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的肥怎么写(肥胖的胖怎么写这个字是什么)
心宽体胖的“胖”竟然不读pàng,99.9%的人都读错了, 感觉自己学了个假语文!
心宽体胖【xīn kuān tǐ pán 】,这个成语出自《礼记·大学》:“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意思是一个人心胸开阔,外貌就安详。后用来指心情愉快,因而人感到舒坦。
胖是个会意兼形声字,由“月”和“半”组成,月字组成的字,有一小部分与月有关,如“朔、朦胧、期、明”等。
因为"月"和“肉”的古字形十分相近,所以“月”作偏旁时,又有“肉月旁”的说法,组成的字都与肉(身体器官)有关, 如膀、胱、股、胳、膊、肘、肝、胆、肺、脾、脏、胸、腕、脖、脑、肠、肥、胖、腰、脸、腹、肤等。
“半”字始见于春秋金文,古字形上面是八,表示“分”,下面是牛,意思是把牛一分为二。所以“半”字的本义是一半。
月(肉),半(一半),组合在一起就是一半的肉,也可以称之为“半体牲”,在古代,半体牲主要用来祭祀,如《仪礼.少牢馈食礼》:“司马升羊右胖,髀不升。”意思是:司马呈上羊的右半边肉,不包括大腿骨。 这里的“胖”,指的就是半边肉。
“胖”字始见于篆文,字形左边是块肉,右边是祭祀用的牛,肉被分成了两半,本义是指祭祀用的半体牲,读作pàn。后被引申为安适、舒坦的意思,读作pán。
《礼记.大学》: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意思是: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可以修养身心,心胸宽广能体态安适,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意念真诚。
这句话衍生出了成语“心广体胖”,后又有了“心宽体胖”这个成语,但这个“胖”pán,指的是安适、舒坦。跟肥胖的“胖”pàng意思完全不同,pàng这个读音产生的时间也比较晚,大约在宋元时期,那时候胖才有了肥胖的意思。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看到一个胖子整天乐呵呵的,就会说他是心宽体胖,我们说的这个胖,是肥胖的意思。但“心宽体胖”这个成语,表达的是心情好了,体态也会好,并不是心态好了,身体就会胖,还是有着本质上的差别的。
由于大家普遍误解了“心宽体胖”的意思,并把胖“pán”读成了“pàng ”。所以有专家提出,心广体胖的胖可以继续用读音“pán”,表达安适,而心宽体胖早已经被大家误读了,不如将错就错,让心宽体胖与心广体胖彻底断绝关系,把胖字改读音为“pàng ”,表示肥胖。但这个审议尚未通过,所以目前还是读pán 。
肥与胖 | 读懂这两个汉字,瘦身不再伤身体
在这个以瘦为美的时代,减肥是最时尚的话题之一,尤其是逢年过节的时候,减肥更是每一位女性朋友的头等大事,深怕节后“肥来了”。不过,今天我要劝你不要再盲目地“减肥”了。
是管住嘴、迈开腿,是吃全素,还是只吃水果不吃饭,又或者节食?
就这个问题,我向不少医生请教过,有中医也有西医,他们几乎都持相同的观点:“这些全是错的。”他们还从人生观、价值观上抛出灵魂的拷问:“减肥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不是为了健康吗?”
