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空l(糖尿病空腹血糖诊断标准)
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1亿!只要不吃糖就不会得?这些误区你要了解→
截至2017年,我国的糖尿病患者数量已经超过了1亿,而“糖前”也就是糖尿病前期人群保守估计有5亿。“糖前”是介于糖尿病和正常血糖之间的一种状态,被认为是糖尿病的必经阶段。“糖前”可以说是一个警钟,如果继续放纵将会加速2型糖尿病的到来,但是重视生活方式的调整则可以远离糖尿病。
那么糖尿病前期的诊断标准是什么?只要不吃糖就不会得糖尿病吗?糖尿病前期又该采取哪些方式预防和治疗呢?
糖尿病前期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一般来讲,诊断一个人是否患有糖尿病,需要测量两个血糖值,即空腹血糖值>6.1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值>7.8mmol/L,这里两个数值高于普通健康人群,但是又没有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这种情况就被称为“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患者如果不做好预防工作,随时都有可能转为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主要有三个,分别是空腹血糖浓度≥7.0 mmol/L,餐后血糖浓度≥11.1 mmol/L,糖耐量试验口服75g葡萄糖后2小时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11.1 mmol/L。这三项标准中,只要有一项达到标准,并在随后的一天再选择上述三项中的任一项重复检查也达到标准,即可确诊为糖尿病。
糖尿病前期的危害大吗?
首先“糖前”非常容易发展成为真正的糖尿病,其次容易合并其他疾病,如脂代谢紊乱等。它不仅损害全身的微血管,引起视网膜、神经等部位的病变,而且会伤害全身的大血管,特别是心血管系统。
“糖前”在职场高发的原因是什么?
现在,“糖前”高发主要跟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关,如肥胖、熬夜、经常吃夜宵、爱吃甜食、缺乏运动、爱生气等。
高血糖有哪些症状?
主要有总觉得饿、时常口渴、多尿、体重下降、体力下降、耐力减退、餐前低血糖、异常排汗、视物模糊、皮肤瘙痒、手脚麻木、四肢疼痛、肌肉痉挛、皮肤反复感染、伤口久不愈合等。
只要不吃糖就不会得糖尿病吗?
血糖与我们吃的“糖”不是一个概念。我们所吃的食物,大部分最终都会转变为血糖来供能。也就是说血糖的来源,并不只是我们平常吃的白砂糖、红糖之类的糖,任何食物都可以转变为血糖。
不甜的水果含糖量低?
不要以口感来检测含糖量。1、低糖水果:西瓜、草莓、桃子、樱桃、柠檬、橙子、菠萝、葡萄;2、中糖水果:火龙果、柚子、荔枝、芒果、苹果;3、高糖水果:桂圆、石榴、香蕉、哈密瓜、红果。
运动可以降血糖?
有氧运动对身体好,肌肉锻炼可以降低血糖。把肌肉锻炼到“酸”的时候,肌糖原用没了,血糖就会快速补充到肌糖原里来,血糖值就降下来了。
“糖前”患者需要吃药吗?
不需要,但更该关注的是通过日常生活中“饮食 运动”的自我调整,预防“糖前”发展为糖尿病。
“糖前”患者的饮食注意事项是什么?
