比如无需大费周章地烧开水,直接用微波炉就能轻松蒸出美味的蛋和花椰菜;或者选择冷冻的豌豆、毛豆来为白饭增添一抹绿意;又或者用现成的蘸酱搭配微波炉加热的鸡肉,方便快捷又不失营养。
在很多人眼中,运动只是达成某种特定体态的手段,是一件不得不做的苦差事。毕竟,大多数人运动的初衷是为了减肥塑形。
但在日本,运动被赋予了截然不同的意义。它被视为快乐与生活品质的代名词,人们关注的不仅仅是运动过程中燃烧了多少卡路里。就拿日本学校的 “运动会” 来说,其中包含接力、拔河等趣味活动,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充满了乐趣与合作精神,而 “有趣” 才是其核心所在。而且,这不仅仅是学生们的专属活动,许多家长也会特意请假前来为参赛的孩子加油助威。
如果仅仅将运动当作减肥的必要途径,很容易让人心生疲惫;而当我们为了快乐去运动时,收获的将是满满的幸福感与正能量。
倘若在美国搜索那些令人放纵的美食,费城起司牛肉堡、芝加哥式深盘披萨、巨型起司汉堡、冰淇淋圣代等高热量食物便会映入眼帘。在美国,所谓的 “放纵” 往往是以食物的尺寸大小和卡路里含量来衡量的。
然而在日本,当你搜索 “放纵食物” 时,出现的却是水果、蔬菜甚至海鲜。这并非意味着日本人眼中的放纵食物就一定健康无比,而是他们评判 “放纵” 的标准更多地侧重于食物品质,而非份量或热量。比如食物的季节性、制作方式、养殖或种植方法以及烹饪技巧等因素,都构成了他们对 “放纵食物” 的独特考量。也就是说,当你想要偶尔犒劳一下自己时,不一定非得选择那些超高热量的食物,高品质的美食同样能满足你的味蕾与心灵。
或许我们可以从日本人的这些健康习惯中汲取灵感,告别过度的严苛与疲惫,以一种更加轻松、适度且可持续的方式,迈向健康体重与美好生活的新征程。
普遍不爱运动的日本,为什么肥胖率仅3%,诀窍是什么?
有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有这么一个不爱动的国家,但他们的肥胖率却低得惊人,只有3%!
没错,这个国家就是日本。
你看电影里,日本人好像都特别瘦,这可不是巧合。
《柳叶刀》杂志曾经搞了个排行榜,最不爱运动的国家里,日本可是名列前茅的。
但即便如此,他们的肥胖率也才3%。
相比之下,美国那边爱运动的人可不少,有40%的人都经常锻炼,但他们的肥胖率却高达38%。
是不是听起来有点颠覆认知?
其实,身材好坏跟运动真没太大关系,主要还是看你吃得对不对,生活习惯怎么样。
第一、日本人吃东西讲究得很,都是低热量、重搭配的。
他们平时爱吃的都是些清淡的东西,像鱼、豆制品、蔬菜水果什么的,还有各种稻谷类食物。
这些东西吃了不容易长胖,所以就算不爱运动,日本人也照样能保持好身材。
他们吃饭特别喜欢吃套餐,因为套餐搭配得挺合理的。
比如说,有荤有素,有鱼有肉,甜咸都有,生的熟的也都齐了。
第二、日本人喜欢吃冷饭,不管是寿司还是饭团儿,都是凉凉的那种,不是刚做好的热乎饭。
你知道冷饭和刚做好的热饭有啥区别吗?
其实主要是成分上不太一样。
虽然都是米饭,但里面的淀粉有两种形态: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
支链淀粉容易消化,吃了容易长胖;而直链淀粉不太容易消化,所以吃剩饭反而不容易胖。
刚做好的热饭里支链淀粉多,放凉后就会变成直链淀粉更多。
这就是为什么新鲜的饭和剩饭吃起来口感不一样。
不过,因为剩饭更难消化,确实也更不容易让人长胖。
第三、就是他们的烹饪方式很特别,主要用蒸和煮,很少油炸和煎炒。
在日本,人们很少吃炒菜。
你去日本料理店看看,会发现他们根本没有炒锅。
偶尔要炒菜,也是在一块大铁板上进行。
为啥没有炒锅?
