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尿床跟糖尿病(糖尿病尿床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9岁小孩突然每晚尿床,原因竟然是……

早上起床,

发现孩子“画”地图,

大概是妈妈们最糟心的事情了。

那么,

孩子几岁就不尿床呢?

2岁?3岁?

或者5岁?9岁?

又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尿床呢?

医学指导:广医附属中医医院内分泌科 何万辉

每晚尿床,原来竟是糖尿病!

9岁的小明,在今年暑假期间出现了反常的情况——尿床 ,而且几乎每晚都尿床 。9岁大的孩子居然突然开始尿床了,这就引起了小明父母的注意,于是,他们就带小明到广医附属中医医院儿科门诊就诊。

接诊医生让小明检查尿常规,结果显示其尿糖和尿酮体竟然都显示为强阳性,随后的抽血检查更是惊人:空腹血糖高达14.7mmol/L,糖化血红蛋白高达15.6%。 小明随后转至广医附属中医医院内分泌科就诊,并安排住院作进一步诊治。入院后,主管医生做进一步检查时发现,小俊已经并发糖尿病性酮症,幸好尚未恶化成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 经过规范使用胰岛素治疗,小明体内的酮症得到消除,血糖也趋于平稳。

主管医生询问小明的父母后得知,小明从五六岁时开始就表现出惊人的食量 ,每顿饭能吃下普通成年人的饭量。当时小明白白胖胖,家人都认为孩子吃得多、长得好。而从半年前开始 ,小明暂时跟随亲戚生活,体重逐渐减轻 ,当时父母觉得是生活环境改变引起小明的消瘦,所以未带他就诊。直到暑假,小俊回家后,体重仍未见回增,并且饮水量异常增加 ,父母还以为只是天气热孩子口干。随后小明接连出现尿床,这时父母才意识到孩子身体出现异常。

在进行更深入的检查后,医生发现小明体内胰岛β细胞功能尚存在,但谷氨酸脱羧酶抗体>2000U/mL。至此,谜底终于被揭开,小明罹患的是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糖尿病的6大类型

世界卫生组织于2019年颁布了新的糖尿病分型标准,糖尿病被划分为6大类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混合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未分类型糖尿病、妊娠期首诊的高血糖。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属于混合型糖尿病的一种。

广医附属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何万辉主治中医师介绍,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具有发病早期症状隐匿、胰岛β细胞遭受缓慢自身免疫损害的特点 ,因而在发病早期不易被察觉,并且由于与2型糖尿病表现有相似之处而容易被误诊成2型糖尿病。

以小明的情况为例 ,孩子在五六岁时表现出超乎同龄正常儿童的食量,提示当时已经出现多食易饥症状;由于当时未引起家长注意,病情进一步发展,到八岁后出现体重下降;随着病情继续恶化,开始出现口干多饮和多尿(小明的遗尿正是多尿症状之一),至此糖尿病的“三多一少症状”(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少)全部表现出来。从最早出现多食易饥,到“三多一少症状”齐全,经历了长达三四年的时间,这正是本病“隐匿性”的特点所在。

与2型糖尿病相比,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比较少见 ,而发生在青少年甚至儿童身上则更少见。根据国外学者Klingensmitn在2010年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国外10~17岁青少年糖尿病患者中,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约占9.8%。尽管国内外均缺乏关于10岁以下青少年儿童中,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发病率的数据,但近年国内接连发布的多份权威文献,如《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中国儿童1型糖尿病标准化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0版)》等,均指出我国糖尿病患病人群正呈现低龄化趋势 。因此,青少年及儿童的糖尿病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何医师建议 ,家长除了在日常生活中要多注意孩子的变化之外,育儿观念也需与时俱进:孩子并非吃得越多越好,更不是长得越胖越好,如果孩子表现出明显超出正常同龄人的食量、体重、饮水量、排尿次数等情况时,应当引起重视,及早带孩子就医检查,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及早接受治疗,避免情况恶化。

来源: 广州卫健委

孩子尿床了怎么办?

1

孩子出现什么信号,家长需要担心?

有的家长发现孩子有一次尿床就会紧张,怀疑孩子有遗尿症,实际上偶尔一次尿床不需要过于紧张,看是否当天孩子过于疲劳,或者运动量过大,有相当一部分的尿床现象能够自愈,有15%的患儿可能自发缓解。但是如果孩子超过5岁了,平均每周至少两次出现了尿床,并且持续3个月以上,还是应当积极前往医院就诊。

2

孩子来医院需要做什么检查?

