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唐维(糖维胶囊真的能治糖尿病吗)

糖尿病之友 0
文章目录:

出现这9个症状,你可能得了糖尿病神经病变,抓紧治疗

临床工作中,经常有门诊病人因为全身各个部位不同程度的不适,前来咨询我是否患上了糖尿病神经病变。

最常见的症状包括:四肢麻木、搐搦、皮肤瘙痒等,症状五花八门,程度或轻或重。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进展是隐匿的、缓慢的,往往容易被病人忽视而延误诊治。

糖尿病患者出现这9个症状,可能并发了糖尿病神经损害,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并及时就医诊治,避免加重病情。

01.肢体麻木、疼痛、蚁走感、乏力

长期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控制不佳,可损伤周围的感觉、运动神经及中枢神经,表现为突发或渐进性加重的四肢特别是肢端袜套样麻木、蚁走感、行走不稳等。

  • 多表现双下肢麻木、针刺样、蚂蚁爬样、疼痛、踩棉花状等,疼痛症状夜间比白天重,似电击样痛,还有针刺、火烤、撕裂样疼痛,轻微的触碰就会诱发。

  • 累及单根神经损伤,此型以不对称为特点,可罹犯单一或多条神经,常累及四肢的正中神经、坐骨神经等大神经,多为急性发病,表现一侧肢体疼痛,感觉异常。

  • 还有一种特殊的糖尿病急性痛性神经病变,表现为发病突然、产生剧烈性疼痛,下肢远端呈刺痛、钻凿痛,夜间最为严重。在胰岛素治疗的初期可出现该症状,称之为“胰岛素性神经炎”。

  • 有的还可出现肌无力和肌萎缩、痉挛,表现为乏力、搐搦等。

02.下肢及足部水泡、皲裂、溃疡

  • 下肢特别是足部并发感觉神经病变后,因对温度、疼痛不敏感,在皮肤擦伤、刺伤或烫伤后不易察觉,诱发或促发溃疡的发生。

  • 运动神经病变导致小肌肉的废用性萎缩,导致脚趾呈爪状和跖骨头的突出,增加皮肤擦伤的机会。

  • 神经病变引起的足部肌肉萎缩和压力失衡,常使患者足跟及足掌、足趾等部位承压大,胼胝的形成又增加了压力负荷,易致溃疡形成。

  • 自主神经病变使下肢皮肤出汗减少,皮肤干燥易破裂和产生裂隙。

故下肢的神经病变最早可表现为皮肤皲裂及浅表性溃疡、自发性大疱等。合并有微循环障碍,血供差,神经营养差,合并感染后最终诱发糖尿病足。

03.皮肤瘙痒

糖尿病患者皮肤干燥、神经损伤是糖尿病皮肤瘙痒的重要病因。

自主神经控制汗腺的分泌,自主神经损伤后导致汗腺分泌减少,再加上长期高血糖状态,使皮肤黏膜处于慢性脱水、缺氧和营养不良状态,皮脂腺、汗腺分泌异常,体表干燥、皮肤弹性差、表皮纤薄,降低皮肤抵抗力,肌皮神经等感觉神经受损,感觉异常。

最终引起皮肤顽固性瘙痒,这种瘙痒大多肉眼看不到风团、丘疹等改变,但瘙痒明显,累及范围广,难忍受。

04.腹泻、便秘

腹泻、便秘这些肠道症状,大多与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有关,当然还包括胃肠微循环病变、内分泌腺体及代谢紊乱相关。

糖尿病自主神经(迷走、交感神经)病变可引起肠蠕动及分泌功能异常,导致便秘、腹泻等。尤见于下半夜,俗称“五更泻”;亦可表现为腹泻、便秘交替出现。

05.腹部胀满、嗳气、食欲不振

糖尿病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可能是自主神经损伤导致的糖尿病性胃轻瘫。

糖尿病胃轻瘫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胀满、嗳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上腹部烧灼热、隐痛,这些症状主要是由于胃蠕动减弱,胃的排空动力差所致。

