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起源(糖尿病的起源和由来)
原始人为什么不得糖尿病?糖尿病又是怎么来的?
转载请注明作者与来源:药店人官方(1640358689331203)
糖尿病,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这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目前已经成为威胁现代人类健康的重要障碍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已逾一亿。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给患者和其背后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人类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饱受糖尿病的折磨呢?这就要从260万年前说起……
根据美国及英国的研究发现。现代人类之所以会患癌症和糖尿病或许和遗传了尼安德特人的基因有关。尼安德特人于距今三万年前灭绝,但尼安德特人存在期间,与智人共存长达数千年之久。基因的交换也在两个人种之间发生着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指出,一种令拉丁美裔人罹患糖尿病的基因,可能遗传自尼安德特人。而学术界的相关研究也显示,现代欧洲人大约拥有2%的基因。遗传自尼安德特人,或许正是这些异常的基因,让人易患糖尿病及癌症。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人类糖尿病相关基因遗传自祖先,距今并不算遥远的尼安德特人或智人,他们会患糖尿病吗?原始人怎么生存?
让我们把目光回到远古……
据考古调查和基因研究显示,从距今260万年前开始,人类的祖先就以狩猎采集的方式,摄取必需的营养,我们的祖先在大草原上艰难地生活着。一天天的忍饥挨饿,茹毛饮血。多数时候只能依靠植物根茎和野果维生。这种人与自然的原始博弈。持续了数百万年。智人与现代人的生理结构有很多相似之处,而当时他们的寿命也可以达到70岁。但除了受到传染病和寄生虫的影响以外。原始人并不会患上现在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到了新石器时代,聪明的人类学会了谷物栽培,开始了家禽与家畜的养殖。从此之后,人类对采集和狩猎的需求大大降低,而食物的产出也更加稳定高效,到了现代,随着化肥和农药的引入,粮食产量得以空前提高,而人类的饮食也变得丰富起来。
饼干、甜甜圈、蛋糕、奶茶……这些原始人想破脑袋也想不到的食物,富了我们的生活,却也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了隐患。
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糖原始人有糖吃吗?人类对糖的大规模生产应用,距今并不遥远,而原始人想要摄入一点糖都是可遇不可求。在当时
如果原始人想要摄入一定量的糖,蜂蜜是主要来源,未经培植改良的水果含糖量极低。且并不容易获取,而蜂蜜则更是稀缺资源。
研究表明,原始人每年消耗的糖分在6到10磅左右。而到了现代,这个数字是100。物种基因的演化需要经历沧海桑田。相似的体质下,我们又如何消耗这十倍甚至数十倍的糖呢?
答案当然是消耗不了,越来越多的糖尿病就是最有力的例证。几百万年的自然选择,给了我们一副适合运动,吃高纤维和单一碳水化合物的身体。我们如今却用来,承载大量的糖分和脂肪。大量的能量,开始被储存于皮下、血液中、组织中、脏器中。衍生出高血糖、高血脂等一系列现代人的专利
管住嘴,迈开腿当然,饮食只是一个方面。运动量同样是我们和原始人间的巨大差别,原始人每天为寻找食物行走的路程,平均要达到12公里,而原始人妈妈在孩子幼年时,背负或抱着孩子行走奔跑的距离甚至超过3500公里。
这些为了生存不得不进行的运动,正是我们如今被富足生活夺走的,消耗体内大量热量的机会,因此,我们有理由怀疑,人类当今之所以会受到糖尿病的困扰,和现代人饮食运动习惯的改变,有着相当大的关系。
长时间坐着办公,摄入大量甜食,大家都知道这些习惯或许并不健康,但是受社会环境所限,只有很少人能够做出改变,若是在久远的未来,人类终于建立起,对大量能量摄入的依赖,那么一旦能量供给不足,人类这个物种将会面临严峻的挑战。
或许,从现在开始,管住嘴,迈开腿,就我们个人而言,已经不再需要期待这遥远而未知的未来。
糖尿病的病因,中医2000年前就已找到?《黄帝内经》详细记载
关于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我们写过很多,从对疾病的认识到对疾病发展进程治疗方法的探索,古代医药学家可谓是前赴后继苦心探索钻研,建树颇丰。今天我们就从糖尿病对应的消渴病起源一书——中医经典古籍《黄帝内经》谈起,看一下《黄帝内经》对于古代糖尿病的病因的认知。正是有了《黄帝内经》对于糖尿病的记载和描述,才给了后来的医学家们提供了独特的治疗思路和广阔的创新基础。
《黄帝内经》是中国医学理论的奠基性著作,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其主要内容形成于战国,自秦汉以来代有补充,并在西汉中后期(约公元前一世纪)汇集成书。《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记载“消渴”之病名的古代文献,《黄帝内经》在糖尿病病名的描述上,除了消渴,还有消瘅,以及以病位命名的“脾瘅”“肺消”“鬲消”“消中”等。其中“脾瘅”“消渴”均首见于《素问·奇病论》。然而《黄帝内经》对于消渴的病名只有一处,更多的是运用的而“消瘅”,在《内经》中出现 17 次,这是消渴病所有异名中出现最频繁的名称,可见,《内经》是以消瘅为正名,消渴为异名,后世发展转化成以“消渴”为正统病名。
