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检验学(糖尿病检测表格图片)
如果你不想被糖尿病这把“镰刀”收割,那就做好这些检查吧
每年,糖尿病都要“收割”很多人的生命。糖尿病收割生命主要是靠它的“合作伙伴”,也就是各种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就如一把“镰刀”一样,放在那儿,他好像很安静,但它的“合作伙伴”一旦发怒,那可是锋利无比的。
如果糖尿病人不想被这个“合作伙伴”的镰刀收割,那就必须积极做好各项检查。检查的目的就是检验你的身体是否有问题。这就如学校安排学生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一样,只有通过考试才能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糖尿病人只有通过全面的检查才知道身体是否出了差错。
糖尿病人要检查测血糖
在糖尿病的所有检查项目中,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常规,肝肾功能等都是最基础的检查,除了以上项目外,各糖尿病并发症还有哪些专项检查呢?
一、心血管并发症
糖尿病的心血管并发症主要包括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心力衰竭,这两种疾病的主要检查方法有心电图、心脏彩超、心梗三项、BNP,冠脉CT和冠脉造影等。其中心电图和心脏彩超是最常规的检查,其他几项检查需要医生根据症状选择性检查。
二、脑血管并发症
脑血管并发症的最佳检查手段是头颅CT和头颅核磁共振。这两项检查需要在患者有具体症状时才做,不作为常规检查。
三、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肾脏并发症,主要检查手段有尿常规、尿微量白蛋白、尿蛋白/尿肌酐、血肌酐、肾脏彩超等。这些检查糖尿病人每年都应该检查一次。
糖尿病肾病的检查
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检查和确诊方法靠眼底检查。2型糖尿病人在确诊时应该做首次眼底检查,以后每年复查一次。
五、糖尿病周围神经性病变
这种并发症一般靠症状即可确诊,检查方法有温度觉、振动觉、10克尼龙丝试验等,必要时也可以做肌电图检查。
六、糖尿病足
为了预防糖尿病足,要做好下肢血管彩超的检查,也要多观察双脚是否有破溃、感染的迹象,多注意双脚的颜色有无变黑,足背动脉的搏动有没有消失等。
糖尿病足的检查
糖尿病的并发症非常多,除了以上常见的六种外,其他器官的并发症也要做好相关的专项检查。
1.41 亿患者关注!糖尿病检测技术如何一步步蜕变?
在医学发展的长河中,对糖尿病的认知与检测方法的演进,是一部充满探索与创新的历史。2021 年 12 月,广州一位 26 岁男子的偶然发现,为我们开启了深入了解糖尿病检测历程的大门。该男子在排尿时留意到尿液吸引蚂蚁,出于好奇,他以手指沾取尿液品尝,竟尝到甜味。随后的检测显示,其空腹血糖值高达 30,而正常空腹血糖值应在 6.1 以下,甚至多次测量超出血糖仪上限。这一案例不仅直观呈现了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异常,更凸显出准确检测糖尿病方法的重要性。
糖尿病,作为一种影响广泛的慢性疾病,其核心病理在于血液中的糖分无法正常被细胞吸收与代谢。糖分在血液中持续累积,形成高血糖,进而对全身各个器官组织产生损害,涉及血管、骨骼、皮肤、眼睛以及生殖系统等多个方面。据 2021 年数据统计,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约达 1.41 亿,平均每 10 人中至少有一人患病,并且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如 23 岁的电竞选手Uzi确诊 2 型糖尿病便是例证。
23 岁的电竞选手Uzi
幸运的是,糖尿病在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之前,存在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窗口,可用于疾病的预防、治疗、监测与管理。而在这一系列应对措施中,糖尿病的准确鉴别方法无疑是关键所在。
中国古代的消渴症认知
我国古代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记载了一种名为“消渴”的病症。其症状表现为口渴多饮、消谷善饥、尿多而频,与现代糖尿病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即多饮、多食、多尿以及体重减少极为相似。
当时,古代医者主要借助“望”与“问”的方式来诊断消渴症。通过观察患者的外在表现,如形体、面色等,以及询问患者的症状感受,来综合判断是否患有消渴症。
