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杨奕(糖尿病杨奕视频)

黑龙江日报 0
文章目录:

预防老年痴呆,试试这个方法

我国阿尔兹海默症(老年痴呆)在65岁以上人群中的发病率是5%,每增加10岁,发病率就增加5%,也就是说,85岁的人群中,每2-3个就有一个阿尔兹海默症患者。

案 例

小区住着一位中国音协的编辑,突然患了老年痴呆,不但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居然也不认识与他生活了50多年的老伴和儿女,家人和他本人都备受煎熬。据她老伴说,著名交响乐指挥家秋里也患上了老年痴呆,儿女都在国外,很可怜。

人上了四十岁以后,一定要多观察自己的脚,而年轻人也一定要多观察自己爹娘的脚,看看是不是有了痴呆线。如果有的话,就赶紧划拉他们脚上的小脑反射区。最近几年,我遇到的得老年痴呆的人明显比前几年多。

很多中年人到我这儿瞧病,都抱怨说,父母得了老年痴呆,像个傻小孩儿,脾气不小,还经常瞎胡闹,做儿女的简直是哭笑不得,都没办法了。还有的老年人得了老年痴呆,连家都找不着,做儿女的就满大街找爹找妈。而且,我发现这个病有低龄化的趋势。很多人都说,这个病又没有前兆,总是得了以后才弄得家人措手不及。

其实,老年痴呆是可以提前发现的,而且可以通过做足部的反射区来防治。

有一年春节,我去哥哥家拜年,他家亲家母正好也过来了。闲聊的时候,我就给他们瞧瞧病。

我看见他亲家的大脚趾挨着二脚趾的那个地方有一条棱线,我说:“你要注意啊,你有老年痴呆的倾向。”

她非常吃惊,说:“我妈就老年痴呆,我是不是有遗传啊?”

我说:“你小脑有问题”,果然,我刚一摸她大脚趾根部的小脑反射区,她就嚷嚷说太疼了。

大脚趾挨着二脚趾的那个地方有一条棱线,就是老年痴呆线。

其实,她脚上的那条棱线就是痴呆线,严重的会形成一块硬皮,像茧子似的。好多女同志会说我这是穿高跟鞋穿的,男同志说我那个皮鞋有点紧。这些都没关系,如果你发现大脚趾根部有这麽一条茧子了,再摸摸你脚下的小脑反射区,要是疼的话,那就要注意了,这是痴呆症的前兆。

人上了四十岁以后,你一定要多观察自己的脚,而年轻人回家也一定要多看看自己爹娘的脚。年轻人,如果发现爸妈脚上有这个棱了,一定要常回家给他们做一做。

方法很简单,就是在大脚趾根部的小脑脑干反射区,从脚趾缝往外,用我教您的补泻一步法,顺着推,每天100下,坚持两个月。就算从现在开始两个月天天做,也比父母痴呆了以后你找不着他强。

老年人自己也可以每天晚上泡完脚后搬起脚做它100来下。不出两个来月,这个棱就消失了,这时,你的小脑就激活了。

在这里,我想跟所有的子女们说,孝敬父母一定要从观察父母的脚开始。现在每个星期花点时间摸摸父母的脚,不要等到你有一天满大街都找不到他的时候再后悔到处找。按揉小脑脑干反射区就能防治老年痴呆(杨奕《手到病自除》)

杨奕(台湾自然疗法世界总会医学顾问)现场演示

还有另一个方法就是踮脚

目前,中国心脑血管、中风等疾病患者已经超过2.7亿人。那些长期不锻炼,久坐如屁屁粘在座椅上的懒鬼们,脑血管就不会晶莹剔透,畅通无阻了。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最好的方法就是提早预防。

谁都怕中风,今天就推荐一个最简单的防中风痴呆、降餐后血糖的的动作——踮脚。

除了锻炼小腿肌肉,让下肢血管流动外,大脑能够控制远端的脚和腿肚子,说明神经没 坏,脑子没呆,刺激远端的肌肉运动还会刺激大脑,反馈调节大脑功能,减缓脑血管堵塞,预防中风。

怎么踮脚呢?

