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出糖尿病(体检出糖尿病,单位会知道吗)
平时身体好好的,体检竟然发现了糖尿病,这些症状一定要警惕
梁先生今年55岁,平时身体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症状,却在一次常规体检中被告知有严重的血糖问题,这让他大吃一惊,后来到医院一查,发现尿里有酮体3个加号,尿蛋白1个加号...
为什么平时身体好好的,偶然检查竟然得糖尿病了呢?
其实在患糖尿病之前的5~10年,就已经出现了胰岛素效率的下降,我们称它为胰岛素抵抗,身体要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代偿胰岛素抵抗,这时候我们身体就出现了一些变化,就像我们前边提到的那位梁先生在确诊之前经常会有一些口渴、尿频、疲劳的症状,但是自己并没有拿它当回事,以为是天太热引起的,直到检查出糖尿病才知道这种情况并非正常。
我们曾经接触过一个病例,是个小孩,年龄不大,刚开始就是腹痛,去外科看急腹症,检查后说没有问题,做B超也没问题,然后医生偶然给查了一下尿,结果就显示尿糖4个加号,酮体3个加号,蛋白2个加号,被诊断为糖尿病,家长都吓傻了,说从来没想到这么小的孩子会有糖尿病,之前出现的腹痛正是糖尿病酮症的症状,医生马上给进行了胰岛素的注射,来缓解他的这种急性并发症的危险状态。
所以说有时候糖尿病发病是非常隐秘的。
糖尿病的常见临床症状有哪些?糖尿病又分哪些类型呢?
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叫三多一少。三多,就是多饮、多食、多尿,一少就是体重下降,这是最典型的表现。但是实际上很多糖尿病患者的症状并不是很明显,我们诊断糖尿病不是靠症状,是看血糖。
作为糖尿病的分型来说,它有4种类型,我们常见的大多数的患者都是Ⅱ型糖尿病,它占了90%以上。其他的还有妊娠糖尿病,儿童比较高发的Ⅰ型糖尿病,以及一些特殊类型的糖尿病,比较少见,但是也非常重要。
怀疑有糖尿病要怎么诊断?
有人说尿糖阳性就一定是糖尿病,这种说法是不对的。诊断糖尿病的标准,是看糖化血红蛋白指标,糖化血红蛋白是葡萄糖和红细胞里面的血红蛋白结合的一个产物,它能够反映过去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而静脉的空腹血糖和服糖后两个小时的血糖,是目前我们判断血糖达标还是没有达标的一个金标准。
这就需要我们到医院做一个糖耐量试验,检查的时候需要空腹8个小时以上,早晨9点以前先抽一次血,这个血糖我们称之为空腹血糖,服用75克葡萄糖后2个小时再抽一次血,这就是服糖后两个小时血糖,当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餐后两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1.1,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了。
有很多患者觉得查空腹比较方便,看着空腹血糖不高,就认为没问题,这是不对的,实际上根据中国流行病学的筛查发现有60~80%的患者是以餐后血糖升高来诊断糖尿病的,所以千万不要忽视您的服糖后两小时或者餐后两小时的血糖。现在很多人家里有快速血糖仪,大家经常拿来自己测血糖,然后到医院就说自己得了糖尿病,这也是不对的,必须要进行抽血检查才行。
如果说糖尿病不及时治疗,会引发哪些并发症?
当血糖持续变高的话,就会使血管变硬,血管到哪儿,哪儿就会出现并发症。最主要的并发症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大血管,主要是以心脑血管为主的。
2. 下肢动脉的闭塞。
3. 微血管,包括了眼底的血管,肾脏的血管。
很多患者早期没症状,不治疗,等到一旦出现问题再治疗,血管的损伤已经存在了,再治也回不去了,所以一定要切记早期预防才能避免晚期的后悔。
糖尿病治疗中被公认的五驾马车原则,到底是怎么回事?
