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三防(糖尿病的三级防护)

糖尿病之友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秋季做到三防一保,才能少得病,身体棒

“九月里 ,秋风凉,谷进仓,郎中忙”。这首民谣意思是说秋天气温下降,庄稼收获归仓,但是病人很多,郎中(医生)很忙。

秋天天高气爽,变化无常,气候干燥,冷热交替,变化莫测,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是病人的多事之秋。糖尿病患者绝大多数属于阴虚阳亢体质,身体素质差,抵抗能力低,遇到“风吹草动”容易惹祸上身,在多事之秋更应该注意保养。

糖尿病患者如何度过变化无常的秋天呢?根据我45年的抗糖实践,认识到必须做到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根据气候的变化进行调养,方法是:做到三防一保。

即:早秋防燥,晚秋防寒,深秋防愁,重点保肺。

1.早秋防燥

阴虚内热是糖尿病发生与发展的主要病因和病机。“燥”是秋天的主气。“燥”而生火,“燥”易伤阴。

早秋时节秋高气爽,天气炎热,且冷热交替,变化多端。糖尿病患者往往出现五心烦热,咽干舌燥,眼睑炎、口腔炎、支气管炎、肺炎等病症。我根据早秋的气候特点,就地取材,进行饮食治疗。

经常交替服用一些滋阴润燥的食品,如梨、白人参、百合、银耳、荸荠、西洋参、沙参、山药、鳅鱼、黄鳝、绿叶蔬菜等。

每天饮水3000毫升以上。

同时,不吃高丽参、桂皮、八角、胡椒、狗肉等,少吃葱、姜、蒜等调料,防止身体产生内热,“火上浇油”。

2.晚秋防寒

古话云:“一场秋雨一场凉”。晚秋昼夜温差大,正午热,早晚凉爽。我打破“春捂秋冻”的古训,只“春捂”,不“秋冻”。

根据每天气候的变化勤换衣服。即:中午穿汗衫、短裤,早、晚穿长衣长裤,甚至套上棉背心,以防止风寒侵袭,引起伤风感冒,加重糖尿病病情。

同时,早晚坚持运动锻炼,服用蛋类、鱼类、瘦肉、牛奶粉、驼奶粉、羊初乳等营养品,增强身体抗寒能力,为入冬打下御寒的基础。

3.深秋防愁

深秋时节树叶纷纷坠落,万物凋零,大自然呈现一派萧条景象,一些糖尿病患者尤其老年糖尿病患者触景生情,产生悲观情绪,对治疗糖尿病失去信心和勇气,有的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我对待深秋的办法是: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广交朋友。

学习百岁老人赵朴初的《宽心谣》:满足现实,随遇而安,心怀坦荡,不斤斤计较。

同时,培养自已的爱好,栽花种草,练习书画,结合自已45年的抗糖实践编书写稿,奉献给社会,为“健康中国”提供正能量。

4.注重养肺

中医认为“秋天最易伤肺”。我国著名医学家张景岳说“秋季宜养肺”。秋天我把润燥养肺作为重点。主要采取三条措施:

1)加强运动锻炼。我通过散步、做操、练气功、打太极拳等锻炼,加快呼吸节奏,增加肺活量,加速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2)戒烟限酒。我不抽烟,很少饮酒,为滋阴润肺保驾护航。

3)饮食调理。在秋天我经常摄取滋阴润肺的食品和药品。如:芝麻、莲藕、荸荠、山药、百合、西洋参等,滋阴补肺效果很好。

我通过采取以上这些措施,战胜了“秋老虎”和45年的糖尿病,三十多年前发生的肺结核(已穿孔)现在已经安然无恙,我今年已77岁了,体检身体各项指标都还正常,现在还在像青年人一样工作、学习、生活着。

希望我的经验对读者朋友有帮助。

作者:邓焕新

怀化市糖尿病康复协会荣誉会长

中国糖龄王

中国医师协会《华夏医魂》丛书特邀编委

糖尿病患者夏季防“五病”

夏日,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防御能力弱,抗病能力差,容易加重病情,或诱发多种并发症,更容易被其他疾病突袭,最常见的“五病”要防。

一防中暑

糖友对内外环境温度变化反应迟钝,虽然处在高温的环境中,热量已经积蓄在体内,但自觉感受不到而致糖友比一般人更容易中暑。因此,当糖友们出现大量出汗后突然无汗、发热、头昏眼花、心慌、胸闷乏力的时候,可能是中暑的先兆,应及时到阴凉处,并涂抹风油精或口服十滴水等。室内空调应控制在26℃以上,室内外温差不可超过7℃。