糖尿病人剧烈运动有时会增高血糖,那是与时俱进的运动性血糖升高,有的人运动后低血糖出事情,这是运动后迟发型低血糖。

缓慢降低血糖的方法其实就是踮踮脚,别小看踮脚,这可是全身重量的负荷练习,人有多重,踮脚时腿部肌肉就使了多大劲儿。

我们训练组中的85岁老人们练了两年后,腿脚挺利索,血糖血脂有所改善,不再相信药物能够救命,相信只有体能维持得好,人才能长寿,动作超简单,但需要持之以恒。(当然有其他综合训练,但在家中仅仅练习踮脚)

83岁以上老人也可扶着沙发和座椅站立踮脚,打好这个基础才能做别的锻炼。

可以简单练点踮脚和勾脚吧。(练习中呼吸时,踮起脚吸气,脚后跟下降过程中慢慢呼气,逐渐慢些最好。)每天练30个一组,全天分段练20组。坚持练习就能减少跌到、增强老人步行信心。

一定要教会老人踮脚和勾脚,不光练习走路的肌肉,还能锻炼大脑防止痴呆,餐后练还能慢慢悄悄地降低血糖……

踮脚是最远端的肌肉控制和肌力训练,最简单最靠谱。中老年朋友们,为了减慢大脑衰老,请试着动动吧。

抢新冠药、说服父辈:老人阳了之后,年轻人的焦虑冬季

2023年1月15日,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牛角村,中医院医师在给老人送药。(视觉中国/图)

82岁的爷爷因感染新冠进ICU后,杨奕常常在夜里无法入睡。伴随着紧张、焦虑,她在各个平台键入搜索关键词“老人”“新冠”“白肺怎么办”,浏览各种案例,私信生物学博士询问特效药,翻遍一位医学博主发布的科普信息,查看国外重症的临床数据,甚至靠机器翻译辅助阅读晦涩的英语论文。

“每天晚上都翻到两点多”,杨奕似乎需要一直输入信息才能获得安全感。2023年1月12日,爷爷感染约20天后,杨奕终于等到爷爷可以出院的消息。

此轮新冠感染潮中,许多年轻人都心忧家中阳了的老人,但因距离无法直接照护;和中年父母一辈存在的观念差异,则会在医疗决策上引发冲突。他们往往是一个家庭中信息来源最丰富的人,为了家人,他们在网络社群里自救互助,但也彼此传递焦虑。

老人总是说“没事”

杨奕的爷爷和奶奶住在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平常身体硬朗。杨奕猜想,乡村比城市闭塞,新冠感染潮应该没那么快波及他们。2022年12月20日得知爷爷身体不适的时候,家人还在推测,老人应该是在家养鸡养鹅,干活出汗,脱衣服染了风寒,“没想到是感染了”。

电话传递的信息总是滞后很多,杨奕第二天才知道老人昨晚发烧,白天已退烧。

第三天,杨奕得知爷爷去镇上“吊水”了。她觉察出这是个敏感的信号,说明爷爷已经很不舒服,于是催促妈妈赶紧将爷爷接回县城看看。

爷爷的病程进展很快。12月23日,医生告知爷爷肺部CT呈毛玻璃状;25日,家人将爷爷转院至县城条件更好的医院,吸氧状态下血氧仅维持在91、92左右。当天晚上,医生告知家属,爷爷只有两三天时间。“一家人都懵了,(我的)眼泪直接就往下掉。”杨奕没有想到,变化来得这么突然。

在广西桂林,余秋禾88岁的姥姥上医院前,精神状态尚佳,照顾她的护工没有发现异常。姥姥处于阿尔茨海默症的中期,经常晚上不睡觉,大吵大闹。2022年12月24日,姥姥的保姆坚持要辞职回家。

