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幼儿个案观察记录(肥胖幼儿个案观察与分析)
儿童肥胖真实案例减重科普分享
胡卓杰 主任医师 小儿营养保健科 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
儿童肥胖也是各位家长比较头疼的问题,孩子意识不到肥胖的危害,又会因为美食的诱惑而无法控制自己。
今天我们通过一例真实肥胖儿童减重的案例来向大家科普儿童减肥要做些什么?
我们先来看下孩子的基本信息: 姓名:郑**,性别:男,年龄:10岁。 身高:156cm。体重:64kg 腰围:90cm, BMI:26.3kg/m² ;主诉:肥胖 ;查体:黑棘皮征 ;生化检查:肝功能异常、尿酸高、高胰岛素血症 ;诊断:肥胖症、黑棘皮病、肝功能异常、高尿酸、高胰岛素血症。 通过家长对孩子一日三餐的描述;早餐:肉包2个,牛奶一杯总计496kcal,中餐米饭一碗(米饭200克),炒三丝(茄子150克、胡萝卜100克、猪肉100克)克 ,总计606kcal, 晚餐米饭1碗,蒸排骨10个(160克),炒白菜(200-250克)总计833kcal,另外期间会摄入零食,总计183kcal,一整天的摄入热量为2120kcal。
通过上述饮食我们进行了总结,1、总热量摄入超标:10岁男孩每天能量需要量在1750kcal,减重前能量摄入超过2000kcal 。2、三餐热量分布不均衡:早中晚餐能量配比应为3:4:3或2:4:4,减重前晚餐(包括晚餐前后加餐)摄入能量占比48% 3、三大产能营养素摄入不合理:主食为高GI 的食物(大米饭、面食)、且主食摄入的比 例高,碳水化合物摄入超标 4、长期的运动量不达标:多余的热量转化成脂肪储存起来,导致了肥胖。 根据营养学原理以及减重的目标设定,该孩子的能量需要量:1750 *0.66≈1155kcal,并且将饮食进行了CRD方案,调节饮食结构。将热量控制在这个范围,热量的测算工具大家可以在网上找相关的测算软件。 对孩子饮食有要求外,对孩子的生活习惯也进行调整。
饮食:1.规律三餐,定时定量 2.进食速度:至少20分钟。 3.进食顺序:先喝杯温水/清汤、再吃菜、再吃肉、最后吃主食。4.饮食结构:菜:肉:主食=2:1:1比例搭配,主食放到最后吃,习惯后可以不吃主食,多吃些肉和菜 5.烹饪方式:以蒸、煮、炖、快炒、凉拌为主,使用天然植物调味料,如姜葱蒜小米辣等加醋。另外限制奶茶、甜食、油炸食品,加餐更改小番茄10颗,减少宵夜频率,超过晚上8点避免进食。规律睡眠然后尽量做到9点半之前入寝。睡眠的时间最好能达到9到10个小时。另外要持之以恒的锻炼,最好保持一周5次的中高强度的运动,每次运动都要出汗。每天喝水7-8杯,一天的饮水量要达到2L以上,每次睡醒以后孩子记得先喝200ml的水,然后再进食早餐,喝水也要做到少量多次,运动以后记得不要喝冰水,最好以温水为主。 经过上述的减重要求,经过29天,孩子体重下降3.1kg,身高长高1.2cm,腰围减少6cm ,BMI 减少1.65kg/m² 。
以上是我的一些方法和建议,希望能帮助到各位小朋友和家长,我们一起努力,健康减肥,快乐成长。
肥胖惹的祸!9岁小孩,竟然一身“老人病”
中秋佳节之际,又到了大家大吃大喝的日子,在大家吃喝的时候,也要小心,肚子上的肉可能也会悄无声息地一圈圈堆起来!