辅助检查也是诊断遗尿症的重要一环,其中最基础的尿常规检查适合所有初诊的孩子,通过尿比重、尿糖、白细胞尿、血尿和蛋白尿等项目来初步排除儿童潜在的继发因素,如泌尿系感染、糖尿病和尿崩症等。还可以通过泌尿系超声检查了解肾脏、膀胱、输尿管的结构,初步排除泌尿系统先天畸形,通过检测膀胱容量、膀胱壁的厚度和残余尿量来了解膀胱状态和功能。

3

孩子尿床,家长需要注意什么?

对于单纯夜间遗尿症的孩子,如果没有器质性病变,基础治疗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正向激励。父母对治疗的配合程度和家庭环境可以直接影响孩子的治疗结果,只有一个家庭的共同努力,才能控制好孩子的尿床问题。

01

不要指责孩子

首先,家长要强调夜间尿床不是孩子的错,避免因此指责孩子。小朋友尿床本身就会产生羞愧、尴尬的心理,此时家长如果打骂,反而容易增加孩子的自卑心理,应该尊重和安慰孩子,鼓励她(他)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02

睡觉前不要大量饮水

其次,饮食方面避免辛辣刺激、含咖啡因或茶碱类的食物和饮料。要保证孩子的每日正常液体摄入量,不要控制孩子白天的饮水量,在晚上睡觉前3~4小时可适当减少液体摄入。晚餐要早点吃,最好清淡、少盐、少油,多食用含纤维素丰富的食物,如菠菜、菜花、南瓜、谷物类等,睡觉前不要大量饮水及进食牛奶、稀粥和水果。

03

作息规律,养成良好排尿习惯

第三,作息要规律,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家长应当教育并监督孩子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一般每天4~7次,对于孩子的排尿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提醒。此外,在晚上,一般建议孩子9点之前睡觉休息,睡眠过晚不仅会影响孩子休息和生长发育,也会对孩子的觉醒有不利影响。睡觉前不宜让大脑过于兴奋,比如剧烈运动、看刺激的电视、电影、玩游戏等。睡前不要忘记让孩子排尿,不仅能减轻孩子心理压力,又能为膀胱储尿预留空间。

04

根据排尿规律,合理唤醒

第四,根据孩子的排尿规律,合理唤醒。即在孩子不尿床的前提下,唤醒的时间尽量后延,不要随意唤醒孩子排尿,应当在膀胱充盈至即将排尿时将其唤醒。在确定孩子排尿规律后,定时唤醒,提高这个时段孩子的觉醒意识,以助于孩子的恢复。

05

进行膀胱功能训练

第五,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家长在白天要鼓励孩子有意识地适度延长排尿时间,使膀胱容量逐渐增大,多存储尿量。当孩子的膀胱具备一定的贮存尿液的功能后,再训练排尿中途停止再排尿,这样时断时续地排尿,分次将尿排尽,以训练膀胱括约肌的功能,达到使孩子自己控制排尿的目的。

06

记录排尿日记

最后,建议家长详细记录排尿日记,以便医生评估病情和判断疗效。

4

除了基础治疗外,还有哪些治疗方法?

目前遗尿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种,遗尿报警器和药物“去氨加压素”。

遗尿报警器,顾名思义就是在孩子即将排尿的时候警铃报警叫醒孩子排尿,它可以在第一时间识别孩子排尿。遗尿报警器的重要结构是湿度感受器,当小朋友睡眠中膀胱充盈的时候,启动排尿过程,排出的尿液刺激湿度感受器,引发铃声或震动,可以唤醒孩子。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一种稳定的条件反射,让孩子能从最初报警器唤醒排尿,逐渐过渡到停用报警器,被膀胱充盈的刺激唤醒自行起床排尿的目的。

服用药物“去氨加压素”。去氨加压素是一种抗利尿激素类似物,是目前治疗遗尿症的常用药。药物可以加强患儿夜间尿液的浓缩功能,使尿量生成减少。经去氨加压素治疗后,部分患儿短期内即可有症状改善,但停药后症状容易反复,因此一般需连续用药至少3个月。去氨加压素宜在睡前服用,服用前1小时和服用后8小时应限水,以使药物发挥作用并减少不良反应。

5

遗尿日记怎么写?

遗尿日记是评估儿童膀胱容量和儿童夜间尿量的主要依据,可以对遗尿病情进行客观的评估,同时也是具体治疗策略选择的基础,有条件的家庭均应认真记录。遗尿日记以表格形式使用率最高,主要由家长来完成,需要详细记录至少3-4个白天和7个夜晚的儿童排尿情况,具体包括排尿时间、排尿量、液体摄入时间、液体摄入种类、液体摄入总量、尿失禁的发作时间、尿失禁总量、尿布更换时间,尿频、尿急尿痛、排尿间断等症状。

遗尿症的危害常被社会低估和忽视。希望今天的介绍能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遗尿症,别让遗尿症伤了孩子的未来,谢谢大家。

