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长息肉(糖尿病长息肉严重吗)
子宫腔长了息肉,哪些情况需要手术
上一次给大家讲了关于宫颈息肉的问题,有女性朋友问我:“为什么子宫肌瘤可以观察,子宫息肉却要摘除?”
显然,这位女性朋友把宫颈息肉与子宫内膜息肉混淆了,一个长在宫颈,一个长在子宫内膜。
今天,我们就讲讲这个长在子宫内膜的息肉。
什么是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息肉,顾名思义,就是长在子宫内膜上(宫腔内)的息肉,有的只有一个,也有的是多个,大小从几毫米到几厘米不等,由子宫内膜腺体、间质和血管组成,是子宫局部内膜过度生长。
子宫内膜息肉有什么表现?阴道不规则出血可以表现为月经老是不干净,非月经期阴道出血,月经量增多等。
长了息肉,子宫内膜的分泌会增加,就会出现白带增多。
息肉占据宫腔,导致子宫内膜性质发生变化以及导致宫腔面积变小,怀孕后容易流产,如果息肉恰好长在输卵管开口的位置,精子和卵子就不能相遇。
息肉常常与盆腔炎症有关,女性可以伴随有腹痛及腹部下坠等不适。
当然,也有一部分息肉没有症状,只是在体检时行B超检查发现的。息肉的症状与大小、生长部位及数目都有关系。
注意:子宫内膜息肉一般是B超检查发现的,但如果您做B超的时候到了月经中期或者快来月经了,子宫内膜比较厚,容易把增厚的内膜误认为小的息肉,所以,B超检查息肉最好在月经刚干净的时候,如果您经期延长,可以在月经的第4-6天月经量少的时候检查。
什么人容易长息肉?为什么会长息肉,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子宫内膜的慢性炎症以及局部的高雌激素水平可能有关。
以上是子宫内膜息肉的高发因素。
子宫内膜息肉总体恶变率在0-12.9%,其中子宫异常出血是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的主要风险指标。高血压、糖尿病、使用他莫昔芬会增加子宫内膜息肉的恶变风险。
子宫内膜息肉怎么治疗?期待疗法(观察):很小的(10毫米以下),没有症状的。
子宫内膜息肉的自然消退率高达25%,尤其是小的息肉。越小越容易自发消退,特别是对于那些很小的、又无症状的息肉,其实是没有必要进行治疗的。
药物治疗:对子宫内膜息肉的作用有限,所以不推荐。
手术治疗:有症状的,比如不规则阴道出血;有出血的绝经后息肉,要警惕恶变问题;不孕症女性,切除后可以提高自然受孕能力;试管婴儿之前,切除后有助于提高成功率。
首选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是,手术时间为月经干净后3-7天。
研究证明,行盲刮术,子宫内膜息肉的去除率仅为8%,而通过息肉钳的去除率可以提高到45%。当宫腔镜治疗可行时,盲目刮宫不应该作为诊断或治疗性干预措施。
下图为宫腔镜下看到的息肉:
切除以后的宫腔:
术后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曼月乐)可以预防息肉的发生,适用于:
因为乳腺癌需要常年服用他莫昔芬的女性;
切除息肉后短期内没有生育计划的女性。
注意:息肉术后总体的复发率为2.5%~3.7%,如果复发,没有造成阴道出血,没有影响怀孕,可以观察,没有必要反复手术。
总结一下:
子宫内膜长息肉,原因尚不明确,但高血压、糖尿病、慢性炎症以及使用特殊药物是发生的高危因素,也是恶变的风险因素;
小于10毫米的没有症状者可以观察,即使术后复发也没必要重复手术;
对于有症状者,尤其是绝经后出血者,需要手术治疗,首选宫腔镜下手术。
糖尿病患者有胆囊息肉,未达手术标准,中医辨证用药,散结不升糖
大家好,我是中医刘家福!我接诊过的很多患者,都有一身多病的情况,有人在患有肝肾囊肿的同时,还有心血管方面的疾病,也有人是囊肿结石多发,还伴有胆囊炎,这种患者大多都会问我一个问题,应该先治哪个病?如果吃治肝囊肿的药,是不是就不能吃降血压的药了?一起吃会不会有不好的反应?
