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稀有的糖尿病(罕见的糖尿病类型)

中国新闻网 0
文章目录:

日本研究团队发现一种稀有糖 有助于治疗糖尿病

中新网1月10日电 据日媒报道,日本自治医科大学等的研究团队在本月9日的英国科学杂志网站上公布一项实验鼠实验成果称,自然界仅少量存在的稀有糖的一种、据称有助于抑制血糖值上升及预防肥胖的“D-阿洛酮糖(psicose)”具有促进分泌可有效治疗糖尿病的荷尔蒙“GLP1”的效果。

据自治医大生理学教授矢田俊彦等的研究团队称,GLP1可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食欲。据悉糖尿病治疗中使用有同样效果的注射药物,但存在恶心等副作用,此次的发现将有助于开发口服药物。

研究中确认了让肥胖的实验鼠服下D-阿洛酮糖后,肠内会分泌GLP1。由于刺激到脑部的满腹中枢,食量下降,内脏脂肪和高血糖也有所改善。据悉效果取决于服用的时间带,但若用于人,在晚餐前服用效果较好。

矢田称:“有望在维持甜味料作用的同时,起到防止饮食过量、减小糖尿病患者负担的效果。”

桑葚号称“黑色人参”,糖尿病人能吃吗?今年夏天希望你不要吃错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你觉得糖尿病人不能吃甜的东西吧?但如果我告诉你,有些看似健康的水果,也可能是‘糖分炸弹’,你会不会感到意外?”

今天,我们要聊的主角就是夏季水果界的“明星”——桑葚。它黑得发亮、酸甜可口,营养标签上更是写满了大大的“健康”二字,有人还给它冠上了“黑色人参”的称号。但问题来了:糖尿病人真的可以像普通人一样放心地吃它吗?别急,今天我们就从它的“水果履历”开始,带你踏上一场健康探险之旅!

第一站:桑葚的“简历”,它凭什么是“黑色人参”?

想了解桑葚,得先看看它的“成分表”。桑葚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尤其是维生素C、维生素K、铁元素以及一种叫做花青素的抗氧化剂。花青素是什么?简单来说,它是植物界的“防晒霜”,能帮助植物抵御紫外线侵害。而在人体中,它则是“抗氧化小能手”,对抗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桑葚还含有膳食纤维和一种叫做白藜芦醇的物质。这些营养成分让它在“水果界”名声大噪。不少研究指出,白藜芦醇可能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来源:PubMed, 2010),甚至在某些动物实验中表现出延缓衰老的效果。

听起来是不是很诱人?但别高兴得太早!科学的探险从来不会只看表面,我们接下来得深入“糖分迷宫”,看看桑葚是否真的对所有人都友好。

第二站:桑葚的甜蜜“陷阱”,糖尿病患者的隐形挑战

桑葚虽然“营养满分”,但别忘了,它还是一种水果,而水果里少不了糖。糖尿病人最怕的是什么?血糖飙升。而某些水果虽然看起来“无害”,却暗藏高糖分,让血糖“蹦极”。

那桑葚的糖分到底高不高?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每100克桑葚含糖量约为8.1克,属于中等糖分水果,低于葡萄(15.2克)和荔枝(14.6克),但高于草莓(4.8克)和柠檬(1.5克)。乍一看,桑葚好像没那么“甜腻”,但问题在于——你能只吃100克吗?

试想一下,夏天一碗桑葚端上来,酸酸甜甜的味道让人忍不住多吃几颗。很快,你可能轻松吃掉200克乃至300克,而这意味着,你摄入的糖分可能已经超过20克。对于糖尿病人来说,这无异于一场甜蜜的“灾难”。

第三站:“甜蜜炸弹”如何影响糖尿病人?细胞的吐槽大会

让我们把镜头拉近,直接探访糖尿病患者体内的细胞“吐槽大会”。

胰岛素细胞(绰号“搬运工”):
“我已经很辛苦了!本来就得拼命把血液里的糖分送到各个细胞,现在又来了一大堆桑葚的糖分?你们是想让我加班到猝死吗!”