1. 糖尿病教育。每一个得糖尿病的患者一定要知道糖尿病到底是怎么回事,病程是什么样子?有哪些症状?会出现哪些并发症?应该去怎么治疗?用药的原理是什么?如果用胰岛素的话,胰岛素的注射技术也要了解,这是对于患者的最基本的治疗。
2. 饮食治疗。糖尿病患者要进行饮食上的总量控制,鼓励患者多吃富含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少吃勾芡的容易消化的东西,因为这样会使得餐后血糖升高,建议少量饮酒,每天红酒不超过一杯,白酒不超过一两,啤酒不超过一听,同时一定要禁烟。
3. 运动治疗。对于一般的糖尿病患者,我们要求一周至少要运动150分钟,也就是至少要保证一周有5天每天半小时的运动。这个运动我们强调的是中等强度运动,什么是中等强度运动?比如说打太极拳,快走,打羽毛球、乒乓球等。
4. 血糖监测。有人说我坚持吃药打针就高枕无忧了,没有症状不再需要复查,这个是不对的,就像孩子天天背着书包去上学,就能保证他学会了吗?我们需要什么?需要检测,我们需要完成小测验,我看我血糖达标不达标,不能说吃药打针就高枕无忧,这是错误的。糖尿病患者要学会自我监测,我们得知道怎么去监测血糖,不仅要监测空腹血糖,还要监测餐后两个小时的血糖。当出现低血糖的时候,我们还要监测夜间两到三点的血糖和每顿饭饭前的血糖。每隔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去医院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每年要定期查一下并发症,这些是患者一定要坚持做到的。
5. 药物治疗。通常来说对于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大家可能简单的会分为输液、打胰岛素、吃药这三种方式,有时候病人到医院说血糖特别高,让大夫给输点液,其实这是不对的,输液治疗仅仅用于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比如开头提到的患者梁先生,他在住院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糖尿病酮症,尿里面的酮体是三个加号,必须要进行静脉点滴胰岛素,纠正急性并发症。所以患者一定要知道不同药物的使用方法、药物的剂量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
每天一杯奶茶,27岁女子体检查出糖尿病
随着社会节奏加快,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发病年轻化的问题愈发突出。家住武昌的张女士,平时把奶茶当水喝,在最近的单位体检中查出糖尿病。湖北省中医院内分泌科专家提醒,奶茶属于高糖食品,长期过量摄入会加重胰岛素负担,导致糖尿病发生。
今年27岁的张女士,平时特别爱喝奶茶,经常是一天一杯。几个月前参加单位组织的体检,张女士空腹血糖检测指数为9mmol/L,提示血糖异常。随后她到医院进一步复查, 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被诊断为二型糖尿病。这让张女士百思不得其解,自己平时没有“多饮多尿口渴消瘦”等糖尿病典型症状,而且又很年轻,怎么会得糖尿病。据接诊专家介绍,张女士的发病与其高糖饮食习惯有密切关联,由于她目前病程较短,所以还没有出现“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
针对张女士血糖异常的问题,肖主任以健脾祛湿化痰的原则,为其辩证开方。服用三个月中药汤剂后,加上生活方式干预,张女士目前的血糖检测指达标,病情得到稳定控制。
据介绍,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在古代被称为消渴症,早在公元前2世纪《黄帝内经》已有论述。中医认为肥甘厚腻之品,容易助湿伤脾,使患者湿热内蕴,热盛伤津发展为消渴,在治疗上主要通过“补益络气、健脾运津”原则,来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减少相关症状。中医还可以通过中药汤剂、针灸推拿、耳穴贴压、熏洗热敷等多种手段的应用,在糖尿病早期干预、防治各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方面发挥独特优势,
