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代餐糖尿病(糖尿病代餐食品的配方)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营养代餐助力糖尿病防治

记者 陈 颐

营养问题事关健康。“当前,我国居民普遍高盐、高脂饮食,并吃得过于精细、单一。随之而来的,是高血压、糖尿病、脑中风等慢性病逐年高发,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日前举行的“新时代中国营养与健康创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表示,“要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从改善营养做起。”

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雁团队在论坛上宣布,与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合作开展的营养代餐干预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实验正式启动。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这意味着“管住嘴”或将会有全新的科学解释,相应的饮食控制也将会有新的选择方式。

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成人糖尿病患者达4.25亿,其中中国就有1.14亿人,因糖尿病导致的医疗支出已达1100亿美元。

“越早对糖尿病进行干预,收益越大。”陈雁表示,科学节食是目前最有效的改善代谢、延长寿命的方式,已在多种动物上得以验证。陈雁团队已经完成一项在糖尿病小鼠模型上间歇性使用营养代餐节食,以干预糖尿病进程,并恢复胰岛β细胞的实验。实验对比研究表明,对糖尿病整体防治来说,营养代餐干预效果要好于普通饮食节食效果。

陈雁说,这个实验最大的惊喜是:一周仅需2天进行节食和食用代餐棒,其他5天一日三餐可以正常饮食。保持如此规律后,监测实验数据依然很好,且对于2型糖尿病的干预效果要好于1型糖尿病。

代餐食品大流行!专家发出两个重要提醒

随着社会的进步,近年来,不少都市白领都越来越重视身材管理。这让一些营养丰富热量低的代餐食品火爆起来。

在一些网购平台,包括鸡胸肉、燕麦片、魔芋、杂粮、坚果等种类的代餐食品受到不少人追捧;

而在线下超市,为迎合日益庞大的市场,也有专门的柜台销售相关代餐食品。

有专家表示,不少代餐食品不仅营养丰富,食用也有减脂效果。但建议身体健康者从正常的一日三餐中摄取营养,长期食用需寻求营养师指导。

1

代餐麦片月销超30万单

在某电商平台,代餐产品销量非常大。

一款网红多口味水果燕麦片一包不到30元,月销量却超过30万。记者看到,这款代餐麦片里含有紫薯、玉米、红薯、麦片、坚果,以及水果干。网店页面上,宣称这款产品“饱腹感强、口感好、有嚼劲”。

另外,在一家月销近4000单的某“7天代餐”食品店内,包括159袋餐粉、1盒魔芋粥、2和代餐饼干在内的总共7天的代餐食品,售价268元。

29日下午,在盒马鲜生首义路店,有两个货架摆满了代餐食品。有的来自意大利、澳大利亚、芬兰等国外,也有国内的南方黑芝麻等品牌。种类有麦片,饼干、也有营养奶昔固体饮料。

其中一种魔代营养奶昔就有多种口味,且包装宣传不添加蔗糖、含有10种维生素矿物质、18种果蔬。记者观察发现,这种奶昔的配料包括有椰浆原粉、大米片、椰子油等多种微囊粉,以及魔芋精粉、燕麦纤维、果蔬粉、及多种维生素,总共有数十种之多。

而在另一款营养代餐奶昔的说明中,明确产品类型为“特殊膳食-运动营养食品”;适宜人群为“需要控制能量摄入的人群”。这款产品也特别标注“婴幼儿禁止食用,孕妇不宜食用”。

卖场服务人员告诉记者,购买这些食品的大多以年轻人为主。

2

多家巨头进入代餐食品行业

随着代餐食品市场的快速发展,从2019年开始,多个品牌厂商开始推出代餐新品。

当年年中,汤臣倍健的某蛋白纤维饮品在网络平台首发销售,引起了不少人追捧。该产品号称含有8克膳食纤维、11克蛋白质、60毫克维生素C、180毫克钙,可以提供一餐所需的营养物质。