1、控制摄入总量。2、控制不知不觉的糖分。3、避免“空热量”的食物。
今天22:00,央视财经《职场健康课》邀请北京301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母义明和营养科主任刘英华,为您一起解答糖尿病前期的治疗与预防。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你关心的空腹血糖问题都在这了,建议糖友收藏
<点击右上角关注“糖医生控糖团队”头条号,与13万糖友一起学习靠谱的糖尿病知识>
在我们的头条号历史文章里关于"空腹血糖"的话题已有多篇文章讨论,不过这几天还是有很多糖友在咨询此类问题,我将糖友困惑进行了整理并解答,如果你有相同疑问建议收藏本篇文章以便随时翻阅。
一、空着肚子测血糖就是"空腹血糖"?在门诊经常碰到不少空着肚子、远道而来的病人到医院查空腹血糖,抽血时往往已是10:00~11:00,这个时间点的血糖值已经不能代表空腹血糖。空腹血糖是指睡了一晚上(至少8小时未进任何食物和饮品,白开水除外、未剧烈运动)后,早餐前采血所测定的血糖值。不管是在家测指尖还是去医院都建议在早晨6-8点之间取血(一般医院早晨7:30就开始抽血了)。如果空腹抽血的时间太晚,所测的血糖值很难真实反映患者的治疗效果,其结果可能偏高或偏低。
关于测量空腹血糖的一些细节和误区可以看这篇避免这5个误区,你测的空腹血糖才准确,80%的糖友做错了!
二、空腹血糖值可真是个好东西空腹血糖意义重大,它可以检测患者在没有饮食、运动等因素干预下的血糖基础状态。如果患者长期服药,那它也可以检测头天晚上所用药物对整个夜间乃至清晨血糖的控制情况。另外,它还可以部分反映患者自身胰岛素的分泌情况。想要深入了解各血糖值的意义可以看这篇文章:肯定没人这样分析空腹和餐后高血糖,看完你就可以挑战医生了
那么如何诊断呢?
正常人的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数值范围是3.9-6.1mmo/L;如果空腹血糖测定为6.1-7mmol/L,说明机体存在空腹血糖受损;如果连续两天测定空腹血糖,结果均≥7mm0l/L,应考虑糖尿病,建议去医院进行糖耐量试验诊断是否为糖尿病。(特别强调一下诊断糖尿病一定要以静脉血糖为准)
(空腹血糖结果分类)
三、如何分析及应对高血糖的原因?空腹血糖高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目前在用降糖药空腹血糖高;二是目前没有用降糖药空腹血糖高,三是跟药没关系,前一晚的饮食与运动有问题;
1、 在用降糖药的情况下空腹血糖高
原因1——黎明现象:白天血糖控制的还不错,前半夜也不太高,大概到了清晨3、4点左右时随着体内升糖激素的苏醒,血糖开始逐渐升高,早上测空腹血糖的时候一看飙得很高了。
这是因为患者晚间药量不够,或者用药时间过早所致。
原因2——苏木杰现象:患者在睡眠过程中出现了低血糖,这种低血糖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也没有什么不适症状,而后机体调动升糖激素来对抗低血糖,出现反跳性高血糖,早上一查空腹又飙高了。
怎么区别这两个现象呢?就是看夜间有没有发生低血糖。患者在常规使用胰岛素后,可在睡前和凌晨三点各测一次血糖,如果发现睡前血糖正常,凌晨3点前后出现低血糖(<3.9mm0l/L),那就是苏木杰现象,如果睡前血糖和凌晨三点血糖都是高的,就是黎明现象。(高黎明,低苏木杰)你可以定个闹钟,提前准备好血糖仪大概3点左右测血糖就行,当然用连续血糖监测最好,比如瞬感。
如果是黎明现象可能需要加大药量或者推迟晚间用药时间,苏木杰现象则需要减少用药,避免睡眠中发生低血糖。药量增减多少以及用药时间、方法因人而异,可以与主治医生交流而定。
2、没用降糖药物情况下单纯空腹血糖高
有个案例:有位患者身高170cm,体重72kg,糖尿病前期。他不想用药说"是药三分毒",想通过饮食与运动降血糖。一年时间她将体重降到62kg,目前糖化5.6,餐后7以下,但就是拿空腹没办法6.1-7,一直降不下来非常焦虑。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来分析这位糖友空腹血糖高的原因以及该怎么解决?