因为他们传统上就不怎么需要,更喜欢蒸和煮。
其实,蒸和煮比煎炒好,并不是因为用油少。
实际上,蒸煮也能放很多油,但即便如此,蒸和煮还是更有利于减肥。
这是因为蒸煮的温度比较低。
你想,水的最高温度才100度,而煎炒时油直接接触铁锅,温度能到200多度。
这么高的温度会让油氢化,增加反式脂肪酸的含量。
这种脂肪酸代谢慢,容易让人长胖。
低温加工的油相对来说不容易胖人。
第四、就是日本人吃的食材种类特别丰富。
我在网上看过一个统计,说他们每天能吃到30种不同的食材,虽然每种分量都不多,但是种类多。
以前我也讲过,肥胖真不全是营养太多惹的祸,更多时候是热量超标。
你知道吗?
有些人胖,其实是营养不良。
吃饭太单调,身体可能缺维他命和矿物质,这些东西跟新陈代谢紧密相连。
比如维B族、磷酸盐、铁元素等,一旦少了它们,代谢就慢了,燃烧脂肪的能力也跟着下降。
所以,咱们得尽量多吃不同食材,种类越多越好,但分量要控制。
第五、日本人的日常出行习惯也挺好的,要么走路,要么骑脚踏车。
在日本,差不多每100户家庭就有78辆普通自行车,不是那种电动的,就是靠脚蹬的那种。
你看日本电影的时候,肯定经常看到他们骑车的场景。
虽然他们没有刻意去健身,但把运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这样做其实更科学,效果也更好。
说到出行,我真是觉得骑车太棒了!
可能有人是因为停车费太贵才不开车的,但我发现骑车真的是个好习惯。
我自己就是六年前开始减肥成功后,就爱上了骑自行车出行,这么多年体重基本没怎么反弹,我觉得这和骑车有很大关系!
如果你也懒得动又想瘦,真的可以试试看。
同样一日三餐吃碳水,为什么日本肥胖率这么低?
2020年5月,世卫组织发布的《2020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显示,日本成年人的肥胖率仅4.3%。同时,日本为健康预期寿命最长(74.8岁)的国家。
很多人都知道,摄入过多的碳水化合物(如米面等主食)是诱发肥胖的原因之一。那么,为什么日本人同样一日三餐爱吃碳水,肥胖率却这么低?
资料图片。寇晓雯 摄
日本吃碳水,肥胖率低的三个原因众所周知,日本人也是爱吃碳水的。在他们的餐桌上,寿司、饭团很常见。有些国人去到日本后,会发现日本人吃饺子还要配米饭,由此可见他们对碳水的热爱有多深沉了。但是,总体上看,日本人都偏瘦,肥胖率也很低。
江苏省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支杰华2021年10月在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号指出,尽管亚洲人普遍以碳水为主食,但在饮食划分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日本人三餐都吃碳水,但肥胖率仍然很低有三个原因:①
1、吃冷不吃热,减少淀粉分解热量
碳水中主要成分是淀粉。这种物质会随着烹饪的过程而不断地膨胀,淀粉颗粒随着温度、水分的影响,产生糊化。在热的时候,淀粉糊化的程度更深,更容易分解为葡萄糖,产生热量,导致血糖升高。
但是日本人更喜欢吃饭团、寿司等比较凉的碳水。在米饭放凉后,淀粉颗粒会凝结成晶体,不容易分解,也能抵抗淀粉酶的分解。这也被称为“淀粉老化”或者“抗性淀粉”。
资料图片。姜洁斯摄
2、吃硬不吃软,减缓吸收速度
米饭煮的比较硬,粒粒分明是很多日式寿司的灵魂。这也是日本人吃碳水却不长胖的一个小技巧。
前面提到的淀粉糊化原理也同样适用于这里。淀粉颗粒在充分糊化后,就会更容易被消化吸收。
相比于粒粒分明的米饭,煮的软烂的米粥更容易被消化吸收,也更容易饿。吃比较硬的米饭也能减缓餐后消化吸收碳水的速度,从而更长时间的维持饱腹感。
3、餐餐吃碳水,总量却很少
虽然日本人喜欢每一餐都吃碳水,但真正分配到每一餐中的主食分量却非常少。
早餐大多是粥、米饭或者鸡蛋,在便利店可以买到一些三明治,但可以看到的是分量比较少,大多是两片吐司夹着一些蔬菜或者水果,再从中间切开。
日本人的午餐大多是自己带的便当,里面包括米饭、蔬菜、鱼肉以及一些水果。这也可以参考国内的便利店,便当的分量不多,米饭也大多只有一小块,但蔬菜等占比非常高。
而晚餐大多是蒸煮的食物,或者是味增汤,茶泡饭等,他们的晚餐和午餐差不多,但是更加清淡。
资料图片。任璇摄
不少人对日本人的一日三餐,给予的评价是“看上去很健康,但根本吃不下。”吃得少了,肥胖的风险自然也就降低了不少。
而且,让你每天都吃又冷、又硬的米饭,或许人们真的会没什么食欲。想减肥的人,不妨试试看将米饭煮的稍微硬一点,微微放凉后再吃。