血糖分子:
“别怪我啊,我也是被逼的!桑葚太好吃了,主人吃多了,我就只能在血液里‘超载’了!”

脂肪细胞(暗自窃喜):
“嘿嘿!血糖过多会转化成脂肪储存起来,每次主人管不住嘴,我都能长得更胖!”

通过细胞的视角,我们不难看出,糖尿病人的身体已经“负债累累”,再加上桑葚的糖分,很可能会让血糖失控,甚至引发并发症。

第四站:糖尿病人真的不能吃桑葚?关键在量和搭配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想:既然桑葚这么“危险”,糖尿病人是不是干脆别碰了?其实也不必“因噎废食”。

根据《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2020版)》,糖尿病人并不是不能吃水果,而是要选择低升糖指数(GI)的水果,并控制摄入量。桑葚的GI值约为25-30,属于低GI水果,这意味着它的糖分释放较慢,不会瞬间让血糖飙升。

但这不代表你可以肆无忌惮地吃。以下是几个安全“吃法”:

控制量: 每次摄入不超过50克(大约一小把),并尽量在两餐之间食用,避免空腹或搭配主食。

搭配纤维: 和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坚果)一起吃,可以减缓糖分吸收。

监测血糖: 吃桑葚前后测量血糖,观察是否有明显波动,找到自己的“安全食用量”。

第五站:健康冷知识,桑葚还有这些“隐藏技能”!

补铁高手: 桑葚的铁含量是大多数水果的3-4倍,对于缺铁性贫血的人来说非常友好。

天然助眠剂: 桑葚中含有一定的色氨酸,有助于合成“睡眠激素”褪黑素,晚上吃一点可能让你睡得更香。

抗氧化冠军: 桑葚的花青素含量比蓝莓还高,能帮助延缓衰老、保护视力。

这些隐藏技能让桑葚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的“健康神器”,但记住,再好的食物,也不能多吃。

第六站:小结,糖尿病人的“水果生存法则”

通过这场健康探险,我们发现,桑葚虽然“黑得诱人”,但糖尿病人吃它时需要格外小心。关键不在于“能不能吃”,而在于“怎么吃”。

最后,用一句话总结:“水果虽甜,但健康更珍贵。糖尿病人吃桑葚,别让甜蜜变成负担!”

权威信源参考:

《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2020版)》

PubMed数据库相关研究论文(doi:10.1016/j.jnutbio.2010.07.004)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6版)》

全国80万糖尿病患者珍贵数据披露,上海医生发起慢病管理模式成效显著

为慢病管理按下“加速键”,今天(2月26日),MMC首届智慧慢病管理院长高峰论坛”在上海开幕,主题为“智慧医疗,健康中国”,来自全国多地的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5名院士、百名医院院长,共同探讨我国慢病医疗管理的新模式。

中国正加速步入老龄化社会,慢性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上涨。常见的慢性病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数据显示,我国慢性病死亡率已占总死亡率的88%,呈上升趋势。

以糖尿病为例,在我国,约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位糖尿病患者,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目前的糖尿病及并发症诊疗管理存在严重不足,每年超过80万人死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致死率达到7‰。

糖尿病血糖管理不好,将面临致盲、致残乃至性命的严重代价。那么,为什么就是管不好这些波动的血糖?这个问题困扰着医生,也是大量患者的就医“痛点”。

基于此,对慢性病进行健康管理已成为健康管理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早在2016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内分泌专家、上海瑞金医院院长宁光发起MMC项目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并推广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简称MMC)。这一举措,为糖尿病管理提供了“国家标准”。

突破原有治疗模式,MMC以“一个中心、一站服务、一个标准”为理念,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同时连接起医院、社区、家庭等事关糖尿病管理的三个重要场景,推行标准化、一站式解决方案。简言之,患者在MMC中心就能解决糖尿病管理的所有相关问题,告别以往在多科室、多楼层“折返跑”的经历。

