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腹部(肥胖腹部查体描述)
研究证实:腹部肥胖可能诱发癌症,做好这2点,帮你减掉“肚腩”
48岁的梁叔是一名网约车司机,最近他非常苦恼。由于工作原因,长期坐在驾驶位上,吃完饭还没休息好就得继续开车。
一段时间下来,梁叔的肚子越来越大,用他自己的话形容,“就像一个充满气快要涨破的气球,都不知道会不会出什么事。”
后来梁叔出现了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的情况,去检查医生竟告知是早期胆囊癌。
梁叔被吓坏了,没想到这个“大肚腩”竟然会引发癌症。
在日常生活中,身边有“啤酒肚”或“肚腩”的人并不少,在医学上,将这样的“腰粗肚子大”称为“腹型肥胖”。与全身性的肥胖相比,腹型肥胖对人体的危害更大,甚至有致癌的风险,需要引起重视。
研究发现:腰围越粗,患癌风险越大近日,《BMC医学》 杂志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腰围越粗,患癌风险越大。
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对350万参与者进行了平均8.3年的长时间随访研究,发现20万以上的参与者罹患癌症。
根据以上参与者的数据,研究人员发现,体重指数(BMI)和腰围(WC)与罹患癌症的几率有很大的关系:体重指数(BMI)越高,罹患子宫癌、肾癌、胆囊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绝经后乳腺癌、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这九种癌症的风险越大。
此外,较高的体重指数(BMI)还与头颈癌、霍奇金淋巴瘤和中枢神经肿瘤的患病率成正比。
人们一般将“腰粗”称为“腹型肥胖”,又被称为内脏型肥胖和中心性肥胖。
目前,腰围的大小是衡量腹型肥胖的标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当男性的腰围大于94cm,女性的腰围大于80cm时,便可以判定为中心型的肥胖。
但是由于各个国家的人种体质有较大差异,判断标准不尽相同,因此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将中心型肥胖标准定为:男性腰围大于或等于85cm,女性腰围大于或等于80cm。
若符合以上标准,那么你可能就属于腹型肥胖人群,需要特别注意自身的健康问题了。
肥胖有多可怕?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学营养减重门诊主任医师陈伟表示,目前中国人的肥胖率在逐年增长,并且中国已经成为了腰围增长速率最快的国家之一。
陈伟还表示,肥胖会对身体的所有器官系统产生影响,引发糖尿病,痛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和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还可能影响人体的心理健康和正常的社交。
根据2018年《国际癌症杂志》的研究数据,肥胖容易提高人们罹患18种癌症的几率,例如子宫内膜癌、食管腺癌等。
根据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公布的一项调查研究,全球肥胖人数已高达6.41亿,而中国的肥胖人口居于全球首位。肥胖已经成为了一种时代病,面对人口逐渐肥胖的问题,有研究发现除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原因,还和以下三种因素息息相关:
- 1.基因对肥胖程度影响较大
有专家表示,基因、饮食方式和环境因素是中国人容易肥胖的根本原因,其中人种基因对肥胖的影响较大。
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朱善宽表示中国人的脂肪容易堆积在深皮下组织和内脏组织中,对周围器官产生影响,对人体的危害远远大于体型的改变。
- 2.不良的饮食习惯
不良的饮食习惯容易导致人体肥胖,例如喜欢吃零食和甜食等习惯。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李文慧表示中国人自古以谷物粮食为主食,因而遗传基因对粮食的代谢效率也比较强,但如果摄入过多富含脂肪类的食物,则不易人体代谢,进而引起人体肥胖。
- 3.久坐不动,缺少运动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大多以坐姿为主,但是久坐不动,缺乏运动容易使脂肪堆积在体内,从而导致肥胖。
减肥需要积极锻炼,但均衡饮食也很重要。美国合众国际社报道的一份报告显示,均衡饮食和运动相结合可以预防肥胖,降低发生癌症的风险。
- 1.均衡饮食很重要
大部分腹型肥胖人群并不是因为体质导致的,而是由不合理的饮食习惯造成的。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减少高油脂,高盐,高糖的摄入,多摄入蔬菜水果,平衡膳食。这样才可以早日摆脱腹型肥胖。
- 2.运动不可少
俗话说“管住嘴,迈开腿”,减肥光管住嘴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适量的运动。美国合众国际社报道的一份报告显示,均衡饮食和运动相结合不仅可以预防肥胖,还能降低发生癌症的风险。
腹型肥胖者可以每周进行三天的有氧运动和两天的力量训练来提高机体的基础代谢率,有氧运动可以是45分钟至一小时的慢跑或游泳等,力量训练则可以做仰卧起坐或是借助器械进行锻炼。
俗话说“肥胖是疾病的开始”,肥胖对人体健康及正常生活会产生各种影响,而腹型肥胖对人体的危害更大,因此我们需要预防肥胖特别是腹型肥胖的发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均衡饮食、规律作息、积极运动。#清风计划##谣零零计划##39健康超能团#
参考资料:
[1]《肉长在哪最可怕?肚子上!与几十种癌症有关!》.健康时报.2021-02-01
[2]《“一胖生百病”中国式肥胖有两大特点,减肥记住三原则》.健康时报网.2020-06-09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体重不重,肚子却“独大”?这是腹型肥胖!想减掉需要注意什么?