这5大习惯也值得学习!1、能站着不坐着,能走就不站着
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医学系研究科糖尿病·代谢内科专家青山倫久2017年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曾说,日本人不是特别喜欢专门运动,但他们的生活中却“不闲着”。能站着不坐着,能走就不站着。由于日本的生活设施大多比较集中,很多日本人都喜欢步行或者骑自行车出门,无意中就得到了锻炼。②
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支杰华也指出,在日本比较发达的是电车轨道,但大多分布在主干道等地区。在一些狭长的乡村道路或者小路,受到地形的影响,骑车也不是很方便。日本人更多采用步行出行的方法。这也就让日本人平时的运动消耗比较大。
2、口味清淡,喜欢清淡饮食
低油脂、低盐、多蒸煮、多生食是日式饮食的“精髓”。
济南市中心医院消化一科主任医师王德荣医生2006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在日本的餐馆里,一棵卷心菜蒸过之后,蘸着日本特有的调味汁食用就是一道美食;沙拉也被改良的,新鲜的蔬菜只撒少许盐,滴几滴橄榄油,再撒上点芝麻就算一道“沙拉”被端上了餐桌。
日本料理也被称为“水料理”。在日本饮食中普遍少油、少盐、少调味品,其饮食原则是尽量使各种饮食材料保持原味。另外日本料理也很少用煎炸、红烧等烹调方法,多用清蒸、凉拌或水煮。日本人吃海产品、豆制品和蔬菜也不用大量的油爆炒和红烧,基本上是生吃或拌成沙拉。
王德荣医生介绍,清蒸、凉拌、水煮的烹调方法可最大程度地提供丰富的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和其他活性物质,减少致癌物质的产生,对健康和长寿意义重大。③
3、喜欢吃海产品,几乎每顿饭都有
日本是岛国,四周环岛,所以他们的海产品是非常丰盛的。
每年3月~5月,六线鱼、乌贼、蛤蜊、石鲈、鲱鱼等成了日本人餐桌上的“座上客”;到了6月~8月,鲍鱼、鳗鱼、鲇鱼、黑目鲷等开始唱主角;秋天则是康吉鳗鱼、鲽鱼、秋刀鱼、金枪鱼的天下;冬季当属鳕鱼、鲭鱼、鲔鱼等最美味。
据日本新华侨报报道,每年秋天日本很多地方举办秋刀鱼节,万人吃鱼的场面不可谓不壮观。
数据显示,日本每年人均吃鱼由70多公斤增长到100多公斤,甚至超过人均大米的消耗量,是法国人均吃鱼量的两倍多。
资料图片。李蔚海 摄
一年四季,鱼是每个日本家庭餐桌少不了的必备菜品。比如很多人熟悉的鳗鱼饭,不足全球人口2%的日本人,却吃掉了全球70%的鳗鱼。④
4、喜欢喝茶,茶多酚等有助于消化代谢
日本人非常喜欢喝茶,热情一点不比国人少。2006年,在日本举行了一场特殊的茶会,14718人在茶会上同时喝尽一杯抹茶,创造了同时喝茶人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妇产科副主任医师葛静2014年在健康时报刊文指出,茶叶含有茶多酚、芳香油、矿物质、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特别是淡绿茶,对加强心肾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消化是大有好处的。⑤
5、尽量自己做便当,很少“吃外卖”
大家或多或少都看过日本的便当文化,不管是上班族还是学生党,大多都会带着便当出门当作午餐。自己做料理,还是会比较注重营养搭配的,也不会像外卖那样加入比较多的盐和油。
在日本文化中早餐是三餐中最重要的一餐,所以长久以来日本妇女每天早上都要为家人准备丰富又健康的早餐。很多家庭是让小朋友吃完早餐才能出门,中午也会带妈妈做的便当。
而对比国内,现在很多年轻人往往一顿饭点个外卖,草草了事,不太爱自己动手做饭,长此以往就容易长肉发胖,影响健康。
本文综合自:
①2021-10-10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号“消化内科支杰华”《同样三餐都吃碳水,为什么日本肥胖率是亚洲最低?差距不仅是吃法》
②2006-04-17 健康时报《日本人为何全球最长寿》
③2017-09-08健康时报《在日本糖友这样控糖》
④2018-01-12 健康时报《日本人吃鱼有点疯》
⑤2014-03-27 健康时报《预防水肿喝杯淡绿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