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手变短(糖尿病人手的变化)
年轻糖尿病患者,总觉得长得和普通人不一样,手也显得粗短
撰文 杨金奎/北京同仁医院 内分泌科主任 教授 博士生导师;微信公众号:杨金奎教授
昨天下午,科里讨论了一个特殊的糖尿病病例,男性患者,22岁得糖尿病。总觉得长得和普通人不一样,手也显得粗短,怀疑是染色体异常。其实,糖尿病是一个大杂烩,太多的原因可以导致血糖增高,因此,糖尿病并不是一种病。
这位青年今年34岁,得糖尿病已经12年,算得上老糖友。一直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但是,该患者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长得总觉得哪儿不对劲”。患者智力偏低,明显肥胖,男性,但有女性化倾向。身材较矮。手指特别短。
我们怀疑是努南(Noonan)综合征。曾命名为男性特纳(Turner)综合征、假性特纳综合征。
努南综合征患者的头颈部特征:眼距宽、内眦赘皮、眼睑下垂并下斜,招风耳、双耳位置低,短颈。这是罕见病。
但也有可能是更罕见的未知基因突变导致。如果是后者,要明确诊断就更困难了。诊断需要一定数量的家庭成员的参加。而患者是离异家庭,父亲已经糖尿病去世。和父亲家那边已经没有任何联系近20年。
其实2型糖尿病就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综合症,不是一种病。如果明确了原因,反而被定义为“特殊类型糖尿病”。而根据目前的国际医学科学技术水平,大多数糖尿病的直接病因尚不能确定。所以,2型糖尿病实际上是“不明原因的”慢性高血糖综合症。是一个大杂烩。
正因为2型糖尿病是个大杂烩,每个人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不一样,用药情况及对药物治疗的效果也不一样。
2型糖尿病患者切记,每位患者的治疗方案可能都有差异,别人的经验可能对你不合适。
手劲变小的人患糖尿病风险有多高?赶紧自测
大家都见过这么一种现象:刚出生的婴儿会本能地紧握拳头。这个动作其实是道教养生中常用的一种手式——“握固”。
握固体现了中医学理论中的“肝主握”思想,经常锻炼握力,有助养肝;而手部握力的大小,同样反映了身体的健康程度。
握力降低,可能是健康受损
握力的大小,可以反映上肢肌肉群的发达程度和质量水平,握力降低,可帮助我们判断某些健康问题。
01
早衰
出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握力增加,在20~30岁时达到最大值。此后,肌肉质量和功能下降,握力也开始减弱。
不同的人衰老和肌肉质量下降的速度不同,这意味着握力减弱的速度也不同,衰老速度快的人,握力减弱的速度也快。
02
心脏病
有研究表明,与相同性别和年龄范围的人相比,握力低于平均水平,与心力衰竭风险升高相关;握力越低,表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有害变化越严重。
03
糖尿病
握力能判断是否存在肌少症,即骨骼肌是否减少。肌少症与多种代谢疾病相关,如果出现肌少,往往存在脂肪增加,容易加剧胰岛素抵抗,引起糖尿病。
方法:将洗碗海绵完全浸湿,单手用力挤压后,放在纸巾上,看纸巾的浸湿程度。纸巾上的水越多,说明握力越小。
如果握力明显减弱,可能预示糖尿病前期。
04
癌症
握力与肌肉质量有关,而肌肉质量也会对癌症患者生存产生影响。
据一项发表在《柳叶刀•肿瘤学》的研究显示,肌肉质量低的癌症患者,会经历更多的并发症、更长的住院时间和更低的生存率。
05
智力衰退
刊登在《精神分裂症》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显示,握力强的健康中年人在记忆测试、推理和快速思考能力等方面表现更好。
这是因为握力弱的人更容易患慢性炎症,这会损害大脑神经。
6个方法帮你增加“握力”
01
练习书法
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练书法可以有效提高“手劲”。这是因为,用毛笔写字时往往需要手掌一系列肌肉的参与。
02
拎重物
很多人一逛超市就怕提重物,其实逛超市提一些重物,也可以锻炼握力。
特别是提到双手发麻后,全身出汗,血脉贯通,特别舒服。
不过拎重物最好拿一个抓手器,能有效训练肌肉、保护关节,防止肌腱拉伤。
03
坐公交
每天上下班在公交车上,就可以练习握力,伸出左手或者右手,抓住头顶横杆,并不时地交替。
04
俯卧撑
体力好的人,可试着做指卧撑,用手的五指支撑做俯卧撑,每日10~20个。不过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的人,需要经过医生评估后,才能做这项运动。
05
掰手腕