其实这个问题,大家没必要太过担心,医生对于中药的药性肯定是十分了解的,很多疾病甚至可以用一张方子一起调,同时配合吃西药也是没问题的,比如我之前接诊的一个患者,糖尿病合并胆囊息肉,她有5年的糖尿病病史,一直在吃二甲双胍,血糖无异常,但22年6月到23年3月,一直有胁肋胀痛的感觉,尤其在吃了油腻的食物后,症状更明显,还总是觉得上腹部闷胀,就像有一股气一直排不出来一样,偶尔会感到后背部有疼痛,大便黏腻不成型。
这位患者比较担心,怕自己是并发症,去医院检查才发现各项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但是胆囊底部内壁见大小约0.5厘米*0.6厘米的高回声,确诊胆囊息肉,因为息肉比较小又是单一的,未达手术标准,医院建议她定期观察,这位患者不放心,就想着先找中医调理。
23年3月中旬患者来初诊,她的具体症状刚才和大家说了,然后她的舌苔是比较厚腻的,常感口中黏腻,怎么刷牙也刷不干净,患者的舌象说明她体内的痰湿是比较严重的,而脾虚易生痰,患者大便黏腻不成型,也说明了体内存在脾虚的情况;另一方面,患者胁肋胀痛,说明肝郁气滞形成了血瘀,从而导致了“不通则痛”,而肝胆互为表里,如果肝郁,疏泄功能就会失常,胆就容易瘀滞,最终痰湿和血瘀互结于胆,就形成了息肉。
针对这位患者的症状,在治疗时,我采用了活血化瘀,疏肝健脾,打通肝胆淤堵的方法,先用红花、丹参、川芎、三七来活血化瘀调经,疏通被瘀堵的经络,同时配伍泽泻、半夏来化痰除湿,这几味药可以防止痰瘀互结导致息肉长大变多;用党参、白术来健脾补中益气,在改善大便黏腻的同时,防止痰湿再生;用柴胡和香附来疏肝解郁,避免血瘀的生成;最后再用一味贝母来软坚散结,让息肉自己变小。
整方合用,能恢复脾运和肝脏的疏泄功能,打通肝胆瘀堵,标本兼治,而且用药也都比较安全,散结的同时不会升糖,我叮嘱患者回家按方服药,同时二甲双胍也继续按时服用,患者在用药一段时间后,各症状都有好转,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息肉自己就不见了,而且服用中药期间,患者的血糖也是平稳的,并不见异常。
好了,今天就先分享到这,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
肠内为什么容易长“息肉”?肠内有息肉,身体会有哪些症状吗?
王老师今年46岁,平时身体一直不错,每年的单位体检都是定期检查,除了血脂稍微偏高,身体的其余各项指标都是正常的。
今年过完春节后的3月份,单位又开始组织体检了,与以往的体检项目不同,单位增加了一项“大礼包”,今年的体检项目中增加了一项“肠镜”检查。
本来这是一件好事,但是王老师却是犯了难了,不想做这项检查,他有些害怕,因为身边的亲戚告诉他,“做肠镜太难受了,而且是有女护士在旁边从肛门进管子,又难受又尴尬,你身体挺好的,受这个罪干嘛?”
