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也称为(糖尿病称为消渴症,会引发人体有哪些症状)
糖尿病为什么被称为“富贵病”?引发糖尿病的原因又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我们会出现糖尿病?为什么糖尿病是“富贵病”呢?对于糖尿病这种疾病给大家造成的危害我们必须要了解,因为这危害是很大的,尤其是及时的找到原因尽早的预防,才能避免对我们的身体造成其他危险,糖尿病为什么被称为“富贵病”?引发糖尿病的原因又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糖尿病被称为富贵病?
糖尿病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跟饮食不当有很大的关系。在过去的时候,只有富贵人家吃得起大鱼大肉,而长时间的高热量饮食,高糖高盐饮食会引起肥胖,而肥胖人群是糖尿病最容易攻击的人群,所以在从前富贵人家出现糖尿病的几率更高一些。
但由于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差距变小,大家的饮食越来越精,这种富贵生活带来的最终结果就是让很多的人体型不断的肥胖,因此增加了患病风险。
糖尿病的出现除了跟饮食有关系外,还跟以下这4大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
父母辈患有糖尿病的子女患糖尿病的几率比一般人要高很多,尤其是二型糖尿病的遗传几率更高。
2、作息不合理
随着经济变化,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息变得不规律,再加上平时运动少,因此会引发糖尿病,尤其是肥胖人群,体内脂肪高,高热量、高糖,从而增加了患病几率。
3、肥胖
60%以上的患者在发病以前体型比较肥胖,在患病之后逐渐消瘦。越肥胖的人群患病的风险越高,尤其是腹部肥胖患者,患病危险性更大。
4、精神因素
人们的生活条件虽然不断提高,但是现在人的压力较大,长时间受精神影响,会直接导致生长激素,肾上腺素大量分泌,同时也增加了糖尿病得风险。
上面为大家介绍了糖尿病的原因都有哪些,比如身体的肥胖或者长期不规律的作息等等,这些都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出现,为了避免发生这些,就要尽早的进行预防,少吃含糖量高的食物,注意保持规律的作息等等。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今天是世界糖尿病日|关于糖尿病你不得不知道的事
文图 | 33 大糖
11月14日,今天是世界糖尿病日。
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糖尿联盟(IDF)于1991年联合发起,建立以来它不断成长壮大,现已引起全世界约35亿人的关注。
当中这个蓝色的圈圈是糖尿病日的标志,和乳腺癌红丝带一样在全世界各地散播开来。
为什么是每年的11月14日?
这一天是加拿大科学家班亭的生日
1922年,他第一个把胰岛素,用于糖尿病患儿,也因此挽救了这个患儿的生命。
糖尿病日和我有什么关系?
一起来看看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有2型糖尿病的风险因素吗?静坐生活方式?
体重超重?缺乏运动?
你是糖尿病高危人群吗?一起来看看这张图,点击可以放大哦。
什么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出版的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规定了成年人中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定义: 在大于18岁的成年人中,上述的评估表中有一个及以上符合情况者。
糖尿病高危人群该怎么办?
首先,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糖尿病风险。(点击这里:3分钟带你评估糖尿病风险)。总分大于或等于25分的朋友应该去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看是否需要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检查来筛查糖尿病。如果筛查结果是正常的,至少每3年应该重复筛查一次。如果风险状态发生变化,筛查频率可以再做调整。
其次,特别非常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生活习惯的改变来最大程度地降低将来罹患糖尿病的风险。在美国,糖尿病高危人群通过一个叫做DPP的计划(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 糖尿病预防计划)来帮助自己通过改变生活习惯来降低疾病风险。
糖尿病预防计划 (DPP)
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
糖尿病预防项目原本是由美国卫生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美国国家糖尿病、消化和肾脏疾病研究所三方合作推出的科研项目。旨在研究什么方式对于预防或延缓2型糖尿病的发病有效?是适宜强度的饮食习惯的改变或者运动量的增加所使得体重的减轻,还是口服降糖药?
