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向心胖(糖尿病心脏病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为什么有些糖尿病人很胖,有些却很瘦?你知道答案么?

为什么有些糖尿病人很胖,有些却很瘦?你知道答案么?

我们都知道,糖尿病的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代谢异常,而代谢异常直接影响人的胖瘦。在我们印象中,糖尿病人普遍都是偏瘦,但是也存在不少糖尿病患者异常肥胖。为什么同样是糖尿病,有些病人很胖,有些却很瘦呢?

一、为什么糖尿病人普遍偏瘦?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先从糖尿病的发生机制开始说起,之所以会患上糖尿病,大部分原因都是因为胰岛细胞功能下降或者丧失,分泌出的胰岛素不足,血液中的糖分无法进入人体细胞之中,为细胞所使用,导致血液中糖分含量超标,诱发糖尿病。

同时,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糖分无法被充分利用,导致人体正常的能量需求无法满足,人体只能通过分解脂肪来补充每日能量需求。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糖尿病人往往都会很消瘦,而且越来越瘦。

但是在生活中,我们也发现不少糖尿病人非但不瘦,反而还会比以前更胖,有些还会有明显的将军肚,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二、为什么有些糖尿病人反而胖了?

现代医学发现:胰岛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不仅仅具有调控血糖水平的功能,它能作用于人体全身的器官,来保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其中也包括我们的脂肪代谢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无法被取代的。

简单来说,在我们机体正常的情况下,也就是胰岛素分泌的量足够的情况下,如果我们人体血液中进入了大量糖分,胰岛素除了促进细胞更多地消耗糖分之外,还会将剩余的血糖转化为脂肪。

脂肪生成后,主要被储存在人体的肝脏以及肠道,这也就解释了为啥肥胖的人会伴有脂肪性肝病发生以及肚子特别大的情况。

喜欢吃糖的同学注意一下,别再说不知道自己怎么就胖了!

很多人可能会问,这么解释也只能说明正常人发胖的原因,并不是解释糖尿病人为啥会发胖,因为前面不是说糖尿病人胰岛素分泌不足吗?

的确!胰岛素分泌不足肯定是无法完成“血糖到脂肪”的转化过程的。但是,医学研究发现,胰岛素分泌不足只发生在一部分糖尿病患者身上,还有一部分糖尿病患者在糖尿病发生之前,甚至在他们患病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们胰岛素分泌的量是比正常值还要高的。

但是他们的细胞却对胰岛素不敏感了,也就是说细胞不让糖分进入,医学上把这个现象称之为“胰岛素抵抗”。

这种现象发生后,就会出现一个很尴尬的状况,血液中充斥着大量的糖分,细胞不让糖分进去,胰岛素只能把这些糖分全部转化成脂肪储存起来。

所以这类糖尿病人会胖起来,而且他们的胖不是全身均匀的胖,他们要么是肚子特别大,要么就是向心性肥胖。

三、为什么说肥胖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更加危险

很多人习惯了糖尿病人的“瘦”,因此觉得瘦才是糖尿病发生的征兆,忽视了肥胖的风险。

实际上,相对于瘦而言,肥胖对于糖尿病人来说更加凶险!

因为肥胖型糖尿病人如果去医院检查血脂,往往是处于高血脂的状态,而且比较难控制。如果合并高血糖,很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造成多种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保持正常的体重也是治疗的重要指标。

如果你的身体出现过胖,或者体重下滑很快、身体消瘦,不排除糖尿病已经对你的身体开始了大肆侵害,你可能需要提高警惕并及时前往医院检查确诊。

另外还想提醒大家,糖尿病早已不是老年病了,很多年轻人也有这种症状了,大家一定要密切关注身体异样,做好健康管理。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肥胖”是糖尿病的代名词?很多人都误解了,看完你就懂了

大家在谈论糖尿病的时候,好像总是不得不提一个词''肥胖'',是的!肥胖是导致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可是呢!糖尿病和体重的关系,很多人仍然存在不少误区。

据有关专家解释,糖尿病的根本是代谢异常,而代谢直接影响着人的胖瘦。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糖尿病患者的体重变化是病情变化的晴雨表。可以说,没有哪一种疾病能像糖尿病这样,对体重有如此明显的影响。有的人忽然变得能吃能喝,体重却不增反降,自以为是减肥成功了,可一体检就傻眼了,原来是得了糖尿病。有的瘦人查出血脂高、血压高,担心自己得糖尿病时,旁边却有人宽慰他:“没事,得糖尿病的都是胖子,你得不了的,放心吧。”可见,在与体重关系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少误区。

第一类型:糖尿病“胖瘦皆有”