由于父母已感染,余秋禾特意从广州赶回,带着布洛芬、抗原到姥姥家。那天姥姥没有发烧,仅有些咳嗽,但抗原为阳。次日,老人意识模糊,大小便失禁,紧急送入重症观察室。

在湖南桃源,石磊72岁的爷爷奶奶也在2022年12月下旬先后感染。他是老人带大的,对爷爷奶奶格外上心,奈何人在杭州,只能远程打电话关注。往常给老人打电话的频率是一周一次,如今提高到每天一回。

可电话那头,老人只哑着嗓子说“没事,吃过药了”“没什么精神,好点了”。只有姑妈能套出些实话:他们发烧了两天,后续身体疲惫,近两天才稍有好转。

“好点了”是老人们的口头禅,大多数时候,他们不愿劳烦孙辈。一位陕西安康的老太太感染后瞒着孙女,八天后才淡淡地说“我应该也是感染了”。孙女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老人动过三四次大手术,患癌,有子宫肌瘤,感染十余天以后还会低烧。

令年轻人担心的是,老年人症状往往隐匿且不典型,他们自己可能浑然不觉。2022年12月21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曾提醒,警惕高龄老人“沉默性缺氧”现象,有的老年病人送医时为时已晚,是因为他们对缺氧反应迟钝,感觉不到胸闷、呼吸困难等。而子女忙碌、由阿姨照顾的老人,这种“沉默性缺氧”的风险可能更高。

2022年12月31日,浙江义乌,社区医院医生用手指血氧监测仪为一位老年新冠患者诊疗。(人民视觉/图)

“不知道决定对不对

得知爷爷“只有两三天时间”后,杨奕马上在各个微信群求助。当时信息匮乏,邻居姐姐听说有老人服用阿兹夫定,但不知效果如何。杨奕随即大量查阅相关信息,网络问诊华西医生。杨奕将自己查阅和咨询的信息反馈给家人,商议后,他们决定赌一把。

2022年12月25日晚上11点,杨奕从黄牛手中以750元一瓶(原价330/瓶)的价格买了两瓶阿兹夫定,连夜开车赶回老家县城。凌晨两点多,她抵达医院。医生已经下班,病人们都休息了。护士站护士给值班医生打电话,对方让她等早上8点会诊后再决定是否用药。

此时爷爷还睡在走廊的临时病床,等到早上,病情不知道进展成什么样。杨奕决定当即用药。当晚,杨奕在社交媒体上记录:“凌晨四点,呼吸机辅助下,爷爷血氧96。”

后来杨奕得知,爷爷是这家县级医院最早使用阿兹夫定的患者。爷爷服药那天下午,医院可以由医生处方开出阿兹夫定。

危急关头,每个决定都可能影响亲人的生死。杨奕是家里学历最高的,大家信赖她,也相信她的判断。可实际上,许多关于新冠的知识,杨奕也是现学的,她感到压力重重。

余秋禾的姥姥发现感染以后,奶奶也在同一天感染入院。奶奶88岁,肺癌患者,还在服用抗癌靶向药控制。把两位老人送入医院后,余秋禾坐在医院门外,下定决心寻找新冠病毒治疗药物Paxlovid。她在京东平台上不断刷新信息,逐一到朋友转发的渠道上咨询,都没有了。12月26日早晨,余秋禾联系上一位香港代购,对方能帮忙找到Paxlovid的印度仿制药“绿盒”,现货2800元一盒。

取药、用药都布满障碍。取药原定由余秋禾堂哥到珠海拱北口岸拿到药物,搭高铁送回广西桂林,可就在等药期间,堂哥发现自己突然发烧。送药的任务临时交接给余秋禾在广州的丈夫。其间各种计划安排格外费神,母亲担心刚刚阳康的女儿女婿过于劳累,又担心一人在珠海发着烧的侄子,加上对这款仿制药的药效有担忧,和父女二人爆发争吵。家里愁云密布。

