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糖粽子糖尿病(低血糖可以吃粽子吗?)
生活一点通:无糖粽子可以尽情“放粽”?糖尿病人食用需慎重
端午节到了,各种各样的粽子摆上柜台,大家也都在为过节选购粽子。但好吃的粽子并非人人皆宜,比如糖尿病患者对粽子敬而远之。而市面上最近出现了一些无糖粽子,这些粽子能放心吃吗?
看着这些美味可口的粽子而没法放开吃,一些糖尿病患者感觉有些急。目前市场上一些厂家打出了“无糖”的口号。而对于这些“无糖粽”,糖尿病人是否就可以放开吃了呢?
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唐伟说:‘无糖食品’是一些食品生产企业的叫法,主要是在加工过程中不添加糖类,或者不添加蔗糖。医学上所说的‘糖’与我们平常所说的蔗糖、果糖等有较大差别。医学上的‘糖’又称碳水化合物,是单糖、双糖及多糖的总称,而我们平常所说的果糖等是单糖,蔗糖等是双糖,米、面中的淀粉等是多糖。”
在不同的糖中,人体对单糖的吸收速度最快,双糖次之,食用这两类糖可引起血糖升高,因此糖尿病人应尽量避免。而多糖需要多次分解后才能被人体吸收,速度较慢,对人体危害相对较小。医生说,粽子成分主要就是糯米,糯米进食以后,被消化系吸收,转化为葡萄糖,所谓的无糖粽子,我们要科学地看待它。
对糖尿病人来讲,不含蔗糖的粽子或者“无糖粽”可以吃些,但要适量。需要提醒的是,糖尿病人要把食用的粽子计算到一天的食物总量里边。
医生建议,糖尿病患者进食粽子后,要及时监测血糖。如果血糖升高没有及时监测将会对患者健康带来潜在的危害。
(来源:江苏城市频道/闻祥 编辑/国正)
掌握这些“小技巧”,糖友也能健康吃粽子
安康
端
午
安
康
端午佳节临近,各式粽子飘香、咸鸭蛋冒油,家人朋友相聚,品尝佳节美食。但每年端午节前后,前来内分泌科就诊的糖尿病人中,血糖失控的人群较多。粽子,是端午节的主打美食,不少糖尿病患者却在这些美味面前犯了难。得了糖尿病还能不能吃粽子?怎样吃粽子对血糖影响小?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王诗韵医生带来相关科普,帮助广大糖尿病人掌握一些小技巧,在端午节享用粽子的同时保持血糖平稳。
第一,吃粽子要有所选择。市面上售卖的粽子一般都是由糯米制成的,黏度高且不易消化,而且缺乏纤维质,具有高油、高盐、高糖的特征。食用后血糖上升速度会比较快。糖尿病人尽量不要选择豆沙粽子、枣泥粽子这类比较甜的粽子,也不推荐添加五花肉、咸蛋黄的咸粽子。可选择不额外添加糖分的杂粮粽,比如红豆粽、黑米粽、八宝粽等。
对于商家推出的所谓“无糖粽子”,一定要仔细鉴别。因为无糖粽子有可能只是没有放入蔗糖的粽子而已。糯米中含有大量的淀粉,淀粉水解后,最终还是会变成葡萄糖。如果有条件,建议糖尿病患者可以自己包粽子。粽子的食材可以根据病情来选,适当地在粽子里面添加一些粗粮,如荞麦、糙米、燕麦米、豆类等。这样包出来的粽子升糖指数会低很多,而且粽子里面也不要添加肥肉、咸蛋黄和豆沙。粽子的个头包得小一点,血糖也会升得慢一点。
第二,吃粽子要控制总量。糖尿病人若是想吃粽子,可以在吃正餐的时候用粽子来代替米饭,但千万不要当成点心或者零食来吃。粽子可以替代主食,一般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100克的粽子,糖尿病人可以吃一个或是大半个,或者选择时下比较流行的“迷你粽子”。吃完粽子后一定要减少当天的主食量。
吃粽子最合适的时机是在早餐或是午餐时,粽子尽量不要在晚餐或是晚上吃,尤其睡前两小时就不要吃粽子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吃粽子尽量慢一些,因为吃得越快,餐后血糖会升得越高,细嚼慢咽可以延缓血糖的升高。
第三,吃粽子要多点配菜。粽子只是简单的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转化为葡萄糖的速度会比较快,就容易导致血糖的升高。因此,糖尿病人吃粽子时可以多一些配菜。比如,先吃点新鲜的蔬菜、奶类等,再吃粽子,让糯米慢点进入小肠,这样的顺序饮食可以延缓血糖的上升。粽子是全淀粉类的食物,还可以配绿茶,或是普洱茶来解腻,也有利于血糖的控制。
