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也是病(肥胖症是不是疾病)
(国是健康)专家称肥胖本身就是营养不良的表现
近日,杭州一26岁体型偏瘦的刘女士,被查出患有营养不良型肥胖。“人瘦却有小肚子”这一现象引起广大年轻网友的共鸣。什么是营养不良型肥胖?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教授、注册营养师范志红介绍,其实肥胖本身就是一种营养不良的表现。很多人虽然体重不会达到肥胖的标准(BMI>28),但体成分不良(体脂率高、内脏脂肪高),也容易出现胖人常有的各种问题,比如脂肪肝、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
如果体重正常,如何有效减腹部脂肪?范志红称,重点要放在改善饮食质量、增加运动、改善睡眠三个方面。体重正常或瘦弱的情况下减肥,千万不能少吃,不可以让自己感觉饥饿。保证蛋白质供应,适当增加全谷杂粮,避免糖油混合物,远离各种类型的甜饮料。每天有至少30分钟的运动,运动总量超过一万步。每天睡够7-8小时,充足的睡眠是预防肥胖的重要措施。最后,范志红提醒,要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情愉快。精神焦虑的人,很难提升睡眠质量。压力过大,就会造成血糖、血压上升的状态,身体也更不容易分解脂肪。(高晓烜 王东宇)
“肥胖是一种病”,专家:减重手术不是想做就能做
《中国肥胖代谢外科数据库:2023年度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减重手术量达3.7万余例,比2022年增加超过一万例。
肥胖不仅关乎美,也是一种疾病。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首次将肥胖症定义为疾病,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超重或肥胖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多种癌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普外科主任顾岩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几年全国减重代谢手术量持续增长,人们越来越重视肥胖的危害,但并非任何人都需要手术治疗。在门诊中,医生常常要拒绝非理性的手术要求。
减重代谢手术有严格指征,BMI(身体质量指数)是衡量是否肥胖及其程度的重要标准。BMI≥37.5,建议积极手术;32.5≤BMI<37.5,推荐进行手术;BMI≥27.5,经改变生活及内科治疗难以控制,且至少有两项代谢综合征组分或存在合并发症的人群,经综合评估可考虑手术治疗。
8月14日,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肥胖与代谢性疾病MDT门诊,对一名江苏患者术前谈话。本文图片均为华东医院 供图
手术“不是想做就能做”
减重手术的指征很清晰,遇到不合适的患者,医生会果断拒绝。
顾岩说,此前有一名20岁出头的女生,体重58公斤,身高162厘米,BMI为22.1,只因对自己身材不满意,浏览网上信息后便来门诊要求手术,遭到医生拒绝。
这种情况经常出现,通常以年轻人居多。还有一名BMI刚刚达到28的大学生,她来到顾岩门诊后,也直接提出了开刀减重的诉求,最后遭到拒绝。
顾岩说,减肥已成为普遍社会现象,但盲目进行减肥手术是有风险的。顾岩曾遇到一名患者,没有达到必要手术指征时,在一家民营医院做减重手术,术后出现不良反应,紧急来到华东医院治疗。
“减重手术属于外科治疗,有严格的手术指征要求,不是想做就能做的。”顾岩强调。
为了更好地帮助患者解决肥胖问题,华东医院近日开设肥胖与代谢性疾病MDT(多学科)门诊,由顾岩和该院麻醉科主任顾卫东、内分泌科主任鹿斌、营养科主任吴江等权威专家团队共同坐诊,开展个体化诊疗。
顾岩说,安全有效地为患者手术减重,需要多学科专家共同开展术前评估,综合分析营养、内分泌指标等,为不同患者提供不同的治疗方案,既包括手术、药物治疗,也包括营养、生活方式的指导。
“肥胖是一种病”
“应该认同的是,肥胖是一种病。”顾岩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中国居民超重肥胖的形势严峻,成年居民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
在临床上,患者对待肥胖的态度经常两极分化。一部分人完全不在意,认为“红光满面”是健康的表现,其实可能是高血压导致的面色潮红;另一部分人则过分关注,以至于产生身材焦虑。
肥胖的分类有很多标准,常见的有按照病因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顾岩说,“单纯性肥胖”大多是吃出来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胡吃海塞”,有些人“情绪性进食”,容易肥胖;而“继发性肥胖”,主要由于内分泌、下丘脑、遗传和药物等疾病因素所致。
肥胖症的危害很多,在生理上可引起诸如2型糖尿病、脂肪肝、心肺血管疾病以及代谢相关疾病,在心理上也容易诱发焦虑、抑郁。
针对不同的肥胖类型,要采取不同的减重治疗方案。对于重度肥胖的患者,单纯改变生活方式往往无法有效减重,这些患者经专科医师评估和多学科会诊讨论,满足手术指征要求,可采取手术治疗。
在中国,减重代谢手术应用于临床已有20多年的历史。目前主流的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单吻合口胃旁路术、Roux-en-Y胃旁路术等,其中,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的占比超八成。
“随着技术进步,现在手术都是微创,甚至还有日间手术,做完手术当天就出院了。大部分患者术后一两天出院。”顾岩说,以华东医院为例,一年减重手术量超过300例,皆是微创。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普外科主任顾岩团队为患者进行减重手术。
顾岩称,减重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验证,但接受减重手术的患者也并非一劳永逸,仍需要营养、运动等管理和指导,按时随访。更重要的是,平时“管住嘴,迈开腿”,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预防来降低肥胖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这几种疾病或与肥胖有关,体重超重,或有危险
你是否曾经因为体重问题而担忧过自己的健康?或者,你是否身边有亲朋好友因为肥胖而饱受疾病的困扰?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肥胖不仅仅是一个美观问题,它更可能隐藏着致命的健康危机!
