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眼干涩(糖尿病眼干涩是眼底病变)

上游新闻 0
文章目录:

糖友患上“干眼症”小心是眼部并发症前兆

随着人们使用手机、电脑的频率增加,许多人出现眼睛干涩、易感疲劳的症状,不少糖友也不以为然,认为仅仅是“干眼症”而已,殊不知这也是糖尿病眼部并发症的征兆之一。据了解,糖尿病引发的眼部并发症有8~9种,早期筛查、控制很关键。

糖尿病会引发白内障等8~9种眼病疾病

刚过了60岁生日的王大妈,糖尿病2年,自己觉得身体一向比较健朗,一口气爬十层楼梯也小菜一碟。但最近王大妈发现,自己时常感到眼部干涩,本以为是干眼症的她,又是滴眼药水,又严格控制了看电视的时间,可情况并没有好转。

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可能初期不觉得什么,但慢慢地各种并发症就出现了,影响机体功能。特别是眼部的病变,多容易被忽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刘丹宁表示,患上糖尿病以后,患者体内一直处于高糖的环境,而其视网膜血管也会一直处于这种环境,时间久了,患者的视网膜血管就会变得很脆弱,就像出现了裂缝的水管,很容易渗透、出血,从而引起视网膜病变,导致视线模糊,眼前出现黑影等眼病问题。眼部干涩是最早,最常见的糖尿病眼部并发症,是神经元,特别是角膜上皮的视神经元受损的征兆。但隐匿病变也不容忽视,比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因此有糖尿病史的人,要尽早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筛查。

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眼病的发展速度是比较快的,还会引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代谢性白内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8~9种眼病,随着病情的发展,视力的损害越来越严重,最终将会导致失明。所以,当出现糖尿病后,患者最好及时检查自己的眼睛是否健康,预防眼病的发生。

黄斑水肿发生在糖尿病任意阶段

建议进行眼底镜、OCT或眼底荧光造影筛查

糖尿病黄斑水肿(DME)就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发生在眼睛视网膜黄斑区的慢性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视力损害,甚至失明的最常见原因之一。简单来说,黄斑区相当于眼睛的“心脏”,基本上90%的视觉细胞集中在这里,我们能看到五颜六色的世界就是依赖于这个部位。如果黄斑发生水肿,就会导致这些细胞死亡和变性,导致视力严重下降,甚至失明。

黄斑水肿发生的概率随糖尿病的病程增加而提高,糖尿病病史越长,黄斑水肿的概率越高。I型糖尿病和II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糖尿病时就应当立刻进行眼底检查,此后至少每年一次。常用的方法就是散瞳,再通过眼底镜检查,基本上就可以判断。进一步的检查则可以做OCT或眼底荧光造影,其中OCT是确定黄斑水肿的定性及定量工具。

糖友应每年检查眼底

“有些对糖尿病并发症没有太大认识的患者,他们没有并发症预防的意识,或者觉得自己糖尿病控制得很好,这些患者来到眼科的时候,来看的时候往往发展到了很严重的时期“,刘丹宁说道,“如不早发现早治疗,很可能导致病情严重甚至失明的后果,因此,糖尿病人定期的眼部检查尤为重要。”她同时表示,由于患者检查出糖尿病时不一定是得病初期,因此病人在确诊之初就可以在眼科进行筛查,之后也要定期每年复查。

根据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诊疗指南(2014年),Ⅰ型糖尿病患者,首次眼底检查时间在青春期前或青春期发病前的,可在12岁开始筛查,青春期后发病的患者,一旦确诊就因立即进行筛查,随诊时间为每年1次或根据医生嘱托;II型糖尿病被确诊时,便应该进行筛查,往后每年一次或根据医生嘱托;若是妊娠糖尿病患者,妊娠前或妊娠初3个月时应进行筛查,NPDP中度患者应每3~12个月检查一次,NPDP重度患者应每1~3个月检查一次。

控糖小课堂》》

防治糖尿病足,有个“三三法则”可预防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和治疗费用最高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可导致截肢和死亡。