据肖主任介绍,糖尿病发病与遗传、肥胖、饮食习惯、缺乏运动等因素有着密切关联。高危因素越多,出现血糖异常可能性越大。专家建议,每年做体检,最好能进行血糖相关指标的检测,这样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此外,预防血糖异常,要保持科学的饮食和运动方式,而不是迷信网上的偏方和保健品。
融媒体记者: 樊胄峰
编辑:李叶紫 吕艳丽
来源:武汉广播电视台
35岁小伙体检查出糖尿病!医生:其实都是吃出来的
小赵是一家外资企业的老员工,大学刚毕业就进入这家公司工作,至今也有十来个年头了。35岁的小赵没有别的爱好,就好一口美食,可以说是地道老饕了。
就在今年,小赵升职成为部门经理,他十分高兴,本来打算像平时一样吃一顿大餐庆祝一下,但是想到第二天一早还要去体检,就暂时按捺住了激动地心情,想着体检结束以后再去大吃一顿。谁承想,第二天检查完准备回去,等过几天才会拿到提交报告,却被医生叫住了。
原来医生看到小赵有些肥胖,并且似乎有些疲乏无力,当下上了心,叫住他并让他再做一个血糖检测。结果就是医生担心的那样,小赵的空腹血糖达到9.4mmol/l,确诊患上了2型糖尿病。
事业有成的年轻高管,竟查出患有糖尿病!医生叹息:这么吃就是“自毁”血管。
这对小赵来说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刚刚升职的好心情一下烟消云散。医生向小赵了解情况后发现,原来小赵这么年轻就患上糖尿病,全是因为他的那个小爱好。
小赵平时喜欢吃美食,下班之后到处走街串巷寻找美食,尤其是烤肉、火锅、高热量菜式是他的最爱。而这也是引发小赵患上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了。
医生提示:这些动物肉类食物中饱含脂肪、胆固醇、蛋白质还有可食用酸。这些营养成分是在我们人体所需范围内的,适当摄入是有益的。但是当这些营养成分被过量摄入到人体内时,就会出现有害物质的产生,再加上不恰当的饮食习惯会导致胰岛素分泌紊乱,结果就是诱发糖尿病。
不要以为脂肪只会产生胆固醇,它们出了会堆积附着在血管壁上,导致血管硬化和高血脂外,也会导致2型糖尿病,甚至加重、加速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
糖尿病患者都是吃出来的吗?医生:一般有这3个高风险因素。
第一,饮食因素
很多人在这方面都有一个误区,那就是:糖尿病只跟高糖食物有关。
很明显这是不全面的。事实上,糖尿病和饮食是有多种关联的,比如患者吃过多高热量、高糖分、油腻食物和进食量过大等等,都会导致肥胖出现,而这就是2型糖尿病最为主要的环境因素。

第二,遗传因素
1型或2型糖尿病都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糖尿病存在遗传倾向,约1/4~1/2的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临床上有至少60种的遗传综合征可伴有糖尿病。
第三,长期久坐不运动
现在社会很多工作都是一坐一天,根本没有时间做运动。看似这与糖尿病没有直接关系,但是长期不运动就会导致热量消耗减少,脂肪也就更容易堆积、包裹在细胞周围。而这也就导致了细胞会对胰岛素的敏感度降低,从而更易患上糖尿病。

生活中做到这2点,或能恢复健康的血糖水平,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1,低碳低脂肪饮食,营养均衡
现在糖尿病仍然是2型糖尿病为主,占了所有糖尿病患者百分之九十以上,而我国近年来的糖尿病高发和人们的不良生活方式及肥胖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多数人只知道糖尿病患者要少吃糖,少吃油,其实我们的主食也是糖的一种,在体内会转变成糖。所以糖尿病患者少吃点主食尤其是精制主食,少吃一些油腻的东西,不但可以减少体重改善肥胖,同时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对于一些早期糖尿病患者来说,往往很多患者通过控制饮食 增加运动就可以吧血糖控制非常平稳。

2、坚持适当运动
运动有助于身体健康,提高免疫力,对于血糖比较高的人来说,更应该保持运动,可以选择一些强度适中的运动。比如:散步,练太极,慢跑等。
运动对于血糖有调节作用,尤其是患有糖尿病的人,运动可以消耗体内过多的糖分,帮助控制血糖,促进新陈代谢,而且还有益于养护胰岛功能,加强血糖的稳定性,有效降低血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