其实糖尿病人的饮食原则是:什么都能吃,却什么都不能多吃。粽子属于高热量的食物,只有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可以适当地吃一点儿,如果本身餐后血糖控制不好的患者再去食用粽子的话,就很容易导致血糖的进一步升高。所以,糖尿病人能不能吃粽子,其实是他自身的血糖说了算。
糖尿病人在吃完粽子后,一定要记得监测餐后的血糖水平,确保不会因为吃粽子导致血糖大幅度的波动。
最后,祝各位朋友们端午安康,在享用美食的同时也能享受健康。
记者:殷志军、李瑾琳、陆翔
编辑:耿洁玉
审校:韦丽
粽子虽好,想要吃得健康还要注意……丨静宝聊天室
端午将至,粽香满城。粽子这枚包裹着历史与文化的美食符号,不仅承载着对先贤的纪念,也寄托了家人团聚的温馨。然而,如何在味蕾的享受之余,又能保持健康饮食的平衡?来看看静宝为你整理的这份端午粽子科学食用指南↓
粽子丰富的馅料与糯米的结合,带来美妙的口感。糯米作为粽子的主料,虽能提供充足的能量,但因其高GI值(血糖生成指数),过多食用可能引起血糖波动。而肉类、豆沙、咸蛋黄等馅料,虽然美味,却也可能带来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问题。因此,了解粽子的营养构成是科学食用的第一步。
糯米:适量食用,可考虑与糙米或杂粮混合,增加膳食纤维,促进消化。
肉类:优选瘦肉,如瘦猪肉、鸡肉或牛肉,减少饱和脂肪的摄入。
豆沙:含有一定量糖分,如果介意,可以考虑低糖豆沙,减少糖分,增加天然豆香。
咸蛋黄:适量添加,注意总盐分摄入,可尝试用鸭蛋黄替代,其脂肪含量相对较低。
粽子虽好,不宜贪多。
采用科学的食用策略,
方可兼顾享受美味与维护健康。
适量原则: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糯米的饱腹感相对会延迟一些,因此往往导致我们吃的时候没感觉,过后却撑得难受。此外,1个粽子(约50克糯米)的能量约为175千卡,如果是肉粽,能量还会更高。为避免能量摄入过多,一定要控制食用量,并且吃了粽子要相应减少主食的食用量。
趁热吃:温热状态下,糯米中的支链淀粉糊化,更容易被消化。糯米冷却后,支链淀粉会很快地相互连接成致密的结构,黏性韧性增大,影响人体内消化酶的作用,增加消化负担。
搭配法则:粽子的原料一般为糯米加各种豆馅、肉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相对缺乏。建议吃粽子时搭配一些新鲜且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不仅能帮助均衡膳食,而且还能解肉粽的油腻,帮助消化。
少蘸白糖:有些人喜欢吃白粽蘸白糖,虽然口感可能不错,但无疑是一款“甜蜜炸弹”。不但糖摄入量增加,热量增加,营养价值也较低。喜欢蘸白糖食用的人群,可以尝试蘸炒熟的黄豆面(稍加一点白糖),口感同样美味,还能相对地减少糖摄入量。
馅料筛选:少吃肥肉、蛋黄等油腻馅料的粽子,这些粽子不但能量高,而且不易消化。对于需要控制体重和消化能力差的人群都不适合。
茶饮相伴:餐后一杯绿茶或普洱,有助于解腻促消化。
对于特定健康状况的人群,
粽子的食用也需要
进行个性化的调整与考量。
糖尿病患者:选择无糖或低糖粽子,严格控制分量,注意监测血糖。
肥胖人群:减少肥肉和咸蛋黄的摄入,在食用时也要注意搭配蔬菜等其他食物的摄入,注意均衡饮食。
老年人:选择易消化的馅料,如豆沙或红枣,控制粽子大小,避免食用过硬或过粘的粽子。
儿童:选择小巧精致的迷你粽,也可适量添加一些孩子喜欢的健康食材,如蔓越莓干或南瓜泥,同时注意总量控制。
吃厌了外面买的成品粽子,或是觉得自制的粽子更有温度?亲手制作粽子是个不错的选择,不仅能够确保食材的新鲜与健康,还能根据个人需求进行调整。在自制粽子时,下面2个建议可以作为参考。
原料调整:用糙米、燕麦米替代部分糯米,增加膳食纤维;加入藜麦、紫薯等全谷物,丰富营养。
创新馅料:不妨尝试一下海鲜、菌菇等低脂高蛋白的馅料,减少脂肪摄入,增添新风味。
吃完粽子,
这里有几个简单的小贴士
助你轻松消化。
轻运动:餐后散步或做一些简单的瑜伽,促进肠胃蠕动。
助消化茶:山楂茶、菊花茶都是不错的选择,帮助化解油腻。
细嚼慢咽:无论何时,细嚼慢咽都是良好消化吸收的关键。咀嚼越充分,唾液里的消化酶才能更好地分解食物。
端午假期明天就开始啦,
愿这份指南
伴大家度过一个
美味又健康的端阳佳节~
今日话题
你最喜欢吃
什么口味的粽子?
评论里告诉静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