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昕糖尿病(中医王昕医生)
中日医院王昕:糖尿病最易在冬季加重,过冬需注意五个细节
文 / 管颜青 编 / 干玎竹
【搜狐健康】这几天出门有没有分分钟被冷到冻哭?
受强冷空气影响,我国多地气温仍持续偏低,北京更是创下十年来同期最低温度。对于许多糖尿病患者来说,这天气无疑雪上加霜。糖尿病最易在冬季复发或加重,出现多种心脑血管并发症、神经病变、下肢动脉病变的几率也会升高。为此,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王昕提醒广大糖友,冬天是 “多事之季”,需要从生活多方面加以重视。
一、注意御寒保暖,预防感冒
王昕告诉搜狐健康,冷空气会刺激交感神经,促体内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加,易使血糖升高、血小板聚集而形成血栓。寒冷还会引起血管收缩,引起血压升高、冠状动脉痉挛,易诱发脑溢血、心肌梗塞等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
由于抵抗力相对要低,糖友预防感冒的任务更加艰巨。在冬季流感高发季节,患者要加强御寒保暖。如果室内外温差过大,患者还要注意随时增减衣物和居室通风,避免流感侵袭。
二、控制食欲,少食多餐
冬季气温低身体热量需求多,多数人会明显感到食欲增加,糖尿病患者也不例外,这也是血糖升高的因素之一。
王昕建议,糖尿病饮食讲究少食多餐,不仅可以避免血糖波动过大,还可以减少饥饿感。主食应粗细搭配,控制米、面及淀粉类食物量,适量增加高纤维和高蛋白的食品,如蔬菜、豆制品、鸡蛋、牛肉等,既能满足机体需要,又能控制血糖波动。不建议患者多食用粥、稀饭等糊状主食,这样容易迅速被人体消化吸收分解成葡萄糖,会直接升高血糖浓度。
三、坚持锻炼,增加室内运动
运动有助于降低血糖、控制体重。但受室外冷空气的影响,很多人虽管住了嘴,却迈不开腿。实际上,糖友可以进行一些室内活动,同样有助于控制血糖。
适合糖友的室内活动有瑜伽、太极拳、健身操等。糖友可以选择一些宽敞的楼道或其他地方,反复来回走上二三十分钟,也会达到相当好的锻炼效果。此外,还可以增加一些轻体力的家务劳动。
四、防肌肤干燥,注意补水保湿
冬季天干物燥,对于糖友来说,更容易刺激神经末梢,导致皮肤瘙痒。王昕介绍说,很多患者在冬季会出现双下肢瘙痒、神经性皮炎、湿疹等多种皮肤问题。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瘙痒症状加剧,糖友也不能随意抓挠。一旦抓破皮肤,很可能导致感染,并引起各种并发症。
因此,糖友在冬季一定要注意保湿,预防皮肤干燥,特别是小腿、脚部等脆弱敏感部位,以免脱皮、皲裂。同时,洗澡、洗脚后要记得及时涂抹护肤乳。
五、讲究取暖方法,避免烫伤
在南方地区,家中多没有暖气,不少糖友会选择热水袋、电暖气、电热毯等设备取暖。但由于糖尿病患者多伴有神经病变,对温度不敏感,很容易发生烫伤,增加感染风险。因此,在使用这些取暖产品时,应格外留意防烫伤,不宜使用过长时间,最好不要直接接触皮肤。
还有一些患者习惯在冬天用热水泡脚。为避免水温过高,引发烫伤,糖友在泡脚前一定要先用手试水温,浸泡时间不要超过30分钟,以及不要使用刺激性太强的药水。此外,有皮肤破损的患者不建议泡脚。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血糖手表绑在茄子上也能“测”出数据?虚假产品大揭秘
血糖自我监测是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的重要内容,但是频繁的指尖采血让不少患者很是苦恼,毕竟“十指连心”,就算创口再小,扎针的那一下还是让不少人难以狠下心来。
近年来,血糖手表在各大电商平台上热卖,并号称戴上就能实现“无创测血糖”。有商家宣称,从此告别采血,全天候监测血糖,准确率高达98%。那么,血糖手表的无创测血糖功能是怎样实现的?真的能准确测血糖吗?
