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不瞌睡(糖尿病不瞌睡正常吗)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0
文章目录:

3个原因让糖友老犯困

来源:生命时报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袁 扬

在炎热夏季,不少人经常“夏打盹儿”,总觉得休息不够,但机体健康并未受到影响。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犯困却不可大意,有3个常见原因。

睡眠呼吸暂停。不少糖尿病患者,同时也是肥胖患者,常伴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由于打鼾,他们可能频繁觉醒、睡眠质量差,导致白天嗜睡。如果患者平时不打呼噜,只在偶尔极度劳累时出现,则不用太在意;但如果长期鼾声如雷,尤其呼噜声常突然停止的患者要当心,建议去医院接受检查和评估,看是否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血糖低了。当机体出现低血糖时,大脑无法获得充分的营养和能量,也会想睡觉。如果糖友常在餐前、空腹时犯困,应高度警惕低血糖的可能;如果经常出现低血糖,患者需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平时,随身备些葡萄糖片、水果糖、饼干等,发生低血糖时可救急。

血糖高了。除了低血糖,糖友老困也要警惕高血糖。人体所需能量大部分来自碳水化合物,但糖友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因胰岛素抵抗,葡萄糖无法顺利进入细胞时,血糖会升高,但此时机体仍然得不到充足的营养与能量供应,导致疲乏无力。

因此,患者生活中要及时监测血糖,了解自身血糖的波动范围,有助医生调整降糖方案。由于中老年糖友易出现心脑血管并发症,出现犯困、头晕、意识丧失等情况,更要做到定期体检,有助及时发现隐患,避免意外事件发生。

本文来自【生命时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睡眠欠佳竟和糖尿病有关,睡眠日聊聊关于睡眠的秘密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今年世界睡眠日的主题是:规律睡眠,健康未来

近年来有研究报道,糖尿病患者睡眠中断更频繁,出现睡眠障碍较正常人群严重。国内的调查也显示,糖尿病患者睡眠质量较差者占到糖尿病人数的52.5%。

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应该特别注意存在的睡眠问题。

影响睡眠的罪魁祸首是什么?

年龄

一般情况下,随着年龄的增加,睡眠时间会减少。本身容易出现睡眠问题。很多患者在高龄时初发糖尿病,因此更容易伴有睡眠问题。

心理因素

糖尿病为终身疾病,很多糖尿病患者往往有较重的心理负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而这些负面情绪是严重影响睡眠质量的不利因素。

糖尿病症状

糖尿病患者可因皮肤瘙痒而产生失眠,可因血糖不稳定而发生失眠,亦可因曾经发生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而产生焦虑性失眠。此外,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往往有夜尿增多的症状,影响患者睡眠质量。

体重

部分糖尿病患者体重超标甚至肥胖,会影响糖尿病血糖控制,更易导致睡眠问题。

糖尿病患者睡眠问题的应对

对于糖尿病患者所出现的睡眠问题,要注意查找原因。

肥胖的2型糖尿病可能出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出现白天瞌睡,夜间打鼾,睡眠中呼吸憋醒等症状。糖尿病肥胖型患者,白昼的瞌睡现象会更加明显,并出现打鼾现象。因此,这类患者要着重减重,同时可遵循医嘱,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如持续正压通气、射频治疗、中药治疗等,来改善打鼾、呼吸暂停等症状。

糖尿病患者可因皮肤瘙痒而产生失眠,这类糖尿病患者要查血糖并涂皮肤润滑剂,使用婴儿肥皂,避免使用碱性肥皂。

糖尿病合并胃病时,有时会出现腹胀、纳差,夜间因为胃部不适而出现失眠。这类患者应注意改善日常饮食习惯,如少食多餐、避免食用脂肪含量高的食物等。

糖尿病合并神经病变时,患者可出现肢体麻木,影响睡眠。肢体麻木时可以选择一些扩血管药物或中药。

改善睡眠的5点建议

1.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床上减少杂物堆放,更不应该把床当做工作的地方。睡前可以阅读一些不太费脑的书籍,听听令人放松的音乐,从而促进睡眠。

2.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和规律

想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首先不能经常熬夜,熬夜容易造成血糖的大范围波动。应尽量控制在晚上十点之前睡觉。

