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手掌颜色(糖尿病手掌颜色发黑)

九派健康 0
文章目录:

今日健康丨手掌颜色能看出“三高”?快来查收手掌上的健康密码

【来源:中国蓝新闻客户端】

入秋后,气温下降,天气干燥,人体血液黏稠度增加,一些人出现血压升高、血糖波动和血脂升高的情况。手掌是健康的晴雨表,尤其是“三高”往往在手部有明显表现。掌握手上的健康密码,有助于及早识别“三高”,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手掌颜色,揭示你的健康状况

正常情况下,健康手掌的颜色呈淡粉红色均匀分布,有光泽,掌纹清晰。若出现明显发红、苍白、青紫等颜色时,多提示身体出现异常。

1、整个手掌发红,提示可能血脂偏高。颜色越明显,则血脂高的可能性越大。

高脂血症的常见症状:头晕、神疲乏力、胸闷、肢体麻木或无明显症状。

2、手掌局部红。糖尿病的反射区在手掌小鱼际区域下方,单独这个位置发红,提示可能血糖偏高。如果年轻女性出现此处发红,也可提示内分泌问题,比如雌激素分泌不足。

高血糖患者的常见症状:多饮、多尿、多食、不明原因的消瘦,也有许多患者没有明显症状。

3、手指局部发白。沿着中指向手腕方向画一条竖直平分线,其中靠近食指的下方二分之一区域,是高血压的反射区。这里出现白点,提示血压可能偏高。

高血压患者的常见症状:头痛、头晕、心悸、烦躁、颈部僵硬、恶心,也有许多患者没有明显症状。

4、大拇指和手掌交界处有一条横纹,如果这个位置有青筋凸起并扭曲,要考虑冠心病的可能性。如果青筋是直的,则考虑为长期劳累、心理压力大。

冠心病患者的常见症状:胸痛、胸闷、心慌、心烦、心前区有紧缩感

5、手掌局部区域呈现黄褐色,提示曾患有慢性陈旧性疾病。

6、手掌局部呈现黑色,要根据身体器官在手掌的反射区,考虑相应部位出现恶性肿瘤的可能性。

当手上看到黑色后不要紧张,正常的痣和外伤等原因导致的黑色,不在此考虑范围之内。肿瘤等疾病的诊断较为复杂,还应根据情况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以诊断结果为准。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血糖高了,脚先知?脚部若有这3种变化,提醒你该降糖了

李叔,今年63岁。五年前确诊糖尿病,一直通过药物控制血糖,起初严格控制饮食习惯,定期自测血糖,血糖一直处于较为平稳的阶段,于是对血糖控制有所放松,机体也没有感到任何不适,经常放纵自己吃一些高脂肪食物和高糖食物。

最近一段时间,李叔总感觉脚部隐隐作痛,刚开始并没有在意,观察脚部皮肤状态,也没有明显的外伤,这让李叔非常不解,因为疼痛感较轻,也没有太关注。

但随着时间推移,李叔脚部疼痛感越来越明显,甚至影响正常行走。每天早上醒来都能感觉到脚部有明显的麻木感,而且脚部对温度的感知也有所丧失。

体脚部皮肤状态较为干燥,脚部周围肌肉松弛严重,严重影响正常生活,最终决定来医院检查一下。

李叔首先挂了一个骨踝外科,骨科医生对足部进行触诊,足部骨质没有发生损伤,通过对足部皮肤进行观察,脚部皮肤黏膜有溃烂的倾向,应该不是由骨质因素导致的。骨科医生询问病史得知李叔患有糖尿病,建议李叔去内分泌科检查一下。

李叔来到我们科室后,对李叔进行接诊。通过问诊了解到李叔患有多年糖尿病,最近一段时间脚部总是出现疼痛感,知觉麻木以及皮肤状态下降。

询问最近一段时间李叔是否测量过血糖,同时立刻测量李叔随机血糖,李叔已经半年多没有测过血糖了,随机血糖测量结果显示为16.8mmol/L,血糖严重超标,而且这次测量结果是在李叔服用降糖药的基础上。

