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氧糖尿病(糖尿病人做无氧运动有用吗)
有氧运动是“天然胰岛素”,能帮助糖友控制血糖平稳,远离并发症
糖尿病在近些年来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药物治疗、血糖监测、饮食治疗、运动治疗、糖尿病教育是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经过多个方面治疗和干预以保障患者血糖的稳定。其中,适当的有规律的运动是治疗糖尿病的“五驾马车”之一,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迈开腿”。有些轻症糖尿病患者甚至无需用药,只依靠饮食控制及运动锻炼便可使血糖得到满意控制;即便已经采用药物治疗患者,运动疗法也是非常必要的。可以说,运动是糖尿病患者的”天然胰岛素“。
糖尿病最有效的运动是什么?
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指人们通过正常呼吸、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的各种轻、中等强度的运动,常见的有氧运动包括快走、游泳、骑自行车、健身操、广场舞、瑜伽、慢跑、爬山等,这些有氧运动会消耗体内的脂肪及糖,有利于降糖、调脂、降血压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增加体质和心理健康,是防治糖尿病的一种有效方法。其中,快走是最常见的适宜糖尿病患者的有氧运动。
那么,为什么糖尿病患者不宜做无氧运动?我们都知道,常见的无氧运动包括快跑、举重、投掷、跳高、拔河等,是指人们在“缺氧”状态下的高速剧烈运动。缺氧状态下,糖和脂肪的有氧氧化减少,无氧酵解增加,导致体内乳酸产生、积聚过多,常常产生肌肉疲劳酸痛,甚至引发乳酸性酸中毒。因此,糖尿病患者应避免或少做无氧运动。
华山医院通过研究650名糖尿病患者有氧运动与血糖控制的关系发现,有氧运动明显降低血糖波动及尿白蛋白,但是一半左右糖尿病患者没有达到有氧运动,可能运动持续的时间没有超过十分钟。因此,要鼓励糖尿病患者迈开腿,尽可能达到每天走路10000步。
此外,糖尿病患者要按照自己的健康状况确定运动的强度和时间,一般微量出汗就已达到有氧运动。研究证明,经常适度运动者的膝关节炎发生率明显低于不运动或少运动者,但要注意少做或避免上下楼梯或登高运动,特别要注意下楼梯容易损伤膝关节。
糖尿病最有效的运动是有氧运动。常见的有氧运动包括快走、游泳、骑自行车、健身操、广场舞、瑜伽、慢跑、爬山等。快走是最常见的适宜糖尿病患者的有氧运动。
#清风计划# #健康真相馆# @头条健康 @健康真相官
糖尿病患者运动的“四不”原则,这些情况下不宜运动
我们都知道运动有利于糖尿病患者改善血糖、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脂肪消耗、改善心肺功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心理健康。
研究显示
坚持规律运动12~14年的糖尿病患者死亡率显著降低。
但是,糖尿病患者如果不注意运动方法,很容易陷入一些误区,从而造成严重的后果。
运动伤不可不防
对于长期从事高强度体育锻炼的糖尿病患者来说,更加要注意运动伤带来的危害。有些糖尿病患者年轻的时候是长跑或短跑运动员或是爱好者,长期高强度的训练难免会留下运动伤,这可能会导致膝关节损伤和关节退行性改变、足部压力偏移以及行走步态变化等问题。这类糖友若是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将大大增加患上糖尿病足的概率,属于糖尿病足的高危人群。
此外,运动伤还会使得足部骨组织异常,造成足底压力增高,长时间行走摩擦后容易形成鸡眼、老茧,也是发生糖尿病足的高危因素。如果患者不知道自身患有糖尿病,没有及时去医院检查,在持续高血糖的状态下,伤口长期不愈合,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运动伤,演变为糖尿病足。
一些患者急于降糖,错误地认为剧烈运动可以多消耗能量,达到控制血糖和减肥的目的,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如果运动过度,非但起不了治疗作用,还会造成软组织和关节损伤、视网膜出血等,如果引起急性并发症还可能有生命危险。