用药更是有些茫然无助。当地医院的主治医生没见过这些抗病毒药物,也没接受过这些抗病毒药物的使用培训,对于她提出的是否可以服用阿兹夫定,或者奶奶服用仿制药后需不需要停掉抗癌药物等问题,医生都没有好的建议,“你们能弄到就吃”“医院愿意配合”。

仿制药到手后,余秋禾和堂哥花了一个上午,看医学文献、肺癌靶向药说明、社交媒体的病情分享,判断到底要不要停掉肺癌的靶向药。堂哥曾学过生物医药学课程,能阅读国外的医学文献,可缺乏临床数据的情况下,他也如同瞎子摸象。最终他们决定先停抗癌靶向药5天,等新冠转阴后再吃。

杨奕也注意到这段时间医院的繁忙紧张。值班的医生自己挂着输液看诊,他们没能注意到杨奕爷爷的血氧异常,“一到晚上就掉到88、89(吸氧状态下),呼吸频率越来越快”。杨奕喊来医生护士看过后,已经是情况危急,需要马上送入ICU。

杨奕在社交媒体得知重症用药托珠单抗和巴瑞替尼,前去咨询医生,内科医生说“没听过这个药”,ICU的医生说“你可以去找,但是很难”。后来医生明确建议她找托珠单抗,因为该药在北京协和医院12月发布的诊疗参考方案中确认有效。

在这之后,杨奕一直在找药,印度仿制药、免疫球蛋白、托珠单抗,每一件都是“求爷爷告奶奶”。最难的时候,她在500人的小区业主群里发红包:“大家能不能帮我找一下这个药?”杨奕形容这是着急的时候,脑子短路的做法。最后她依靠微博线索,在华西医院对面的药房买到另一款重症药物巴瑞替尼。

用过巴瑞替尼后,爷爷的CT片子显示“病灶基本控制住了”,他的状态稳定,意识清醒。但杨奕并不肯定,中间是哪些药物真正起了作用。她内心始终充满矛盾,她坚决支持把老人送进ICU,可又担心是徒劳的,让老人插管难受。“晚上真的睡不着,你不知道你做的决定是不是对的。”

观念的冲突

杨奕将自己的求医经历发至小红书分享,不少网友前来“接好运”。在社交媒体上,有着大量年轻人分享的老人感染后的救治经验帖,标题大多直接——“83岁重症白肺,7天ICU转普通病房”“82岁外公重症转轻,度过危险全过程”。

周静的爷爷患脑梗、糖尿病等基础病,感染前期症状并不强烈。到了第5天,周静不放心,催着家人送医。CT结果显示,爷爷双肺感染。

周静心有余悸,在社交媒体发布经验帖,没想到引来一堆评论。许多年轻人留言称难以说动老人上医院检查,有人和家人大吵一架才带老人去拍CT。还有人听闻家里老人阳了,看着爸妈不大放在心上,自己开车400公里回家照顾老人。

“总的来说是年轻人更操心,更关注。”25岁的周静说,起初自己催促父母带爷爷查CT,也只是求个安心,不想留下遗憾。实际上,她也顶着一定压力,担心父母一辈指责自己“瞎操心”。

这种压力在家族微信群里弥漫。爷爷有4个子女,家族群人多,每次周静往家族群里发“沉默性缺氧”之类的科普文章,都没有人回复,但她还是一次次往群里转。有一回,二姨回应她:“哎呀你不要那么紧张,专家说了这是个感冒,没那么可怕。”

周静分析,长辈接收的信息主要来自电视节目或者听周边的人说,信息比较滞后。她的经验是,转发穿着“白大褂”的医生拍的视频,多讲讲身边人的故事,长辈们对此会更信任。堂妹在医院外科工作,对靠谱的医学常识接收得很快,两人时常打配合,周静在线上催,堂妹在线下打边鼓。

32岁的卡戎与周静一样,与家人在观念上有所冲突。2022年12月31日,刚得知89岁的奶奶在养老院发烧,状态不佳时,卡戎立即坐高铁从上海赶回嘉兴,用最短时间为老人找到一家外资医院床位。