经常的和周围的人掰手腕也可以增握力。此外,做引体向上等运动也可以增加握力。
06
握力器
如果有条件,也可以利用握力器、哑铃等工具锻炼握力。握力器体积小、携带方便,随时可练,每天练习20~30分钟,直到握不动为止。
此外,还可以利用网球来练习握力攥握网球5~10秒钟,然后松开休息5秒钟;重复做这样的动作,至少5次。
小贴士
握力数值通常用握力计测量,达标与否可以通过下面这个指标判断:
握力体重指数能够更好地显示握力与体重之间的关系,一般正常握力指数应大于50。
计算公式:握力体重指数=握力(Kg)÷体重(Kg)×100。
资料:保健时报、健康时报、生命时报、我是大医生官微、养生中国
编辑:黄湄
糖友血糖降到7以下才算达标?控糖标准公布,3类人标准各不相同
确诊糖尿病后,患者每天关心的无非就是如何管理血糖,才能达到标准。为了满足目标血糖值,人们坚持用药、调整饮食、坚持运动,希望能对降糖有帮助。但很多人仍然会出现血糖不稳定的情况,每次测出来的血糖值都不一样,到底血糖多少才算好?今天就带糖友了解清楚。
为何血糖总是不稳?3个因素是关键有不少患者表示,自己虽然一直都有意识地控制血糖水平,复查时医生却表示血糖不稳定,建议我多上点心。到底是什么原因引发了血糖波动?问题或许和3个因素有关。
首先,患者自身存在的慢性病可能影响血糖稳定。当你存在糖尿病合并高血脂、高血压等问题的时候,也可能导致血糖水平不稳定,对糖分调节能力变差,更容易引发血糖波动。
其次,用药依从性差会导致血糖不稳定。看上去每天都在吃药,但吃药的时间间隔、用药方法不对,也影响降糖效果。原本应该餐前服用的降糖药餐后才吃,又或者前一天是晚上睡前吃的药,第二天却改到了下午吃药,都属于用药依从性差,对降糖不利。
第三点是对控糖标准不了解。有些人觉得血糖只有降到7以内才算是达标,为此对自己的血糖要求非常严格。但事实上,对不同人群来说,目标血糖的范围也是不同的,了解清楚,对控糖更有帮助。
对糖友来说,不少人都觉得目标血糖应该是7mmol/L才算达标,为了达到这个范围,不断的控制饮食,甚至采取节食的方式来降糖。事实上,血糖的目标值,各不相同,若是一刀切,只怕还会带来不良影响。
人体内的血糖水平并非降得越低越好,超出身体能够承受的范围,也可能带来低血糖等问题,严重的还可能扰乱胰岛素的作用,对健康不利。
在这里公布对不同人群的控糖标准,3类人对照看看,自己的目标血糖到底是多少。
对普通的糖友来说,在确诊糖尿病后,不管是通过饮食调整、生活方式调整还是吃药降糖等方式,能够将血糖稳定在空腹血糖在7mmol/L以内,是一个比较好的水平,平时随机测量血糖值不超过10mmol/L比较好。
但是这个标准对3类人并不适用。
首先是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的控制范围能够达到5.3mmol/L以下比较安全,在进食大约2小时后,血糖不超过6.7mmol/L较为安全。特别提醒的是,这类人群孕期一定要警惕低血糖,当血糖低于4mmol/L时,小心血糖偏低。
第二类是老年糖友,在合并多个慢性病,并且有轻到中度认知障碍的时候,血糖范围也会放宽一些,能够保证空腹血糖在8.3mmol/L以内比较好,而餐后血糖不超过10mmol/L即可。
第三类是儿童和青少年糖友。对这些孩子们的血糖要求一般是空腹血糖不超过7mmol/L,和前面提到的标准一致。但另外还应该达到糖化血红蛋白指标低于6.5%。保持在这个范围内,才能避免对血管、靶器官等造成损伤。
对照这些标准,看看你平时对自己的控糖要求对不对?
提醒大家,血糖超标可不是一件小事情。当你经常出现血糖不稳定的问题时,也可带来4个并发症,威胁健康。
第一种:心脑血管并发症
血糖水平升高,可能导致血管渗透压发生变化,诱发血压升高,还可能带来血管堵塞、狭窄等问题,诱发心梗、中风等问题。
第二种:神经病变
比较典型的是手指、脚趾发麻,严重的还可能带来皮肤溃烂,红肿等病变。有不少患者也会因此出现糖尿病足。
第三种是肾脏病变
糖尿病肾病是威胁肾脏健康的一大杀手。肾脏无法正常的代谢体内的废物,也会更容易发生肾脏恶变,甚至增加肾功能损伤、肾衰竭的风险。
第四类是急性并发症
在短时间内血糖骤然升高,可能带来急性并发症,比如酮症酸中毒等,患者可能因此昏迷不醒,严重的还可能带来神经损伤,威胁生命安全。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目标值,你现在搞清楚了吗?了解适合自己的目标血糖值,才能有效地控制血糖范围,而不是将血糖降得越低越好。如果你无法长期稳定血糖水平,也可能让健康面临一些风险,带来4种并发症,威胁健康。
参考资料:
1、糖尿病人血糖血压正常标准和测血糖标准频率是多少·糖尿病之友·2022-01-27
2、有部分糖尿病患者可以不吃药?!控糖标准是什么?听听专家怎么说·北京卫视养生堂·2022-04-01
3、糖尿病的 6 个控制指标,看看自己达标了吗?·丁香医生·2019-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