1型糖尿病患者的体型则胖瘦皆有。一般来说,在没有刻意节食的情况下,一个月内体重减轻超过2公斤,就要警惕糖尿病了,最好去医院查一下血糖。1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数的90%,其中80%伴有肥胖,因此,1型糖尿病又被称为“糖胖病”或“糖脂病”。肥胖患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胰岛素抵抗,一方面肥胖者脂肪细胞多,脂肪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另一方面肥胖者常伴有血脂异常,游离脂肪酸增多,易形成胰岛素抵抗。

而在2型糖尿病的瘦患者身上,胰岛素抵抗似乎没有那么明显。但这类患者由于长期血糖控制差,病程长,体内胰岛细胞功能缺陷,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导致体重有所下降。有些人认为,1型糖尿病患者变瘦,就是转成2型了,这是不对的。1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自身免疫和遗传,而2型糖尿病多是在遗传背景下由不良方式引发的,所以,二者并不会互相转化。

第二类型:糖尿爱“瘦”

我们所说的糖尿病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即吃饭多、喝水多、排尿多,体重减轻),主要出现在1型糖尿病患者身上。这类糖尿病患者的病因多为胰岛素“绝对”不足。胰岛素缺乏,人体就不容易储存能量,于是就会消瘦。这类糖尿病多见于青少年,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发病后体重明显下降。

外瘦内胖更要警惕糖尿病

中国及所有亚裔糖尿病患者的平均BMI并不高,但为何糖尿病的发病率却一路走高呢?这涉及到一个问题——腹部脂肪。有些人看起来不胖,但其内脏脂肪细胞的数目和脂肪容积却很高,表现“外瘦内胖”。这类人的一个特点就是腰围较大或腰、臀比较大,因此也被称为“腹型肥胖”或“向心型肥胖”。他们往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如果不采取限制饮食或增加运动等措施减少内脏脂肪堆积,则可能使胰岛素细胞受到损伤,从而促发糖尿病。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身上总长疖子?可能是糖尿病找上你了

头发里面总是长疖子,就算是换了洗发水也是没有用;身体各处尤其是在前胸后背老是长疖子,总不好,好了也反反复复……

如果总出现这种症状的您已经年过四十,或者家里有糖尿病史,建议您查个血糖。

1

糖尿病早期反复皮肤感染是最初表现

有时候糖尿病的早期症状就是皮肤疖子,反复发作的皮肤感染为最初表现。因为血糖升高是不知不觉的,血液是甜的,就成了细菌的培养基,小的破口就可能引起皮肤、粘膜的感染。

但这种症状往往被人们忽略或者不往糖尿病上想,总觉得糖尿病是“三多一少”,必须要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才有可能是糖尿病,事实上,现在的糖尿病很少有这么典型的症状,倒是类似皮肤感染之类的率先出现,或者是严重的皮肤瘙痒,如果不了解,就会贻误诊断。

除了皮肤感染、长疖子,还有症状是长期慢性的泌尿性感染或者是阴道炎。反复治疗也不好,这种情况也要想到是不是有血糖升高的可能。特别是年过四十的人,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去除糖尿病这个诱因,很难彻底根治这些慢性感染。

2

糖尿病不是胖人专利,瘦子一样中招

因为糖尿病有明显的遗传性,如果你的父母双方都有糖尿病,年过四十的你就要非常小心。罹患糖尿病的几率可能超过50%,即便父母一方有,你也比其他人多出很多风险,这个时候,忌口、多运动的同时注意那些总是迁延不愈的感染,就显得尤为重要。

说到糖尿病,很多人都觉得这是胖子“专属”的疾病,确实糖尿病人最常见的特征就是肥胖,所以很多体型较瘦者往往心存侥幸,其实“瘦子”患上糖尿病的病案并非鲜见。

3

代谢紊乱瘦人患上糖尿病

虽然糖尿病发病原因至今尚未完全搞清楚,但目前可以肯定,引起糖尿病基本原因有两个,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肥胖只是环境因素中的一种。“瘦糖友”多为Ⅰ型糖尿病患者,而Ⅱ型糖尿病有胖有瘦。

专家介绍,一般来说,瘦人得糖尿病多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所致。胰岛素缺乏,人体不易储存能量,身体不胖反瘦。此外,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和心理压力大,极易导致体内胰岛素代谢紊乱。在此作用下,清瘦型的人也会患上糖尿病。

4

哪些瘦人风险更高

1、有糖尿病家族史

糖尿病具有一定的遗传性。

2、向心性肥胖或“隐性肥胖”的人

他们看上去不胖,但肚子上的脂肪却很多。体质指数看似正常甚至偏低,但内脏脂肪含量却过高,这类人需尤其警惕,更应注意监测腰围、腰臀比。

3、有巨大儿生产史的女性

很多孕妈妈营养过剩,胎儿过大,这不仅加大了产妇分娩时的困难,而且也增加了产妇日后患糖尿病的危险。怀孕期间要注意检测血糖,做到营养均衡最重要,并非吃得越多越好。

4、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育龄女性

多囊卵巢综合征与内分泌激素代谢紊乱有一定的关系,而这也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