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源性肥胖(内源性肥胖症)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影响进食和体重
”内源性大麻素作用,零食里面的脂肪会激发人体内意想不到的生物反应,很可能导致人们暴饮暴食,如果尝了一根薯条或一片薯片,很少有人能控制住自己不将剩下的薯条薯片一扫而光。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研究员D. P.发现,罪魁祸首就是人体内自然产生的一种类似于大麻的化学物质,名为内源性大麻素,是导致人们对这种不健康食品欲罢不能的真正原因。“
这一过程从舌头就开始了。舌头品尝到食物里的脂肪,产生反射信号传送给大脑,大脑又将信息通过迷走神经传输到肠道。传输到肠胃的信号刺激内源性大麻素大量生产,从而导致人们忽然想吃到更多的高脂肪食品。内源性大麻素的作用下人体开始分泌让人感到饥饿的消化物质,于是人们就想吃得更多。
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说,自然界里获取天然脂肪的机会很少,但脂肪对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又至关重要,所以动物在接触到脂肪类食物的时候,身体本能地发出要大吃一顿的强烈指令。然而如今对人类来说,脂肪类食物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物,而这种遇到高油高脂类食物就分泌大吃欲望激素的本能已经越来越多地引发肥胖,糖尿病和癌症等疾病。
其实内源性大麻素和进食的关系并不都那么负面,
ECS和进食的关系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在调节人体代谢途径中的重要性日益成为研究的主题。CB1 和 CB2 受体、它们的激动剂和拮抗剂的发现使得研究 EC 系统在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潜在作用成为可能,例如食欲调节、能量平衡、食物摄入、脂肪沉积、肝脏脂肪生成和葡萄糖稳态。
数十项动物研究和人类队列研究表明,富含脂肪和糖的饮食会改变 AEA、2-AG、它们的代谢酶和 CB1的水平,如高脂肪饮食(无论慢性或急性刺激)后下丘脑中的 2-AG 增加。此外,一些饮食因素,例如饮食次级代谢产物,可以影响 ECS,高热量和高脂肪饮食可以调节 CB 1 /CB 2比率,从而在某些情况下增加食物摄入量。
相反的因果关系也是成立的——许多研究表明 CB1激动剂刺激脂肪和糖的消耗:内源性大麻素通过作用于脂肪细胞、肝细胞、胰岛细胞、胃肠道、骨骼肌等外周组织,参与人体稳态的生理调节,刺激食物摄入和饥饿感,以及将能量平衡转向能量储存。ECS 还可以调节食物奖励,而 ECS 激动剂可以增加食物的适口性和享乐价值。
这两种作用构成了一种可怕的正反馈,这就造成了”百度百科“所描述的那种对不健康食品欲罢不能的情况。
ECS活跃促进肥胖
内源性大麻素 (EC) 是合成代谢脂质介质,负责增加食物消耗、能量储存和降低能量消耗。它们对于调节肥胖症的激素和代谢变化至关重要。味道、风味或质地会刺激食物的摄入,动物和人体试验证明了通过给予内源性大麻素 AEA 和 2-AG 选择性地增强甜味反应。而且观察到体重正常的非味觉者的内源性大麻素水平比超味者高 62%,总体来说,提高内源性大麻素水平会促进食欲,进而可能增加体重。
而且ECS 在肥胖患者中可能过度活跃,从而促进代谢过程,导致体重增加、脂肪生成、胰岛素抵抗和血脂异常。肥胖人群中 ECS 系统的上调似乎是由多种外周组织(如内脏脂肪组织、肝脏、胰腺和骨骼肌)中 ECS的过度产生所驱动的。中央(腹内)脂肪细胞与外周(皮下)脂肪细胞之间存在差异,并且由于性别、年龄和代谢酶的遗传多态性而存在其他差异。内脏肥胖与血浆中 2-AG 水平升高尤其相关,循环 eCB 的增加可能反映了脂肪组织和肝实质的溢出,其中 CB1激活分别促进了脂肪新生并降低了胰岛素敏感性。
在饮食诱导肥胖的小鼠中,CB 1与瘦型小鼠对照相比,海马体中的 mRNA 和蛋白质水平增加。此外,来自肥胖小鼠的海马切片显示出 CB 1功能增加,没有 CB 1脱敏的迹象。我们发现 eCB 配体的持续升高不会导致 CB 1下调,这一点令人惊讶。缺乏下调可能会导致暴饮暴食的享乐方面,并影响认知过程。
热量限制和禁食对ECS影响
为什么有些减肥的女孩会得厌食症?
