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肥胖基因(家族基因胖能瘦吗)
科普 | 遗传性肥胖的真相
陈伟 医学减重专家陈伟 今天
肥胖,和其他许多疾病一样,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遗传因素,也有后天环境因素及个人行为因素。
在遗传方面,许多先天性疾病,比如唐氏综合征、小胖威利症候群 、先天性瘦素缺乏等等遗传代谢疾病,表现就是肥胖及其他许多机体功能异常。
这些疾病的患者数量相当少,只占不到肥胖总数的1%,99%以上的肥胖者是单纯性肥胖。
不过大量研究表明,肥胖是可以遗传的。
当然,不是每个肥胖者的子女一定会变胖,只是可能性要比普通人的子女要大得多。一般来讲,父母有一方肥胖的,子女肥胖的可能性有32%-33.6%,父母双方均为肥胖的,子女肥胖的发生率就上升为50%-60%。
大家都知道,遗传是通过遗传基因来进行的。那么,肥胖的遗传基因是什么呢?
科学家经过大量研究,已经在动物身上找到了“肥胖基因”,但在人类的肥胖中还没有发现肥胖基因有异常,但是发现绝大部分肥胖者体内瘦素不但不低,反而很高。
一些重度肥胖者的瘦素功能还有改变,所以推测肥胖者的瘦素受体(也就是瘦素的作用部位)对瘦素不起反应,就像胰岛素抵抗一样,存在着瘦素抵抗,从而造成进食过多,引起肥胖。
瘦素(Leptin),被称为“饱腹感激素”,一种由脂肪组织分泌的激素。瘦素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大脑的下丘脑(Hypothalamus),告诉大脑“我已经有这么多脂肪了,不需要更多了”,从而抑制食欲,调节能量代谢,反过来使脂肪合成减少,体重下降,也因此获名“瘦素”。
研究证明,瘦素缺乏并不是造成肥胖的主要原因。肥胖者可能是对瘦素不敏感,或者说存在瘦素抵抗。
另外,还发现了一共十几种与肥胖有关的基因。比如,在美国皮马部落印第安人与芬兰人中,就发现β3-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的缺陷与肥胖的关系,然而这种遗传基因的缺陷在其他肥胖者群中又不存在。
所以目前认为:肥胖的遗传并不仅仅取决于单个基因,而很可能是多个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虽然由于遗传的关系,肥胖者的子女比其他人更容易发胖,但是只要注意合理饮食与运动,依然可以预防和控制“发胖概率”。
如果发现自己属于遗传性肥胖,对于饮食的要求就要更严格,运动要更科学,减脂的阻力越大,付出就要越多。
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加自律和节制,有肥胖基因一样可以拥有好身材。
大家如果有减重方面的问题,想咨询陈伟教授,可以发邮件到邮箱,陈教授会定期为大家答疑解惑。
问答邮箱:yixuejianzhong@163.com
我们拼了命去减肥,却敌不过体内自带的肥胖基因?专家说出真相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古人云“每逢佳节胖三斤”,经过一个春节的胡吃海喝后,你胖了多少?
最近,英国一项新研究成果表明,在控制体重方面,基因也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那么明明没有胡吃海喝却依然减不了肥是否可以归结于基因作祟?
“肥胖现象和生存环境密切相关。事实上,人的胖瘦取决于遗传、环境、心理、运动等因素。”浙江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系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美国农业部驻塔福茨大学人类老年化研究中心博士后沈立荣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研究并未发现颠覆性机制
此次,英国剑桥大学与桑格研究所学者领衔的研究团队发现:瘦人在保持苗条体型方面具有遗传优势。
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遗传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分析了1.4万名志愿者的基因信息,试图寻找肥瘦背后的基因奥秘。与很多重点关注肥胖人群的研究不同,这项研究将偏瘦人群也考虑在内。参与基因分析的志愿者中,1622人是体型偏瘦的健康人,1985人严重肥胖,其余大约1万人体重正常。
研究人员说,他们此次不仅找到了一些已知的肥胖相关基因,还发现了一些新的严重肥胖相关基因和健康瘦体型相关基因。综合这些基因的作用,他们开发出了一套关于胖瘦遗传风险的评分体系,结果发现,偏瘦人群的评分普遍较低,而肥胖人群的评分较高。
这项研究的负责人剑桥大学教授萨达芙·法鲁基说,此项结果首次表明,健康的瘦人之所以较瘦,不一定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更健康,而是他们没有那么多增加肥胖风险的基因负担。
法鲁基说:“人们很容易匆忙做出判断,去批评那些身体超重的人。但科学表明情况要复杂得多。我们对自身体重的控制能力可能比我们认为的小。”
研究人员还发现,一些基因突变在偏瘦人群中较为常见。进一步研究这些基因,可能有助找到保持苗条体型的新方法。
