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挤压内脏(肥胖会挤压器官吗)

谷医堂中医馆 0
文章目录:

BBC记录200斤死者解剖全过程,解剖者直呼过度肥胖的内脏太吓人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了一部BBC的纪录片(Obesity: the post mortem),这部纪录片是16年9月发布的,一发布就引起了很多人的观看,并且有很多肥胖者都表示被吓到,开始重视减肥这件事。相信还是有很多人没有看过,就整理了一下给大家看,过度肥胖的内脏究竟都变成什么样了?

纪录片主要是由两个比较有名的解剖病理学家,对一个200斤女尸进行尸体解剖。一直以来我们对于肥胖都是外在的去了解,加上现在肥胖人群越来越多,导致我们对于一个200斤的人的概念其实是很模糊的。这次BBC就是很直观的把内部展示出来,警示所有过度肥胖的人群,一定要减肥,为了自己的健康,行动起来。

这个尸体捐赠者导致肥胖的原因并没有透漏,我们能知道的就是60岁,1米67,体重107,不喝酒,死于心脏病。由此可能死者的肚子非常大,这可能也是导致多变病变的原因。

对比黄油是不是很像

通过解剖可以看到,这层脂肪有多厚,解剖者说看着就像一层厚厚的黄油,很油腻。因为肥胖导致腹部脂肪非常的厚,也会给身体带来很多危害。

包括骨头也是,瘦子的骨头和器官都很明显,而胖子的器官和骨头都在脂肪里面,很难找到,该死者就是,以及发现已有脂肪肝。一般脂肪肝是因为嗜酒过多,该死者生前并不饮酒,所以完全是因为过度肥胖引起的肝硬化,解剖者表示,原本以为死者死于心脏衰竭,解剖之后才发现,以及有很严重的脂肪肝,就算不是因为心脏衰竭死亡,也可能会因为肝死亡。

死者的肺部比普通人的肺部要软的多,且有很多水,解剖者说这是肺水肿,很可能会导致呼吸困难和咳嗽。除了肺部,心脏也是要软很多,正常人的则是紧实饱满的。过度肥胖可能会引起心力衰竭,随便走动两步都会大喘气,心脏也会越来越弱,导致后来心脏突然无法工作。

我们不难得出死者捐赠尸体的用意是什么?一般尸检需要保密,这次作为特例公开,更多的是希望能通过这个纪录片认识到肥胖的危害,肥胖会导致寿命缩短,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希望大家都可以引以为鉴!

200斤就达到了这种程度,世界上还有很多300、400斤的肥胖者,甚至还有重达一千多斤的,为了健康他们都纷纷减重,他们都可以做到,为什么你不行呢?减肥一定要从控制饮食和运动下手,也可以借助一些外部的力量(手术)。但我们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毕竟一口不能吃成一个大胖子,但很可能这一口,慢慢的你就成为了一个肥胖者,过度肥胖真的会危及生命,这个纪录片正是为肥胖症敲起了警钟!

大爷腹部巨大如怀胎十月,竟是内脏脱出!中山医院多学科团队顺利“拆弹”

腹部巨大犹如怀胎十月,肚皮隆起处的皮肤溃疡破烂,薄薄的皮肤下面是隐约可见的内脏,看起来像是快要吹爆的“大皮球”……栾大爷来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求诊时,血管外科董智慧教授倒吸一口凉气。最终,经多学科专家共同诊治,成功为患者“拆弹”,栾大爷也于近日顺利出院。

4个月前,73岁的栾大爷突然肚子持续疼痛,排气排便也变得困难起来,当地医院诊断为“脐疝伴小肠嵌顿,肠梗阻”,进行剖腹探查和“疝修补术”。然而术后2个月,伤口却迟迟没有愈合,肚子日益膨胀了起来。随着时间推移,刀口旁甚至长出拳头大小的鼓包,附近皮肤反复破溃、感染。这给栾大爷身心造成了巨大负担,生活起居都受到严重影响。

“第一眼就看到他巨大的肚子,由于近10厘米的疝门,小肠和大肠已经有近一半都脱出到腹腔外了。”董智慧说。

CT情况更糟糕:患者胸主动脉还长了直径超过5.5厘米的动脉瘤,是正常血管直径近两倍,一旦破裂后果不堪设想。与此同时,腹壁薄薄的一层皮肤兜着脱出的腹腔脏器,最薄的地方仅有1.9毫米,且肚皮上还有两个4*3和3*2的溃疡,随时都有破皮而出的风险。

董智慧请示血管外科主任符伟国教授,协同普外科杨子昂副主任医师、麻醉科张晓光副主任医师进行多学科会诊。经充分讨论,专家决定先由血管外科对动脉瘤进行腔内治疗,将危及生命的定时炸弹拆除,再由普外科来修复腹壁缺损。

高龄、肥胖、有基础疾病、术后恢复不佳、需要连续接受两台手术……医生和患者面临的挑战太多,不容闪失。

如何拆除胸腔里的“定时炸弹”,同时控制好创伤大小?董智慧经过斟酌决定置入带膜支架,将动脉瘤体隔绝,减少血流对于瘤体冲击,达到防止瘤体破裂的目的。制定完详细的手术方案,专家最终仅通过1个不到1厘米的切口顺利“拆弹”。术后次日,栾大爷转入普外科,等待后续疝修补手术。