热量限制或禁食导致的体重减轻可预测地调节 eCB 系统。动物研究证明了脂肪组织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复杂性。但是在人类研究中,热量限制导致的体重减轻产生了相互矛盾的结果
- 恩格里等人测量了肥胖绝经后妇女的CB1和 FAAH 基因表达,以及血清 AEA 和 2-AG。他们报告说,热量限制导致体重减轻 5% 前后这些没有变化。
- 本内岑等人分析了年轻的肥胖男性和女性人群;体重减轻 10-12% 会导致臀脂肪组织中 2-AG 水平升高,而 AEA 水平没有变化。减肥增加腹部脂肪组织的CB 1mRNA,但在臀部的脂肪组织中的CB1mRNA下降。
总之,食物摄入量的增加、肥胖以及 AEA 和 2-AG 水平的升高显然在前馈机制中呈螺旋式上升。但热量限制导致的体重减轻打破了这个循环,可能是通过减少 CB1表达和降低 eCB 水平,也可能降低了食欲,但这显然不能让人感到愉悦。
CB1拮抗剂成为减肥希望
肥胖流行目前正在发展成为工业化国家的主要健康问题。需要有效的药物治疗选择来限制其有害后果。尽管肥胖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但仍然没有一种安全有效的减肥药物。1994 年发现瘦素引发的乐观情绪很快被临床研究所掩盖,临床研究表明瘦素的减脂作用仅限于少数先天性瘦素缺乏症患者。目前,其他靶向神经内分泌能量平衡机制的临床候选药物正在研究中,在这种情况下,内源性大麻素系统代表了一种新的、有前景的药物靶点。
内源性大麻素作用于调节能量稳态的下丘脑各个区域,包括外侧下丘脑、弓状核和室旁核,并结合脂肪细胞对脂肪生成的直接作用,以促进正能量平衡。如果受体 CB1 被阻断(在这种情况下是通过基因敲除),整体效果将是降低白色脂肪的食欲和脂肪生成:CB1缺乏的动物更瘦,因为它们的卡路里摄入量较低。
高热量营养的享乐成分可能是 CB1 拮抗剂的目标,这可能会减少某些个体食物摄入的可能成瘾性,同时降低食欲驱动和脂肪生成。
但是大麻THC调节食欲作用的轶事和实验证据也显示对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机制的明显改变,例如学习、记忆、攻击性和成瘾性。反之,CB1 拮抗剂的减重效果也可能增强注意力、驱动力和专注力,但可能会牺牲情绪和社交行为。
不过,除了THC和CBD之外,在大麻植物中还发现了THCV,我们在之后的文章中将介绍这种神奇的成分,不仅是CB1拮抗剂,还可以是CB2激动剂。
发胖这件事,科学家有了新发现
中学课本告诉我们,当我们吃下米饭或面条之类的高淀粉食物后,那些淀粉将被人体水解为葡萄糖,继而进入血液,使得血糖含量升高,而胰岛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可促进血液里的葡萄糖进入其他组织细胞,进而被利用和储存;此外,糖类会通过多种代谢途径转变为脂肪,因此当人体摄糖过多,肥胖往往随之而来。
但我们要知道,肥胖的发生机制远比课本上的简述更复杂。很多瘦身人士紧盯营养成分表里的“碳水”和“脂肪”,严控每天摄入与消耗的“大卡”,这种精确的自律固然有一定道理和一定效果,却并未从更深层次拿捏肥胖问题。
美国著名医学教授兼科普作家理查德·约翰逊(Richard Johnson)