智能手表“无创测血糖”? 绑在茄子上也能显示血糖值
北京的何女士注意到,一向不佩戴手表的母亲最近戴上了一款智能手表。一问才知道,这是邻居推荐母亲买的,它不是普通的手表,能无创监测血糖。患有糖尿病的母亲正是看中了这一功能。
△ 何女士展示给茄子测血糖
不刺破皮肤也能测血糖?看到母亲对血糖手表深信不疑,她决定自己试试,结果手表显示的血糖数值让她感到惊讶,平时低血糖的她竟然比母亲的血糖值还高。
何女士:因为我低血糖,但它测出的我的血糖比我妈还高,我觉得很奇怪。后来我把手表戴到茄子上,对我妈说,你看茄子血糖比你还高,我妈才觉得原来买到假货了。
记者发现,这款手表售价183元,商家宣称“无创血糖实时监测”“免扎针,告别采血”“人工智能算法预测血糖趋势”。
△ 何女士提供的商家宣传界面截图
主打测血糖卖点的手表测不准血糖,何女士认为商家虚假宣传,诱导老年人购买。多方投诉下,商家最终同意退货退款。
北京的金先生也有类似经历,他在近期的体检中查出血糖偏高,需要长期监测血糖走势。对于频繁进行指尖采血,他有些抗拒。因此当他在社交平台上看到宣称能够实现无创血糖监测的智能手表时,他决定买来试试。然而,金先生发现,同一时间,手表和有创血糖仪测出的血糖值大相径庭。
金先生:佩戴手表的时候测出的血糖值和实际值差特别多,根本没有参考价值,我怀疑它是随机的,根本就没有真正去测,因为不佩戴它也能出,这就很奇怪。
商家否认虚假宣传: 产品非医疗器械,不能用于诊断治疗
在黑猫投诉上,有数百条关于无创血糖手表的投诉,相当一部分投诉都与老年消费者有关。消费者普遍反映,此类设备测出的数据通常与真实情况相去甚远,还有消费者因为血糖数值不准而贻误治疗。
不少消费者认为商家虚假宣传,出售不合格产品。金先生要求“假一赔三”遭到商家拒绝。
金先生:商家说他的宣传里没有写是医疗器械,所以商家认为产品误差多少都是合理的。
事实上,市面上在售的大部分声称支持无创血糖监测的手表,大部分都会在详情页面用小字写明产品并非医疗器械,不能用于诊断和治疗。
记者调查发现,各个电商平台上都有大量宣称能无创测血糖的智能手表,售价在几十元到几千元不等,不少商家打出“送老人健康”的宣传语。此外,“无创血糖流变技术”“进阶光电技术”“人工智能算法”“测得准”是商家描述手表测血糖功能时的高频词,但很少有商家具体解释采用的技术是什么。
△ 电商平台上各类测血糖手表
“无创测血糖”准确性难保证 轻信有关产品或贻误治疗
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北京健康科普专家王昕介绍,标准的血糖检测方法是静脉采血测定,更便捷的方法是指尖血糖检测,这两种方式都是有创的。目前市面上的无创测血糖设备主要采用光学、电化学等技术间接测算血糖。
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北京健康科普专家 王昕:光学的方法是通过红外线穿透皮肤,分析反射回的光谱,来推断人体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非光学的方法可以通过刺激组织液的外渗,来测定组织液中葡萄糖的传感电信号,然后再通过一些算法反映出血糖的数值。
王昕说,她曾会诊过一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这名患者因轻信了无创测血糖设备上显示的稳定血糖数值,而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血糖,导致血糖长期居高不下,病情最终恶化。
△ 资料图:指尖血糖监测
在王昕看来,无创方法通过间接手段进行测算,不同人的生理特征差异较大,皮肤的厚度、温度、湿度等各种因素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此外,通过算法计算的方式估算出的血糖值也难以完全准确地反映血糖水平。
王昕:通过光学折射的方法来测血糖,可能受一些蛋白质、皮肤薄厚度的影响,对于一些比较胖的人、皮下区域比较深的人,这种方法测出来的准确性实际上得不到保证。目前据我所知,没有能够应用在临床上面的非常可靠的无创的方法。因为每个方法目前都不是非常成熟,都还是在摸索阶段。
