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能吃鸡蛋(肥胖能吃鸡蛋吗?)

人民网 0
文章目录:

吃这几款食物能帮助减肥 管不住嘴又想减肥的人看过来

1、燕麦片

燕麦片是一个既果腹又很美味的东西。对于有肥胖困扰的人群来说,燕麦片无疑是一种帮助减肥的好食品。因为它里面还有许多的膳食纤维,其数量远远超过了白米中膳食纤维的含量。经常食用燕麦片,可以增强肠胃的消化功能,减少便秘的发生。想要减肥不妨把早餐改成用牛奶冲泡燕麦或者是酸奶冲泡燕麦片,既可减肥,还不会有饥饿感。

2、橄榄油

在人们的意识里,想要减肥几乎要远离所有的含油脂高的东西。其实素食吃得太过反而容易引起便秘的问题,因此即便是在减肥过程中也要适当摄入一些含有油脂的东西,比如橄榄油。橄榄油不比其他有油类,其含有的营养物质不仅可以改善皮肤,还可降低胆固醇、促进胃肠道的运动。在饮食过程中适量摄入橄榄油不会引起肥胖,而且还解决了便秘的问题。

3、纯瘦肉

虽然在减肥的时候要减少脂肪的摄入,比如少吃肉类。但肉类中的蛋白质是人体并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所以即便是减肥也要保证有肉类的摄入。这时候我们可以选择纯瘦肉这种高蛋白、低脂肪的肉类,比如鸡肉、牛肉又或者是鱼肉。建议在烹饪的时候尽量选择蒸煮或者是清蒸,如此可将热量降到最低。

4、鸡蛋

鸡蛋绝对算得上是低热量的食物,每天一个鸡蛋可以大大降低胆固醇,还可以清扫血管污垢。除此外鸡蛋所含的大量营养成分还能促进肠胃蠕动,增强机体的新陈代谢。但需要注意的是,肥胖人群在吃鸡蛋的时候最好不要喝糖类、豆浆一同食用。

温馨提示:减肥并不是什么肉类、蛋类都不可以吃的,只要选择一些适当合理的食物代替(比如以上所述),不但不会影响减肥效果,还会使身体更加健康。否则即便是减肥成功了,也会使得机体的某些营养元素失衡,反而得不偿失。

过度肥胖影响身体健康 正确减肥把握这6个方向

对于现在的人来说,一个人肥胖是非常令人烦恼的事情,它不仅影响整体形象,而且过度肥胖会产生很多身体疾病,对身体造成危害,那么究竟该怎么减肥呢?今天就来为大家提供正确的减肥方向,一起来看看吧。

1、吃对每一餐

对于想要减肥的人来说,每一餐的饮食都是相当的重要的,平时早上一定要吃早餐,午餐要丰盛,但是要忌油腻,高热和辛辣重口味的食物,尽量是比较清淡的东西,因为第一周是需要清理肠道改善口味的一周,所以在这一周里禁止食用荤腥类的食物,如果喜欢辛辣食物的妹子可以吃些鸡蛋来补充身体里的蛋白质,但是也只能吃到八分饱,晚餐的话一定吃素,吃些海带和青菜什么的,尽量选择叶绿素和纤维质丰富的食物为最佳的搭配哦~

2、每天的运动40分钟以上

有很多的减肥专家认为,一个人如果要达到减肥效果的话,那么他每天的运动时间必须要足够40分钟以上才可以见效,当然这些运动包括很多,比如步行,慢跑,游泳,打球等各种的运动都可以,因为只要每天坚持40分钟以上的运动时间,那么在这一天的时间里就可以帮你消耗大约400的卡路里,这样的话身体的脂肪就可以很好地瓦解掉不会堆积在体内,长此坚持下去,你的减肥效果就会越明显。

