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的人体温会偏高吗(肥胖的人体温会偏低吗)
为什么胖人怕热?日常怕热有8个原因,但有6类疾病也让人怕热
夏天来了,不过最近天气还比较温和,没有到了酷暑的地步,可是身边有些人就已经开始喊热了,“为啥现在这么热了?”,“怎么我的朋友还穿外套呢,我怎么就开始穿短袖了?”,“我是不是有疾病了,怎么才20多度就感觉好热呢?”,估计身边怕热的朋友们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其实单纯的怕热一般跟疾病无关,因为每个人对冷热的忍耐程度都是不同的,而且也跟地域环境有关,比如在有植物的地方,即使气温比较高,也不会感觉非常热,但如果在暴晒下,即使只有20多度,待时间久了也会汗流浃背。所以,有一些人会感觉自己怕热,其实跟常见的9个因素有关,今天咱们聊聊,看有跟你一样的吗?
身体还没有适应天气变化
对任何人来说,天气的变化需要有一个适应程度,健康的人适应时间稍短,一般在两个星期左右,而年长的老人或者有健康问题的人,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适应。人是惯性动物,一旦适应了变化,那么身体就能够保持,这时候就可能不会感觉太热或者太冷了,因为身体可以根据目前的天气情况进行调节,比如多挥发一些水分,这样身体就不会保持过热的状态了。不过每个人适应程度不同,所以会有一些人提前适应,这就出现了人们感觉温度不同的情况。
当然也正因为有适应的情况,所以在炎热的夏天为了避免室内外气温变化太多,给身体造成负担,尽量保证室内外气温相差不要超过5摄氏度。
发烧体温升高
人体正常功能时的体温是37度左右,如果体温高也就是超过了37度以上的情况,那么人们就会自己感觉发热,会有出汗的表现,不过一般的发热不用过于担心,这是人体对抗疾病的一种防御机制,不过如果体温升高过快,或者达到了38.5摄氏度以上,那就必须尽快求医。
老年人、心脏退化
气温或体温过高时,身体需要通过血液循环到体表来进行散热,不过老年人由于器官退化的原因,心脏和血管都不如年轻人,所以血液循环较差,因此对于温度的调控有问题,所以也会感觉热,尤其是65岁以上的老人。
进食或者饮用一些食物或饮料
喝热水、喝热汤、吃热饭,身体会变热很合理,但喝凉的也会热吗?这个也是有的,比如喝凉咖啡、凉茶、凉啤酒也是会有发热的,因为含有咖啡因、酒精的饮品,都会提高人体代谢率与心率,从而导致体温升高,而辛辣食物则因为含有辣椒素,会让体温升高、排汗增加。所以,有时候会给人错觉,自己怕热。
药物副作用
有些药物的副作用,可能会让身体产生多余的热能并会出汗,例如:含有锌元素的药物或营养补充品、某些抗抑郁药、荷尔蒙药物、抗生素、止痛药、心脏病或高血压药。
运动因素
人体的化学反应会消耗热量、产生热能,而运动则会产生更多热能,为了降温,体内会将温度较高的血液,送往皮肤表面,这样就可以通过发汗来降温了。
天气湿热
在湿热的环境里,尤其是空气湿度非常高的情况下,人体皮肤上的汗水就难蒸发,导致散热异常,让人感觉更热,不过由于人体散热的情况有所不同,所以会出现有人在湿热的情况下更热的情况。
肥胖者比较怕热
体重过重真的会比较怕热吗?国外研究显示肥胖跟体温有较大的关联,尤其是男性,还有更年期的女性。因为这些肥胖人群的核心体温较低,因此在同样气温下,肥胖者就会感觉更热。此外,肥胖的人,基础代谢率会比较高,消耗的热量较大,而且肥胖人群散热较差,所以会感觉更热。
其实怕热本身并不是病态,因为人类就是感觉热就会流汗,这是人类进化养成的体温调节机制,可以用来保证人体体温恒定,以便人体脏器能够正常运转。怕热主要跟每个人的个体差异有关,有的跑几公里不会流汗不会觉得特别热,而有的人跑两步就会气喘吁吁,满脸是汗,所以热不热应该以个人感受为主,如果感觉热,很不舒服,以及引发身体的不适了,那么就要考虑是不是某些疾病导致的问题了,那么都有哪些疾病会导致怕热呢?
