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聚集性(糖尿病家族聚集性是什么意思)
祖孙三代同患一种病,这种“家庭病”正在全球蔓延
祖孙三代成“糖友”
孙子发病年龄仅24岁
据现代金报报道,今年86岁的赵老先生,是一位有着23年病史的2型糖尿病患者,现在每天要口服3种降糖药,血糖控制得还算不错,也没有明显的心脑肾并发症,但有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
◆
与赵老先生退休后才罹患糖尿病不同,儿子赵先生在44岁时就出现了典型的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赵先生对自己患糖尿病态度超然,“我有糖尿病家族史,自己又交友广泛、胡吃海喝,比父亲早20年得糖尿病很正常。”
如今,赵先生虽然明显减少了应酬次数,但不良的生活方式仍在延续,血糖控制远不如赵老先生到位,因此降糖药物用量超过老爷子。
◆
而孙子小赵的发病年龄竟然是24岁!发现糖尿病时体重为96公斤,随机血糖高达31.2mmol/L,还伴有尿酮体阳性,不得不一开始先接受胰岛素治疗。
赵先生说起自己的儿子,感同身受又很无奈:“孩子平时不听劝,从小就整天打游戏、不运动,只喜欢喝可乐,不得糖尿病才怪!”
在内分泌医生的门诊里,像老赵这样祖孙三代都患上糖尿病的家庭并不少见。
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
今年的主题是“家庭与糖尿病”
为什么今年特别强调糖尿病和家庭的关系吗?
因为糖尿病就是一种典型性的“家庭病”,不仅因为糖尿病具有很强的遗传倾向性,更是因为生活方式对糖尿病发病影响巨大,家庭成员间的生活方式高度相近,糖尿病家族聚集性自然常见。
你知道吗?
同一家庭中,这些病
有47%的几率“传染”
许多疾病明明不是传染病,但同一个家庭中的成员之间,却常常一个接一个地发病,这是什么道理?
英国的一个研究机构,搜集了超过50万个家庭的医疗史后发现:
如果亲人中有一人患上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肥胖、胃炎、大肠癌、肺癌这8种疾病,那么,他的亲人有50%的几率患同样的疾病。
医学上称这种现象为“家族聚集性”疾病,简称为家庭病。
研究人员发现,造成“家庭病”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
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
如果家庭中有一个人,特别是长辈的生活习惯不行,那么,这种不良生活习惯会影响到家庭成员中的其他人。
如丈夫抽烟,那么全家人都要受到“二手烟”的危害,而且这种习惯还会引起小孩的模仿,家中烟民队伍会扩大。那么,肺癌也会就会成为这个家庭的“家庭病”。
同时,爱吃甜食、熬夜、爱吃肉、不爱运动等不健康的行为,都会“传染”给家庭成员。
2
不良情绪的影响
不仅行为习惯会“传染”,不良情绪也会“传染”。很多人在外受了气,回到家中依然情绪低落,甚至对家人发火,这种不良情绪会导致家庭中整体情绪低落,大家都不开心。
同时,有的父母本身就是性格阴郁的人,孩子也会养成这样的性格。
3
落后健康观念的影响
如果长辈健康意识差,有病总是硬挺,小病总是拖,不相信疫苗等预防措施,热衷于吃保健品,相信偏方等等,这些落后的健康观念会影响到亲人,特别是下一代,导致家庭健康观念趋同,容易造成相同的疾病。
4
地域习俗的影响
俗话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是一方水土也会养同样的病。研究发现,地方病不仅跟水土相关,也跟行为习俗相关。
如湖南人喜欢嚼槟榔、吃腊肉,所以湖南的胃病发生率比较高;东北人喜欢吃肉,所以高血脂的发病率非常高,等等。
你知道吗?
全球1/4糖尿病患者在中国
过半中国成年人面临糖尿病威胁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是一种“富贵病”,是吃得太好的缘故,是经济富裕的结果。这是一种错觉!
其实,全球现有的4.25亿糖尿病患者中,大多数糖尿病分布在中低收入国家身上。其中,中国成年糖尿病患者数量超过了1亿,占全球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
全国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糖尿病发病率在过去10年里增长得特别快,中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占总人口的50.1%。
你知道吗?