这天小蕙摸了摸自己的肚子,叹了口气:“2020年上半年,我身高163cm,体重50公斤,下半年我的体重保持在54公斤,胳膊腿没胖,但是腰看着就是比以前粗了好多呢?连曲线都没有了!”如果只看数字,这样的身高体重还算是瘦子一枚,大多数人认为这是“凡尔赛文学”,其实这是「腹型肥胖」的症状!
确实身边有很多人看上去明明四肢不胖、体重也不算太重,然而肚子独大,原因是什么呢?
腹型肥胖又称内脏型肥胖或中心性肥胖。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表示,腰围每增加1寸,得癌症的风险就比以前更高。
1.不吃早餐:早餐能够促进新陈代谢,平衡血糖浓度,并且为早餐到午餐这段时间提供身体必须的能量。应确保早餐是含有高蛋白和高纤维的食物;
2.吃零食:零食、甜品由于它们的脂肪含量高,多食就是导致肥胖现象,薯片等膨化食品含淀粉多,糖果、甜饮料含糖多,产生的能量消耗不了,就会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
3.久坐不动:特别是现在的上班族,整天对着电脑不动,不运动就会导致肥胖。
4.内脏肥胖:腹部肥胖不仅仅是 皮下脂肪的问题,很多都是由于内脏脂肪。内脏脂肪隐藏得深,有的体型偏瘦的人也会内脏脂肪多,所以内脏脂肪很容易被人们所忽视
那么,不想「腹型肥胖」日常生活该怎么做?小蕙默默走过:原来我只是有腹型肥胖的倾向,毕竟我的腰围才70厘米。
- 改善饮食:像香肠、蛋糕、饼干之类的高脂肪高热量加工食品,把它们从饮食中去除,是保持健康重要的途径。可以将加工食品换成新鲜水果,减少糖分的摄入。至于正餐,可以将米饭换成糙米、黑米或者谷物,不仅能够为身体提供抗氧化物,还能延长饱腹感,减少热量摄入。
- 高强度间歇运动:对于腹型肥胖的人群而言,全身性的长时间有氧运动不足以精准地减去腹部的脂肪。因此,与其在跑步机上慢跑半小时,不如进行20分钟的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许多健身软件上面都有详细的教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强度训练。
-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缓解压力,可以减少脂肪的堆积。培养一个能使自己消耗热量的爱好,既能减肥,又能使心情愉悦。一定要吃早餐,很多研究表明,不吃早餐的人群腹部肥胖率比每天吃早餐的人群更高。
参考文献:
[1]田成功.内脏型肥胖[J].医师进修杂志,2004,27(15):6-9. DOI:10.3760/cma.j.issn.1673-4904.2004.15.003.
[2]CHANDc,WAll SGF BARR PHdzwcifewaist to hipIatioal ' d body rmi nd Hpredi ct ws 0f di e in Men[ J] Q ( 6) :441-447.