但这种诊断方式存在一定局限性。其他多种疾病,如甲亢、尿崩症以及部分肾脏疾病,同样可能出现类似的症状表现,容易造成误诊;并非所有糖尿病患者都会完全呈现“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使得仅依靠这些症状进行诊断不够全面准确,亟待更为精准的诊断方法。
古代印度及欧洲的相关探索
大约在 4500 年前,古印度医生观察到部分患者的尿液具有如蜂蜜般甜美的特性,且尿液周围常有蚂蚁聚集,这一现象被视为糖尿病的早期特征记录下来。
时间推进到中世纪,在欧洲大陆,类似广州男子通过品尝尿液判断糖尿病的方法正式获得医学界认可,并由此催生了“品尿师”这一独特职业。当时,若患者出现频繁排尿且体重急剧下降的症状,便会聘请品尿师来品尝尿液。一旦品尿师判定尿液为“甜的”,患者家属往往会认为病情严重,随即为患者准备后事。
但这种检测方式存在明显缺陷。其一,并非所有糖尿病患者的尿液都能被尝出甜味,只有那些尿液含糖量极高或者病情已然严重恶化的患者,才可能通过品尿被察觉。其二,这种方法无法在疾病早期进行有效检测,从而难以为后续的预防和治疗争取充足的时间,限制了对糖尿病的早期干预。
早期尿液化学检测方法的探索
1841 年,德国化学家埃尔哈德·米切利希有了重要发现:将含有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溶液与尿液共同加热至沸腾,倘若尿液中含有还原性物质,就会产生淡黄色或淡红色的沉淀。
基于这一发现,德国化学家赫尔曼·冯·菲林设计出了菲林试剂。之后,美国化学家斯坦利·本尼迪克特在菲林试剂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研发出更为灵敏、准确且易于保存的“本尼迪克特试剂”。这种基于葡萄糖还原性质的检测方法在医学界广泛应用了半个多世纪。但它并非完美无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该方法需要对尿液进行加热煮沸,这不仅会产生难闻的气味,而且加热过程中尿液可能出现迸溅,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更为关键的是,尿糖出现阳性结果的前提是血糖水平超过肾脏代谢的阈值,这就导致尿糖阴性结果有可能延误糖尿病的诊断,使得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血液检测方法的突破
鉴于尿液检测方法的局限性,科研人员将研究方向转向血液检测。血液成分复杂,其中各成分含量相对较高,如何排除蛋白质对试剂氧化还原反应的干扰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我国生化学家吴宪与美国生化学家福林经过合作研究,共同研制出钨酸滤血法。该方法通过沉淀血液中的蛋白质,随后利用显色反应进行比色,以此来估算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
此方法所使用的还原溶液对微量的糖极为敏感,并且所需血量极少,大大减轻了患者在检测过程中的痛苦。这种血糖测定法被命名为福林 - 吴宪法,一经推出便成为当时最重要的临床血液生化检查方法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临床实验室广泛应用长达 50 年之久。例如,班廷团队在探寻胰岛素的过程中,就运用了福林 - 吴宪法,为胰岛素的发现大大加快了研究进程,推动了糖尿病治疗领域的发展。
血糖仪的诞生与发展
到了 20 世纪晚期,学界普遍采用特异性较高的酶作为试剂来测定血糖。经过长期研究,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得以确立:空腹状态下,血糖值在 3.9 - 6.1 为正常范围;若空腹血糖大于等于 7.0,或任意时刻血糖大于等于 11.1,同时伴有“三多一少”等典型症状,则可考虑糖尿病诊断。这一标准的确定,有效避免了单纯依靠症状判别的滞后性,使得医生能够更早地对糖尿病进行介入与治疗,极大地减少了糖尿病诸多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通过饮食、运动等积极干预措施,甚至有可能逆转至正常状态。但传统的实验室检测手段操作复杂,难以走出实验室和医院,对于需要定期监测血糖水平、频繁复诊的糖尿病患者而言,极为不便。
1970 年,克莱蒙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能够定量测量血糖水平的血糖仪。该血糖仪基于血糖试纸的反光原理,通过光电管捕捉反光进行模拟定量,仅需一分钟即可得出检测结果。不过,这台仪器重达 1.2 公斤,售价高达 650 美元,换算至现今物价,相当于 5000 多美元。尽管初期血糖仪存在体积大、价格昂贵的问题,但它开启了糖尿病患者自我监测血糖的新时代。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血糖仪技术日益成熟,价格逐渐亲民。时至今日,几乎每个糖尿病患者家庭都配备了物美价廉的血糖检测仪。患者使用时,只需用一次性采血针扎破指尖,将测试条贴近出血点,仪器就能通过测量血液中的葡萄糖与试纸中的酶反应产生的电流量来测量血糖。短短几秒钟后,连接测试条的血糖仪便会显示出血糖值。这种便捷有效的检测方法,使患者能够随时随地监测自身血糖水平,从而更好地进行病情管理,获得更优的预后效果。