3、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

有些人认为别人用这种方式就可以达到减肥了,那么自己就一味地跟随这样做,殊不知时间久了就会觉得很乏味了,说不定别人喜欢不一定适合你,所以不要为了减肥,盲目地跟从。因此,我们要适当地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来进行才是王道,比如,跳跳舞啊,打打羽毛球什么的啊。。。。相信这些你会更加积极进行,充分得到锻炼,把你的减肥计划彻底地融入你的生活中去,这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所以,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跳广场舞,我相信就是这个原因。

4、每天喝水清肠

有人说喝水会让身体水肿而导致更肥的说法,其实长期多喝水是能减肥的,多喝水达到清肠的效果,把身体的垃圾毒素全部都排出来,而且是非常养生的一种减肥方法,清肠后你会感觉一身轻松,在秤上一站,结果是轻了哦。

5、睡前两小时不要进食

睡觉之前的两个小时之内不要再进食了,要给肠胃歇一歇,因为你吃完就睡觉,体内器官系统无法充分吸收食物中的葡萄糖分,而这些不被人体所吸收的葡糖糖进入肝脏中就会彻底转化成脂肪,这些脂肪堆积在机体中会增加机体的重量,所以,你现在知道我们的脂肪是怎么来了吧。

6、适当控制卡路里的摄取

控制饮食是减肥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每天尽量摄取卡路里稍微低些的食物,但是就是不能为了快速达成减肥的效果一味地节食或把饮食上的卡路里控制的很低,这种做法不建议,因为如果一个人每天摄取的能量过于低下,长时间的话很容易造成营养不良,会直接影响身体的新陈代谢功能,体内脂肪的燃烧速度会趋于缓慢,因而易得到相反的效果,因此每天的饮食卡路里控制在1500左右比较适合。

7类家常菜看似健康,其实高盐、高油、高脂

人们总说:叫外卖、下馆子不健康,倒不如自己做的家常菜好。那么,家常菜真的够健康吗?

一道家常菜是否健康,关键在于烹饪的方式。如果食物不经过合理的烹饪,可能会导致这个家常菜成了“三高菜”,即高油、高盐、高糖。可想而知,长期吃这样的家常菜,不仅容易长肉,还隐藏着健康隐患!

“高油菜”:易发胖

引发多种慢性病

摄入过多的油脂,无疑为身体埋下一个“定时炸弹”,轻则出现发胖的趋势,重则诱发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

有一项长期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全球早逝人群中,近一半人的死因与油的摄入量过多有关。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一项新研究称,现在人们平均每天摄入热量相当于每天多吃一顿汉堡套餐,可能会使大脑功能退化。

其实,很多人以为自己吃的是日常又健康的菜,没想到每一口都像在喝油!

“高油菜”的代表菜系

水煮类:水煮鱼、水煮牛肉等

很多人喜欢水煮鱼麻辣浓重的口感,但是制作水煮鱼,鱼片要先用沸水焯一下,配上豆芽,撒满辣椒与花椒,再浇上滚滚的热油。

鱼片完全在油里“潜泳”,不是水煮鱼,而是油煮鱼。

红烧、干煸类:红烧茄子、干煸豆角

茄子、豆角在烹饪的过程中需要加入大量的油才不会被烧焦。

而且加入其他配料后,这两道菜的热量瞬间高了几十倍不止,吃一口可以感受到满满的油。

油炸类:炸土豆、炸藕盒、地三鲜等

土豆、莲藕的营养很多,但它们含有大量淀粉,而淀粉吸油。如果这两种食材通过高温油炸的方式烹饪,营养成分会严重流失,越吸越多油。

如100克的土豆蒸熟后可提供70千卡能量,炸成薯条后,能量则增加2倍之多。

干锅类:干锅娃娃菜、干锅土豆

这些干锅菜为了保持口感,大多食材都需要经过“过油”的工序。这样一来,干锅菜的含油量就大幅提升了。

“高糖、高盐菜”