肥胖,现在已然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甚至有人直言它是21世纪的流行病、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如今人们多把脂肪多称为“肥胖”,但在古代“肥胖”并不是这个意思,“肥”恰恰是指肌肉多。《说文》:“肥,多肉也。”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这是魏晋时期张翰在《思吴江歌》中,通过描写秋天的落叶和肥美的鲈鱼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大家都知道鱼的脂肪是很少的,鱼肥自然是指鱼的肉多。唐代诗人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还有宋代诗人范成大的“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都是用“肥”来描写鱼、杏子的肉多。
《黄帝内经》里有很多篇章都出现“肥”字,基本上都是表达“肉多”的意思。如《素问》:“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说的是富贵人家饮食甜腻、多肉,结果身体内部产生毒热,腹部胀满,导致了消渴病——类似于今天多糖尿病,能吃、能喝、能尿,就是不长肉。
与肥相对应的是“瘦”,没有肉的意思。今天人们所说的肥胖的意思,大抵相当于古人所说的“脂肥”或“膏腴”,类似的还有丰满、丰盈等词。肥和胖,现在也有分开用,但意思相近,比如“胖嘟嘟”也可以说成“肥嘟嘟”,“胖猪”说成“肥猪”别人也知道你在说什么。
“胖”,由“肉”和“半”组成,汉字里“月”这个偏旁多是“肉”的意思,因此也叫“肉字旁”。胖的本义是古代祭祀时贡献的半体牲畜,也就是半扇肉。《说文》:“胖,半体肉也。”后来引申为宽大的意思。《大学》有载:“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这里的“心广体胖”和现在人们理解的“心宽体胖”意思就不太一样,它的意思是心胸开阔宽广,身体自然安适舒坦,而不是说心胸宽广,身体就会发胖(脂肥)。
肥、胖的人都是体形丰盈硕大,但是意思、内容不同。脂肪多的人,古人称为膏人,纵腹垂腴,就是现在挺着啤酒肚,嘟噜着脸蛋儿的人。肌肉多的人,古人称为肉人,这些人体形丰满,但是上下匀称,没有赘肉。还有一种人体形不大,但是脂肪坚实,肌肉强悍,古人称为肥人,也叫做脂人。胖人可能是脂肪多或者肉多,也有可能是水肿的人,胀气的人。
探究清楚“肥”“胖”两个字的本义后,再看古文里出现“肥”字的章句时,我们所理解的意思或许就能更接近古人所要表达的内容。那么,你觉得“环肥燕瘦”的杨玉环长得怎样呢?唐朝以胖为美,那时候的胖人又是怎样的呢?
在以瘦为美的今天,很多人减肥是为了让别人觉得自己美,至于健不健康,似乎并不那么重要。都说如今是个性化的时代,每个人都不想活在别人的评价里,可为何还有那么多人为了他人眼里的美,而舍弃自己的健康呢?
2017年,有媒体报道广东有人为了减肥而吃全素,持续一年多后发现,虽然四肢变细了,体重却基本上没下降,体检的时候还被查出脂肪肝。
报道引用西医的观点,认为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长期没有摄入动物脂肪、动物蛋白,机体为了满足人体对动物蛋白和动物脂肪的需求,开始分解肌肉,而人体肌肉分解所得到的脂肪、蛋白质无法被代谢,从而在肝脏堆积,最终形成脂肪肝。
对于这个现象,我特意请教了不少中医,让他们从中医的角度解释这一现象。
中医认为,水果蔬菜大部分都属寒、凉之物,长期只吃寒凉的食物,会导致阴阳失衡、损伤肝肾功能。同时寒凉入肝肾后,也会激起脏器的自我保护功能,通过堆积、甚至产生脂肪包裹脏器,起到保温作用,以确保脏器的正常工作。常喝啤酒的人多数都有啤酒肚,也是因为啤酒属凉性食物,长期饮用会造成寒入腹部,人体就会在腹部堆积脂肪保温,以确保大小肠的正常工作。
有中医老师还特别强调,现在肥胖率这么高,跟饮食过于甜腻甘肥、喝冷饮、吹空调导致体质偏寒有关。肥胖的人,如果不注意饮食、生活习惯,不改善寒性体质,盲目地减脂,使脏器失去脂肪这一保温层,不但很容易反弹,也会威胁到自身的健康。
对于体寒而盲目减脂的人,能反弹或许还算是好事,说明身体的自我保护机能还正常,怕的是那些体寒还消瘦的人,或者反复减脂到最后身体不再长脂肪的人,他们的身体可以说差到了极致。
在中医看来,当人体的阴阳恢复平衡时,多余的脂肪自然就会被分解、代谢,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接受中医调理后,肥胖的人体脂率会下降,而消瘦的人则会增肥。
可喜的是,在写这篇文章时,我查了“减肥”“减脂”两个关键词的搜索指数,减肥同比下降了30%,减脂同比上升了近40%。更加科学的“减脂”越来越被接受,健康意识也越来越深入人心。
当然,从中医的角度出发,盲目地减脂也不利于身体的健康。人人都爱美,同时人人也都要健康,这是我分享这篇文章的初心,我想也是你的愿望。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如果这篇文章让略微知晓了古人“肥”“胖”的本义,让你明白了减肥的目的,希望你把它分享给你身边曾经、正在或即将减肥的朋友,也许你能帮到他,谢谢你!