王昕表示,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先进的无创血糖监测技术出现,但现阶段,患者不能过度依赖此类无创测血糖监测产品。
王昕:糖尿病患者众多,每天去扎手指测血糖是非常痛苦的,这些患者非常渴望有成熟的性价比高的无创测血糖方法,但是市场上良莠不齐,有一些滥竽充数的产品存在,比如我听说有的产品绑板凳腿上都可以测出数据。把无创的方法应用在临床中,我觉着还是要慎重。当然如果要用,也不能完全依赖这个设备,还要用我们传统的有创血糖监测的方法来进行一些校对。
©2024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责任编辑:韦小婉
糖尿病与长寿关系被发现,柳叶刀:30岁患糖尿病,寿命或缩短14年
84岁的张大爷和邻居刘大爷诉苦,说自家30岁的孙子前两天确诊“糖尿病前期”。
刘大爷是多年的糖尿病患者了,对于糖尿病知识都有一定理解,说道:“这糖尿病前期还不算糖尿病患者,积极干预是可以逆转的!”。
张大爷无奈道:“道理我都懂,但孙子和我隔着辈分,我说的他都不听,可把我愁坏了。”
“糖尿病可不是小事,研究说了,越早得糖尿病,这个寿命就越受影响。”
“还有这种事?那我可得好好说说他,再怎么样也不能拿生命开玩笑!”
生活中,我们都知道糖尿病是种慢性病,但有种糖尿病却很特殊,攻击性很强,那就是——早发2型糖尿病。
一、柳叶刀:30岁前患糖尿病,寿命缩短14年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代谢疾病,通常通过良好的血糖管理可以实现与疾病共存的生活状态,对生命不构成直接威胁。
然而,早发2型糖尿病却比较特殊,它极具攻击性,与我们通常理解的慢性、渐进性糖尿病大相径庭。
早发糖尿病指的是40岁之前确诊,据流行病学调查,在已就诊的糖尿病患者中,早发2型糖尿病患病率大概为10-15%。
与年龄较大的糖尿病患者相比,早发2型糖尿病患者通常拥有更高的体重指数(BMI)、更高的血压、更高的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血脂浓度,以及血糖控制的迅速恶化。这些不利因素共同作用,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导致患者过早死亡。
发表在《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上的一项研究也发现,与未患糖尿病的人相比,在30岁、40岁和50岁被诊断患有糖尿病的人,预期寿命将分别缩短约14年、10年和6年,可见早发糖尿病对寿命的影响。
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王昕指出,早发型糖尿病的病情复杂,其病因多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主要包括三点:首先,年轻人普遍存在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久坐少动、频繁食用外卖等,这种高脂、高热量、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饮食模式为糖尿病的发作按下了“加速键”。
其次,体重和腰围的增加,尤其是超重和内脏脂肪过量,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进而降低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效率。最后,遗传因素和家庭生活环境也对早发型糖尿病的发病起着一定的作用。
对于早发2型糖尿病,一定要有足够的重视。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控制体重、保持健康饮食和适度运动,我们可以有效减少早发糖尿病的风险。
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人重视自己的血糖指标。那血糖偏高,就一定是糖尿病吗?