血压升高,加速衰老

糖、盐是家常菜中的常用调味料,尤其是盐,基本每个菜都会放。然而,摄入过多的糖和盐,是导致高血压的“元凶”。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嗜糖的危害与吸烟相当,长期摄入高糖饮食,会让寿命缩短10~20年;

此外,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全球每年约165万人因吃盐过多引发心血管病致死。

那么我们摄入多少盐和糖比较合理呢?《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健康的成年人一天摄盐量不超过5g,摄糖量最好控制在25g内。

▼点击下图选购

“高糖、高盐菜”的代表菜系

糖醋类:糖醋鱼、糖醋排骨

糖有提鲜、增味、上色等作用,为了提高菜肴口感,糖醋鱼、糖醋排骨、糖醋里脊等家常菜含糖高,糖尿病患者注意少吃。

事实上,鱼肉最好用蒸、炖等低温方法烹调,或不经油炸,稍微煎一下后红烧。

小炒类:鱼香肉丝、西红柿炒鸡蛋

鱼香肉丝兼具甜、酸、辣的口感,配饭吃很美味,但这道菜油多、糖多、盐多,大概需要用30g白糖和30g油,肥胖者、“三高”患者应少吃这道菜。

西红柿炒鸡蛋看似健康,却可能刺激血管。这道家常菜一般放20g以上的糖,以控制口味。

同时炒鸡蛋时要多放油,无形中增加了“高糖、高油”,不控制量且常吃是不健康的。

咸汤:冬阴功汤、罗宋汤、面豉汤

香港食物安全中心风险评估组分别对130款常见的汤水,进行钠含量的检测,结果发现,所有汤水的平均含盐量为1.8g。

也就是说,喝两碗半的汤,一天摄盐量就超标了!

小编建议,喝汤最好选择蔬菜汤,如冬瓜汤、蘑菇汤等,这类汤比肉汤更清淡。

怎样制作一道健康的家常菜?

高油、高盐、高糖的家常菜确实不利于健康,且容易使人发胖,若想做一道健康又不易发胖的家常菜,其实一点也不难。

以下的烹饪小贴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控油

1、用水或高汤取代油,炒菜时不要一次性倒一大碗水进去,先加几勺水,炒干再加;而用高汤炒菜可增添鲜味。

2、炒完菜后把锅斜放2分钟,等到菜里的油流出来再装盘,这个方法适合青椒、莴笋等吸油少的蔬菜。

3、烹饪肉片时,可用水焯法,即用沸水把肉片快速烫熟。肉类本身富含脂肪,水焯后表面会有一层水,隔绝了油的渗入,口感更清爽。

4、把肉煮到七成熟再切片炒,这样就不必为炒肉单独放一次油。

5、炒肥牛、三文鱼等脂肪含量丰富的食物,可先将其煎至半熟,使其脂肪煎出油脂后,用于炒菜,这样便不用加额外的油了。

6、凉拌菜最后放一勺香油或橄榄油,马上食用。这样油的香气有效散发出来,而食物还没来得及吸收油脂,油脂自然少了。

控盐

1、少放高盐调味料,可用天然香料或佐料来代替调味。

2、用醋或柠檬汁的酸味,可以强化盐的咸味,菜会变得咸淡适中。

3、做菜时,可在菜快煮熟再加一点盐,这样不仅保留咸味,还可以少放盐。

4、使用限盐勺、限盐罐,选择低钠盐,降低摄盐量。

其它

1、炒菜的顺序:炒菜先炒肉再放菜,最后加葱姜蒜、盐等调味品。

如果先下葱姜蒜爆香,大蒜中最有营养的硫化物,容易被油的高温破坏。此外,这样还会影响香料的味道,导致营养流失。

2、煮汤要做好:

汤快好时再放盐,减少钠的摄入;

边尝汤味边加盐,每次只加一点;

煲汤后记得去掉上面的油脂,如鸡、排骨、骨头等炖煮后会出油,最好先把上面的油脂撇出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