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和肠(糖尿病和肠息肉他俩有关系吗)
糖尿病引发腹泻 可尝试粪菌移植治疗
每天7至8次,持续5个月,这样的腹泻让小朱(化名)痛苦不堪,近日,小朱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进行了粪菌移植治疗,两次移植后,小朱的排便次数减少到每天一至两次。
小朱是一位Ⅰ型糖尿病患者,今年才21岁,因为长期腹泻,他曾到某大医院消化科进行肠镜检查,均显示正常,被告知无特殊治疗方法而出院。经当地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推荐,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粪菌移植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有很好的效果。2019年12月27日上午,小朱来到二附院内分泌科就诊,鲁一兵主任经过详细的问诊、检查,翻阅以前的病历和出院小结,认为可以进行粪菌移植治疗,随后邀请医院消化科张发明主任进行粪菌移植前会诊。30日和31日上午,小朱分别接受了两次粪菌移植。
令他和家人开心的是,粪菌移植的第一天,即12月30日晚上,腹泻就停止了,当天解成形大便一次,无腹痛、发热等反应。第二天晚上,小朱进食过多,解便2次,同样基本成形。与此同时,其使用的胰岛素量有所减少,血糖更加平稳,早上空腹血糖6.3mmol/L,餐后血糖6.2mmol/L。对于这样的结果,小朱和家人都感到满意,目前,小朱已经出院回家。
据鲁一兵介绍,随着糖尿病患病率逐渐增加,糖尿病胃肠道并发症变得十分普遍,糖尿病胃肠道并发症涉及多个部位,如食管、胃、小肠以及大肠,临床表现包括吞咽困难、腹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便秘、大便失禁以及腹泻,据统计大约50%病程长的糖尿病患者存在严重的胃肠道症状。糖尿病腹泻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胃肠道自主神经病变、肠道菌群失调、胆汁酸代谢障碍、胰腺外分泌不足、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以及胃肠道激素改变等。
据悉,糖尿病腹泻常见于病程较长、血糖控制欠佳的中年糖尿病患者,男性多见,男女比例3:2。与其他原因导致的腹泻相比较,糖尿病腹泻通常与便秘相交替,间歇期可能持续数天、数周至数月不等。
针对糖尿病引起的腹泻,目前仅有的治疗方法效果有限,主要是针对腹泻症状减轻以及经验性的治疗。如饮食及生活方式干预、控制高血糖、治疗自主神经病变等。粪菌移植是指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肠道内,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肠道菌群,以实现对肠道内外疾病的治疗,针对糖尿病引起胃肠疾病,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已经开展了粪菌移植技术治疗上述疾病和临床症状40多例患者,获得很好的临床效果,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性腹泻的原因有哪些?
腹泻作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大家可能都不以为然。但是对于糖尿病人而言,腹泻就不是那么轻松了。因为腹泻也是糖尿病并发症中的一种,糖友要特别引起重视。今天中药养生刘药师就和糖友说说:糖尿病性腹泻。
1、糖尿病性腹泻的特点
糖尿病性腹泻是糖尿病性胃肠道病中最常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糖尿病性腹泻常是突然发生的。持续时间几小时到数周不等,有时自然缓解,在两次腹泻发作之间,病人的大便可正常或便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昼轻夜重的慢性、顽固性、无痛性水样腹泻,间断发生,间歇期间如常,易为冷食、胃肠功能障碍等多种因素所致。
2、糖尿病性腹泻的原因
(1)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见于90%的糖尿病患者。病变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糖尿病患者神经内微血管病变可造成神经机能紊乱,神经内肌酸含量的减少,直接影响神经细胞的Na 和K 泵活性,从而使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糖尿病时的高血糖可使神经细胞膜发生糖基化改变,进而影响神经末梢的胞饮作用和轴突的运转功能,最终导致轴突的萎缩,上述原因必将导致肠蠕动减慢,肠腔内尤其是近端小肠内细菌过渡生长,细菌分解胆盐使其不能参与脂肪微粒的形成,从而产生大量的长链脂肪酸,至脂肪吸收不良,临床上产生腹泻。
(2)小肠外的糖尿病性胃肠道病变
小肠外的胃肠道,亦可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受累,如胃排空延迟可产生糖尿病性胃麻醉,进一步加速肠道细菌的过渡繁殖,糖尿病患者并发胰腺炎、胰腺纤维化者较多,使胰酶产生不足,对部分糖尿病患者导致脂肪泻和肉质泻。糖尿病患者上皮肠组织的α2肾上腺受体兴奋性降低,使糖尿病性腹泻的病情进一步加剧。
3、糖友腹泻,如厕莫用力
当糖尿病患者发生腹泻后需要提高警惕,莫当普遍腹泻处理。患者如厕时千万不要用力过猛,以免发生生命危险。为何说糖尿病性腹泻用力过猛可使患者的生命受到威胁呢?这是因为,在天气寒冷的冬季,常发生患者昏倒在厕所的情况,排便时用力便是其中原因之一。另外,由于气温降低,血管收缩,血压就会上升,在这种情况下用力排便,血压往往就会迅速窜高,造成脑血管破裂而昏倒,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救治,可能会夺走患者的生命。因此,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保持大便通畅。
4、慢性腹泻别忘查血糖
糖尿病性腹泻多见于血糖控制得不好的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高血糖,会造成胃肠功能障碍,引起腹泻。如出现顽固性、间歇性、无痛性腹泻时,应想到可能发生了糖尿病性腹泻。然而,有些糖尿病患者起病隐匿、缓慢,并没有自觉症状,发生腹泻后才确诊为糖尿病的。一般情况下,当出现腹泻时,可能会被认为是消化不良、肠炎等疾病,往往忽视了不典型的糖尿病,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延误有效治疗。所以,当出现腹泻症状而长时间治疗不见效果时,应监测一下血糖,以确诊是否患有糖尿病。
以上就是关于糖尿病性腹泻的相关知识,提醒广大糖友注意,在日常生活中控制好血糖,积极防治并发症,以避免糖尿病性腹泻的发生!