特别是孩子长“胖”后,很有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
而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的内分泌科接诊过的一个肥胖症病例,就是体现这种情况的典型案例。
“孩子9周岁,身高才1.31米,一顿能吃两个汉堡,经常打羽毛球,近一年来却没长个子”
该院内分泌科肥胖门诊主任夏晓英指出,饮食习惯不健康、缺乏锻炼或心理压力过大以及遗传因素是导致儿童和青少年肥胖的主要原因,其中饮食是“罪魁祸首”。
夏晓英主任记得,前述9岁孩子的母亲在咨询时显得非常困惑——在她和家人看来,孩子并不“胖”,反而因为有肉显得特别可爱。
此外,孩子吃饭很快,从不需要家长操心,唯一的问题就是不长个子。
因此,她趁着寒假带孩子到儿科看医生,却被儿科大夫建议到肥胖门诊就诊。
接下来的检查结果让这位家长慌了——9岁的孩子,总胆固醇等多项血脂指标均明显增高,血清胰岛素更是严重超标,检查中还发现了脂肪性肝炎、黑棘皮等代谢问题引起的病症。
该院肥胖门诊的接诊经验显示,大部分孩子都不是单纯性肥胖,而是大多合并有高尿酸、高血脂、脂肪肝、胰岛素抵抗等代谢异常,这些疾病出现在中老年群体居多,也被称为“老人病”。
因此,各位家长要注意孩子们的身体健康情况,不要因为孩子小,症状不明显,就觉得孩子“胖”只是可爱,从而忽略带孩子做相关检查。
科学减脂
大家都知道吃太多又运动少是肥胖的主要原因!
所以,在大家看到肥胖儿童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叫孩子少吃点。但现在,让孩子少吃点也是一个“难事”!
在学校,同学们可能会给孩子们分享各式各样的零食和饮料。
在家里,爷爷奶奶等长辈们可能因为害怕孩子吃不饱,而一直给孩子们投喂食物。
在外面,爸爸妈妈们也有可能因为孩子们的撒娇而给孩子们买各种高油盐食物,例如炸鸡、烧烤、以及汉堡包等。
各位家长如果想帮孩子科学减脂,首先要做的就是调整孩子的饮食结构,减少孩子们含糖类、高油高盐、高脂肪等食物的摄入。
其次就是要嘱咐孩子不要进食过快,平时吃饭需要细嚼慢咽。
此外,平日也需要多带孩子们户外活动,例如骑单车、游泳、爬山、和打球等。
(文中案例内容来源于南方日报)
来源: 经视健康家
儿童肥胖,体重干预的阻力往往在家长
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肥胖门诊,小邑听到了一个坏消息,刚满10岁的他体检报告上写满了“老年病”:重度脂肪肝、肝功能不全、高尿酸血症、高胰岛素血症……
10岁儿童为何多种疾病缠身?医生告诉记者,小邑疾病的源头是肥胖。在门诊上,有不少孩子已从超重变成肥胖,再因肥胖而得了各种疾病。究其根源,和家长的养育理念有很大关系。
不少临床专家都有一个共同感受:如今,家长们发现孩子健康问题的能力变强了,一观察到“蛛丝马迹”,二话不说就带着孩子跑医院;但拿到诊断报告,离开诊室,医嘱就抛在脑后了,生活一如既往。毕竟,持续“掉线”的父母,是无法让孩子实现健康“逆袭”的。
小小年纪就肝功能受损?都是肥胖惹的祸!
拿着自己的体检报告单,小邑一脸无措。身高才156.5厘米的他体重已达到75千克,与之伴随的便是一系列疾病,小小年纪肝功能受损了。
作为主诊医生,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曲伸直言,像小邑这么严重的情况在临床上并不多见,但一个不可回避的现象是,近年来,小胖墩越来越多。在上海十院内分泌科的减重特色门诊上,小患儿占比不低。
肥胖已成为儿童较常见的健康问题。去年,3岁“小网红”佩琪因夸张的体重受到网民关注。当时佩琪的体重已达35千克,而同龄女孩的标准体重仅为15千克。对于女儿的肥胖,佩琪的父母视若无睹,继续让孩子吃烤肉、烤串、烤肠等“垃圾食品”,甚至还兴奋地宣布:“马上突破“100”大关!”