面对腹壁缺损巨大、皮肤反复破溃感染的情况,普外科杨子昂医生决定让栾大爷先开展充分术前准备,每天佩戴腹带对腹部加压,提前适应肠管回纳入腹腔的状态,以及吹气球锻炼肺部功能,避免术后肺功能障碍。

两周后,杨子昂医生带领团队为栾大爷施行了“巨大腹壁切口疝无张力修补术”。术中他发现,由于既往皮肤反复感染,栾大爷的脐部下方形成了一个直径约6厘米的炎性包块。如何切除炎性肿块,再进行腹壁修补,又成了一个棘手的难题。如不使用补片,巨大腹壁缺损基本不可能修补成功;一旦使用补片,如发生术后感染,补片就成了滋生细菌的异物,需要再次手术取出,导致修补失败。

针对这一特殊情况,杨子昂医生采用FRAME技术将疝囊腹膜分成上下两片,下片将直径约11厘米的巨大疝环封闭,腹膜前方放置补片(SUBLAY),再使用上片的腹膜将补片覆盖隔离,最后将两侧移裂开的腹壁肌层缝合拉拢。经3小时手术,栾大爷受损腹壁成功修复,自此拆除第二个“炸弹”。

经历两台手术后,栾大爷肚子里的“皮球”终于消失了,目前患者恢复情况良好。

来源:作者:顾泳

73岁大爷腹大如怀胎,内脏脱出几乎撑爆腹壁,中山医院多学科合作惊险“拆弹”

院方供图(下同)

腹部巨大宛若怀胎十月,肚皮隆起处的皮肤溃疡破烂,薄薄的皮肤下面是隐约可见的内脏,看起来就像是一只快要吹爆的“大皮球”……见到患者栾大爷的时候,连经验丰富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董智慧教授也倒吸一口凉气。

4个月前,73岁的栾大爷突然肚子持续疼痛,排气排便也变得困难起来,当地医院诊断为“脐疝伴小肠嵌顿,肠梗阻”,进行了剖腹探查和“疝修补术”。然而术后2个月,栾大爷的伤口却迟迟没有愈合,肚子也日益“膨胀”了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刀口旁甚至长出了一个拳头大小的鼓包,附近的皮肤反复破溃、感染。这给栾大爷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负担,生活起居都受到严重影响。

“第一眼就看到他巨大的肚子,由于近10cm的疝门,小肠和大肠已经有近一半都脱出到腹腔外了。”接诊的董智慧说。

CT显示的情况更加糟糕,栾大爷胸主动脉还长了一个直径超过5.5cm的动脉瘤,是正常血管直径的近两倍!一旦破裂,后果不堪设想。与此同时,腹壁薄薄的一层皮肤兜着脱出的腹腔脏器,最薄的地方仅有1.9毫米,且肚皮上还有两个4*3和3*2的溃疡,随时都有“破皮而出”的风险。

双重风险加身,让董智慧也不敢轻言判断治疗方案,于是请示了血管外科主任符伟国教授,并协同普外科杨子昂副主任医师、麻醉科张晓光副主任医师进行了MDT会诊。经过充分讨论,专家们决定首先由血管外科对动脉瘤进行腔内治疗,将这个危及生命的定时炸弹拆除,再由普外科来修复腹壁缺损。

高龄、肥胖、有基础疾病、术后恢复不佳、需要连续接受两台手术……医生和患者面临的挑战太多,不容有失。如何拆除胸腔里的“定时炸弹”又控制好创伤大小?董智慧经过斟酌,决定置入带膜支架,将动脉瘤体隔绝,减少血流对于瘤体冲击,从而达到防止瘤体破裂的目的。制定完详细的手术方案,董智慧最终仅通过1个不到1cm的切口顺利完成了“拆弹”。术后第2天,栾大爷转入了普外科,等待接下来的疝修补手术。

面对栾大爷腹壁缺损巨大、皮肤反复破溃感染的情况,普外科杨子昂医生决定让栾大爷先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通过每天佩戴腹带对腹部进行加压,提前适应肠管回纳入腹腔的状态,以及吹气球锻炼肺部功能,避免术后肺功能障碍。

两周后,杨子昂带领团队为栾大爷施行了“巨大腹壁切口疝无张力修补术”。手术中,他发现由于既往皮肤反复感染,栾大爷的脐部下方形成了一个直径约6cm的炎性包块,如何切除炎性肿块,再进行腹壁修补,又成了一个棘手的难题。如果不使用补片,巨大的腹壁缺损基本不可能修补成功;一旦使用补片,如发生术后感染,补片就成了滋生细菌的异物,需要再次手术取出,导致修补失败。

针对栾大爷的特殊情况,杨子昂采用FRAME技术将疝囊腹膜分成上下两片,下片将直径约11cm的巨大疝环封闭,腹膜前方放置补片(SUBLAY),再使用上片的腹膜将补片覆盖隔离,最后再将两侧裂开的腹壁肌层缝合拉拢。经过3小时的手术,成功为栾大爷修复受损的腹壁,拆除了第二个“炸弹”。

经历了两台手术后,栾大爷肚子里的“皮球”终于消失了。经过一个月的术后精心调理,栾大爷于近日顺利出院。

新民晚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