治疗过程中,卡戎曾找到价格8000元至10000元的Paxlovid,但不敢向家人提出使用。他认为家人不理解药效,加上渠道来自黄牛或代购,“不能提,肯定被骂”。

2023年1月8日前后,他终于找到一款靠谱渠道的Paxlovid,价格3500元。Paxlovid的最佳使用时间是患者症状出现5天以内,这时已经超时,但他还是提出试试。结果,小叔叔反应强烈,他怀疑是医院骗钱的手段,连带着要求将老人转到另一家公立医院。

冲突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卡戎将冲突的原因归结为信息不对等和观念差异。他认真研究过药物的临床数据和使用原理,认为这时还是可以尝试。但他没有耐心跟长辈解释。同时,在一个大家族里,孙辈的话语权有限。他最终将这盒来之不易的药物转赠给朋友。

仓促的离别

2023年1月3日,余秋禾的奶奶状态好转,可以出院休养。这算新年的一个好消息,但在此之前,余秋禾刚刚经历了一场与姥姥的临终告别。

因仿制药与抗阿尔茨海默症药物并服存有严重的不良反应,余秋禾的姥姥最后没有服用仿制药。在入院的第二天,姥姥吸氧后逐步恢复意识,自己把氧气管、输液管拔下,坚持要回家。现场所有医生护士、护工都无法让她安静下来。

当时的入院检查显示,姥姥已出现心衰、肺部感染、脑梗,根据她的病情,也许已是最后时刻。余秋禾的母亲只好带着姥姥回家了。

2022年12月30日上午,母亲叫来亲戚朋友,最后看了看姥姥。特殊时期,丧仪从简,当天下午,姥姥的遗体送往40公里外的兴安县火化。

母亲说,姥姥生前怕去世时没人在身边,可这么难的时候,她的愿望还是实现了。

许多老人未能捱过这个奥密克戎肆虐的寒冬。2023年1月14日,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介绍,由于冬季本身是老年人呼吸系统疾病高发和心脑血管疾病加重季节,近期与新冠病毒感染相叠加,因此老年人的病亡人数比较多。2022年12月8日至2023年1月12日,全国医疗机构累计发生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59938例。这些死亡病例平均年龄80.3岁,65岁及以上约占90.1%,其中80岁及以上约占56.5%。死亡病例中90%以上合并有基础疾病。

离别有时来得仓促,年轻人涌向社交媒体,写下告别的话,彼此安慰。一位四川女孩写道,外公身体底子很好,挺了二十多天离世。她想起外公坐在床边看电视,她剥了一个无花果喂给外公,还有外公吃过新鲜的蛋黄酥,拍拍身上的饼屑,“这一切当时觉得稀疏平常的点滴,现在看来都弥足珍贵”。

(文中杨奕、余秋禾、石磊、周静、卡戎为化名)

南方周末记者 刘怡仙 南方周末实习生 刘一霖 郑佳妮

养生奶奶的招术很草根很省钱!为家人保存起来吧

自然疗法

不等有病先防病,治未病找到手上、足部的对应反射区就可以,没有副作用。

来自天津、年届70岁的养生奶奶杨奕做客浙江人文大讲堂,向杭州市民传递她的治病哲学――自然疗法。

杨奶奶本人就是自然疗法疗效的最好说明,没有一点老年斑,精力充沛得能在5天赶4个城市做演讲。

近年来,草根养生法风靡大江南北,各种民间祛病的方法也层出不穷。

杨奕自己总结的自然疗法,与现在流行的中医、穴位疗法还不太一样,讲究的是激发人体的自愈能力,她说自己的这套方法绝对是最最草根的。

1988年开始杨奕潜心钻研反射区疗法,先后研习了河洛推拿术和象数疗法,并与反射疗法相结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养身保健法,

她说话就像邻居奶奶拉家常,很平易近人,但奶奶也说了,真的有病,还得上医院,她治的是未病!