1、压力大或有精神疾病
压力大一般不属于病态,但有时候压力过大会引发精神疾病,比如焦虑症,这时候由于交感神经兴奋可能会引发心跳加快、呼吸加快,体温升高,大量出汗等情况,本身这种反应是人类的一种应激反应,但如果跟精神疾病有了交集以后,反应会更剧烈,那么让人也会感觉非常不适。
2、糖尿病
现在患糖尿病的人越来越多了,根据统计显示,糖尿病人对于温度是比较敏感的,往往也是比较怕热的,这跟糖尿病本身的原因有关,因为血糖控制不好的时候,会对神经、血管产生损伤,这就会导致糖尿病患可能产生怕热的相关症状。实际上,温度过高对于糖尿病患来说,并不是好事,因为温度高,身体要出汗,而出汗后会导致血液中血糖浓度提升,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在夏季,糖尿病患应该适当的多补充一些水分。根据美国医疗机构的研究发现,在高温环境下,糖尿病人脱水、病发、昏迷,甚至死亡的情况都比正常人要多不少。
3、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一般都跟血管异常相关,血管弹性丧失后,其发汗的功能也会降低,于是散热降低,会觉得体温升高,怕热,心血管疾病多发于老年人,所以部分有疾病的老年人会非常怕热。
4、少汗症、无汗症
此病顾名思义,没有汗的病或者少汗的病,没有汗液帮助维持体温,那么人体就非常容易发热,对热也会更加敏感,这就是怕热的原因,无汗症除了不出汗以外,还有肌肉抽搐、晕厥等情况发生。
5、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功能亢进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甲亢,这是一种甲状腺较为活跃,分泌大量的甲状腺素导致人体出现的异常情况,在这个疾病中体温升高,怕热是非常明显的特征,其他还有紧张、失眠、心悸,以及可能出现的“大脖子”、眼珠突出等表现。
6、纤维肌痛综合征
纤维肌痛综合征俗称公主病,女性多发,而且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也会增加,出现这种疾病,会有对温度敏感的症状,所以会比较怕热,此外还有慢性疼痛、失眠、疲劳等情况,而且对压力也很敏感,容易感觉到不适。
实际上,许多原因都有可能造成某些人怕热、比如荷尔蒙的变化、药物因素以及健康因素等,其实怕热本身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防止人进入太热的地方而不自知,最后让身体机能恶化,不过对于疾病造成的怕热,我们不能忽视,因为这可能是恶化的征兆,应该尽快就医,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什么?天气冷容易变胖
减肥是非常热门的一大话题,尤其是流行穿衣显瘦、脱衣有肉的年代,许多人在深秋的时候都会觉得自己发胖了,那么都有哪些原因导致我们在天凉后容易发胖呢?我们又该如何在这时候拒绝肥胖呢?
为什么天冷易发胖?