为进一步提高检测准确性,一些家用血糖仪在原有技术基础上不断升级。例如,采用 FAD 脱氢酶技术,有效减少血液中麦芽糖、半乳糖等物质对检测结果的干扰,缩小检验误差,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为精准的血糖检测数据,助力他们更科学地控制病情。
糖尿病检测方法历经从古代基于症状观察和简单感官判断,到现代依靠先进化学技术和精密仪器检测的演变。每一次技术的突破与创新,都为糖尿病的早期发现、有效治疗以及患者的健康管理带来新的契机。随着科技的持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糖尿病检测技术将更加精准、便捷,为全球众多糖尿病患者带来更多福祉。
【文本来源@医学科普联盟的视频内容】
#科普##健康真探社##糖尿病##关注糖尿病#
哪些人容易得糖尿病?如何判断血糖水平?来看解答→
市卫健委介绍,目前,全球有近5.4亿糖尿病患者,中国成人糖尿病患者约1.3亿,但其中超过半数的患者不晓得自己的血糖水平。那么问题来了,你知道自己的血糖水平吗?什么是糖尿病?哪些人群容易患上糖尿病?快跟着专家了解一下!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控制不良的糖尿病可导致包括视网膜、肾脏、周围神经及大血管病变在内的多种慢性并发症,并导致失明、肾衰竭、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截肢等严重后果。
如何判断血糖水平?
空腹血糖≥7.0 mmol/L,或随机血糖(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11.1 mmol/L,或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11.1 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6.5%,就可以确诊为糖尿病了。
哪些人群容易患上糖尿病?
01
有家族史
糖尿病有很强的家族聚集性。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其患糖尿病的风险是无家族史的3.43倍。如果直系亲属中,有人患有2型糖尿病,就需要提高警惕。
02
年龄增长
随着年龄的增长,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也越高。
建议≥40岁的人群每年进行一次血糖检查,越早发现糖尿病、越早控制血糖水平,就能减小对靶器官的损伤,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03
超重肥胖
BMI,即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m)的平方,BMI介于24.0-27.9为超重,BMI≥28为肥胖。
中心型肥胖,即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与糖尿病关系更为密切。
通过饮食控制能量摄入、运动促进热量消耗来管理体重。
04
久坐少动
久坐少动,容易造成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因此长期适量运动有利于血糖控制。
建议每星期应进行至少150至30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活动,久坐的办公室人群最好每隔1个小时起来活动一下。
05
有高血压史
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45岁糖尿病患者中有40%合并患有高血压,至75岁时,该比例提升为60%。
对高血压人群而言,要积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在控制高血压的同时,也能预防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发生。
06
有糖尿病前期史
我国糖尿病前期检出率约为35.7%,总人数比糖尿病患者还要多,这几亿人都是糖尿病“预备役”,若不加以控制,每年有5%-10%的糖前期患者会进展为2型糖尿病。
有糖尿病高危因素的人群,别忘了日常做好血糖监测,定期体检也很重要,帮助我们及早发现问题,及早科学诊治。
资料:上海市卫健委
来源: 上海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