有的患者因合并有腹泻症状,表现为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及营养不良等。

06.多汗、无汗

长期血糖紊乱,高糖毒性激活氧化应激过程诱发自主神经损害,自主神经控制汗腺分泌,汗腺分泌异常导致多汗症、少汗症、局限性多汗症、摄食性出汗等。

  • 少汗症者主要累及足部及下肢出汗减少,很多患者出现如上所述的足部皲裂、瘙痒等改变;

  • 多汗症者则因为交感神经兴奋,汗腺分泌增加,上半身特别是头胸、背部大汗淋漓。

  • 除却正常夏天季节性出汗,糖尿神经病变的患者可出现吃饭出汗,上厕所、睡一觉醒来也一身汗,进食出汗可能是由于味蕾受到刺激后引发的交感神经失控。

所以无论多汗、少汗,都提示有可能神经系统出了问题。

07.头昏、心慌、气短

交感神经及迷走神经统称为自主神经,自主神经调控我们心脏的正常跳动。

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出现功能紊乱,就会表现为静止时心率较快,有的夜间心率减慢不明显,运动时心率却没有明显增加,造成运动时供血不足,出现心慌、气短、头晕、低血压等表现。

有些甚至因长期血糖紊乱,心脏冠状动脉缺血,导致无痛性冠心病、心肌梗死,表现为胸闷、胸痛、休克、猝死等。

08.听力下降、嗅觉减退、视物重影

50岁以上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听力下降、嗅觉减退、视物重影等症状,需要高度警惕是否出现了糖尿病脑神经损害。

以动眼神经最多见,突然出现双侧眼肌麻痹、眼窝痛,导致眼球运动障碍,视物重影,面瘫等,损伤嗅神经导致嗅觉减退,损伤听神经导致听力下降、神经性耳聋等。

09.排尿困难、勃起功能障碍

自主神经损伤同样可累及泌尿生殖系统,可引起排尿障碍,尿潴留或尿失禁,并且容易发生泌尿道感染。男性患者可并发阴茎勃起功能障碍(阳痿),女性患者可并发月经紊乱。

如果糖尿病患者有上述症状,一定要做糖尿病神经病变方面的检查,并积极治疗。

作者:唐维 主治医师

审校:向建平 主任医师

作者单位:湖南省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国家代谢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怀化分中心)

推荐阅读:

糖尿病病人忘记服用二甲双胍怎么办?

感冒的人越来越多了,糖尿病患者如何预防感冒,选择什么药物治疗

相信最近一段时间,很多人都体会到了流感的严重性。

70岁的老糖友刘大爷3个月间连续3次因“感冒”住院,家里人是费时、费力又费钱,心力憔悴。

糖尿病患者属于免疫低下人群,感染呼吸道病毒后,流感、肺炎、哮喘等疾病容易接踵而至。

糖尿病患者如何预防流感,得了流感后又该如何治疗呢?

糖友为什么容易患流感

冬季运动量下降,活动范围小,周围环境相对闭塞,加上气温变化大,为避免受凉,放松血糖监测,冬季饮食量增加,血糖控制更差,高糖环境易于呼吸道病毒及细菌的繁殖滋生,再加上本身糖尿病较正常人群免疫力低下,糖尿病患者更易感染呼吸道病毒。

感染不易于血糖控制,而血糖控制差也不利于感染的恢复,进入恶性循环,导致小小“感冒”往往很快进展为发热、咳嗽等肺炎症状,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如何预防流感

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空气流通、保湿,注意选择适宜的时间段开窗透气约15分钟。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睡觉关窗,避免受凉诱发呼吸道哮喘等疾病,外出时需注意加衣保暖。

冬季特别是空调房内空气干燥,需及时补充水分,避免脱水导致血糖浓缩升高,保证呼吸道湿润,避免诱发气道痉挛。

饮食清淡

饮食上清淡饮食为主,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在保证血糖稳定的前提下,适当增加蛋白质及维生素的摄入。