胃口大开
人们身体内有一个“温度调控器”,把体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外在环境气温降低,体温也会随之改变,为了维持人体温度,身体需要摄入更多的热能,在加上天冷促使胃酸分泌,人们容易胃口大开。
脂肪合成代谢加快
脂肪不易传热,分布在皮下的脂肪具有减少体内热量散失和防止外界辐射热侵入的作用。气温降低,为了维持体内恒温,人体就会本能地储存更多的脂肪来抵御寒冷。此时,人体脂肪合成代谢速度要比平时快2~4倍,而脂肪分解代谢的速度要低于平时的10%。如此一来,脂肪合成多于脂肪代谢,脂肪囤积进而导致肥胖。
趁热吃更易胖
天气变冷,人们喜欢吃一些热乎乎的食物来驱赶寒意。研究证明食物的温度,尤其是淀粉类食物的温度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有着重要的影响。吃热马铃薯后血糖升高幅度要比吃冷的马铃薯血糖升高幅度高50%。也就是说,热的淀粉食物血糖生成指数更高,转化为葡萄糖速度快,更有利于消化吸收。食物越快被消化,饱腹感越微弱。为了达到同样的饱腹感,人们会吃进更多的食物,摄入的热量也就增多。而淀粉食物放凉后,会产生抗性淀粉。抗性淀粉属于膳食纤维,是一种不易被消化吸收的碳水化合物,能够增强人们的饱腹感。
运动减少
温度降低人们的懒根就开始滋生,爱钻进温暖的被窝里。这样一来,运动量变少,消耗的热量自然变少。在热量摄入变多,消耗变少的情况下,剩余热量就会转化为脂肪。
天黑的早
深秋的时候,天黑的早很多。吃晚饭之后,七八点人们都不出去而习惯呆在床上了。这样的话晚饭后没有很好的消食,这样最容易长胖的了。
甜食食用多
喜欢吃香甜诱人的饼干和巧克力几乎是每个女人的爱好,虽然肚子饱了,但为什么还能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大吃起来呢?甜食当中所含的糖分,比米饭或面包中的复合糖质消化速度更快,在胃中停留的时间很短,吃过不久就会感到饿,如果长期空腹食用将导致恶性循环。再者,糖若在血液中急速地增加,便会大量产生制造脂肪的胰岛素,所以人就会变胖。
吃饭狼吞虎咽
狼吞虎咽地快速吃饭,会在不知不觉中把胃撑大导致肥胖。人脑传达出“吃饱”的指令,是在用餐开始后20~30分钟,然而在大脑感到没吃饱之前便狼吞虎咽的话,就会造成饮食过量。还有,边看电视边吃饭也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吃得过多。有些人靠一天只吃一顿饭减轻体重,虽然一个月或许减掉几公斤之多,但会损害身体的健康。
宵夜
马无夜草不肥,其实人也是一样的,饭后立刻睡觉会导致肥胖。因为夜间肠胃运动量高,吸收营养于体内屯积。有人养成了吃消夜的习惯,不但晚餐充足,而且饭后一口接一口地吃零食,于是乎第二天起床时便没有胃口,早餐不吃,中餐也马马虎虎应付,到了晚上便集中一次吃个够,天长日久变成了“脂肪球”。
穿衣多忽略体型
夏天的时候,粗壮的胳膊漏在外边,你肯定恨不得把这些肉肉都减掉,这样的话也在不时的督促你减肥,可是冬天的时候,穿着厚重的衣物,很容易忽视掉赘肉,即使在不经意间长胖了也不会很容易察觉。
天冷减肥总策略
那么具体该如何度过容易发胖的季节呢?答案其实十分简单,低热量菜单以及运动是关键所在。
一是坚决戒掉甜食、零食和宵夜。
二是养成不在家中囤积零食和甜食的习惯。
三是在月经前期服维生素B6和B12,缓解嗜吃、嗜睡等不适应症状。
四是在情绪低落时适量运动、积极调整。
五是改变狼吞虎咽的饮食习惯。
最重要的一条,那就是要持之以恒地坚持锻炼。给自己定一个目标,然后把战线拉长,每星期减1公斤以内是正常而健康的。
不过还是要提醒各位:
只要每天坚持活动身体,能量消耗会变得容易。另外若无其事的活动也会消耗掉一些能量,比如:提前一站下车步行回家;拖地及擦拭家中的门窗;经常泡泡热水澡或是蒸气浴等。只要对每天的生活用点心,不但能让脂肪无法囤积,更可让你拥有紧实有致的窈窕身材。 将减肥进行到底!
