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心损伤(糖尿病并心脏损害)
吉大一院专家告诉你:为何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心肾受伤?
“大清早起来晨练,在跳操的时候,猛一回头就感觉胸痛、眩晕,眼前一黑就栽倒在地上了。”躺在医院病床上的老蔡,万万没料到自己这次心脏病发作,竟与患糖尿病10多年相关。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王桂侠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数十种糖尿病并发症中,心脑血管疾病是最为凶险的合并症。一般来说,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病风险是一般人群的2倍;此外,糖尿病病人的肾脏也更容易‘受伤’。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除了要有效控糖外,要最大程度地避免心血管、肾脏受损,给心血管和肾脏尽可能多的保护。”
“糖友”为何更容易心肾受伤?
糖尿病患者为何更容易患心脑血管疾病呢?王桂侠教授指出,糖尿病患病后会导致人体内糖、脂肪、蛋白质、水及电解质等代谢紊乱,可形成多种并发症。而血液中长期持续性的高血糖、高血脂会对动脉血管造成“侵蚀”,致使血管内皮变得不再光滑平整。血液中的血脂、血小板等物质会凝结集聚在内皮受损的部位上,变成了附着在血管壁上的斑块,使动脉血管变硬,并且越来越狭窄,阻碍心脑血液供应,从而引发心脑血管病。
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更容易“受伤”,这还要从肾脏的功能说起。王桂侠教授继续解释到, 微血管丰富的肾脏是糖尿病微血管受损的窗口,同时很多药物都是通过肾脏排泄的。随着病情进展,糖尿病患者的肾功能本身就在逐年递减,再加上很多糖尿病患者是得了好几种慢性病的老年人,长期服用多种药物成了家常便饭,加重了肾脏的负担,这些都会让患者的肾功能走“下坡路”。
“糖尿病的肾损伤往往在无声无息中发生,症状不易察觉。若早期不加以预防与控制,任由肾功能不可逆地减退,到了中晚期发展成糖尿病肾病,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难度也大大提高。”王桂侠教授说。
制定降糖策略,还得从心肾安全出发
“2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和慢性肾脏疾病的患者非常常见。糖尿病患者不要以为血糖控制好了就达到了目的,治疗糖尿病的真正目的是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
王桂侠教授强调,糖尿病治疗药物众多,患者一定要多咨询医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药物,并关注如何预防心血管疾病和肾脏疾病的发生,在注重降糖有效性的同时需兼顾心血管和肾脏的安全,这样的降糖药物才能真正带来更多层面和更为长远的获益。
王桂侠教授表示,DPP-4 抑制剂作为近年来医生关注的新型降糖药物,广泛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利格列汀是拥有心脏和肾脏长期安全性证据的DPP4抑制剂,主要经胆汁和肠道排泄,仅约5%经过肾脏排泄,不增加肾脏负担,即便对那些已经出现肾损伤的糖尿病患者,也可在任何阶段无需调整剂量使用。
定期进行心血管和肾功能检查很重要
糖尿病相关的心脏病在临床表现上比较复杂,患者早期可能无临床症状,或只是出现头晕、失眠、多汗、心悸等症状,很容易被忽视。
为此,王桂侠教授提醒,糖尿病患者要定期进行心血管和肾功能检查,若出现泡沫尿、身体不同部位的水肿、血压升高,可能是肾病早期的信号;出现疲劳、过度活动后出现气促、胸闷等症状时,可能是心血管在“报警”,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艾灵
糖尿病患者出现哪些症状,说明发生了肾脏损害?重点观察两项指标
每十名糖尿病患者大约有二至四人发生糖尿病肾病,而在慢性肾脏病的常见病因中,糖尿病也位列前三,且不少糖尿病患者可能进展为肾功能衰竭,从而需要血液透析治疗。那么,糖尿病患者出现哪些症状,说明发生了糖尿病肾病呢?接下来,医学莘将为您解析。
最近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已高达11.2%,且20%-40%的糖尿病患者可能因微血管损伤而并发糖尿病肾病。但糖尿病肾病是一个缓慢进展的过程,早期通常无症状,但高血糖却可使肾脏处于高灌注、高滤过状态,升高肾小球囊内压从而引起肾小球损害,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能出现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出现蛋白尿,意味着肾小球滤过膜已经受损,人体血浆中的蛋白质更易通过受损的滤过膜进入尿液,同时大量蛋白尿也可加重肾脏损害;出现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意味着肾脏排水、排毒的功能开始减退,若未加干预,可能逐步进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往后只能依靠血液透析才能将人体多余的水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不少糖尿病患者均有这样的疑问:出现哪些症状,说明已经发生了肾脏损害。糖尿病肾病与糖尿病一样起病隐匿,早期缺乏特异症状因此不易识别,更重要的是不少患者在诊断为糖尿病时已经发生了肾脏损害,但自身却毫无察觉,因此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发现不能依靠相关症状,而是需要完善相关检查定期筛查。与其它并发症不同的是,糖尿病肾病的筛查与诊断较为困难。通过前面的介绍,大家已经知晓糖尿病肾病可表现为尿蛋白增多,但蛋白尿并非糖尿病肾病的特异性表现,其它可损伤肾小球滤过膜的疾病也可出现蛋白尿,且部分糖尿病患者早期可无蛋白尿,但却可出现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即使是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也需要排除是否为糖尿病以外的因素所引起。