曲伸直言,儿童肥胖的发生部分是由于遗传因素所致,但更多的还是源于不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此外,如今不少孩子都由老人隔代抚养,而秉承“小孩子还是肉嘟嘟的好”的错误理念,在过度喂养下,“三高”也早早写在不少青少年的病历本上。
中国营养学会2017年公布的《中国儿童肥胖报告》显示,与正常体重儿童相比,超重儿童发生高血压、高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低的风险分别为3.3倍、2.6倍、3.2倍。
更糟糕的是,在儿童时期没有解决的“肥胖”问题,到了成年依旧无法回避。研究表明,与体重持续正常的人群相比,儿童期至成年期持续肥胖的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为4.3倍,发生代谢综合征的风险高达9.5倍。因此,控制儿童体重在正常范围,必须防患于未然。
别让医生开出的健康处方停留在“说说而已”
其实,从临床观察看,不少肥胖儿童本身也有不小的自卑感。比如,他们在学校中会被起绰号,因饭量大时常被同学嘲笑。渐渐地,不少小胖墩与同学的关系也渐渐疏远,甚至将自己封闭起来。
可一提到让孩子减肥,不少家长似乎并不情愿,有人直言: “孩子正在长身体的阶段,学习也辛苦,多吃点才有体力。”
“干预孩子体重的阻力,有时候正来自家长。如果家长不能意识到生活习惯存在的问题,无法主动作出改变,那么医生也无能为力。”上海市儿童医院健康管理部主任田园曾碰到一对父子,走进诊室的两人仿佛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体型壮硕、胸部发育,脖子、腋下皮肤黝黑,这是典型因肥胖引起的黑棘皮。检查提示,孩子已经达到肥胖的标准,所幸尚在早期,可通过及时干预恢复健康。但孩子父亲不以为然: “我也挺胖的,不也挺健康!”
“此类家长不少见,要让家长真正意识到孩子的健康问题是件大事,并从意识落实到行动,持之以恒地改变。”田园说,家长作为孩子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是医生与患儿之间的“中间变量”。当医生将医学知识传递给家长后,家长如何融入自己的思考并结合自家孩子的实际情况,从而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孩子一起管理自己的健康,并教会孩子学会自我管理,是项极大的工程。
她有些无奈,如果家长这一“中间变量”只起到将孩子带进诊室的作用,那么医生开出的健康处方也就仅仅是“说说而已”。
科学喂养对整个家庭都有益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沪上很多医院通过开展线上课程、线下沙龙的形式,持续向家长输出一些科学喂养的理念。
在曲伸团队的努力下,经过3个月的医学体重管理,小邑的体重下降了近12千克,同时长高了2.5厘米,肥胖引起的相关代谢性疾病也得到了有效改善。在临床医师、营养师、健康管理师的三重帮助下,小邑的家庭也慢慢改变了固有的生活模式,一家人的生活都变得健康起来。
正如曲伸所言,科学喂养对于整个家庭都是有益的。在他的门诊上,同样不乏家长和孩子一起减肥、减重成功的励志案例。
“儿童很少有能力选择并贯彻有益于自己健康的生活方式,儿童行为的原则常常是从快乐和满足自己出发,需要家长在行为管理上来辅助,设定一定的规则。爱孩子不是放任孩子偏食挑食,爱孩子也并非看着孩子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而听之任之。”田园建议,除了关注孩子的体重,在发现超重时及时干预,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变化选择合适的体检项目, “孩子小时候关注身高体重,大一些要看常规血指标,到了青少年则可以开始监测血糖、血压等。”她提醒,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家族史的孩子,更要定期监测孩子身体状况,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记者 李晨琰)
来源: 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