适当的户外体育锻炼

冬季因气温低,运动量明显减少,反而不利于血糖控制,不利于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如做操、打拳、散步等,可以增加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减少呼吸道感染的机会。

避免在阴雨、极寒天气坚持体育锻炼。对于部分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友,不建议选择在气温低的环境下户外运动。

糖尿病患者需高度警惕因冷空气诱发血管收缩导致的心脑血管意外,建议在通风的室内做有氧锻炼,如太极拳、健身操等。

提早注射流感疫苗

流感高峰期避开人群聚集处,注意采取隔离措施,切断感染源,有条件且无疫苗禁忌者,可在流感未感染前注射流感疫苗,可有效的避开流感感染。

坚持监测血糖

据饮食及血糖水平酌情调整药物剂量,有效控制血糖。

感染呼吸道病毒后如何治疗

首先要学会正确识别“普通感冒”和“流感”。流感较普通感冒乏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重,多合并有高热,后者则多以流涕咳嗽为主。

糖尿病患者属于流感易感五类人群之一。出现类似高热等症状时要及时就医。

要加强血糖的监测

感冒患者因感染发热及饮食不佳等因素,血糖往往会增高或波动,此时增加血糖的监测频率,更有利于医生指导患者调整用药,酌情更改胰岛素剂量或降糖药物剂量方案等。

正确选择药物

糖尿病患者因免疫力低下,感染了流感等呼吸道疾病很少能很快自愈,往往需要借助于药物来改善症状缩短病程,不然很容易进展成严重的肺部疾患及其他脏器严重并发症。

  • 对大多数没有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友,如“对乙酰氨基酚类”等常用感冒药对改善鼻塞流涕头痛甚至合并有低热的“普通感冒”人群都是适用的。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考虑到药物对血糖的影响及退热过程中的脱水等现象,需要及时的补充水分。另外这些药物大多通过肝脏、肾脏代谢,对有肝病、肾病的患者需酌情更改剂量或咨询专业医生。
  • 有些针对感冒的中成药物含有糖成分,虽然效果不错,但很多糖友不敢服用,其实药物糖分相对较少,治疗剂量的服用一般不会导致血糖很大的波动。
  • 流感患者则需要酌情加服抗病毒药物。

适当调整降血糖药物方案

服用口服降糖药物的患者如果出现发热及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需考虑停药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等药物,在感染期特别是中重度感染期,我们一般推荐患者暂停口服药物,改用胰岛素治疗。

如果服用感冒药物后2-3天症状无改善,甚至出现发热加重等,需及时就医,适当调整降糖药物,筛查并发症,避免延误病情,防止出现重症肺炎及其他心脑靶器官损害,同时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高渗昏迷等。

温馨提示: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在冬季,需高度警惕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入侵,有效及时的预防及早期治疗,可以防止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帮助减轻糖友及其家庭的负担。

作者:唐维主治医师审校:向建平主任医师作者单位:湖南省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国家代谢性疾病防治中心怀化分中心怀化市糖尿病康复协会

糖尿病患者爱出汗,看是否患了这6种疾病

无论是门诊还是住院的许多糖尿病病友经常因为多汗而苦恼。

多汗时无论白天还是夜间均大汗淋漓,湿透衣衫,需要经常更换衣物,有些患者甚至时常携带毛巾出行。

特别是夏天,湿透衣衫,特别尴尬,冬季反复湿透衣衫不及时更换,可诱发受凉感染,为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出行带来极大不便。

本文为您分析糖尿病患者多汗的常见原因及对策,糖尿病患者多汗看似小问题,实则是大事件的警钟。

1.低血糖反应

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尤其注射胰岛素患者),避免不了低血糖的发生。有些患者长期血糖高,血糖下降过快时也会出现症状性低血糖反应。