文 | 林媛

来源: 首都儿科研究所科普号

孩子为啥睡觉老尿床?关于小儿遗尿症的治疗,家长必须做到这点

杭州有一家子,因为9岁儿子的一个尴尬问题,从不敢外出旅游。

9岁的小乐有一个尴尬的问题:不是半夜会尿湿床,就是需要家长叫醒去厕所,如若不然,那基本上“画地图”是逃不掉了。这样的日子,从小乐断尿不湿后,持续了好几年。甚至,一家三口不敢出门游玩,怕住酒店,也从不在亲戚朋友家留宿。至于小乐最想去的夏令营,也因为这个问题连年搁置。“一开始以为他长大了会改善的。”妈妈说,因为尿床的问题,小乐经常半夜睡不好,造成白天精神萎靡,脾气急躁,学习成绩也是“一言难尽”……(来源:钱江晚报)

小儿尿床问题并不罕见!据「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 泌尿盆底外科 刘玉镐医生」介绍——

儿童夜遗尿虽不会对患儿造成急性伤害,但长此以往,会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较大的疾病负担和心理压力,对患儿的生活质量及身心成长也会有严重不利影响。

No.1

5岁以上的孩子频繁尿床家长要重视

刘玉镐医生介绍,近日在门诊才接过2名出现遗尿的小儿患者,1名8岁,一名11岁。小儿的遗尿问题通常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改善,儿童夜遗尿每年有 15% 的患儿可以自然痊愈,但约 0.5%-2% 的患儿遗尿症状可持续至成年期。

儿童遗尿的确诊也跟年龄有密切关系。

年龄 ≧ 5岁,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儿童,在睡眠中出现不自主的漏尿现象,这种情况至少每周出现2次且时间持续≥3个月即可确诊。

有统计数据显示,5岁的儿童约有 16% 的孩子可能存在夜间遗尿现象。引发遗尿症的因素也较多,除一些疾病因素外,还涉及到中枢神经系统、睡眠节律、排尿习惯等多种。刘玉镐医生指出,在诊断时,医生会先排除由于疾病引起的器质性病变可能,以便更好对疾病进行对症治疗。就单症状夜间遗尿症(仅有夜间遗尿而无合并其他下尿路症状)而言,其病因具体可有以下几大类。

No.2

孩子出现遗尿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01睡得太香、太“沉”

与成年人不同,小儿的神经系统未发育成熟,在进入睡眠状态后,膀胱充盈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不足,不能及时传递给到大脑,小儿感受不到“尿意”,便会在非清醒的睡眠状态下排尿,自然而然就会出现尿床。

02夜间多尿

膀胱是有一定容量的。部分遗尿症患儿的肾脏在夜间会产生大量尿液,超过了最大膀胱容量,若不能及时排泄,就会发生遗尿。

03家族遗传影响

遗尿症具有遗传倾向,有数据显示,若患儿的父母或其他亲属曾有过类似病史,则62%左右的患者可能受遗传影响。

04膀胱功能异常

夜间膀胱逼尿肌过度兴奋会导致膀胱容量减小,出现排尿次数多但尿量少的情况,如果不及时排尿,将会大大增加遗尿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抑郁症及睡眠呼吸暂停等疾病也可能与遗尿症相关。

No.3

孩子出现夜遗尿家长该怎么做?

作为家长,发现孩子尿床了,你是什么反应?愤怒、责备、责骂、甚至打骂孩子?刘玉镐医生提醒:家长可千万别这么做!

夜遗尿并不是儿童的过错,家长不应对其责罚。 家长对孩子的积极的生活方式指导是儿童夜遗尿治疗的基础——某些夜遗尿儿童仅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症状便可消失。

多一些鼓励,减轻孩子对疾病的心理负担,帮助树立战胜遗尿的信心,同时让孩子自己积极的参与到治疗过程中。● 对患儿的每日正常液体摄入量进行控制:日间不必限制其饮水,睡前3~4小时可适当减少液体摄入。

● 协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4~7次/天),对于孩子的排尿习惯完成定时提醒到避免不必要的提醒的过程。● 家长可通过“排尿日记”——用日历详实记录每晚遗尿出现与否及发生次数,以便医生评估病情和判断疗效。●掌握正确的唤醒方法。患儿在睡眠中突然出现翻身或其他燥动表现或根据以往患儿出现遗尿的时间规律,家长可在即将遗尿前唤醒其排尿。刘玉镐医生提醒:小儿遗尿其实是较为正常的情况,排除外器质性病变可能,多由于患儿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够完善,睡眠过深导致,家长一定不要责怪孩子,要做好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正确面对。

编辑:对孩子尿床这件事,劝家长们放宽心的反反

制图:junru yun图片来源:123rf

本文为「成都商报四川名医」原创,未经授权禁止全文或部分转载。如需授权请联系:(028) 6998 2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