哪些人容易患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可引起多种器官,尤其是眼、心、血管、肾、神经损害或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导致残废或者过早死亡。
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包括卒中、心肌梗死、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
这些人是糖尿病高危人群
● 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
● 有妊娠期糖尿病史或生育过巨大儿;
● 年龄超过40岁;
● 肥胖者;
● 糖耐量异常者;
● 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或痛风;
● 低出生体重儿
你知道吗?
糖尿病患者获得家庭支持
有多重要?
一个人得了糖尿病,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个人,更是一个家庭,甚至朋友圈。
从你得了糖尿病那一刻开始,你的日常饮食、你的服药时间、你的运动计划……整个生活都会受此影响而改变。如果没有家庭的支持,这一切都很难实现。
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状况时刻牵动着整个家庭的心,而在糖尿病的预防、管理和照顾等方面,家庭又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所以,今年“家庭与糖尿病”这个主题,就是要告诉全社会,家庭成员支持和帮助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性。
家庭如何帮助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仅靠医护人员在医院短期护理并不能实现血糖长期控制达标,绝大多数时间需要患者进行自我管理。
在面对糖尿病时,应做到“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
战略上藐视,不惧疾病
家庭成员的理解、关心、支持,有利于帮助糖尿病患者建立健康生活自信心,促进患者积极配合科学治疗与管理;
战术上重视,克服疾病
糖尿病的治疗主要包含五项综合治疗措施:
营养治疗 运动治疗 药物治疗 健康教育 血糖监测
家庭成员应与患者共同学习,全面掌握糖尿病防治知识,了解患者日常饮食、运动和口服药物及胰岛素应用注意事项,承担起参与患者血糖自我管理的责任。
积极做好后勤保障,在患者的饮食管理、运动习惯、血糖监测、科学用药、心理支持及低血糖救助等方面积极配合专业医务人员。
祝每位“糖友”都能在家庭支持下
拥有幸福的生活
祖孙三代都患上糖尿病 发病年龄一个比一个低……
2018-11-12 11:23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王波 通讯员 庞赟
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被糖尿病缠上的确是件麻烦事,因为这就意味着与做一个吃货无缘,再也不能无所顾忌地吃美食了。
不仅如此,糖尿病还具有遗传倾向性,这不赵老先生一家祖孙三代成了“糖友”。
今年86岁赵老先生,患2型糖尿病已经23年,现在天天口服3种降糖药,血糖控制稳定,也没有明显的心脑肾并发症,但有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与赵老先生退休后才罹患糖尿病不同,儿子赵先生在44岁时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赵先生对自己罹患糖尿病态度超然,“我有糖尿病家族史,自己又交友广泛、胡吃海喝,比父亲早20年得糖尿病很正常。”如今,赵先生虽然明显减少了应酬次数,但不良生活方式仍然存在,血糖控制远不如父亲到位,因此降糖药物用量超过父亲。
可是,孙子小赵的发病年龄降低到了24岁,发现糖尿病时体重为96公斤,BMI达到31.7 Kg/m2,随机血糖高达31.2mmol/L,还伴有尿酮体阳性,不得不一开始先接受胰岛素治疗。说起小赵,赵先生感同身受又很无奈:“孩子平时不听劝,从小就整天打游戏、不运动、只喜欢喝可乐,不得糖尿病才怪”!好在经过治疗及糖尿病防治知识教育后,小赵开始了“少吃多动”的生活方式,目前体重已降到74公斤,降糖药物减为一种,血糖控制理想。
今年糖尿病日的主题是“家庭与糖尿病”。
宁大附院内分泌科主任毛玉山博士表示,这表明糖尿病与家庭的密切相关,一是糖尿病具有很强的遗传倾向性,具有共同遗传基础者,罹患糖尿病风险大;二是生活方式对糖尿病发病影响巨大,家庭成员间的生活方式高度相近,糖尿病家族聚集性自然常见。虽然遗传因素在糖尿病发生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但随着生活改善,饮食上摄入大量高热量导致肥胖,继而造成胰岛素抵抗和分泌缺陷,才是导致糖尿病患病率越来越高的主要诱因。
去年,宁大附院联合宁波10 余家医疗单位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宁波糖尿病治疗现状不容乐观。从调查结果看,近1/4 的糖尿病患者未用药物治疗,而且超6成患者的餐后血糖处于不达标状态。
调查还发现,近一半糖尿病患者合并有高血压、40%的患者伴随有血脂异常。但两者的治疗状况呈现“冰火两重天”:高血压者服用降压药的比例高达90%,总体血压达标者超过50%;而服用降脂药者只占62%,且血脂达标者仅两成。另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是,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不重视各种并发症的定期检测,动脉硬化、眼底病变是最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接受调查的患者中,伴有动脉硬化的高达61%;但是从调查结果看,进行过眼底检查的患者不足10%,接受过颈股动脉斑块检查的患者仅1/3。
不过,随着糖尿病知识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宁波人已经开始重视该病的防治。
「提醒」我国约7亿人感染这种病菌!这些症状千万别忽视
【提醒】我国约7亿人感染这种病菌!这些症状千万别忽视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朋友之间图个开心热闹,去外面聚个餐。
为了增进家人之间的感情,一起共餐。
小孩子还没长牙,家长嚼碎了喂孩子。
……
也许你从来没想过,这样看似日常的行为,却隐藏着风险。
近日,“办公室8个人4人幽门螺杆菌超标” 的新闻刷屏。
南京的孙小姐体检时发现自己"幽门螺杆菌"超标,可能与常常在外聚餐有关,更震惊的是同一办公室一半人都查出幽门螺杆菌"超标"。
据统计,目前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约50%,约7亿人感染这种细菌。
幽门螺杆菌很会隐藏自己,很多人并不能感知到它的存在。这个可怕的“小妖精”到底有多可怕,又该如何预防呢?