长期致力于研究肥胖根源,以及糖尿病、高血压和慢性肾病等疾病。在他看来,解读肥胖绕不开果糖代谢问题,“盐分”和“水分”也理应被瘦身人士高度重视。
他在以下文章中科普了“果糖增肥”理论,并提出了简单易行的减肥新策略。
果糖不影响食欲
会鼓励多吃,促进增重
水果和蜂蜜中含大量果糖。它和葡萄糖一样都是单糖,但又不能像葡萄糖一样被人体直接利用,而是先进入肝脏代谢,再转化为葡萄糖、糖原或脂肪——这一独特的吸收利用路径能够“无限制”地“鼓励”生物体长膘。
左右分别为葡萄糖和果糖的分子结构示意图
如前文所述,当我们吃下一碗米饭,体内胰岛素的水平会因血液内葡萄糖含量增加而升高,它负责将血糖送入细胞,用于供能或储备;与此同时,机体会分泌更多瘦素(leptin),从而降低食欲,加速能量消耗,阻碍脂肪储存。
但果糖的代谢不受瘦素的直接管辖。换言之,摄入果糖后,食欲不会减少,耗能不会加快,机体依旧充满觅食动力。另一方面,果糖向脂肪转化的效率非常高,甚至还可能诱发胰岛素抵抗,导致葡萄糖的利用效率降低,进一步加剧长膘倾向。
果糖鼓励长膘的属性似乎有着重大进化学意义。
农耕时代以前的古人类主要仰赖碳水化合物维生,可富含淀粉的谷物和根茎类食物不容易获得,水果是最易摘取的食物。由于果糖摄入不降低食欲,古人类便会持续不断地摘果子吃,在饥饿感驱使下最大化体内的糖原和脂肪储存,从而增加生存可能。
这种“果糖进化学”如今在肥沙鼠(Psammomys obesus)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容易得富贵病的肥沙鼠
肥沙鼠主要生活于北非地区的沙漠和咸水沼泽,靠吃盐角草(Salicornia)的茎部勉强维生。盐角草是一种状若芦笋的植物,虽营养成分很低,但富含浓度堪比海水的盐水。
亚洲和非洲都有肥沙鼠的身影
几十年前,科学家曾将肥沙鼠放到实验室内饲养,为其提供普通啮齿动物所需碳水量的1/2,再辅以新鲜蔬菜,结果它们迅速发展出肥胖症和糖尿病。而当科学家只提供新鲜蔬菜时,肥沙鼠们得以保持苗条身形。
到了2018年,美国学者发现这类只过苦日子、易得富贵病的肥沙鼠都存在代谢问题,以盐角草为主的高盐饮食会刺激它们将极少量的碳水摄入转化为内源性果糖,并导致瘦素抵抗,加剧肥胖倾向。
面对食物匮乏、淡水稀缺的生存环境,这种“高盐→果糖”式的代谢模式激活了动物的“生存开关”,令其得以命保荒漠,却又过不了富裕日子。
那么,这个高盐摄入会怎样影响人类的果糖代谢的呢?少吃盐多喝水是否就是控制体重的标准答案之一?
脱水会促进果糖生产
果糖和葡萄糖互为同分异构体,可相互转化。人体当然也具备制造果糖的能力。当血糖水平较高时(例如吃下很多土豆或面包后),果糖的产量也会增加。
高盐摄入可导致机体脱水,而脱水又会显著促进“葡萄糖→果糖”的转化过程,进而导致脂肪堆积。
这就是为什么,椒盐薯条尤其容易使人发胖。高盐分简直就是推动“淀粉→果糖”的催化剂。
研究显示,大多数超重或肥胖者都没补充够水分,比瘦子更容易脱水,也摄入了更多盐分。此外,他们往往有着很高水平的加压素(vasopressin)——一种帮助肾脏保持水分以调节尿量的激素。(缺水的人特别需要它。)
科学家发现,这种加压素除了保持水分,还会参与果糖代谢,间接刺激脂肪生成。
人们主要从食糖和高果糖玉米糖浆处获取果糖。富含高果糖玉米糖浆的食物包括果酱、蜜饯、果汁饮料、精制面包和饼干等。
鉴于上述种种,我们能不能说,“多喝水有助于减肥”呢?