由于李叔并没有明显的皮肤破损,因此无法提取皮质进行实验室检查,决定为其进行足部神经检查,检查结果显示足部周围神经出现不同程度损伤。通过影像检查没有发现血管损伤,但是发现神经周围的软组织受损严重。最终确诊李叔为糖尿病足。

通过会诊确定李叔的治疗方案,通过药物治疗和改变生活方式来控制糖尿病足,通过降糖药控制血糖平稳,同时联合营养神经的药物,促进足部神经修复。李叔需要严格控制生活方式,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还需定期自测血糖,记录血糖变化。

控制血糖是延缓糖尿病足病变的重要方法,血糖过高不仅会导致脚部出现问题,还会引起其他糖尿病并发症。血糖变化对机体的各个组织都会有影响,部分人群出现血糖升高现象,往往最先表现在足部,下面让我们具体了解一下。

一、血糖高了,脚先知?

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包括糖尿病足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这两种并发症都会导致足部出现症状。糖尿病患者血糖过高就会导致并发症发生,因此会有血糖升高,脚部先知的说法。糖尿病足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都是糖尿病患者好发的并发症,足部属于肢体末梢,血液循环在肢体末端的流动速度较慢,因此血液在肢体末端停留的时间较长,肢体末端受血液的影响也就越大。

血糖升高会直接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液黏稠度升高会导致血液循环动力不足,肢体末梢受血液循环的影响较大,本身足部和手部的血液循环动力就不足,血液黏稠度升高后血液循环动力下降严重,导致大量血液停留在肢体末端,肢体末端的神经较为敏感,这种情况会导致肢体末端神经受损,最终导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导致患者出现肢体麻木感。

上面提到的李叔血糖升高,首发症状表现在足部,李叔足部出现严重的疼痛感,而且足部也出现了感知下降的症状,通过检查确定是由血糖升高导致糖尿病并发症发生。血糖升高,脚部会出现一定症状,因此糖尿病患者要留心观察足部变化,脚部出现3种变化,提醒我们应该降糖了。

二、脚部若有这3种变化,应及时降糖

糖尿病血糖持续升高会导致脚部并发症发生,为了防止并发症病变或恶化,应该及时控制血糖,快速将血糖降低。下面让我们具体了解一下,血糖升高会发生哪些脚部变化。

1.脚部疼痛感

血糖升高会导致糖尿病足,糖尿病足主要症状表现为足部疼痛感。血糖过高对血管周围的组织或神经具有一定的损伤性,血糖首先会腐蚀血管壁,随后通过血管壁向周围的组织渗透,导致周围的组织出现损伤,此时脚部感觉到的疼痛感是一种创面疼痛感,人体感知的创面疼痛感较轻,尤其是组织内部的创面疼痛感,疼痛感知大幅度下降。上面提到的李叔早期出现的脚部疼痛感很轻微,因此李叔在早期出现脚部症状时并没有在意。

随着血糖腐蚀性的渗透,血管周围的神经会受到损伤,此时脚部会出现严重的神经痛,患者能够明显感觉到灼痛感。创面疼痛小于神经疼痛,神经疼痛即便是服用止痛药缓解效果也很差,而创面疼痛服用止痛药后能够得到很好的缓解。

李叔后期脚部疼痛感无法忍受,主要是因为血糖过高已经损伤周围的神经了。

由糖尿病导致的脚部疼痛感会越来越明显,因此患者不要忽视早期脚部疼痛症状,以免血糖损伤神经,造成不可挽留的损失。糖尿病患者出现脚部疼痛症状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筛查是否是糖尿病足或周围神经病变发生了。

2.脚部感知障碍

糖尿病患者发生这一症状时,很有可能是血糖升高了,糖毒性会影响足部神经系统损伤,神经系统主要维持感知功能。肢体末端受糖毒性的影响最大,患者出现脚部感知障碍时,主要表现为脚部温度感知丧失,脚部疼痛感知丧失,脚部麻木感增加。上面提到的李叔每日早上醒来都会感觉脚部麻木感,这是血糖过高导致神经损伤所致。

出现感知障碍时首先要想到是神经系统受损,出现症状大多不是由外伤所致,因此患者应该首选内分泌科或神经科,上面提到的李叔出现脚部症状时就直接去外科进行检查,这种做法容易耽误最佳的治疗时间。出现脚部神经知觉障碍应该及时去医院检查,主要检查科室以内分泌科和血管外科为主,患者还要多关注糖尿病并发症,积极预防这些并发症。