王老师让亲戚一说,心里有些紧张,有些犹豫,他不明白像自己这样的情况需不需要做这个“肠镜”检查。他想咨询一下专业的医生,如果是没有太大必要就不做了,省得心里又别扭又受罪。
他来到了消化科的门诊,医生首先告诉他哪些人群需要做肠镜检查,有肠道肿瘤高危因素的人是需要做肠镜的,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年龄超过45岁了,即便没有症状也应该做肠镜,很多病人在做肠镜以后发现了癌前病变。
第二是家族里有肠道肿瘤,或者是其他部位肿瘤的病人。
第三是切除过肠道的病人。
第四是有肠道的慢性疾病。
医生又向王老师介绍了肠镜的的优点,通过“肠镜”能够非常直观地看到体内肠粘膜的细微变化,而且还可以及时发现肠息肉,小的肠息肉可以在肠镜下即刻清除掉,肠息肉属于肠内的一种病变,长期存在可能发展成为肠癌。
肠镜检查是最直观查看肠道病变的,是腹部的CT 、超声检查不可代替的。
医生接着对王老师说“你刚才说自己偶尔有腹胀症状,而且大便有时候不成型,这些症状更是需要及时地做个肠镜检查,排除有没有肠息肉,或者是其他肠道疾病。”
听了医生的一番讲解,王老师了解到“肠镜”检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表示回去准备一下按时去肠镜体检。
肠息肉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疾病?肠道里为什么会长息肉呢?身体没有任何症状,也会有肠息肉吗?
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它是指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息肉不是肉,而是一类异常生长的组织,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的病变,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
当检查发现肠息肉后,医生一般根据内镜下情况,尽早进行息肉的清除手术治疗,然后把切下来的息肉组织送去病理检查,明确肠息肉的病理性质。
肠息肉的病理分型一般分为两种:腺瘤性(肿瘤性)息肉与非腺瘤样(非肿瘤性)息肉。其中非腺瘤样息肉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是最常见的非肿瘤性息肉,常常多发,而且直径多小于5mm。
炎性息肉:是由炎症反应刺激肠上皮引起的,可继发于任何一种炎症反应或感染性疾病,这是一种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
腺瘤性息肉多与遗传因素有关,被认为是肠癌的癌前病变。成年人发现肠息肉大多为腺瘤,腺瘤样息肉恶变的几率,与息肉体积大小、组织学类型和不典型增生的程度相关。特别是腺瘤直径大于2cm者,约有半数癌变。
因为肠息肉的发展有引起癌变的可能,所以现在人们对于肠息肉的常规检查就开始重视,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肠镜检查。
二、肠道为什么容易长息肉?1、机械刺激
肠道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食物的消化和营养吸收主要在小肠完成,之后的食物残渣会进入大肠,在这里有用的物资再次吸收,完成食物残渣的浓缩过程,最终形成粪便,最后通过直肠经肛门排除体外。
大便中的粗渣、异物,以及其他因素可造成肠黏膜损伤,长期刺激肠黏膜上皮,最终使处于平衡状态的肠黏膜受到破坏,形成肠息肉。而长期便秘患者产生的肠内毒素,或经常使用刺激性泻药刺激肠壁也会发生息肉。
2、炎性刺激
很多人有慢性肠道炎症,直肠黏膜的长期慢性炎症,可以引起肠黏膜上的息肉状肉芽肿。比如慢性结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氏病等。
因为直肠长期炎症,溃疡面的中央还存有水肿充血的黏膜区,周围溃疡愈合后形成瘢痕,逐渐收缩,使残留的黏膜突起,表面呈息肉状;或溃疡而肉芽组织增生凸起,而后邻近黏膜生长,将其覆盖形成息肉,这种病理变化多见于炎性息肉。
3、饮食原因
不良的饮食习惯,如果长期吃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就会产生较多的蛋白残渣,而蛋白残渣经过细菌氧化后,就可能会产生毒素,毒素会刺激肠粘膜,从而导致肠息肉的发生。