凌晨4时到上午9时,是血糖最容易升高的时段。如果早晨没有按时起床,没有按时服药进早餐,整个白天的血糖规律就会被彻底打乱,会引起血糖的明显升高,导致血糖的波动,影响病情。

3.合理膳食、定时定量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应该严格遵守糖尿病饮食计划。切忌放开肚子,暴饮暴食,睡前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4.减少咖啡因的摄入量

睡觉前,尽量少喝含有咖啡因的饮料,此外碳酸饮料、茶也不要喝太多。

5.放松心情

睡前不要做令你兴奋导致失眠的事情:如看一些恐怖电影、聚餐过晚等。

雅安恒博医院内科医生提醒:乏力犯困当心糖尿病征兆 预防需注意四点

四川新闻网雅安12月16日讯糖尿病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疾病,一旦患上糖尿病对我们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那么,糖尿病有什么征兆呢?日常生活中要怎么预防糖尿病呢?

乏力犯困当心是糖尿病征兆

最近,雅安市民陈先生觉得乏力、疲惫,会不自觉打盹,饭后也会犯困,有时坐着就迷迷糊糊睡着了,这样的症状持续了一个多星期后,到医院一查,陈先生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此时,他才一拍脑袋,怪自己糊涂:“自己两次体检空腹血糖都提示偏高,但都没引起重视!”医生提醒,体检中查出血糖偏高一定要重视,必须到正规医院就诊,处于糖尿病前期,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如调整饮食、增加运动等,能降低糖尿病发生率。

陈先生介绍说,他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之前出现疲惫的现象,家人以为他有可能是心血管疾病引起的脑缺氧,就带他去看急诊。医生听了症状后,先为他检查了静脉血糖和电解质。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陈先生随机血糖值高达21.58毫摩尔/升。医生当即让他住院治疗。经过进一步检查,空腹静脉血糖、尿微量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结果均提示异常,他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

“我平时不爱吃糖果,怎么会得糖尿病!”陈先生对于自己身患糖尿病深感意外。经过近10天的胰岛素泵短期强化治疗及口服降糖药等对症治疗,陈先生的高血糖终于降了下来。“出院后,我翻看了历年的体检报告,才回想起自己有两次的空腹血糖曾超出了正常值一点点,分别是6.9和6.23,虽然报告里都提到了血糖偏高,但我没感觉有什么不舒服,所以就忽视了。”

陈先生是比较典型的病例,反映出糖尿病病情较隐匿的特点。糖尿病不是一天两天得来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异常都是从身体健康发展到糖尿病的阶段。糖尿病相关症状出现的时间以及程度的轻重因人而异,由于个体差异,处于糖尿病前期时,多数人往往没有什么不适,而一旦出现明显症状,其实已经患病一段时间了。“糖尿病虽不至于迅速致人死亡,但长期的高血糖会引起并发症,所以早发现早治疗是很重要的。”

雅安恒博医院内科医生介绍:像陈先生这种情况,在体检时发现空腹血糖比正常值高出一些,其实当时就要引起重视,应该到内分泌科就诊,做进一步检查,如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查到空腹血糖超标,虽然够不上糖尿病标准,但说明已经处于糖尿病前期。

如何预防糖尿病?

雅安恒博医院内科医生提醒市民,要养成定期体检的习惯,万一发现血糖异常,就要重视起来,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但不要紧张和害怕。处于糖尿病前期,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如调整饮食、增加运动等,可降低糖尿病发生率。

定期血糖检查

有肥胖或超重、血压与血脂有点偏高、有糖尿病家族史等糖尿病患病高风险者,30岁以后每三年测一次血糖;一般人群45岁以后每三年测一次血糖。这样可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甚至可以防止糖尿病高危人群发展成为糖尿病。

经常运动

保持运动对于1型糖尿病的预防至关重要,每天运动30分钟,可以选择散步、慢跑、游泳等,绝对有益。1型糖尿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胰岛素抵抗,就是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无法正常利用,而运动恰好可以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可以有效预防2型糖尿病。

控制血压

通过运动和饮食来实现减肥,特别要关注腹部脂肪,因为腹部减肥能大大提高糖耐量。控制高血压,这与糖尿病病情发展密切相关。

控制体重

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胖孩子越来越多,糖尿病开始“瞄上”青少年,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有效预防1型糖尿病,首先就要把体重降下来,使体重接近正常。(雅安恒博医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