3.脚部肌肉或皮肤状态改变

发生糖尿病足会导致脚部皮肤颜色改变,糖尿病足会导致周围毛细血管受损,部分停留在毛细血管内的血液会发生沉积,氧化后这些血液颜色会越来越深,影响脚部皮肤颜色改变。受糖尿病足的影响,患者脚部皮肤营养状态较差,主要表现为皮肤较为干燥,或皮肤老化较为严重。

血糖过高会影响脚部周围组织,周围组织受损后吸收营养的能力下降,因此脚部会出现营养不良的状态。这种营养不良的状态主要表现为皮肤状态较差,脚部肌肉萎缩等症状。

上面提到的李先生就出现了脚部皮肤干燥和肌肉松弛等症状,正常健康状态下的肌肉较为紧实,缺乏营养时肌肉会变得松弛。如果我们发现脚部出现肌肉或皮肤状态改变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尤其是糖尿病患者,要及时筛查并发症是否发生。

出现以上三种脚步变化,很大可能是血糖升高引起的,患者应该及时控制血糖,及时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发生,下面让我们具体了解一下如何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三、如何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1.控制血糖水平稳定

降低血糖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最主要方法,上面提到的李叔就是没有控制好血糖,最终导致糖尿病并发症发生。降低血糖的方法主要以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为主,糖尿病患者应该严格遵医嘱服用降糖药物,不可出现自行增减药量,擅自停药等现象。

改变生活方式主要以控制饮食为主,同时也要配合运动。

患者应该严格坚持糖尿病饮食,坚持低盐低脂清淡饮食,避免食用高糖食物,避免食用高淀粉食物,坚持糖尿病饮食的基础上要保证膳食均衡,注意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糖尿病患者应该坚持运动,运动能够有效控制患者健康体重,多数糖尿病患者都伴随肥胖症状,控制体重是促进降糖的重要方法,运动后要及时补充电解质和水分。

2.定期监测糖尿病并发症

患糖尿病的时间越长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就越大,因此常年患糖尿病的人群应该定期监测并发症。建议患者三个月到一年进行一次监测,高风险糖尿病并发症患者应该增加监测频率。

糖尿病患者在家中也可自行监测,通过观察自身的血糖变化,能够推测并发症发生风险,血糖变化较大的人群以及血糖较高的人群都易发生并发症,出现血糖变化较大或血糖较高时,应及时与主治医生联系,在医生的指导下快速降低血糖。

血糖高了,脚部先知,脚部若出现疼痛感,感知障碍,肌肉或皮肤状态改变这3种变化,提醒我们应该及时控制血糖。上面提到的李叔出现了以上脚部三种变化,经过检查得知是血糖过高引起的糖尿病并发症,因此糖尿病患者应该防止血糖过高,及时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参考文献

[1]郭光华朱峰闵定宏等糖尿病足合并难愈性创面外科治疗全国专家共识(2020版)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0.15(4): 256-263

[2]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会糖尿病足专业委员会,糖尿病足诊治指南 介入放射学杂志,2013.22(9):705-708

揭秘:手脚出现3种变化,可能是糖尿病或心脏病的信号,别忽视!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属于“艺术加工”,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王浩是一名37岁的货车司机,工作多年,他已经习惯了驾驶室内孤独而枯燥的生活。

长时间盯着路况、少有规律的作息让他逐渐感觉自己的身体有些“吃不消”。

最近几个月,他发现视力变得模糊,尤其是在晚上开车时,车前的路牌和红绿灯常常看不清楚。

原本以为只是眼睛疲劳,但问题似乎越来越严重。

有一次,他差点因为没看清前方的行人而发生事故。

朋友知道后建议他去医院做一次全面体检,王浩这才决定认真对待。

体检结果很快出来了,医生告诉王浩,他的血糖水平偏高,已经达到了糖尿病前期的状态,而视力模糊与血糖波动密切相关。

此外,他的心血管系统也显示出一些早期问题,提示冠状动脉有轻微狭窄的迹象。

更令人意外的是,医生还通过检查发现,王浩的手脚状况已经发出了危险的信号——这些看似与糖尿病或心脏病无关的细微变化,实际上是潜在健康问题的“报警器”。

医生详细解释了三个手脚变化,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健康风险,并提醒王浩要特别注意。