1、 他说自己是糖尿病前期,到底是自测指尖血糖判断出来的?还是去医院确诊的呢?如果糖尿病未被明确诊断,可以先去医院确诊一下,去内分泌科做个OGTT检查并不麻烦。你只有确诊当前糖尿病的阶段才能考虑是否用药。
2、 这位患者又提到自己"通过饮食与运动"降糖,那她目前血糖降不下来的原因会不会和饮食运动有关呢?她是否真正做到了正确科学的饮食呢?这一点也是糖友可以自测自己空腹血糖高的原因。,我们知道前一晚吃的"不对"或者吃的过多也会影响第二天的空腹血糖,。关于吃与动的话题,我们写的太多了,可以翻阅以前的文章。另外睡眠、情绪不好(例如过度紧张)也会影响到空腹血糖。
3、 如果饮食与运动都做得不错,空腹还是降不下来,那建议不要硬扛。这位糖友提到"是药三分毒"干脆不吃药了。其实是一种误解,每一种药物都有各种各样的不良反应、副作用。不过凡是能够上市的药物都是经过严格临床实验的,它会把副作用禁忌症都标出来,医生在用药的时候也会充分考虑病人的整体情况来针对性用药。另外,药的副作用再强能强过血糖高带来的危害吗?该用药还是要用。
看到这么多糖友问空腹血糖,可见大家都非常重视它,并没有因为餐后正常、空腹略差而放松警惕,给你们点个赞。关于空腹血糖欢迎交流!
本文作者:控糖教练 冯方方
糖尿病患者【低血糖】风险更高!【餐前血糖】不要低于这一水平!
现实当中,有不少糖尿病患者一直都在追求把血糖值给降回到完全正常的水平。明明有人的空腹血糖已经在7mmol/L以内、餐后血糖也在10mmol/L以内,但他们仍然想进一步将空腹血糖降至6.1mmol/L以内、餐后血糖降至<8.0mmol/L。
但其实,有时候这样做未必就真的会带来更多好处。相反,还有可能会增加【低血糖】的发生风险!尤其是在午餐或晚餐的餐前,这往往是2型糖尿病患者最容易发生低血糖的时间点。
糖尿病患者 【低血糖】风险更高原创内容,创作不易!希望路过的朋友们帮忙关个注、点个赞!看完这篇文章,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了!谢谢!
一说起糖尿病,绝大多数人都习惯于把关注点给放在【血糖过高】这个问题上。但其实,糖尿病患者同时也属于【低血糖】的高风险人群!
首先,非常权威的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有专门告诉大家:对于没有糖尿病的人群来说,“血糖<2.8mmol/L”可以诊断为【低血糖】;但对于正在接受降糖药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而言,这一标准就发生了明显变化,只要糖尿病患者的血糖“<3.9mmol/L”就算是【低血糖】了!
而之所以会存在这样的差异,一方面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自我调节能力下降有关,另一方面则源自于一部分降糖药会升高低血糖的发生风险。
其次,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低血糖】,可能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症状轻微一些的以饥饿感、心悸、心慌、出冷汗、头晕、手抖等为主要表现;而症状严重的则可能表现为神志改变、认知障碍、抽搐甚至昏迷;最严重的可以引起死亡。
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之所以风险更高,是因为它常常可以表现为“无症状性低血糖”。特别是在老年或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身上比较多见,因为他们的一部分神经反射效应被削弱。这些患者在屡次发生低血糖以后,甚至可以直接出现无先兆的低血糖昏迷。
大量的临床观察发现,午餐和晚餐的【餐前】是2型糖尿病患者最容易出现低血糖的时间点之一。甚至,在一些糖尿病前期人群身上就已经可以观察到这种迹象。
有人说,这太容易理解了!餐前一般是“最容易饿”的时候,肚子里面“没有东西”,那当然容易出现低血糖了。
的确,不论是糖尿病患者还是正常人,餐前由于距离上一餐的时间最长,因此,血糖往往处于两餐之间的较低水平。
不过,在2型糖尿病患者身上还有一个关键因素也会导致餐前容易发生低血糖,这就是“胰岛素分泌的高峰延迟”。