帝曰: “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 “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而“消瘅”,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另外,《素问·气厥论》云: “心移寒于肺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又云: “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素问·脉要精微论》云: “瘅成为消中”。
西医对糖尿病的发病原因至今尚不明确,而《内经》则认为消渴病的病因较为复杂,外感六淫,内伤积损,五脏虚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等可能是引起消渴的病因。
五脏柔弱
也就是目前我们认为的体质原因是导致糖尿病发病的可能原因之一。《内经》已经认识到人体禀赋不足,是导致消渴病的重要先天因素。《灵枢·五变》云:“黄帝曰:人之善病消瘅者,何以候之? 少俞答曰:五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数食肥甘
古人早就意识到饮食结构的变化、饮食不节制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可能原因。《素问·奇病论》:“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这是说过食肥甘厚味,内伤脾胃,令人内热中满,内热炎上,故发为口渴嗌干,发为消渴。
情志不遂
这和西医说的情绪影响血糖波动认知相同。《灵枢·五变》中,黄帝问少俞何以五藏柔弱者易患消瘅,少俞回答说:“此人薄皮肤,而目坚固以深者,长冲直肠,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说明情志不遂,郁怒蓄胸,血滞化热,发为消渴。
素体肥胖
《内经》可能是世界上最早记载肥胖人易患糖尿病的文献。《素问·通评虚实论》说:“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认为消瘅(糖尿病)、仆击(脑血管意外等)、偏枯(半身不遂)等疾病,都是肥胖的富贵之人所患疾病,因为这些人过食了太多的膏粱厚味。《内经》书中多处提及社会环境对疾病的影响,认为富贵之人易生消渴病,《素问·腹中论》说:“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
总的来说,《内经》认为消渴的发生与先天遗传体质及后天生活饮食起居失调所致胃热、痰湿、燥热体质密切相关,这样的观点放在现在依然是有诊治的指导意义,这也充分反应了中国古人卓越的智慧,两千年前在极度不发达的医学背景下,通过观察消渴表现从而探索发病原因,这是值得我们大书特书的地方。
【追根溯源】糖尿病的发病原因解析
一、糖尿病的发病原因
追究起糖尿病的病因,主要是由于胰脏分泌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或是胰岛素无法正常发挥它的功能所致。
每当人体进食之后,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即血糖浓度)都会随之升高,但由于糖尿病患者无法正常分泌胰岛素,或外周围组织对胰岛素抵抗,以致细胞不能有效运用葡萄糖,而使葡萄糖滞积在血液中,此时葡萄糖浓度必然激增。
而在正常情况下,尿中应该没有葡萄糖,但若血糖浓度太高,超出肾糖阈,肾脏则无法有效地将葡萄糖再吸收,便会有尿糖的情形产生。这也是糖尿病的由来。
名词注释
胰岛素:胰岛素是从胰腺中分泌出来的,它是一种激素,由51种氨基酸组成。
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尿糖:尿糖是指尿中的糖分,主要是指尿中的葡萄糖。
二、糖尿病“三多一少”的由来
1、 多食
由于大量尿糖丢失,机体处于半饥饿状态,能量缺乏,所以需要立即补充,这时候就会引起食欲亢进,食量增多。
2、 多饮
因为尿的增多,所以身体内的水分大量流失。这就直接刺激到了口渴中枢,出现饮水量和饮水次数都增多的现象。
3、 多尿
尿量增多,排尿次数也随之增多。糖尿病人血糖浓度增高,但是体内的葡萄糖却不能被充分利用,特别是经肾小球滤出后又不能被肾小管重新吸收,以至于形成高渗透性利尿。血糖越高,排出的尿糖就越多,因此尿量也就多起来了。
4、 消瘦
由于身体内的葡萄糖不能被充分吸收,因此只能靠脂肪和蛋白质分解来补充能量和热量。其直接后果就是体内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被大量消耗,再加上水分的丢失,因此病人体重减轻、身体越发消瘦。
名词注释
肾小球:肾小球为血液的过滤装置,由内皮细胞层、基膜层、肾小囊上皮细胞层组成。
肾小管:它分布的位置一般在近球小管、髓袢细段和远球小管中。
今天你学会了吗?
订阅微信号:boyibangdy博医帮-糖尿病贴身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