对于糖友来说,防大于治,因此在平时加强足病护理,则可有效防止糖尿病足的发生。推荐“三观察、三检测”方法,可由家人协助完成。

三观察包括观察足底或足趾有无胼胝(老茧);观察足部皮肤是否干燥、汗液减少;观察是否存在足畸形,如锤状趾、爪状趾、平足或者高弓足等,如果糖友出现以上体征,则提示有下肢神经病变。

三检测包括触觉检测、痛觉检测与温度觉检测。如果检测出现异常,则提示可能存在下肢神经病变。具体如下:

1.触觉检测:将10克尼龙单丝与足部皮肤表面垂直放置,如果没有感觉则为感觉减退。

2.痛觉检测:将大头针刺足第一、第三、第五趾腹部及跖底皮肤,并感觉疼痛程度,若无痛觉,再刺足外侧及足背皮肤。如果各部位感觉到轻微疼痛,可以忍受,则无足部病变;如果有感觉,但感觉不到疼痛或完全无感觉,则是足部感觉减退或消失;如果轻触即感觉疼痛,难以忍受,则为足部痛觉过敏。

3.温度觉检测:分别用盛冷水(5℃~10℃)和热水(40℃~45℃)玻璃杯接触皮肤,感觉“冷”或“热”,如果患者无明显感觉及比较不出差异,为温度觉消失。

糖友眼睛干涩视物模糊,中医有妙招

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内分泌病科病区 彭思萍、张琳琳

王大爷最近总觉得

眼睛干涩、视物模糊

他这是怎么了呢?

眼睛出现这种情况

可能是得了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该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什么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呢?危害有哪些?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一种因糖尿病导致的视网膜微血管损害影响视力甚至致盲的慢性疾病,患病率高达37.5%。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视物模糊、视物变形、变暗,眼前黑影飘动、夜间视物困难或怕光等,严重威胁糖友生存质量!

王大爷

医生,眼睛总觉得干涩模糊,我是怎么了?

可以到内分泌科进行眼底病变筛查,确定是否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并确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型分期,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失明风险可降低94.4%,降低致盲率。

医生

王大爷

医生,您快说说,我这到了晚期了吗?

王大爷,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2种类型共6期,您这是非增殖期的Ⅰ期视网膜病变,现在及时干预可以改善症状,延缓疾病发生发展。

医生

王大爷

怎么治疗?快救救我,我可不想失明呀!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叫做“消渴目病”,原因是“瘀血阻滞”,中医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中药眼部雾化技术是传统外治法中的“熏”、“敷”法的继承和发扬,通过雾化将中药直接作用于眼部,药物分子持久作用于眼底,能疏通经络,促进眼部血液循环,改善目睛干涩、视物模糊的症状。联合眼部穴位按摩还能延缓病情的进展。

医生

眼部穴位按摩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运用手法对眼部周围穴位进行按摩,可促进眼部经络运行以及血液循环。

方法:

双手指指腹点揉攒竹、睛明穴、四白穴、太阳穴。每穴每秒按压1次, 每次每穴按压约1 min,每日1至2次。
药眼部雾化联合穴位按摩技术具有简单、安全、无创的特点。能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目睛干涩、视物模糊症状,获得广大糖友好评!

杏林君奉劝糖友:

虽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起的视力损害不可逆,但可防可控,早筛查、早干预,可预防及延缓疾病进展,因此糖友定期复查非常重要。(建议2型糖尿病患者从确诊的时候开始每年一次眼底检查,有轻度眼底病变半年一次,严重者1至3个月复诊一次。)

糖尿病患者易患干眼症!应对干眼症,你要这样做

转自《国际糖尿病》

当前,糖尿病日益流行,据IDF报告,2017年全世界有4.25亿糖尿病患者,预计2045年这一数字将超过6.29亿。1型糖尿病(T1DM)和2型糖尿病(T2DM)都会导致患者的高血糖水平,从而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发达国家工作年龄人群失明的主要原因,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糖尿病患者尤其是T2DM患者视力恶化时,另一种很少受到关注的眼部疾病——干眼症也应受到关注。

什么是干眼症?有什么危害?