合理运动,谨防病足
糖尿病患者运动要讲究“四不”原则,防止运动对自身造成的伤害,从而加重病情。
★这些情况★
不运动
当糖尿病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不宜运动。
1. 高血糖,血糖>14~16毫摩尔/升或血糖波动较大。
2. 明显的低血糖症状,如激动不安、饥饿、出汗、心动过速、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震颤、一过性黑蒙、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3. 合并各种急性感染,尤其是足部伤口感染严重时。
4. 合并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5. 严重糖尿病肾病。
6. 严重糖尿病足,如出现溃疡、坏疽等。
7. 严重眼底病变,如视网膜出血。
8. 伴有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且活动后加重。
9. 新近发生的血栓。
10. 高血压未被控制。
★这些情况★
不剧烈
糖友患病超过10年和(或)患有其他不适合剧烈运动的疾病如哮喘、贫血等,需与医生商量,经医生检查后才可进行运动。可以选择步行、慢跑、打太极拳、游泳等有氧运动,不要选择长跑、踢球等高强度的无氧运动。一般感觉周身发热、微微出汗为宜,不要一味追求大的运动量,以免发生意外。
★这些情况★
不着急
糖尿病患者运动十分有讲究,要注意从静止到运动,身体需要逐步适应,根据个人体质、年龄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和适当的运动量。有些老人爱饭后散步,但切忌操之过急,应在餐后30分钟至1小时再出门散步。运动频率为每周3~5次,每次30~60分钟。
★这些情况★
不空腹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不宜空腹锻炼。空腹锻炼极易诱发低血糖,甚至引起低血糖昏迷。如果糖尿病患者当天运动量比平时大,一定要注意监测血糖和准备些含糖的食物,可随身携带糖果和饼干,以防发生低血糖。独自出门锻炼要随身携带急救卡,以便应急情况下寻求帮助。
最后,运动要选择合脚的运动鞋和棉袜,运动前、中、后注意饮水,运动后仔细检查双脚,发现红肿、青紫、水泡、血泡、感染等应及时处理,以免引发糖尿病足等并发症。
来源:人卫健康
避免六大误区 运动降糖更有效
运动跟饮食一样,会存在很多误区。避免这些误区,可以将运动降糖做得更有效、更科学。
误区一:大量运动才能达到降糖效果。
高强度运动后,可引起神经系统兴奋,反而会升高血糖。同时,剧烈运动时机体处于缺氧状态,无氧代谢会产生大量酸性产物,从而导致酸碱平衡失调,机体免疫能力下降。而中等强度运动则使葡萄糖利用率增加,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有助于降低血糖。运动时间和强度要依据患者年龄、体力、心肺功能、既往运动量、血糖控制程度等因素决定。
误区二:只需每天锻炼,不用管效果。
糖尿病患者的运动不是普通的锻炼,而是一种治疗手段。通过运动治疗要达到降低血糖、降低血脂、改善心肺功能、愉悦心情、控制体重等作用。
应定期对运动计划和运动方式进行评估,综合分析后及时调整运动计划,最终找到适合自己并能长期坚持的运动形式。
误区三:用药后就不必运动。
体育锻炼不仅能够消耗热量,还能降血糖、减轻体重。尤其是餐后的运动更能有效降低血糖,协助降糖药物更好地发挥疗效。
误区五:血糖高时才运动。
运动周期不规律或者血糖高时才运动,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有害无利。不规律的运动仅有助于运动前一餐餐后血糖的控制,而对其他时间的血糖毫无作用,血糖控制也就达不到满意的效果。
误区六:任何时候运动都可以。
有些糖友喜欢早上空腹运动,这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运动需要能量,缺少能量会造成头晕、心跳加速、出冷汗等问题,严重的可能会发生猝死。应在餐后1小时左右开始运动,注射胰岛素与运动间隔时间至少为1小时。
(摘自糖尿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