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者容易得胆石症吗(肥胖者容易得胆结石吗)

金台资讯 0
文章目录:

肥胖的人更容易得胆结石吗?

胆结石又称胆石症,是指胆道系统包括胆囊或胆管内发生结石的疾病。结石在胆囊内形成后,可刺激胆囊黏膜,不仅可引起胆囊的慢性炎症,而且当结石嵌顿在胆囊颈部或胆囊管后,还可以引起继发感染,导致胆囊的急性炎症。那么,胆结石的高发人群有哪些?是不是肥胖的人更容易患胆结石?一起来看专家怎么说。

“肥胖人群患胆结石的概率是普通人的3到4倍。”重庆北大阳光医院胆囊外科主任密雷介绍,但体重下降过快,也容易患胆结石。因为体重突然大幅度下降,会让胆汁分泌紊乱,增加胆结石发病风险。糖尿病、糖耐量异常也可能诱发胆固醇结石,糖尿病患者合并胆结石是正常人的2到3倍。

另外,女性患胆结石的几率也大于男性。这是因为雌激素可以使胆囊的收缩功能下降,促进胆固醇增高,多种因素下使得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还需注意的是,年龄越大,患胆结石风险越大。60-69岁,发病率为38.6%,而80岁的人群,发病率则可达到53.3%。

胆结石有什么症状呢?密雷表示,一提起胆结石,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疼。其实疼只是胆结石比较典型的症状,医学上叫胆绞痛,经常发生在饭后,右上腹出现剧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症状?是因为在进食后,尤其是高蛋白、高脂肪饮食后,胆囊努力排出胆汁,但是结石卡在了胆囊开口的地方,造成胆囊内压力突然增加,发生疼痛。

除此之外,胆结石还有很多其他的症状,如肚子胀、说不清位置的轻度腹痛,尤其在进食油腻的食物后更明显。

“胆结石症状要区别于胃痛。因为症状表现不典型,很多人就以为是胃病。胆结石一般在饭后更易引发疼痛,并且夜间发痛比较多。和胃病相比,按压腹部,疼痛不能缓解反而加重。当然,还有部分人的胆结石没有任何症状,这就需要我们定期体检,一旦发现有问题立即就医。”

密雷提醒:减少高脂饮食,适当吃素是可以减少胆结石的发生几率的,但如果吃得太素,完全不吃肉,反而可能增加胆结石发生风险。因为胆汁分泌主要是为了帮助消化脂肪,如果长期吃素,会使胆囊内胆汁过分浓缩瘀积,从而诱发胆结石。(重庆北大阳光医院 供稿)

(注:此文属于人民网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胆结石的“元凶”是什么?这6个因素都可能产生结石,早点避开

“医生,快看看,我肚子好痛!”

2020年9月30日晚上11点,一名男子捂着肚子来到急诊科。当时,接诊的是刘医生。

病人脸色惨白,左手一直捂着肚子,走路都费劲,在医生和护士的搀扶下进了诊室。

触诊发现,患者疼痛的部位是脐上腹部疼痛,为阵发性胀痛,无进行性加剧。之后,刘医生又进行了面诊,发现,该男子眼白发黄,猜测可能有肝胆问题,于是他问道:平时肝胆有问题吗?大小便有问题异常?

病人有气无力地说:有,早些年得过“胆石症”,做了手术切除了胆囊。但之后没有到医院复查过。之前身体倒很正常,但最近这段时间发现尿液发黄,很浓,就像浓茶一样。

一联系起来,医生心里有了底,应该就是胆结石无疑。

为了验证医生的猜测,他让患者去做了CT,结果显示:胆总管下段多发性结石并肝内外胆管扩张,肝内胆管多发性结石。

(患者胸片结果)

“你家属来了吗?你这情况得做手术啊,需要家属签字。”

听到手术,病人吓得一激灵,马上问:“还要手术,胆结石不是很常见的病吗?”

“你的情况比较严重,是肝内胆管多发性结石,如果这次不处理好,以后很麻烦,你尽快通知家属吧。”

一个小时后,两个年轻男女慌忙来到急诊科,是男子的儿子和儿媳。

在病人和家属的同意下,医生决定在第二天一早行肝左外叶切除 胆总管切开取石 T管引流术。

术后病人恢复良好,一周后医生准许出院。

胆结石不是小病,可引发胆囊癌

胆结石也就是胆囊结石,其发病的趋势呈现年轻化的状态,而且更可怕的是,如果胆囊结石不治疗,将有可能演化为胆囊癌。

临床上,国内胆囊癌合并结石者占20%~82.6%,国外为54%~100%。而且结石的大小也和胆囊癌的发生直接相关,一般来说:结石大于3厘米以上,患胆囊癌的风险要比大于1厘米以上的患者大10倍。

胆囊癌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女性多于男性。如果忽视了胆结石的存在,那么胆囊癌的发生率就会直线上升。

胆结石究竟是怎么来的?