干眼症又称又称角结膜干燥症,是指任何原因造成的泪液质或量异常或动力学异常,导致泪膜稳定性下降,并伴有眼部不适和(或)眼表组织病变特征的多种疾病的总称。

常见症状包括:眼睛干涩、容易疲倦、眼痒、有异物感、痛灼热感、分泌物黏稠、怕风、畏光、对外界刺激很敏感;有时眼睛太干,基本泪液不足,反而刺激反射性泪液分泌,而造成常常流泪;较严重者眼睛会红肿、充血、角质化、角膜上皮破皮而有丝状物黏附,这种损伤日久则可造成角结膜病变,并会影响视力。

目前多数学者倾向认为,患者仅有眼部不适的症状,为一过性,只要经过休息或短暂使用人工泪液就可以恢复正常,并且没有干眼的体征,尤其是没有眼表的损害,也无引起干眼的局部以及全身性原因,这种情况称为干眼症。干眼症长期不愈可以引起干眼病。

糖尿病与干眼症

糖尿病患者更易患干眼症。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升高,严重影响机体正常代谢、 免疫反应和细胞凋亡,从而导致患者眼表结构的改变诱发干眼症发生。糖尿病患者眼表结构改变包括:眼表细胞的改变、泪液成分和渗透压的改变、黏蛋白的改变,这些改变共同导致了干眼症的发生。

糖尿病患者的眼科评估往往集中于视网膜病变的筛查,而忽略干眼症。在50岁以上者中,干眼症约影响15%~30%的人群。尽管“干眼”听起来是一种相对无害的疾病,但其症状可能非常令人痛苦,包括视力模糊、疼痛、灼痛、瘙痒、灰暗、干燥、角膜溃疡,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失明。良好的视力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干眼症会影响人们驾驶、阅读、看电视、使用智能手机和电脑的能力,从而可能会对糖尿病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产生影响,造成不良的情绪、工作效率低下和影响日常生活。

新研究揭示糖尿病患者筛查干眼症非常有必要

近期,格拉斯哥卡利多尼亚大学健康与生命科学学院Yazdani-Ibn-Taz MK等在Clin Ophthalmol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提示,干眼症状与生活质量下降有关,干眼症状在T2DM患者中比在T1DM患者中更常见,且与是否存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无关。研究中,110例糖尿病患者中44%报告有干眼症状,对照组(42例非糖尿病者)报告干眼症状者占29%。T2DM患者报告干眼症状的频率显著高于T1DM患者,分别为55%和27%(P=0.001),干眼症状的严重程度与两种类型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恶化相关(T1DM:r=0.609,P=0.036;T2DM:r=0.417,P=0.011)。

研究人员指出,对糖尿病患者的重度干眼症患者进行常规临床筛查可能有助于我们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并有助于减轻T2DM患者干眼相关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糖尿病患者得了干眼症怎么办?

目前有关干眼的治疗方案比较多,总体而言,应基于干眼的分型和病因选择治疗方案。新颁布的干眼分型被简化为三种类型:水液缺乏型、蒸发过强型以及混合型。针对水液缺乏型,可以进行泪液的补充治疗(如人工泪液、自体血清),也可以进行泪液的保存,如泪道栓、湿房镜等,或者应用口服药物、滴眼剂等刺激泪液的分泌。除此之外,干眼症还需采取抗炎治疗,并考虑环境、饮食等的影响。

对于有干眼症的糖尿病患者,还应严格控制血糖,合理饮食、合理用药,并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最好是每半年进行一次眼科检查,争取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对于无干眼症的糖尿病患者,需注意预防干眼症,建议长期伏案工作或长时间面对电子产品的人,切记注意:

(1)经常眨眼,促进眼部血液循环,使眼睛湿润起来;

(2)佩戴隐形眼镜的人要减少佩戴时间,不要熬夜,要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

(3)多食新鲜果蔬。为预防角膜干燥、眼干涩、视力下降、甚至出现夜盲等,应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豆制品、鱼、牛奶、核桃、青菜、大白菜、空心菜、西红柿及新鲜水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