张阿姨的故事,只是冰山一角。在现实生活中,像张阿姨这样因肥胖而引发各种疾病的人,数不胜数。他们或许曾经忽视了自己的体重问题,但当疾病真正来临时,才后悔莫及。那么,肥胖到底与哪些疾病有关?超过多少体重,才真正处于危险之中?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这个话题,了解肥胖背后的真相,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有效控制体重,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分享,更是一次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
肥胖:无声的威胁肥胖的定义:BMI背后的真相
肥胖,一个看似简单的词汇,实则隐藏着复杂的健康风险。它不仅仅是指体重超标,更是一种身体脂肪过度累积的状态。BMI(身体质量指数)是衡量肥胖的常用指标,通过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得出。一般而言,BMI在18.5-23.9之间为正常,24-27.9为超重,≥28则被视为肥胖。但需注意,BMI并非万能,对于肌肉量高或骨架大的人,可能并不完全准确,因此还需结合腰围、体脂率等指标综合判断。
肥胖的危害:多病之源
肥胖,这个无声的威胁,正悄然侵蚀着无数人的健康。它不仅影响外貌,更是多种疾病的温床。肥胖者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脂肪肝、骨关节炎及某些癌症的风险显著增加。据研究显示,肥胖人群中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是正常体重人群的2-3倍,糖尿病发病率更是高达4倍之多。此外,肥胖还可能引发睡眠呼吸暂停、心理压力等一系列问题,严重降低生活质量。
心血管疾病:肥胖的“心”病
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因。过多的脂肪堆积会增加心脏负担,导致心脏肥大、心功能下降。同时,肥胖者往往伴有血脂异常、高血压等问题,进一步加剧心血管系统的损害。因此,控制体重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至关重要。
糖代谢异常:肥胖的“甜”蜜陷阱
肥胖与糖代谢异常(包括糖尿病)之间关系密切。肥胖者体内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易导致胰岛素抵抗,进而发展为糖尿病。糖尿病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肾病等。
脂肪肝:肥胖的“肝”扰
脂肪肝是肥胖者常见的肝脏问题。过多的脂肪在肝脏中堆积,导致肝细胞受损,进而影响肝脏功能。长期脂肪肝还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严重疾病。因此,控制体重对于保护肝脏健康同样重要。
危险体重的界定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的体重是否处于危险范围呢?除了BMI这一常用指标外,腰围也是衡量肥胖风险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就需警惕肥胖带来的健康风险。此外,体脂率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它反映了体内脂肪含量的多少。
自我评估:你的健康警报器
定期进行自我评估是预防肥胖及相关疾病的关键。你可以通过测量体重、腰围、体脂率等指标,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同时,关注自己的饮食习惯、运动习惯及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
科学减重,守护健康合理饮食:吃出好身材
科学减重,首先要从饮食入手。选择低脂、低糖、高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同时,控制食量,避免暴饮暴食。记住,健康的饮食不是一时的,而是长期的坚持。
适量运动:动出健康来
运动是减重不可或缺的一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以及力量训练等无氧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或75分钟的高强度运动。运动不仅能消耗热量,还能提高基础代谢率,帮助你更好地控制体重。
规律作息:睡出好身体
良好的作息习惯对于减重同样重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调节身体代谢,减少饥饿感。同时,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习惯,保持身心健康。
持之以恒:减重路上的坚持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持之以恒。减重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努力。面对诱惑和挑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决心,相信自己能够成功。记住,每一次的努力都不会白费,每一次的坚持都会让你离健康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