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单羟糖尿病(单糖属于多羟基醛酮)

中国循环杂志 0
文章目录:

欧洲内分泌杂志研究:大剂量维生素D可延缓糖尿病前期进展

根据发表在《欧洲内分泌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对于糖尿病高危人群或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补充大剂量维生素D 6个月可显著增加外周胰岛素敏感性和β细胞功能。

这项单中心、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将96名糖尿病高危患者或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前期占35.8%;新诊断糖尿病占20.0%)随机分为每天服用维生素D35000IU或安慰剂6个月。

两组患者的基线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为(51.1±14.2)nmol/L。6个月时,补充维生素D组受试者达25(OH)D达到(127.6±26.3)nmol/L,而安慰剂组为(51.8±16.5)nmol/L。

尽管研究开始时只有46%的受试者确定维生素D水平较低,但补充维生素D6个月显著改善了受试者肌肉组织中胰岛素敏感性和β细胞功能。

来源:Lemieux P, Weisnagel JS, Caron AZ, et al. Effects of 6-month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on insulin sensitivity and secretion: a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Eur J Endocrinol. 2019 Jul 1.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长按图片,显示识别二维码,或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购买流程:

“阜外说心脏”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品牌活动推荐名单

“阜外说心脏”,采用网络直播的方式,向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科学、规范、靠谱的心血管疾病自我管理知识。经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推荐,卫健委宣传司评选,“阜外说心脏” 系列节目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品牌活动推荐名单。

每天一个微视频,助您心血管健康。

关于非法网站冒用我刊名义进行征稿的特别提醒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国循环杂志》投稿,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联系电话:010-68331974

http://chinacirculation.org/WX/home/zxdy

适量补充维生素D降低“糖友”痴呆风险

(见习记者荆淮侨)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刘刚团队基于维生素D与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死亡风险的前期研究成果,发现维生素D缺乏作为可改变的风险因素,或许可应用到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患者的心脑血管并发症及痴呆的预防策略中。该系列研究成果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相关研究近日在线发表于《科学公共图书馆—医学》。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维生素D除了调节人体中钙、磷元素的代谢,还与血糖控制、心脑血管事件、认知功能的发生显著相关。然而,机体维生素D水平是否会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的痴呆发生风险,目前尚不清楚。

在此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共纳入了13486名60岁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61.7%的患者为维生素D缺乏。在平均随访8.5年后,通过对多种混杂因素(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用药、血糖控制状态、遗传因素等)进行控制和分层分析发现,体内较高浓度的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全因痴呆、阿尔茨海默病及血管性痴呆发生风险的下降显著相关。与维生素D严重缺乏(血清25—羟维生素D<25 nmol/L)的糖尿病患者相比,血清25—羟维生素D≥50 nmol/L的糖尿病患者全因痴呆发生风险下降59%,阿尔茨海默病发生风险下降50%,血管性痴呆风险下降59%。

剂量—反应分析提示,血清25—羟维生素D对痴呆的保护作用在50nmol/L达到阈值。此外,研究还发现,相比于非糖尿病患者,维生素D与痴呆的保护关联关系在糖尿病患者中更强。因此,为了降低痴呆的发生风险,2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维生素D缺乏的患者,可以适量补充维生素D。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国际公认的6条预防糖尿病措施,第5条得到权威认证,越早知道越好

只有找到糖尿病预防措施,才能积极控制或消除与并发症有关的危险因素。接下来给大家带来权威科普糖尿病的预防方法。

1·理想地控制高血糖

消除或减轻慢性高血糖毒性作用:可利用糖尿病教育、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治疗及血糖监测等多种手段尽可能使血糖接近正常(空腹血糖6.0moL/L,餐后2h血糖8.0mol/L),这是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基础。

在糖尿病的长期治疗中,不仅要良好地控制血糖,同时还应尽量避免血糖的明显波动,血糖的明显波动不仅有低血糖带来的危害,且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不良影响。

2.合理使用降血压药物

理想控制血压:高血压常与糖尿病合并存在,并加速糖尿病多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理想控制血压可明显减少或延缓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目前临床常用的有6大类一线降血压药物,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药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等。

后两种对糖脂代谢无不良影响,可作为首选药物。尤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受到广泛重视,其在有效降血压的同时,对糖尿病多种慢性并发症可提供相对更加有效的防治作用。对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应争取使血压控制在130/80mng左右,甚至更低,有蛋白尿者血压应控制在125/75mmg以下。

3·纠正代谢紊乱:

糖尿病常合并脂质代谢异常(如高甘油三酯血症、高LDL-胆固醇血症及HDL-胆固醇降低和氧化LDL及糖化LD水平增加等),会促进大小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临床应根据不同的高脂血症类型采取不同的药物。

目前国内外临床上常用的降血脂药物有5大类:胆汁酸隔离剂、烟酸类、纤维酸衍生物和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等]和饮食治疗,促进血脂控制正常。来自国外的多中心协作研究报告:HG-CoA还原酶抑制剂可显著

降低糖尿病患者血胆固醇与甘油三酯,升高HDL,明显降低冠心病和死亡的发生率,同时明显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排泄和肾功能的下降速度,减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渗出,延缓其进展,减小其视力的降低和丧失的危险。

4.改善胰岛素抵抗

降低高胰岛素血症:糖尿病患者常因存在胰岛素抵抗及不适当的治疗而致高胰岛素血症,持久的高胰岛素血症可刺激动脉壁平滑肌及内皮细胞增生,增加肝脏ⅥLDL产生,促进动脉壁脂质沉着,损害机体内源性纤溶系统如刺激内皮细胞产生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1-1),促进血栓形成长期高胰岛素血症还通过多种机制升高血压及导致体重增加等。

上述作用均可加速糖尿病大小血管硬化的发生和进程。因此,在治疗糖尿病的同时,采取适当措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或避免高胰岛素血症,有助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防治。

5·.改善血液流变学:

糖尿病患者常由于内皮细胞受损、血小板功能亢进、红细胞黏附性增强及变形能力降低、凝血功能増强及纤溶系统功能降低导致血液呈现高黏、高聚及高凝状态,促进糖尿病大小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6.补充抗氧化剂:

糖尿病患者一方面由于体内自由基产生增加,另一方面机体自由基清除系统功能减弱,致自由基在体内堆积,亦一定程度上促进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因此可适当补充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维生素E、B胡萝卜素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等,以减轻体内增加的自由基对组织的损伤。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