胖的本义并不是肥胖,而是祭牲的半体
现如今,你如果夸一个女人胖,她会记你一个“大疙瘩”。但在过去,人们却以胖为美,不然也不会有“打肿脸充肿子”这句俗语了。在那个不得温饱的年代,胖子就像流动的告示牌,宣示着自己家境富足,食物充足。胖给人可爱的感觉,让人喜欢,人们把胖乎乎的小孩子亲切地称为“小胖墩儿”;“胖嘟嘟”指胖的可爱,比如:这小小厮儿胖嘟嘟嘞真待人亲;“胖墩墩”指肌肉结实、饱满,胖乎乎的,比如:他家二嘞胖墩墩嘞,一刻也闲不着;“胖不伦墩”形容矮胖而结实的样子,比如:他这身材胖不伦墩嘞,练举重合适;即便被人狠揍一顿,也自豪地称为“挨儿顿胖揍”。但实际上,肥胖并不是“胖”的本义。“胖”读作pàn,本义为古代祭祀用的半体牲,《说文·肉部》:“胖,半体肉也。”《玉篇·肉部》:“胖,牲之半体也。”《仪礼·少牢馈食礼》:“司马升羊右胖,髀不升。”
真正表肥胖义的是“肨(pàng)”,其本义为肿胀,《玉篇·肉部》:“肨,肨胀也。”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三引《埤苍》:“肨胀,腹满也。”《正字通·肉部》:“肨,肿胀貌。”宋宋慈《洗冤录·溺水死》:“水浸多日,尸首肨胀。”后引申为胀臭貌,《广韵·绛韵》:“肨,胀臭貌。”又进一步引申,用来形容臭味重,黄侃《蕲春语》:“今四川语状物之臭曰肨臭底,音略近平。”又由肿胀引申为肥胖,黄侃《蕲春语》:“吾乡人家池塘中蓄鱼皆鲢,其头大者,曰肨头;头小者,曰鲢子。”“肨头”即胖头鱼,指的是花鲢(鳙鱼),头大;头小者为白鲢。肥胖应从丰,如蚌即为肥大的贝类,“肨”指身体肥胖,这是符合汉字造字规律的。
那么为什么“胖”后来有了肥胖义呢?我想有两个原因,一是隶变时,“胖”右边的“半”写得与“肨”右边的“丰”很相似,有可能把二字搞混;此外,“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人对祭祀是非常看重的,祭祀时所用的牲,也一定是选择最肥美的,故至迟宋元时,“胖”就有了肥胖义,也有了pàng的读音,元马致远《耍孩儿·借马》:“逐宵上草料数十番,喂饲得膘息胖肥。”建国后推行简化字,将“肨”作为“胖”的异体字。
“膖”读作pāng,亦有肿胀义,《字汇·肉部》:“膖,胀也。”《八相变文》:“卧在荒郊,膖胀坏烂。”明李实《蜀语》:“蜀人物臭曰膖丑,膖音滂。”《蜀语校注》:“李氏谓之‘物臭曰膖丑’,似以用‘臭’为宜,在口语中,‘膖臭’一词,至今犹存。”1931年《南川县志》:“物极臭曰膖臭。”
“胮”读作pāng,“胮肛”意为肿胀,《广雅·释诂二》:“胮肛,肿也。”《玉篇·肉部》:“胮,胮肛,胀大貌。”“胮”亦可单用,《齐民要术·种枣》:“晒枣法……择取红软者上高厨而暴之。择去胮烂者。”亦有肥大义,宋赵叔向《肯綮录·俚俗字义》:“胮肛,肥大也。”徐珂《清稗类钞·动物类》:“巨躯鼓胮肚,弱足步蜷蹇。”
“膖”为“胮”的异体字,《集韵·江韵》:“胮,披江切,胮肛,肿也。或作膖肨。”(此处虽把“肨”亦列为“胮”的异体字,但二者读音不同,一阴平一去声,还是要区分开的。)所以西南官话里现多把“膖臭”写作“胮臭”,相当于黄县话里的“清臭”。此外还有“胮腥”“胮臊”“胮酸”等用法。我问过湖北、四川的朋友,不管是“膖臭”还是“胮臭”,“膖”“胮”都是读作阴平的。黄侃记作“肨臭”,却说“音略近平”,他也觉得应发阴平音,实际是该写作“胮臭”的。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以“胮”的“膀”的异体字,“膀”读pāng时,有浮肿义,比如:他的心脏病不轻,脸都膀了。黄县话里有个词儿“肿胮胮”,有点虚肿烂胖的意思,比如:我夜黑儿没睡好,眼皮肿胮胮嘞;挨饿那些年饿嘞浮肿,个个脸上肿胮胮嘞。如果按照现在的规范字应写作“肿膀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