“这篇文章是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增加了从体瘦方面获得的关于肥胖的关联性信息,可能会带来新的解决方向,但还没有带来机制方面的新知识。”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姜韬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采用数据分析的方法,而不是从生物化学上的胖瘦机制的角度,对人群中肥胖和体瘦两种极端情形做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除了表明已发现的一些肥胖相关基因外,还有来自体瘦方面的信息,这就增加了对人类体重调节遗传结构更细微的理解,并也可能为识别潜在的抗肥胖目标提供信息。”姜韬说。
这项研究并没有对已有的关于瘦身的基本道理和实践活动有所颠覆。
“因为肥胖和体瘦的机制没有出现新机制,依然是脂肪的摄取—消耗—积累的基本框架。”姜韬说。
肥胖是复杂的慢性疾病
胖瘦真的由基因决定吗?“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基因是一个方面,同时,与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有重要关系;人体内微生物也参与这个过程,很多独立因素都涉及到这个问题。不能单说是基因问题。”姜韬说。
“肥胖是人体内脂肪积聚过多造成的体重过度增长并引起人体病理、生理改变,是复杂的慢性疾病。据2016年《柳叶刀医学周刊》发布数据,中国的肥胖人口已近9000万,其中男性4320万,女性4640万,成为世界上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沈立荣说。
他介绍,目前研究已经发现的与亚洲人肥胖相关的基因大概有110多个。其实,几乎每个人都携带这样的肥胖基因,只是由于携带肥胖基因数量不同,导致每个人患肥胖的风险不同。但是肥胖基因的表达与生活方式、饮食密切相关,控制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情绪和心理、运动,是调控肥胖基因的有效途径。因此,保持健康的体重对每个人都很重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是能够控制遗传因素带来的风险。
无节制饮食会增加风险
无节制的饮食方式是不是真的会对肥胖造成影响?
“无节制的饮食习惯,尤其是长期保持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不仅会增加肥胖的风险,还会增加其他慢性疾病的患病风险。更重要的是,如果人体携带有较多的肥胖基因,不健康的饮食还会加剧体重的增长。”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员黄涛接受采访时对科技日报记者表示。
“节食首先是控制脂肪的摄入,而蛋白质和糖并不直接导致肥胖。我们不易获得脂肪低的蛋白质食品,因此多吃肉也会增加体重。”姜韬说。
在控制体重方面,有家族遗传肥胖问题的群体,是不是需要放弃少吃就能变瘦的途径?
“有家族肥胖史或者携带肥胖基因较多的群体,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加重要。因此,虽然人体携带肥胖基因的事实无法改变,但只要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健康生活方式、良好的饮食习惯来抵消遗传带来的肥胖风险。”黄涛说。
“遗传因素决定胖瘦的基本趋势和潜力,但后天的饮食和运动控制依然是有效的。关于肥胖发生的最新研究表明,食物中的脂肪,直接导致人的脂肪增加。这就比过去单纯的控制饮食热量更加准确了。”姜韬指出。
有没有科学的瘦身方式
“对于普通单纯性肥胖的人群,饮食均衡、限制能量的摄入,如控制膳食总量,特别是限制脂肪、糖分摄入,摄入足量的膳食纤维,多运动和保持一定强度运动,尤其要避免经常性社交聚餐、喝酒、抽烟、过量饮食,大量吃甜食、油炸食品作为缓解焦虑的方法,可能是比较健康的减肥方式;对于患有重大疾病的肥胖者,应该遵从医生的指导科学减肥。”黄涛表示。
研究发现,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饮食习惯会让遗传风险较高的人减重效果更好。姜韬认为,“在瘦身实践中,首先是要严格控制摄入脂肪量,然后是保障基本蛋白质和营养素的摄入,防止体质变弱,同时量力而行的开展高运动量的活动。”
沈立荣建议,应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养成健康的饮食方式,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各年龄段人群都应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坚持日常身体锻炼之外,蔬菜水果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吃各种各样的奶制品,少吃肥肉。每天摄入糖分不超过50克,足量饮水,成年人每天7—8杯白开水和茶水。
14种可能导致肥胖的基因被发现
图源:视觉中国
●近日,以色列《耶路撒冷邮报》网站报道称,美科学家发现了大约14种可能导致肥胖的基因和3种可能防止肥胖的基因,他们利用基因70%以上与人类基因相同的蠕虫“秀丽隐杆线虫”,精准地确定了这些基因及其对肥胖的影响。实验发现,蠕虫如果被喂食过量的糖就会变得肥胖。(来源:新华社)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