今年4月,雀巢也推出了新的代餐品牌NesQino(诺萃怡刻),而在2019年,雀巢还推出过Build U瓶装冲泡型代餐粉。雀巢目前在中国一共销售3个代餐品牌的产品,分别是雀巢健康科学旗下的OPTIFAST,雀巢中国旗下的NesQino和Build U。

目前,已经有百事、雀巢、喜茶、KEEP等知名食品品牌杀入代餐食品市场。

根据业内的相关数据,2017年中国的代餐市场规模达到了571.1亿元,预计在2020年中国代餐市场将达到1200亿元。

为了规范市场,中国营养学会也在今年发布国内首个《代餐食品》团体标准,规定了代餐食品和部分代餐食品的技术指标,对代餐食品所含的能量、蛋白质、脂肪、以及其他必需成分做了详细规定。同时明确了代餐食品标签标识规定。

3

长期食用应寻求营养师指导

“代餐,最开始是临床给病人专门配制的餐食。”湖北省营养协会常务理事、国家级营养指导员罗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临床上,代餐一般是针对糖尿病、肠胃功能不全等等各个类别的病人特别定制的餐食。不同的病人有不同的代餐标准。

近年来,随着大家对身体健康的重视,逐渐让代餐食品市场化、规模化。

代餐食品也有的新的定义:“为了满足成年人控制体重期间一餐或者两餐的营养需要,代替一餐或两餐,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一种控制能量的食品。”

罗文表示,从营养上来说,某些代餐食品可能比日常的一日三餐摄入的营养都要均衡。但是从吸收的角度来说,并没有吃正餐摄入的营养容易吸收。

有业内人士指出,杂粮、藕粉等谷物的血糖生成指数确实比白饭、面条、馒头要低,所以如果想减肥,可以尝试代餐食品。既能保证能量摄入,又能减脂。

另外,记者从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代餐食品》团体标准发现,该标准要求商品包装应在标签中标示“孕妇、哺乳期妇女、婴幼儿、儿童、病人及老人不适宜食用。”同时,提出使用超过两个月建议寻求营养师的建议。另外,罗文也建议,身体健康者无需长期食用代餐产品。

不挨饿不运动,靠吃就能降体重?代餐食品靠谱吗

来源:法治日报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追求更加健康的饮食生活和身材,社交媒体上充斥着五花八门的代餐减脂类产品。

代餐食品,又名替餐食品,顾名思义就是取代部分或全部正餐的食物。常见的形式有代餐粉、代餐棒、代餐奶昔、代餐饼干等,起初是供病人食用的,后来传到减肥和健身圈,迅速掀起一股热潮。据欧睿国际数据,预计2022年中国轻食代餐市场规模将达到1200亿元。

《法治日报》记者采访了解到,随着代餐食品市场日趋火热,各类新型代餐食品涌现。在营销过程中,代餐食品广告采取各种方式抓住消费者心理,吸引消费者购买。接受采访的专家认为,代餐食品只是一种普通食品,不应明示减肥效果,消费者应该理性购买代餐食品。

代餐食品种类繁多

线上销量十分可观

在电商平台上,代餐食品种类繁多,价格多样,从几元到几百元不等,部分产品销售火热,但也有消费者质疑食品安全问题和宣传真实性。

近日,记者以“代餐”为关键词在几家电商平台上搜索后发现,虽然代餐食品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评价褒贬不一,但是销量仍十分可观。

某平台上一款标注为“舌里全麦面包0脂肪无油无蔗糖黑麦粗粮健身代餐手撕面包片轻食饼干蛋糕吐司欧包零食早餐”的产品,评价超过300万条,其中好评达53万 ,差评仅4800 。好评多是夸赞该产品味道好,达到了减脂效果。而在差评中,则有用户质疑其配料表与商品详情页中的配料表不符,包含很多不健康成分。

另一款名为“鸡胸肉即食健身代餐低脂卡轻食健身餐速食鸡胸脯肉零食品”的产品,有用户评论称,“产品有胀袋,质量问题,客服不解决”。还有其他消费者表示,吃了胃不舒服、拉肚子,售后服务也不好,商品标题玩“文字游戏”,误导消费者等。

中国营养学会2020年12月发布的《2020年中国人群轻食消费行为白皮书》显示,大多数青年人消费过轻食且对轻食有着正确的认识和正向的行为,他们大多出于减肥及其他健康目的消费轻食,职业多为企业普通职员和学生、具有本科学历的在轻食消费人群中占比最多。

理性看待代餐食品

并不适合长期食用

代餐食品作为新生事物,为何如此受青睐呢?