危险胜过“胖全身”,中国科学家立功:找到“腹型肥胖”解决办法
“胖了30斤,压力大到不敢回家过年。”
小红书上检索“减重”,相关笔记高达430万 ,“16 8”“生酮”“液断”等各式网红减肥法层出不穷,但能坚持下来者寥寥无几,效果更是聊胜于无。事实上,或许不是博主不专业,而是一开始就找错了方法,根据医学研究分类,其实肥胖也分“种类”,即:全身肥胖和腹型肥胖。
相较于欧美人,咱们中国人更常见的其实是“腹型肥胖”,即堆积深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这是类似于“苹果型身材”的一种,产生的原因很多,比如饮食不规律、运动量少,也和生活压力大或长期久坐有关,容易造成腹部脂肪堆积,造成腹型肥胖。
某博主分享了自己的体验:腹型肥胖的减脂最难的,少吃体重降的不多,多做有氧手臂血管都要爆了,从130斤减到120斤,又反弹回130斤,体重没变但是肚子又大了一圈,因为快速减重时流失的肌肉并没有涨回来,一来一回肌肉变少脂肪变多,肚子就更大了,也就成了所谓的“瘦胖子”,。
值得注意的是,腹型肥胖带来的不仅是外形的不美观,对于健康更是“致命打击”。
英国拉夫堡大学对9652名40~69岁参试者进行腰臀比、体质指数测算和大脑核磁共振扫描大脑灰质体积(大脑灰质负责处理感觉、知觉、学习和认知),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腹型肥胖者的大脑灰质的体积平均减少约12cm³,这意味着,腹部脂肪的增加会加速大脑萎缩,影响认知。
研究发表于2023年《神经 病学》期刊
可若太过急切,贸然去尝试抽脂、减重针这类所谓的 “极速瘦身法”,恐怕又要陷入一个超级大坑。拿司美减重针来说,它确实能够在数月内让重量大幅下降,然而对于以腹部肥胖为主的中国人而言,效果却差强人意。《美国医学会杂志》一项回顾性研究表明,使用司美减掉的体重,可能有40%是肌肉流失,这也是大名鼎鼎的“司美脸”来源。
来自中国的科学家敏锐的发现,既然腹型肥胖的根源在于混乱不堪的代谢状况,那么想要减掉那恼人的 “大肚腩”,绝不是单纯地提倡少吃,而是必须对人体最大的代谢器官——肠道,进行精准干预。
五年前的2019年,针对改善代谢紊乱的人体临床试验完成,该实验中,在连续12周补充一种名为AKK菌的有益菌后,治疗组受试者的甘油三酯、血糖和胆固醇等多个代谢指标显著改善,尤其是胰岛素敏感性,足足提升了提升42.42%。
两年后,韩国科学家研究发现,AKK菌外膜上分泌的一种P9蛋白,能够刺激GLP1水平增加,起到降血糖作用;同时P9蛋白还能刺激棕色脂肪组织产热,达到“抑制食欲 加速燃脂”的双重作用。
此后,AKK便以新晋“瘦子菌”美称成为全球代谢减重方案的一员。欧洲是最早将其纳入“新型食品”清单并投放至民用市场的地区之一,早在2022年便已经通过了欧洲食品安全局批准,紧随其后的是加拿大、美国,在好莱坞名利场上,AKK已经不是单纯满足富豪明星们的减重需求,而是一种提升自信、保持年轻和身体竞争力的手段之一。
遗憾的是,在代谢减重方面表现极强潜力的AKK,却似乎对中国人“并不友好”。一项2020年的研究指出,在健康的中国人群中,AKK的定植率极低,只有48.8%,显著低于欧洲人(92.3%),如何增加AKK菌的浓度,成了中国科学家的科研难点。
其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食补,目前认为提升Akk菌丰度最佳的食物,如蔓越莓。但AKK菌吃少了没效果,要达到改善糖代谢的效果,比较烧钱包。二是筛选适配的AKK菌株定植,这也是目前科研界的主流做法。
公开资料显示,由复旦大学、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组成的生物医药科研团队,在中国三大长寿之乡江苏如皋的百岁老人体内,筛选、培育出更适合国人体质的AKK001原始菌株(专利号:2023116832346),“长寿老人体内的AKK001,更适合长期定植于肠道内,对肥胖人群来说比西药化合物要安全、靠谱””研发团队负责人表示。
此前受限于生产技术,该菌群的生产、储存难度都很大,全球药企基本没有能稳定量产的,直到这次中国科学家立下大功,让越来越多消费者能到京东等线上渠道选购。
前往京东APP检索AKK001,排在前面的是率先和科研团队达成合作的生物科技企TimeShop,店铺数据显示产品成果已经覆盖超10万人群,其中口服版AKK001助力不小,评论区显示不少担心担心司美副作用的买家,正是看中其“风险清零、深层减脂”的优势,才选择纳入账单。
且相较于效率低下且成本高昂的食补,每日几粒便轻松“躺瘦”的AKK001显然也更具吸引力。广东的赵强(化名)是一家从事医疗研发的市场主管,在欧美等国做市场调研时使用过AKK菌,“和司美一样,AKK001也能够调节GLP-1的分泌,起效更慢但更安全,听说现在已经全球量产,很难不支持。”赵强表示。
不过也有不少专家表示,年轻人不应对减重过度焦虑,中国现在的肥胖率虽然已经达到了51%,但是以中轻度为主,完全超重的“大胖子”全球占比并不算高,相较于“减肥”一词在小红书上60万 篇笔记,中国人更易患上的“腹型肥胖”笔记才堪堪过万,显然,大众的市场教育还有待普及。
且已有诸如瘦子菌AKK、高低氧、减重门诊等干预手段问世,“年轻人还是要搭配健康的饮食和适量的锻炼,让这些慢慢内化,这才是长久之计”,北京某三甲医院主任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