幽门螺杆菌是什么?
“姓名”:幽门螺杆菌
“职业”:一种细菌
“体型”:螺旋形、杆状
“工作地点”:人体的胃部,具体一点是胃的出口部,与十二指肠相连的那一段
“兼职范围”:它也可以流窜到口腔和肠道
感染幽门螺杆菌有哪些危害?
导致胃炎、胃溃疡
导致胃溃疡、胃炎,是胃癌的癌前病变。
幽门螺旋杆菌是胃溃疡的“罪魁祸首”,国际癌症机构更是将幽门螺旋杆菌定义为Ⅰ类致癌物,即致癌证据确凿的因素。
引起牙周炎
牙菌斑是牙周炎的首要致病因素,而牙菌斑可作为幽门螺旋杆菌的口腔藏匿地点。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牙菌斑内的幽门螺旋杆菌可以使牙周炎的发生风险提升2~3倍。
引发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
与糖尿病、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帕金森氏病等疾病的发生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途径有哪些?
口口途径
消化道传播,例如集体用餐,交叉感染。
幽门螺杆菌不会老老实实停留在胃部,会逆流而上,通过食管进入口腔,躲在牙菌斑中,通过唾沫进行传播。
粪口途径
感染者便后不洗手,手部携带细菌,会通过手直接接触食物进入体内。
密切生活接触
共同生活可通过共同进餐、接吻、接触生活物品等方式传播,因此幽门螺杆菌具有家庭聚集性。
水源性传播
饮用了未经消毒的水。
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啥症状?如何筛查?
症状:胃疼,胀气,口臭
胃部经常不适、疼痛,体检大便潜血时呈现阳性,提示有上消化道出血、胃炎和胃溃疡。
筛查:呼出气检测
体检者先服下尿素胶囊,如果有幽门螺旋杆菌存在,那么该菌携带的尿素酶可以将尿素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如果尿素中的碳元素用极微量的放射性同位素C14标记,那么检测呼出气中二氧化碳就携带有C14,从而发现幽门螺旋杆菌的蛛丝马迹。
抵抗力弱者:幼儿、老人和体弱者。生活不规律者:比如熬夜,三餐饮食不规律。
如何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
即便是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也不一定会得胃癌,细胞癌变是一个多因素共同作用的漫长过程。
但幽门螺旋杆菌自愈可能较小,因此重在预防。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饭前洗手
提倡用公筷
集体聚餐时考虑自助餐,提倡公筷,避免交叉感染。
分餐制
家庭成员体检如果发现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携带者,应该与感染者分餐。
科学喂养幼儿
不要口对口喂食。
公共场合保持安全距离
遵守基本的社交礼仪,说话时保持适宜的安全距离,不过分接近。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戒烟酒,少吃烧烤,饮食规律
大蒜有助于抑菌。常吃大蒜者,幽门螺旋杆菌携带率较低。
少熬夜
积极锻炼身体,提高自身免疫力
综上所述
幽门螺杆菌在我国
人群携带率高达50%
对于有胃部疾患的患者
考虑到加重病情及
降低癌前病变的风险
需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
进行药物联用的系统治疗
一般人群也不必过于担心
理性对待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