“我曾经试图通过运动减肥,但是坚持不下来,而且见效还慢,于是想着尝试一下代餐食品。”小甄是北京某大学的大四学生,她曾经有过两次购买代餐食品的经历。

第一次是乘地铁时被一位女士加了微信,两人相谈甚欢。在这位女士的介绍下,小甄一次性订购了价值1200元的某品牌奶昔。“那个姐姐说要舍得投资自己,于是我抱着必瘦的心理,用兼职收入买了这些奶昔,但最后并没有效果。”小甄说。

小甄第二次购买代餐食品是使用薄荷健康App记录减肥数据时,偶然看到“21天10斤挑战”的减脂餐广告,一时心动便下了单。该款产品原价1890元,包含21天全餐以及奶昔和蛋白棒,购买后可加入相应社群,每日会有人监督打卡。

“这个代餐,用完优惠券折合下来一天60元,每天点外卖也差不多这个价格,当时我觉得挺合适的。”小甄说,但实际操作下来,她常常感觉吃不饱,在减肥餐之外又忍不住买水果、零食或者其他餐食,而她加入的那个社群,平时活跃度也较低,更像是一个减肥广告群,“以后再也不买这种代餐食品了”。

“现在网上大量与减肥、代餐有关的内容,其实都是微商披着消费者的‘外衣’在推销自己的代餐食品,用户反馈的真实声音很难被听到。”长期致力于减肥的天津市民李女士告诉记者,“我总是会真情实感地读那种很长的减肥逆袭帖,然而看到最后发现,作者都会留下微信号,说欢迎大家联系她购买代餐食品。”

对于有的代餐食品号称不挨饿、不运动,每天吃就能降体重,北京世纪坛医院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说,代餐食品肯定不能当饭吃,因为代餐不可能包含所有的营养物质,长期食用,最大的改变很可能就是皮肤变得粗糙,甚至掉头发。有的代餐食品还可能加入了违禁药物,危害更大。因此,一些关于“代餐食品当饭吃,导致身体健康出现问题”的案例,也时常见诸报端。

亟待完善行业标准

引导公众科学减肥

为迎合消费者减肥需求,很多饮料喜欢以“0糖0脂0卡”“低糖低脂低热量”为广告语,代餐食品同样如此。

据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朱毅介绍,每100毫升饮料中脂肪和糖的含量分别低于或等于0.5克,就可以标注“零脂”和“零糖”,每100毫升饮料的能量低于或等于4大卡即可标注“零卡”。因此,代糖饮料的“零”,实际上不等于一点都没有。

据了解,目前许多代餐食品不使用蔗糖,而是使用三氯蔗糖。朱毅说,三氯蔗糖属于人工代糖,到目前为止,科学界尚未对代糖的健康风险达成共识,但有临床观察发现长期食用三氯蔗糖,对胰岛素敏感度有影响。不鼓励糖尿病患者长期服用人工代糖饮料。

谈及代餐食品在宣传时常常玩的“文字游戏”,重庆市律师协会民事专业委员会主任、重庆中世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吴启均律师说,五花八门的代餐食品,有的“假冒大牌”,有的连热量表等基本信息都没有,质量堪忧。在线上售卖时,商家往往极力宣传神奇的减肥效果,号称可以完全替代食物食用,这种夸大宣传可能会违反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构成虚假广告、虚假宣传。

吴启均建议,完善行业标准并加强市场监管,对代餐食品中各类营养素含量的标准作出明确规定,确保代餐食品有足够的营养成分;进一步加大健康知识的普及力度,引导消费者理性购买代餐食品,科学减肥;加强网络销售平台管理,将代餐食品纳入网络食品监管体系。(记者 韩丹东 实习生 杨蕙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