开封市人民医院主管检验师李庆敏表示,虽然血糖升高是糖尿病的一个显著特征,但高血糖状态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糖尿病。
有时,血糖水平的暂时上升可能是由于特定原因所致,如前一天晚上过量摄入高糖分食物。此外,某些应激情况,如感染、昏迷、手术或分娩等,也可能引发血糖的短暂升高。
这是由于在这些情况下,人体会释放过多的糖皮质激素进入血液,从而导致血糖水平一过性升高。然而,一旦这些诱因被消除,血糖水平通常会自然恢复到正常范围内。
哪怕是确诊了糖尿病,糖尿病的控制标准也因人而异,对于老年人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液的浓度也会不断增加,所以标准就没那么严格。
《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4版)》针对65岁以上的老年糖友的血糖控制目标进行了明确更新,这些目标并非大众认为的“空腹血糖必须<7mmol/”。
而是需要根据患者的“身体健康状态”和“是否应用低血糖风险较高的药物”两项指标来个性化推荐。
身体健康主要是看有无慢性病,如卒中、高血压、1~3期慢性肾脏病、骨关节炎等,低血糖风险较高药物则包括胰岛素、磺脲类、格列奈类药物等。
1、健康状态良好的老年糖友
健康状态:无共病或合并≤2种除糖尿病外的慢性疾病。
血糖控制目标:未使用低血糖风险较高的药物,空腹血糖应控制在5.0~7.2mmol/L之间;使用低血糖风险较高的药物,空腹血糖应控制在5.0~8.3mmol/L之间。
2、健康状态中等的老年糖友
健康状态:合并≥3种除糖尿病外的慢性疾病。
血糖控制目标:未使用低血糖风险较高的药物,空腹血糖应控制在5.0~8.3mmol/L之间;使用低血糖风险较高的药物,空腹血糖应控制在5.6~8.3mmol/L之间。
3、健康状态差的老年糖友
健康状态:合并≥1种治疗受限的慢性疾病(包括转移性恶性肿瘤、需氧疗的肺部疾病、需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晚期心力衰竭),且预期寿命较短。
血糖控制目标:无论是否使用低血糖风险较高的药物:空腹血糖都应控制在5.6~10.0mmol/L之间。
根据我国的流行病学数据,老年糖尿病的患病率已攀升至30%。这意味着,约有7813万老年人被诊断为糖尿病患者,其中绝大多数(超过95%)为2型糖尿病。
此外,还有45%-47%老年人处于糖尿病前期状态,这一群体也面临着较高的糖尿病发病风险。
糖尿病,本质上是一种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除了饮食因素,日常生活中的多个方面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做好以下4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远离和控制糖尿病:
1.戒酒、少喝饮料
酒精摄入过量往往伴随着高能量食物的过量摄入,这会导致血糖水平上升。同时,过量饮酒还会损害胰腺功能,引发肝脏损伤,增加痛风、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因此,糖尿病患者最好戒酒,并减少含糖饮料的摄入,选择饮用白开水、淡茶或咖啡。
2.控制油、盐、糖
对于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前期患者来说,保持清淡饮食,控制油、盐、糖的摄入量至关重要。
过多的烹调油和肥肉摄入会导致能量过剩,增加肥胖风险,进而对血糖、血脂、血压等代谢指标产生不利影响。
3.每周运动150分钟
运动是降低血糖的有效方法。它不仅可以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还能减少肥胖风险,避免胰岛素抵抗。
成人最好每天保持一定量的身体活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或75分钟的高强度运动。此外,还可以结合抗阻运动来增强肌肉力量。
4.别熬夜早点睡觉
熬夜会导致内分泌紊乱,影响胰岛素的调节能力。
研究显示,与每天睡足7小时的人相比,睡眠时间不足,每天少于5小时睡眠时间的人,在25年内被诊断出慢性病(如糖尿病、心脏病、癌症)的风险更高。
糖尿病的管理需要综合考虑饮食、运动、睡眠等多个方面。通过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我们可以更有效地控制糖尿病,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资料:
[1]《健康速递 | 30岁、40岁、50岁患上糖尿病,分别会减寿多少年?》.中日医院.2023-10-11
[2]《血糖高一定是糖尿病吗?》.开封市人民医院.2023-12-15
[3]《超过65岁,空腹血糖控制到多少才合理?2024年新标准公布,不是7mmol/L!》.糖尿病之友杂志.2024-02-22
[4]《11万人研究发现:经常吃这些食物,更容易患糖尿病!竟不是油和肉……》.健康时报.2023-12-26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