医学界的同行们对于此类说法往往嗤之以鼻。然而,科学家发现,给实验小鼠补充更多水分,的确能控制其体重增加,延阻前驱糖尿病(prediabetes)发展——即便它们的饮食富含糖类和脂肪,效果依旧。
另有证据表明,大多数人的饮水量都还太少,增加水分摄入可能确实有助于肥胖人士减重。
当然了,喝水喝8杯就够了,喝太多可能出事。曾有过大量饮水导致人体“水中毒”的案例。而对于那些有心脏、肾脏或肝脏疾病的患者,超长距离跑者,以及刚接受手术不久的人士来说,增加饮水量时尤其需要谨慎,最好事先向医生咨询此问题。
对于肥沙鼠和现代人的祖先来说,高盐少水的饮食有其重要意义,但现代人已不再过狩猎采集的生活,因此我们需要喝更多水,吃更少盐。这种每个人都能做到的饮食习惯为我们预防和治疗肥胖提供了实惠、简单又健康的策略。
资料来源:
Two surprising reasons behind the obesity epidemic: Too much salt, not enough water
END
常做这六件事,帮助肾脏排出尿酸
痛风是一种由于血尿酸生成过多和(或)排泄障碍所致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人体的尿酸80%来自内源性嘌呤代谢(即细胞自身的新陈代谢),食物等外源性因素只占20%。饮食控制只能减少外源性食物生成的尿酸量,对内源性尿酸的产生无任何影响。
而且,临床数据显示,80%到90%的高尿酸血症患者都有尿酸排泄方面的障碍。因此,痛风患者的生活方式改善不能只局限于减少尿酸的生成,更应偏重于促进尿酸的排泄。以下列举的日常生活中的几件事情,可以帮助我们促进体内尿酸的肾排泄。
01
保持理想体重
即使不进食,人体内也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尿酸。体重越重的人,其新陈代谢产生的尿酸就越多。肥胖不但引起肝尿酸合成增加,而且导致肾尿酸排泄减少。皮下脂肪型肥胖经常伴有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至少有三种机制导致肾尿酸排泄减少。因此,痛风患者应保持理想体重。对于体重超重的痛风的患者,可在原每日摄入总能量的基础上减少10%到15%,使体重逐渐降至理想体重范围。不可操之过急,避免体重突然减轻,否则能量下降过快,会造成体内酮体升高,酮体与尿酸竞争排泄,从而升高血尿酸,促进痛风急性发作。
02
禁饮酒类
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可诱发糖异生障碍,导致体内乳酸和酮体积聚,乳酸和酮体在肾脏会竞争性抑制尿酸的排泄,所以一次性过量饮酒可使血尿酸增高,诱使痛风发作。另外,经常饮酒会兴奋嘌呤的合成,使血中和尿中的尿酸增加,因而导致高尿酸血症和高尿酸尿症。有时一次过量饮酒,特别是同时伴食高嘌呤、高脂蛋白食物,往往是痛风急性发作最常见的诱因。
03
限制脂肪摄入量
由于脂肪氧化产生的能量约为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2倍,为降低痛风患者体重,应限制脂肪的摄入量。再加上痛风患者常常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胆结石等,也需要低脂肪饮食,一般控制在每日40到50克。因为脂肪有阻碍肾脏排泄尿酸的作用,在痛风急性发作期更应加以限制。因此,痛风患者应选择脂肪含量少的动物性食品,选用植物油而不是动物油,并采用蒸、煮、烩、凉拌等少油的烹调方式。
04
选用碱性食物
含有较多钾、钙、镁等元素的食物,能在体内氧化生成碱性化合物,如蔬菜、水果和奶类食物等。这些碱性食物可降低血液和尿液的酸度,并可使尿液碱性化,从而增加尿酸在尿中的可溶性,因此痛风病人应多选择碱性食物。由于蔬菜和水果中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C,能促进人体内尿酸盐的溶解和排泄。西瓜和冬瓜不但属于碱性食物,而且还具有明显的利尿作用,故对痛风患者更为有利。
05
多饮水
如果痛风患者心肺功能正常,应保持每天的尿量在2000毫升左右,以促进尿酸经尿液排出体外。伴有尿酸性肾结石的痛风患者,最好每天尿量能达到3000毫升。痛风性肾病发展至肾功能不全时,应根据病情适当限制水的摄入。因此,一般情况下,痛风患者每日液体的摄入总量应达到2500到3000毫升。应选用白开水、淡茶水、天然矿泉水,而浓茶水、含糖饮料可能会引起痛风发作,应尽量避免饮用。为防止夜间尿浓缩,可在睡前适当饮水。
06
注意烹饪方法
合理的烹调方法可以减少食物中的嘌呤含量,如先将肉类食物先煮,弃汤后再进行烹调。此外,辣椒、胡椒、花椒、芥末、生姜等调料均能兴奋植物神经,诱使痛风急性发作,因此应尽量避免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