的确很草根少花钱,教几招管用的“自疗法”

我想告诉大家一些非常草根,非常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大家不舒服的时候,把我写的书拿出来翻一下对照,让大家了解自己的病症。

★失眠的治疗

失眠者往往无奈,因为他就是睡不着,而且越睡不着,越想前思后。

还有一种是睡着了一会儿就醒,醒了就睡不着。

再一种是睡着了做梦,像连续剧似的,一直梦到天亮。

这都是睡眠质量不好。

通过反射疗法可以治疗,第一你要经常按摩大脚趾,在脚趾正中的地方用一个尖锐的东西点刺,这是脑垂体的反射区,点击这一反射区,它就懂得什么是日夜了。

另外,脚后跟正中也是失眠效应点,睡不着时可以从后往前推,推36下。

推之前先用温水泡脚,效果更好。

但切记万万不可往后推,如果您嗜睡,就往后推,如果您睡不着则要往前推。

小脚趾脚根这个地方叫安眠线,您可以从外向里推,也可以从里向外推,也推36下,切不可来回不停地做,就像老鼠拉风箱,把力给平衡掉了。

★扁平疣的治疗

拿七个生鸡蛋泡在醋里七天,这时候连壳都软了,捞出来放在碗里蒸熟吃,把七个都吃了,可以一次吃也可以分几次吃完。

过15天如果扁平疣没有掉,再用新醋继续泡七个来吃。一般三次后,扁平疣就下去了。

有一位病人告诉我,用这个方法不但把疣子除去了,再到医院一检查,原先的肝囊肿也没有了。这是我目前知道的唯一一例醋蛋消囊肿的。

★心慌、气闷的治疗

左手搁到心脏这个高度,右手的大拇指按在掌鼓的位置,右手另两个手指在底下托住左手,大拇指用力按九下。

★高血压的治疗

男同志先做左手,女同志先做右手,掌心朝下,用另一只手的两个手指,沿着中指两侧从指头一直轻推到指根。一只手做81次,男的是左、右、左,女的是右、左、右。

★糖尿病的治疗

用柿子叶泡水喝。柿子有健脾开胃的作用,用它的叶子来泡水喝,又止渴又润喉。糖尿病的症状就是“三多一少”,柿子叶的作用恰好对了它的症。

当然,最好是用干的柿子叶,像泡茶那样泡着喝。

如果是新鲜的柿子叶,就得在锅里放点油炒一下。把柿子叶的涩味炒掉,代茶饮,也能较好地控制餐后血糖。

有糖尿病的人可以坚持每天当茶一样喝,没有糖尿病的人就不要经常喝了,这种凉性的东西,喝多了不太好。

★痛风的治疗

痛风很难治,我有个简单的方法,去药房买50克车前草,洗干净后煮水喝,剩下的泡脚。如果痛得很厉害了,再买点车前子,加点醋贴在痛的地方12小时,贴个三、五回,这个病就好了。

多留意掌纹,敏锐发现疾病信号

★大脚趾外侧如果有一条棱线,就是老年痴呆线,有这条线在,说明您小脑萎缩了,很可怕。一定要及时检查。

★从一个人的坐姿也能看出很多问题。比如女同志,如果您坐在那儿或者是站在那儿,爱把脚侧立着地,很不恭喜您,您子宫里至少有息肉;男同志则是前列腺有问题,哪边腿翘就是哪侧的器官出问题。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嘴唇有一个浅浅的疙瘩,而且唇线非常清楚,那么就是有肌瘤,如果边上还有一个白疙瘩,比小米还小,就是子宫癌的信号。

★还有人血压高、血脂高,他坐在那儿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把手心朝上翻过来,这样的人大约一周到十天就会发生中风或者是脑溢血,这时候一定要提前到医院输液。

★女同志的脚后跟也是一个看身体健康与否的标记,如果脚后跟比较大,这个人子宫内膜移位,来例假血量会很多,在脚侧过来一个地方是膀胱的反射区,膀胱与肾互为表里,如果有一个软软的泡状的突起,说明这个人肾虚。