第一个变化是手脚麻木和刺痛。

医生指出,长期高血糖会导致神经系统受损,尤其是末梢神经最容易受到影响。

这种损伤常表现为手指或脚趾的麻木、刺痛,甚至像针扎一样的感觉。

周围神经的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研究表明,超过50%的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10年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周围病变。

王浩回忆起最近几个月,他的确有几次早上醒来时感到手指发麻,以为是睡觉姿势不当导致的,没想到竟然与血糖有关。

周围神经的病变的原因在于高血糖状态下,血液中的葡萄糖会附着在神经组织上,干扰神经信号的传递,进而导致麻木和刺痛感。

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进一步引发更严重的后果,例如感觉完全丧失或脚部溃疡。

医生建议王浩要尽快控制血糖水平,同时加强对足部的护理,避免伤口感染加重病情。

第二个变化是手指末端或脚趾发紫。

医生解释说,这种现象常与心血管疾病有关。

当血液循环不畅时,手脚末端的供血量会减少,导致局部皮肤颜色变深甚至发紫。

对于像王浩这样长时间久坐开车的人来说,血液循环本就容易受到影响,加之血糖问题加剧了血管硬化的风险,进一步导致了这一现象。

研究显示,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常常相伴而生。高血糖会破坏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而动脉粥样硬化又会加剧手脚末端供血不足的状况。

医生特别提醒,手指或脚趾发紫不仅是一个外在症状,更可能是心脏缺血的信号。

如果同时伴随胸闷、心跳不规律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王浩想起几天前下班后,他发现自己的右手手指发紫,还伴有轻微的胀痛感,但因为过了一会儿颜色恢复了正常,他便没有放在心上。

现在医生的话让他意识到,这可能不是偶然,而是潜在的心血管问题。

第三个变化是手掌和脚底皮肤变硬或脱皮。

医生指出,这种现象可能与糖尿病的“皮肤病变”相关。长期高血糖会使皮肤中的胶原蛋白结构发生改变,导致皮肤弹性下降,逐渐变得僵硬甚至粗糙。

在某些情况下,手掌和脚底的皮肤可能会形成厚茧或裂口,进一步增加感染的风险。

王浩此前就发现自己的手掌开始出现不明原因的粗糙和脱皮,但他以为是洗手太勤或者接触了工业用的清洁剂导致的过敏。

医生解释说,这种症状在糖尿病患者中非常常见,而它的出现也可能是胰岛素抵抗逐渐加重的标志之一。

医生告诉王浩,这些手脚的变化虽然看似不起眼,却可能成为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早期信号。

王浩的情况还算及时,如果能够从现在开始控制血糖并注意心血管健康,他的病情是可以逆转的。

为了帮助王浩更好地理解,他还列举了一个真实案例。

刘女士是一位55岁的家庭主妇,她早年患上了2型糖尿病,但一直没有出现明显症状,因此对控制血糖并不上心。

直到有一天,她的右脚突然出现了紫黑色斑块,并伴随剧烈的疼痛。

去医院检查后,医生发现她的血管严重堵塞,已经引发了糖尿病足的并发症,最终不得不接受截肢手术。

医生用这个案例提醒王浩,手脚的任何异常都不能忽视,尤其是对于有糖尿病前期或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人来说,更要警惕这些变化背后的潜在健康威胁。

为了帮助王浩改善状况,医生给出了几条建议。

首先是控制饮食,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的比例。

其次是保持规律的运动,尤其是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或骑行。

此外,王浩还需要定期监测血糖和血压水平,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通过这些努力,王浩的手脚症状逐渐缓解,视力模糊的问题也有所改善。

他意识到,健康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的自我管理和对身体细微信号的敏感。

然而,王浩心中仍有一个疑问:除了手脚变化,还有哪些身体信号可以帮助我们更早地发现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资料参考

[1]石静.一文带您了解糖尿病老人的护理要点[N].医药养生保健报,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