经常食用膳食纤维减少的食物,也会造成肠蠕动减慢,使毒素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延长,容易得肠息肉。
另外如果长期大量饮酒、吸烟,会损害人体的免疫功能,容易使基因突变,肠息肉的发生率就会大大提高。
4、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
肠息肉的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突变基因可以由父母遗传给后代子女,如果父母等长辈亲戚患有肠息肉,子女也容易得肠息肉,几率高于普通人很多。
特别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这是一种显性遗传病,长辈有这种疾病,子女100%患病,而且不及时治疗的话,这种息肉也有癌变的可能。
而且当基因发生突变时,相关的抑癌基因出现缺失或者是发生突变,对肿瘤的抑制作用可能消失,这样也容易导致肠息肉的发生。
5、其他疾病原因
有一些慢性疾病的人群,比如免疫功能低下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胃、十二指肠溃疡、癌症放疗患者及肥胖人群等,也容易导致肠息肉的发生。
据国外的一项研究报告称,2型糖尿病女性与非糖尿病女性比较,其发生结、直肠腺瘤的风险增加80%,而糖尿病加肥胖的女性,更是可以使结、直肠腺瘤和更晚期阶段发现的腺瘤的风险增加一倍以上。
三、肠道有息肉,身体会出现什么症状?很多情况下,肠息肉不会引起人体的任何不适症状,特别是息肉很小的时候,没有任何感觉,只有在肠镜检查的时候才能发现。而且有些微小的息肉,因为太小了,很可能在肠镜检查的时候不仔细也会给遗漏了。
肠息肉早期由于体积小,对肠道影响小,多数患者起病隐匿,基本不会有特殊的自觉症状。
少数人可有排便习惯改变、排便次数增多、黏液便、血便等不适,偶有腹痛、腹胀。
1、便血,往往是息肉过大,导致息肉顶端的充血、水肿、糜烂,这时候可以引起便血,往往是鲜血便,多为间歇性,但很少引起贫血,直径如果小于1cm的息肉很少出血。
2、黏液便,较大的息肉可以排出黏液,称为黏液便。
3、腹痛,同样是较大的息肉引起反复的肠套叠,可以引起腹痛等部分肠梗阻症状。
现在没有百分之百的办法预防肠息肉不发作或者是再复发,但是可以通过饮食调理、完善检查、改变排便习惯等方法预防肠息肉,减少复发率,或者延长肠息肉复发的时间。
1、饮食调理:饮食不规律、喜欢进食辛辣、刺激、高脂、油腻食物的人群,容易得肠息肉,所以建议大家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尽量清淡饮食、多吃苹果、芹菜、菠菜等水果蔬菜,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品,平时一定要多喝水,起到润滑肠道的作用。
2、完善检查:肠息肉是有一定遗传倾向的,如果家族中有人患有息肉,或者是有肠道肿瘤的病人,建议尽早完善肠镜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而且建议45岁以上的人群1-2年做一次肠镜。
3、改变排便习惯:要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做到上厕所时不看手机、不看报纸、缩短排便时间,最好是能做到定时定点排便,避免大便干燥排便用力。
另外建议有肠息肉的患者,尽早在肠镜下进行局部切除手术治疗。如果病情没有得到控制或者更加严重时,需要及时就医治疗,千万不要拖延。
五、很多人对于肠镜检查很恐惧,肠镜检查真的很痛苦吗?肠镜检查方式有两种:普通肠镜检查有一定痛苦,即有腹痛、腹胀的表现。而采用无痛肠镜检查方式,患者无明显的疼痛感觉。
肠镜检查方式是将肠镜设备伸入到直肠、结肠中,检查过程中需间断注入气体到肠腔内以便于观察。因肠腔迂曲,在进镜过程中会有旋转镜身以及勾拉肠道的操作动作,会因牵拉肠管及肠系膜,从而出现腹痛、腹胀的表现。
所以说,在做普通肠镜检时,一部分人会有明显腹部疼痛,尤其是有腹部手术史及较消瘦患者,肠管迂曲更加明显,检查过程中疼痛可能会更加严重。
对于疼痛耐受力差的患者可以选择无痛肠镜,无痛肠镜是指在麻醉状态下做肠镜检查,患者在睡眠状态下完成,一般无明显疼痛表现。
患者在肠镜检查前3天应吃无渣或少渣半流质食物,对于怀疑肠道息肉并准备电切除术者,应禁食牛奶及乳制品。
另外患者需要在检查前需清洁灌肠,直到排出物为清水为止,并且在检查前3日应停止服用铁剂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