版权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图文无关。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糖尿病手术治疗更彻底 专家带你了解糖尿病肠转流手术
人民网哈尔滨12月18日电 今年53岁的张先生患2型糖尿病病史长达11年,于入院前4年开始使用胰岛素,4年来胰岛素用量逐渐增加,每日用量多达60多单位,但血糖控制却十分不稳定且逐渐增加,血糖最高可高于20mmol/L,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危及生命安全。
在听说黑龙江省医院即将开展糖尿病的微创手术治疗后,张先生便慕名赶来住进了普外四科。该科主任沈继伟随后对张先生进行了仔细的检查,经术前检测患者相关指标发现,张先生虽然符合腹腔镜下肠转流手术基本指标。但由于患者20余年的心脏病及高血压病史为手术增加了相当的风险。术前检查同时还发现患者眼底血管病变,脂肪肝,双侧颈动脉,锁骨下动脉及双下肢动脉多发斑块,下肢静脉瓣功能不全,考虑这些病变特别是眼底血管病变与患者多年糖尿病关系密切。
为此,沈继伟邀请到了我国普外科知名专家、原武警总医院普外科主任张新国教授,来为张先生共同制定手术方案并为患者成功实施了腹腔镜下肠转流手术。
由于术前准备充分,术中配合顺利,此次手术时间远远低于同类型手术。同时秉承无痛外科及快速康复外科的理念,患者胃管、尿管均于麻醉后留置并于术后麻醉清醒前拔出,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无任何不适感。术后患者安全返回病房,生命体征及各项指标平稳。手术结束后当天即下床活动,术后第一天在停用胰岛素的情况下血糖稳定在5-8mmol/L。张先生在看到血糖值后,也是向医生竖起了大拇指。
沈继伟主任对此表示,腹腔镜下肠转流术,即在腹部打四个孔,利用腹腔镜在微创下将空肠与回肠进行侧侧吻合。其原理为经过空肠与回肠的分流,使部分未完全消化的食物及消化液快速到达远端回肠及结肠,刺激回肠末段的L细胞产生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和PYY(瘦素),GLP-1能够刺激胰岛细胞增生,减少胰岛细胞凋亡,增加血糖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消除胰岛素抵抗。PYY能使病人术后体重轻微下降,使胰岛功能逐渐恢复正常,从而可以有效控制血糖,使糖尿病得到长期缓解。
据统计,腹腔镜下肠转流术术后,85%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可在3-12个月内康复,可以在正确的饮食及运动指导下完全摆脱胰岛素及降糖药物,并保持血糖平稳;剩余15%的糖尿病患者虽不能完全摆脱,但也会明显减少胰岛素及降糖药物应用,保持血糖平稳。
“手术治疗糖尿病有很多优点,可以改善不良的内环境,患者的胰岛组织负担减轻了,功能会很快恢复,而且由于自身无法逆转生理上的改变,杜绝了糖尿病再复发的可能;同时手术后,由于机体内环境的改善,患者的糖尿病并发症会逐渐康复,避免了糖尿病并发症引起的致残、致死状况的发生,患者的预期寿命大大延长;术后患者也可以摆脱服药打针,避免了药源性疾病的发生,避免了药物肝肾功能损害和胃肠道反应。”沈继伟主任介绍到,术后患者如正确饮食,营养摄入恢复均衡,而且体重有望会恢复到正常范围,将给患者生活上带来很多方便;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绝大部分患者无需再终身服药打针,而且手术治疗后,减少了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同时手术风险低,简便快捷,疼痛轻,术后康复快,切口美观,患者术后第1天可以离床活动,第2-3天就可以进食,一个星期左右就可以出院,术后饮食、营养吸收不受影响,相比传统内科治疗,具有明显优势。(韩婷澎、徐劲松、董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