这个方案也被称为“智慧型”慢病管理。在MMC中心,配备了完整诊疗设备,通过物联网技术,形成多场景综合管理工具,借助云端整合,医生基于院内、院外数据,实现患者的精准随访和管理。

今年,全国已有近1500家医院加入MMC行列,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管理近80万糖尿病患者。

随着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项目在全国推广,这种慢病管理模式的效果已在显现。瑞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王卫庆公布MMC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国MMC患者的血糖水平得到有效控制。

其中,糖化达标率 (HbA1c<7%) 从基线 18.65% 显著提升至 45.46%,代谢指标的综合达标率从基线 6.20% 显著提升至 17.94%(欧美14%),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代谢综合达标率的提升意味着由糖尿病导致的血管、眼、肾、足等多个器官的并发症将大幅减少,相应的致残、致死率也会降低。

“我们欣喜看到,借助智慧医学手段、后台强大的算法支撑,达到一个标准、一个管理方式,见证了达标治疗有效率显著提升。”宁光院士称,跟踪研究已发现,通过这个管理方式的推进,对糖尿病和其他代谢疾病的改善都有效,MMC不是单纯管理糖尿病,而是实现对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这一类疾病组的管理。

他同时谈到,对这类代谢疾病的管理不仅限于药物,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医生们发现,从生活方式改变起,对糖尿病等代谢病的控制是非常有效的。

2022全国“1 X”(一家医院 社区、家庭等多场景)工作同步启动,旨在将MMC的经验扩展到国内的每个市、每个县,进一步“下沉”广大基层,联动体检,打造慢病智慧管理综合防控网络。

代谢性疾病愈来愈高发,也引发越来越多医学专家的注意。

眼科疾病与内分泌疾病息息相关。内分泌疾病可以通过影响全身循环、代谢及眼局部微循环等导致眼科疾病的发生。中国工程院院士范先群阐述了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及垂体-下丘脑疾病等较常见内分泌疾病的相关眼科疾病的特殊表现、诊断、治疗和管理方法。他谈到,人工智能与医疗决策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眼科领域也展现出独特优势,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可构建内分泌相关眼病筛检流程,并通过互联网远程管理,可进一步完善内分泌相关眼病的管理。

糖尿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从发育起源和表观遗传角度探讨其发病为该领域开辟了崭新方向。妊娠期糖尿病(GDM)使胎儿发育暴露于宫内高糖环境。“我们利用动物模型首次发现GDM血糖控制显著改善子代代谢紊乱,但高脂饮食喂养后,治疗带来的保护作用消除。一系列研究提示,GDM预警比诊断更重要,临床筛查和干预时间应前移!”中国科学院院士黄荷凤领衔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配子-胚胎源性疾病学说,受到世卫组织采纳和支持,牵头在全球开展“健康生命轨迹计划”研究,探索源头防控慢病提高出生人口质量新路径。糖尿病防控任重道远,从生命早期预防技术路线已开启。

中国科学院院士滕皋军就介入治疗相关话题作了报告。滕皋军院士指出,介入治疗伴随着医学的发展应运而生,是介于内、外科治疗之间的第三种治疗方法。历经40多年的发展,中国介入治疗在肿瘤、神经、泛血管等疾病的诊治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年来,滕皋军院士引领的介入手术在代谢病治疗中开启了新的篇章。

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光就数字医疗、智慧医院相关话题作了报告。宁光院士指出,发展数字医学,推动数字化转型,打造未来智慧医院,已成为瑞金医院“高质量发展”体系中的重要建设内容。围绕如何以“数字医疗服务”提高患者体验度、以“数字医学技术”提高医者感受度、以“数字医院管理”提高管理者的掌控度,瑞金医院重点布局走出了一条从数字化医院到智慧医院的新发展道路。

作者:唐闻佳

编辑:唐闻佳

图源:受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