一般来说,我们在用餐以后体内的血糖水平就会快速上升,而与此同时,身体也会及时分泌胰岛素来“处理”这些升高的血糖。
正常情况下,健康人在用餐以后胰岛素的分泌高峰应该位于餐后半小时到1小时之间,随着餐后血糖水平的不断下降,胰岛素的分泌也应该逐渐减少。
然而,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却不是如此!他们在用餐以后胰岛素分泌的高峰会向后延迟,出现于餐后的2小时甚至3小时。这种“胰岛素分泌的高峰延迟”会使得在下一餐的餐前体内存在过多的胰岛素,而这正是促进低血糖发生的关键所在。
所以,2型糖尿病患者特别容易出现【餐前低血糖】,这不光与“肚子空了”有关,更重要的是还受到了体内胰岛素异常分泌的影响。
餐前血糖 不要低于4.4根据前面所提到的,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诊断标准是“<3.9mmol/L”,为了留出至少0.5mmol/L的空间,建议大家在控制血糖的过程当中,最好是确保【餐前血糖】不要低于4.4mmol/L。
也就是说,建议大家在家监测血糖的时候,不仅要关注到【餐前】这个时间点上的血糖;与此同时,一旦发现餐前血糖低于4.4mmol/L,就要拉响低血糖的“警报”。必要的时候应该及时去找医生复诊,来相应调整当前的降糖方案。
说到这里,就有必要再给各位糖友们强调一下,血糖并不是降得越低就越好!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自我调节能力是受损的,因此,非要把血糖给降回到“正常范围”,这往往容易增加低血糖的发生风险。
也正因为如此,权威的医学指导文件才反复强调,大多数的糖尿病患者把血糖控制在以下这些标准即可:
- 空腹血糖:4.4-7.0mmol/L
- 非空腹血糖(餐后):<10.0mmol/L
-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7.0%
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当然了,只有经过医生的评估,低血糖风险较低同时又有需要的患者才建议设定相对更低的降糖目标。
减少低血糖风险 注意这些事项最后,再来说几点可以帮助糖友们降低低血糖风险的注意事项。
第一,建立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度节食。
所谓“规律的饮食习惯”就是保证每一次餐都吃,且尽量保持每天的进食时间一致。这会帮助胰岛细胞建立起一个相对规律的“工作习惯”。
再一个就是低血糖风险较高的糖友,要尽量避免过度节食,谨慎选择以节食为主要手段的减重、控糖方法。
第二,避免饮酒,尤其是在不吃东西的情况下直接饮酒,这会大大增加低血糖的发生风险。
第三,避免在空腹状态下或餐前开展剧烈运动,必要的时候可以在运动前适当补充碳水化合物,以防止运动过程中的低血糖。
第四,警惕降糖药所带来的低血糖风险。
毫无疑问,胰岛素本身是最容易引起低血糖的降糖药,但这更多的是与胰岛素的注射剂量过大以及使用习惯不对有关。
而除了胰岛素以外,磺脲类药物(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美脲等等)以及格列奈类药物(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等“促进自身胰岛素分泌”的药物,也都可以增加低血糖的发生风险。
因此,正在使用上述这些药物的糖友们,假如发现任何时间点的血糖低于4.4mmol/L,都应该及时找医生调整用药方案。
第五,一旦出现低血糖的早期迹象,比如心悸、头晕、出汗等,应该及时补充糖分,可以吃点饼干、馒头或硬糖。而一旦发生严重的低血糖反应,家属必须立刻将患者送医治疗,千万不要在患者意识不清的情况下喂食,这会增加误吸或呼吸道梗阻的风险。
【参考文献】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年4月 第13卷 第4期
2,2型糖尿病基层合理用药指南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1年6月 第20卷 第6期
#图文作者打造计划#
---原创内容,未经同意请勿搬运!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