血糖低时会引发交感神经兴奋,节后纤维刺激汗腺分泌增加,出现大汗。

对策:积极补充葡萄糖后症状可立即缓解。尤其是老年及肾功能不全患者,降血糖药物从小剂量开始,尽量避免口服消渴丸及格列本脲等长效口服降糖药物。

2.糖尿病并发自主神经病变

长期血糖紊乱,高糖毒性可激活氧化应激过程导致慢性并发症发生,其中包括自主神经病变(植物神经),累及汗腺分泌异常导致多汗症、少汗症、局限性多汗症、摄食性出汗等。

少汗症者主要累及足部及下肢出汗减少,很多患者可出现足部皮肤干燥及皲裂或瘙痒。

多汗症则因为交感神经兴奋,汗腺分泌增加,上半身特别是头胸、背部往往大汗淋漓。这可能是下半身出汗减少的代偿反应。

对策:积极治疗,稳定血糖,阻断氧化应激通路,同时予以甲钴胺、硫辛酸、及依帕司他等药物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对症支持,可予以谷维素及中成药物。

干燥龟裂处予以保湿润肤处理,多汗处及时更换衣物,同时要及时补液防止多汗诱发低钾低钠等血电解质紊乱。

3.糖尿病合并甲亢

糖尿病为一种自身免疫相关性疾病,容易并发甲状腺及其他腺体的免疫紊乱,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合并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因其基础代谢明显升高,甲状腺素可促进氧化磷酸化刺激细胞膜上的Na-K-ATP酶,后者在维持细胞内外Na-K梯度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热能以促进Na的主动转移,从而消耗大量三磷酸腺苷(ATP)使氧耗和产热均增加,散热也加速,故甲亢病人怕热、多汗、体重下降代谢增加。交感神经高度兴奋,同时可表现为心慌、手抖、腹泻等症状。

对策:当发现自己时间内体重明显减轻,同时有心慌手抖、多食、腹泻或者突眼、颈部变粗等症状,及时医院就诊完善甲状腺功能检查。及时口服抗甲亢药物治疗,多汗等症状一般在甲状腺指标控制后明显缓解。

4.糖尿病并发结核感染

糖尿病患者抵抗力特别是细胞免疫力低下。容易并发结核杆菌感染,继而出现多汗。结核病(包括肺结核及肠结核等)主要表现为夜间盗汗,可伴发咳嗽咳痰、消瘦、午后低热或胸痛等症状。

对策:出现上述症状时需警惕并发结核感染的可能。需及时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及时足疗程、联合、足量抗结核药物治疗。

5.糖尿病合并围绝经期综合征

中老年糖尿病患者,特别是围绝经期女性,容易并发植物神经调节汗腺功能紊乱,导致多汗,其表现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相似,需鉴别诊治。

围绝经期综合征多汗是因为雌激素水平下降,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性血管舒缩异常致阵发性潮热,典型表现为突然发作的胸前、颈面部的皮肤潮红及出汗,全身畏寒发冷,发作没有时间规律。

伴有心悸、焦虑及急躁等症状,疲劳、躯体疾病及抑郁、饮食等因素均可诱发。

对策:其他器质性疾病诊断明确后,可予以心理及生活方式上的干预治疗。症状严重时可予以抗焦虑、营养神经及雌激素替代治疗,大多可缓解。

6.糖尿病合并抑郁状态

目前糖尿病伴发精神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既有神经生物学因素,又有社会心理学因素。负性情绪可能是通过影响DM患者的下丘脑、边缘系统的情绪环路,导致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调节系统发生变化。

其中糖尿病合并抑郁状态最为常见。抑郁状态下的情绪紧张易诱发交感神经兴奋,从而导致汗腺分泌过多,导致多汗。

对策:需及时心理干预治疗,必要时予以药物抗抑郁治疗。

综上分析:糖尿病患者出现多汗症状不但影响了日常生活及出行,而且是许多其他疾病发生的信号。

糖尿病患者出现多汗,千万不可放松警惕,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以免延误疾病治疗时机,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

作者:唐维 主治医师

湖南省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

国家代谢性疾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怀化分中心

审校:张美彪 主任医师

湖南省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

国家代谢性疾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怀化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