★在我们观察自己手的时候,您可以看看您的大拇指下面这一节当中有一个折痕,如果您左手有,说明您从父母那儿遗传的基因,您血压不是高就是低,血压不正常,如果现在血压很好,你就要预防。

再看您的脚,我们大脚趾有条条横纹是正常的,如果您仅有一条横纹说明您贫血,您横纹越深贫血就越重,在这两道之间这块肉比较蓬松,比较鼓起来,就说明您血压高。

★左手手掌部如果有很多青筋,身体不舒服的时候青筋怒放,都绷起来,这就说明您的心血管有问题。

垫按摩鞋垫,翘二郎腿,细节影响健康

我还想告诉大家一些生活中的误区,这些细节,会影响我们的健康。

一个误区是我们穿的按摩鞋的鞋垫,有很多疙瘩,真的有刺激作用吗?要知道,凡是刺激只能是短暂的,如果你老刺激它,就会失去作用。

最后脚底都起了大厚皮,以后想要再刺激就很困难了。所以按摩鞋垫、走鹅卵石等,一定要适可而止,不用走那么多。

还有一个误区是洗澡以后,大家都会擦头擦脸擦腿,但到脚脖子那儿就不擦了。

拖鞋是湿的,脚心也是湿的,一部分水份沿着脚心就上走了,过了腿,过了踝关节,过了膝关节,直接侵袭你的腰椎。

所以,洗澡要用两双鞋,如果您觉得脚心凉,还要套一双袜子。

还有一个坏习惯――翘二郎腿。

翘二郎腿有什么坏处呢?长期这样翘着,一条腿由于长期压迫,供血不足,容易造成痉挛。

拍手刮脚喝还阳水,这三招最简便

有三个非常好的自我保健的方法,可以祛除很多疾病。

一是拍手,掌面全部贴合,每天拍一千下,吃饭一小时之后,一边走一边拍。

年老先老腿,腿就沉重,所以切忌坐着拍手,你就把身体里新陈代谢的产物都拍到腿上,通过走路,把毒气排出去,所以要一边散步一边拍。

如果拍手很痛,恰恰说明你不健康,健康了就不痛了。

拍手的时候,有的人掌声很脆,说明你身上寒气比较大,有的人拍起来声音很厚重,说明你身上不健康的因素很多。

在没拍以前把手两面照一张相,两周后再照一次相,你会发现有的地方裂口,有的地方出血,是因为你把里面的病拍到浅表来了。

二是关于脚的,我用了五个字,刮抓揉转捶。

“刮”,刮脚面,开胸顺气,尤其是女孩子,这块地方能刺激乳房,久而久之,可以使小叶增生得到梳理;

“抓”,每天抓脚心36下;

“揉”,揉5个脚趾,也是36次;

“转”,用手从脚内侧转到外侧面,转36圈;

“捶”,用手握拳捶打脚心。

三是要养成清晨空腹喝“还阳水”的习惯。

把滚水倒入保温杯中,盖上盖子,晾一宿,这个水就是还阳水了。

盖上盖子后,热水中的水蒸气跑不出来,升到盖子上冷却之后变成水又掉了下来。

反反复复以后,水分子的结构就会有所改变,而且这个水的味道也变了。

不信您可以试试,把沸水同时倒入两个杯子中,一个加盖,另一个不加盖。

第二天清晨再喝,两杯水的味道就有很大差异。加盖的这杯水,古人就称它为还阳水。

经常喝“还阳水”,能很好改善三高症状。

﹋﹊﹋﹊﹋﹊﹋﹊﹋﹊﹋﹊﹋﹊﹋﹊﹋﹊

给大家推荐个瘦身训练基地,瘦脸,瘦肚子.全身那个部位都有详细教程!按照内容坚持一周!保证见效!

瘦身微信公众号:ssxt230(←长按可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