作者:马帅北京朝阳医院 急诊科
审稿人:郭树彬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导
中国科协中华医学会医学科普传播专家团团长
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普分会会长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普分会 医学媒体联盟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科普分会会长北京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副会长
小编:马帅 北京朝阳医院
注: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系微信公众号“中华医学科普平台”独家用稿,
转载前请先与我们取得联系,
欢迎您给中华医学科普平台投稿:
zgyxkp@163.com
并转发我们的作品
您可以直接留言与我们取得联系。
想要“快孕”、“好孕”,一定不要忽视“肥胖”的潜在影响
肥胖是一个公共健康问题,尽管也有许多肥胖的女性能够怀孕,但与体重正常甚至超重范围的女性相比,肥胖女性更难怀孕,发生流产和死胎的风险增加。
一、对女性生育能力的影响
据报道,肥胖女性的不孕率高出正常或超重女性3倍。肥胖与生育能力下降相关的机制是复杂的。主要是由于月经的改变和排卵障碍。
1、影响月经周期
研究发现,与BMI小于25 kg/m2的女性相比,BMI大于25 kg/m2的女性可能有较长的卵泡期,较短的黄体期,以及较低的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和黄体酮(P)水平。这些激素变化可导致卵母细胞质量下降,子宫内膜容受性受损,月经不规律。
2、影响排卵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与肥胖密切相关。临床上有50%-80%的PCOS患者合并超重或肥胖。虽然肥胖不会直接导致PCOS,但两者关系盘根错节,相互影响。肥胖也会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导致无排卵。
研究发现BMI>29 kg/m2女性的自然妊娠率呈直线下降,且BMI每增加1 kg/m2,妊娠率就会降低4%。另外,对于拟进行试管婴儿助孕的患者,肥胖患者药物用量增多,用药时间长,费用增加,但获卵数减少,着床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降低,流产率、周期取消率升高。
3、自然流产风险增加
肥胖患者可能存在性激素紊乱、代谢失调等病理变化,其中高黄体生成素(LH)、高雄激素(T)、糖耐量受损,黄体功能不全,和血栓形成倾向等,被认为是自然流产率增高的独立高危因素。
二、对男性生育能力的影响
1、导致性器官发育和性激素分泌受影响
肥胖会导致男性脂质代谢紊乱,使内分泌受影响,从而导致男性出现阴茎短小、睾丸发育不良等问题。甚至会因为黄体生成素以及睾酮和其他物质产生受影响,进而使内分泌平衡被破坏,时间一长雄性激素不够,精子排出的质量和活力下降,生育能力就会受到影响。
2、导致阴囊温度上升
阴囊是分泌精子的重要场所,而它对周围环境的温度比较敏感,一旦温度过高,在生成精子时会直接导致精子质量下降。而大部分肥胖的男性因为长时间久坐,运动量减少,导致睾丸周围环境长时间处于高温状态。再加上肥胖的人容易出汗,体温比较高,就会导致环境温度过高而影响精子质量。
3、影响勃起功能
调查研究发现肥胖和勃起功能障碍有密切关系,当一个肥胖的男性在出现勃起功能障碍后,通过运动饮食等方法控制体重,勃起功能也能恢复正常。所以肥胖会导致勃起功能出现问题,一旦勃起功能有问题,不能正常进行性生活,就会导致生育能力受影响。
三、减重可以有效改善妊娠结局
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在试管婴儿助孕前12周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减重6.6kg,活产率比对照组高(44%:14%),且助孕周期短(2个周期:4个周期)。
另有研究表明,孕前5-6个月适当减重5%-10%,可能会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同时还表明在进入IVF周期前12周能减重是比较有效的。
总结
在怀孕之前解决体重问题,将有利于提高受孕效率,改善妊娠结局。改变饮食和生活方式应该量身定制,以满足个人的偏好和体重管理的目标。不孕女性的目标不仅仅是怀孕,更是安全、足月、活产,以及远期的健康。因此,实现和保持体重指数在正常范围内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系安徽省中医院 生殖中心 蒋平 副主任中医师发布,转载并整理自“江苏省人医生殖中心”公众号,特此致谢!
安徽省中医院 生殖医学中心(生殖与男性病专区)特色诊疗:
少弱精特色诊疗:科室设有“少弱精专病门诊”,采用“精子激活技术”,有效提高自然受孕和人工授精成功率;早泄一体化特色诊疗;勃起功能障碍综合诊疗;前列腺特色诊疗:注重盆腔整体调理,突出中药特色;胎停育中西医特色诊疗:开展胎停育的全方位病因筛查,对各种原因的胎停育施行中药特色干预治疗。
我院咨询预约 官方微信号——“安徽省中医院”--生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