二防腹泻

夏季饭菜容易变质,若糖友人进食变质食物后更容易引发急性胃肠炎,导致呕吐、腹泻等。因此糖友腹泻时,首先要密切观察血糖变化,可每3小时测一次。如果有条件,每隔数小时测一次尿酮体。其次,不能停用平时的降糖药或胰岛素,必要时还需调整剂量。同时需要多喝水,既有助于稀释血糖浓度,又有利于排出酮体。如果血糖偏低,可饮用果汁、牛奶,但不要喝含咖啡因的饮料。

三防皮肤感染

夏天皮肤裸露多,脚部容易被碰伤、刮伤,或被蚊虫咬后感染。多见于糖尿病疖肿、痈、蜂窝织炎等细菌性感染;亦可诱发白色念珠菌感染、手足癣、甲癣等真菌性感染。糖友外出尽量不要穿露脚趾的凉鞋,防止发生损伤;每天晚上温水洗脚并仔细检查足部,防止发生感染。一旦出现感染应及时就医,以防不测。

四防热中风

高温下,人体通过排汗调节体温,汗出得太多,血液黏稠度就会增加,输送到大脑的血液受阻变缓;糖友如果活动量稍大,易出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脑血管也会承受不了负荷,从而诱发热中风,即缺血性脑卒中。如果发现头晕、头痛、半边肢体发麻、全身疲乏无力等,可能是“热中风”前兆,要及时送医抢救。

五防高渗性昏迷

夏季体内水分散发快,糖尿病多尿是由于血糖高之故,口渴是体内缺水的表现,如果此时患者仍控制饮水量,很容易造成脱水,可加重糖尿病的病情,甚而可导致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因此,高温天气下糖友一定要注意补充水分,不渴时也要常补水,每天饮水量可控制在2200毫升~2700毫升,宜少量多次饮水,并且以白开水或淡茶水为宜,忌喝含糖高的饮料,慎喝碳酸饮料。

文/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急诊科教授 罗学宏

原创声明: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自助获取转载授权。

糖尿病患者安然度秋做好三防

即使是在夏天最长的广东,到了现在这时节也知道已入深秋。这时候的天气骤然由闷热转为凉爽,往往使得一些慢性病患者猝不及防。这样的天气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尤其不是件好事,因为随之改变的饮食常会使血糖不那么好控制了,更易加重病情。那么,糖尿病患者如何安然度过这个“多事之秋”呢?

糖人秋季血糖易波动

一场秋雨一场凉,秋天不少人食欲增大、摄入糖分变多,血流速度减慢,血管容易出现内壁增厚腔隙变窄等病变。所以,秋天是糖尿病人容易复发和加重的时节。临床统计显示,糖尿病患者在秋冬季节住院的比例是春夏季的2―3倍。

内分泌科医生解释,秋天早晚温差大,糖尿病患者易发生呼吸道和肠道感染等症状,引起血糖升高,尤其是老年患者甚至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天气逐渐转凉后,人们的饭量会增大,摄入的热量也随之增加,很容易引起餐后血糖升高。寒冷会刺激交感神经使体内的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多,也可造成血糖的升高和波动。所以,秋冬季要特别注意监测餐后血糖。其次,秋天的寒意会刺激交感神经,体内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加,使血糖升高。

糖人安然度秋做好三方面防范

“秋老虎”来袭,糖友往往心浮气躁、情绪不稳、睡眠不佳,容易造成血糖波动、升高。这样的情况则很容易引发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患者若想安然度秋,最好做好如下三方面防范工作:

一、糖尿病心理防范

秋季天气干燥,早晚温差大,糖尿病患者的情绪不易稳定、睡眠不佳、焦虑,容易造成血糖波动,不易控制,对糖尿病治疗不利。所以糖尿病患者秋季要做好心理防范,要注意保持心理平衡,静心,安神,规律饮食用药,保持身体健康状态。

二、糖尿病并发症防范

由于在秋季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易波动,也易引起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所以糖尿病患者秋季要经常做检测、检查,避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对于特殊情况的病人更适宜住院治疗。

三、糖尿病饮食防范

秋季饮食也是影响糖尿病治疗的重要元素,因此秋季做好糖尿病饮食防范对糖尿病治疗也尤为重要。糖尿病饮食防范要注意饭后不要立即吃水果,否则易形成胀气,发生便秘,容易使血糖升高。饭后不要立即喝茶,饭后不要马上洗澡,否则会使胃肠道的消化功能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