参与项目的实验人员均是超重,并且血糖超过正常值但是不足以诊断为糖尿病的情况。这些人被称为前驱糖尿病人或糖尿病前期人群(prediatebes)。
项目数据表明,饮食习惯的改变和运动量的增加能非常明显的改变目标人群得糖尿病的风险。可以使总体糖尿病风险降低58%,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能降低71%。相比而言,降糖药也有效,不过效果要稍差一些。
具体数据结果如下:
其他国家也做了类似的研究,例如芬兰糖尿病预防研究(DPS)推荐个体化饮食和运动指导。 过程和结果如图:
此外,在其他国家的糖耐量减低患者中开展的研究也同样证实了生活方式干预预防2型糖尿病发生的有效性。
为什么糖尿病预防很重要?
糖尿病前期没什么症状,而且很多时候看起来很健康的人,糖尿病的风险也有可能很高。再加上科研表示,糖尿病风险较高的人群通过控制吃和加强运动就可以大大降低患病几率,花在看病的钱减少,生活质量也会提高。何乐而不为呢?
轻糖生活致力于帮助大家了解糖尿病预防计划(DPP),到底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做生活方式干预才能更好地降低疾病风险呢?我们会给大家做系统和持续的知识更新。敬请期待。
欢迎转发分享
联系转载或投稿可在订阅号直接留言
邮箱:qt@healthcrew.cn
微信:QTangSH
营养师团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肥胖”是糖尿病的代名词?很多人都误解了,看完你就懂了
大家在谈论糖尿病的时候,好像总是不得不提一个词''肥胖'',是的!肥胖是导致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可是呢!糖尿病和体重的关系,很多人仍然存在不少误区。
据有关专家解释,糖尿病的根本是代谢异常,而代谢直接影响着人的胖瘦。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糖尿病患者的体重变化是病情变化的晴雨表。可以说,没有哪一种疾病能像糖尿病这样,对体重有如此明显的影响。有的人忽然变得能吃能喝,体重却不增反降,自以为是减肥成功了,可一体检就傻眼了,原来是得了糖尿病。有的瘦人查出血脂高、血压高,担心自己得糖尿病时,旁边却有人宽慰他:“没事,得糖尿病的都是胖子,你得不了的,放心吧。”可见,在与体重关系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少误区。
第一类型:糖尿病“胖瘦皆有”
1型糖尿病患者的体型则胖瘦皆有。一般来说,在没有刻意节食的情况下,一个月内体重减轻超过2公斤,就要警惕糖尿病了,最好去医院查一下血糖。1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数的90%,其中80%伴有肥胖,因此,1型糖尿病又被称为“糖胖病”或“糖脂病”。肥胖患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胰岛素抵抗,一方面肥胖者脂肪细胞多,脂肪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另一方面肥胖者常伴有血脂异常,游离脂肪酸增多,易形成胰岛素抵抗。
而在2型糖尿病的瘦患者身上,胰岛素抵抗似乎没有那么明显。但这类患者由于长期血糖控制差,病程长,体内胰岛细胞功能缺陷,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导致体重有所下降。有些人认为,1型糖尿病患者变瘦,就是转成2型了,这是不对的。1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自身免疫和遗传,而2型糖尿病多是在遗传背景下由不良方式引发的,所以,二者并不会互相转化。
第二类型:糖尿爱“瘦”
我们所说的糖尿病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即吃饭多、喝水多、排尿多,体重减轻),主要出现在1型糖尿病患者身上。这类糖尿病患者的病因多为胰岛素“绝对”不足。胰岛素缺乏,人体就不容易储存能量,于是就会消瘦。这类糖尿病多见于青少年,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发病后体重明显下降。
外瘦内胖更要警惕糖尿病
中国及所有亚裔糖尿病患者的平均BMI并不高,但为何糖尿病的发病率却一路走高呢?这涉及到一个问题——腹部脂肪。有些人看起来不胖,但其内脏脂肪细胞的数目和脂肪容积却很高,表现“外瘦内胖”。这类人的一个特点就是腰围较大或腰、臀比较大,因此也被称为“腹型肥胖”或“向心型肥胖”。他们往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如果不采取限制饮食或增加运动等措施减少内脏脂肪堆积,则可能使胰岛素细胞受到损伤,从而促发糖尿病。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