胆结石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病越来越多,其发病率在15%左右,国外的发病率在10%左右。胆结石的发病,跟以下几种原因有很大的关联。

1.不吃早饭

经常不吃早饭尤其是年轻群体中,这个比例很大,不吃早饭胆酸的含量会减少,如此一来有利于胆汁的浓缩,由此便会形成结石。

2.爱吃甜食

吃甜的群体,胆固醇会摄入多,这会导致胆固醇结石的产生,而且吃甜又会促使胰岛素的分泌,导致胆固醇更容易沉积。

3.爱吃肉

如今生活好了,有的人一点菜都不吃就喜欢吃肉,这就会导致脂肪增多,而脂肪的增加,也会给胆固醇结石的生成创造便利条件。

4.盲目的吃素

有的人吃肉,有的人为了减肥则长期盲目吃素,这打破了膳食结构的平衡,同样会导致结石的生成。

5.肥胖

生活条件改善,肥胖成为一种趋势,如果体重超过了正常标准的15%,那么胆结石的发病率就会比正常体重的人高出5倍。20岁到30岁的女性肥胖群体,胆结石的发病率比同龄人高6倍。60岁以上的肥胖女性患胆结石的几率也比正常群体高出40%,因为肥胖者脂肪和胆固醇升高,胆结石容易形成。

6.不运动

运动量少会影响到消化系统,进一步导致胆囊的功能降低,胆汁就容易停留淤积难以排泄,进而导致胆固醇的沉积而形成结石。

所以综合来看,胆结石的生成,跟饮食结构以及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不能改善少运动和多吃肉等毛病,那么胆结石的发生就只是时间问题。

得了胆结石,手术是第一治疗方案

临床上,目前治疗胆结石的方法主要有胆囊切除术、胆囊取石、药物治疗以及体外震波碎石,虽然方法看起来不少,但每种治疗方案都有其短板。

胆囊切除手术一劳永逸,直接把胆囊割了,结石没了以后也不会形成,而且目前的技术很成熟。但是这种方法的致命缺陷是——胆囊被完全去除,没了胆囊这项功能,患者今后可能会出现消化系统方面的胆囊术后综合征,以及胆管损伤等多种后遗症和并发症。

胆囊取石和手术切除类似,只不过这个不切除胆囊而是只去除石头,虽然能够保留胆囊,但是复发的可能性很大,之后再次形成结石,那么手术就等于没做。

药物治疗虽然方便,但是目前的药物只能去除胆固醇结石,而且即便把结石融化掉了,之后复发的可能性仍然高达50%。

体外震波碎石的办法是微创疗法,手术之后复发率高,而且还容易出现肝损伤。

所以目前在临床上,治疗胆囊结石,一般是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而制定合理个性化的方案。通常来说,如果患者的病症轻微,没有炎症等并发症的问题,一般不会胆囊切除手术,这也是为了最大可能保全患者的胆囊以及预防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不过这种情况下,患者需要定期随访检查,而且还要根据时间来确定是否要切除胆囊。如果胆结石的症状明显,伴随疼痛以及胆囊炎症等问题,一般是采取胆囊切除手术来治疗。#成就健康幸福家庭##健康科普大赛##清风计划#

本文指导专家: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 张志明

参考资料:

[1]《胆结石十年了会癌变吗》 生命时报 2014.3.12

[2]《得了胆囊结石怎么办?》 解放军第306医院 2015.10.22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为什么肥胖人群更容易患上胆结石?这3种生活坏习惯,你占几条

胆结石是大家都熟悉的疾病,据调查发现,很多人都是在体检过程中发现的,但因为每位患者患病类型不一样,有人疼痛,有人几乎没有感觉。

在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是胆囊结石,它发生在胆管、胆囊内部,患者不适感较为明显,如胆绞痛、上腹部疼痛,因症状和胃病相似还容易被误解。可不足以让人忽视的是,在成年人发病率中可以占到10%以上,女性要高于男性,尤其是肥胖人群更易患上胆结石。

肥胖人群,偏爱吃高胆固醇食物:

胆囊功能为储存胆汁,随着人们大量进食高胆固醇食物,肝脏分解胆汁的压力增大,一旦无法从胆囊排出,剩余胆固醇长期积攒在胆囊内,久而久之增加结石的危险。

尤其是处于更年期的女性,随着家庭条件的改变、机体雌激素变化、心情管理不佳等, 其他地方的肥胖还会慢慢转化到腹部,食物消化还会更加困难。

整体上来看,都对大家预防胆结石不利。和高胆固醇食物相比,建议大家吃清淡饮食,当然不是不吃肉,而是少盐少油的做法,让胆囊顺利完成使命,才是减少多种疾病的做法。

肥胖人群,基础代谢率相对较慢:

肥胖是百病之源,随着大量进食碳水化合物食物,体内脂肪的不断积累,不仅会影响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还容易导致基础代谢率变慢,造成每次运动都成了负担。

而一旦人的代谢出现问题,随着体型变化,或者是年龄增长等原因,胆汁所含有的物质多少也会发生改变。如果脂肪、胆固醇长期在胆囊内累积,最终诱发结石。

此外,经过研究发现,肥胖也是肥胖症,有这种情况的人群更容易患上二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高尿酸血症。

肥胖人群,更喜欢吃甜点:

甜点中少不了大量糖分,而它也是吸引人的地方,越吃越可以促进大脑神经元多巴胺的分泌。可当你每天吃糖量都超过健康标准50g,同样会改变胆汁成分比例,日积月累,胆囊内便容易形成结石。

所以,对于外面的甜点,以及自制烤面包、饼干,都建议大家少吃,想要饱腹大可以用新鲜蔬菜水果、奶制品代替,都能减轻胆囊负担。

各位朋友,你都知道哪些可以诱发胆结石的坏习惯?不妨在下方评论中留言,分享给我们的营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