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可明确肾脏损害就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呢?有,肾穿刺活检。肾穿刺活检是发现、诊断糖尿病肾病的金标准,但却不推荐糖尿病患者常规进行肾穿刺活检,这是因为该检查是一种有创检查,有创意味着存在一定风险,且这种风险需要肾脏来承担,可能会得不偿失,因此对糖尿病肾病的筛查,我们主要依靠无创检查,包括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和肾小球滤过率,但却需要综合分析。影响尿白蛋白/肌酐比值的因素较多,发热、感染、运动以及女性月经等均可引起该指标升高,因此检查该指标时应排除相关影响因素,若该指标依然≥30mg/g说明尿蛋白尿排泄增多,且不能以某一次的检测结果诊断为白蛋白尿,应在3-6个月的内重复检查,若其中两次检查发现尿白蛋白/肌酐比值≥30mg/g,说明已经出现肾脏损害。
如前所述,部分糖尿病早期尿中可无蛋白,但却可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为主要表现,因此糖尿病患者在筛查肾脏损害时,应同时检查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情况下,成人肾小球滤过率的平均水平为125ml/min,不同的个体存在一定差异,但至少不会低于90ml/min,否则说明存在肾脏损害:当肾小球滤过率位于90-60ml/min之间为轻度下降,位于60-45ml/min之间为轻中度下降,位于30-45ml/min之间为中重度下降,位于30-15ml/min之间为重度下降,低于15ml/min说明已经发生了肾衰竭。肾小球滤过下降不仅预示发生了肾脏损害,还预示着未来发生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均会增加,即使该指标轻度降低,同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还可引起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升高。
结合尿白蛋白/肌酐比值与肾小球滤过率这两项检查,可初步判断糖尿病患者是否发生了肾脏损害,但如前所述,其它疾病也可引起这两项指标异常,因此在某些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即使出现了这两项指标异常,也并不能说明出现了肾脏损害,此时需要综合判断。首先了解有无视网膜病变。视网膜病变与肾脏病变一样,均属于糖尿病的微血管损伤,二者往往相伴相随,可通过眼底检查了解病情,若眼底检查提示存在微血管瘤、小出血点、棉絮状软性渗出等改变,说明已经发生了视网膜病变,那么尿白蛋白/肌酐比值或肾小球滤过率异常由肾脏损害引起的可能性大;反之,若眼底检查没有异常发现,说明当前没有发生视网膜病变,而上述指标的异常还需进一步查找病因。
其次,无论是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升高,还是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均是缓慢进展的过程,糖尿病患者短期内不会出现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迅速升高,也不会出现肾小球滤过率迅速下降,否则应查找其它肾脏损害的病因。此外,糖尿病患者还应常规筛查尿常规,若肾脏损害为糖尿病引起,尿常规中往往表现为尿蛋白阳性,倘若出现血尿、蛋白尿伴血尿、管型尿等活动性尿沉渣异常,也应警惕糖尿病以外的肾脏损害。当然,除外这些情况,糖尿病患者出现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升高或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应考虑肾脏损害可能。即便当前这两项指标检查无异常,糖尿病患者也应每年筛查一次,了解病情变化。最后,补充一点,部分糖尿病患者以泡沫尿判断有无肾脏损害,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出现经久不散、细密的泡沫,说明可能出现了蛋白尿,但仅为主观判断,不能诊断为糖尿病肾病,应及时完善相关检查筛查肾脏损害。
综上,糖尿病可引起肾小球高滤过、高滤过,增加肾小球囊内高压,从而可损伤肾小球,损害肾小球的滤过膜,可引起尿蛋白增多或肾脏排水排毒能力下降,但早期很难通过相关症状判断有无肾脏损害,主要通过尿白蛋白/肌酐比值与肾小球滤过率进行筛查,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年筛查一次,尿白蛋白/肌酐比值≥30mg/g或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说明可能发生了糖尿病肾病,但若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短期内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迅速升高、肾小球滤过率迅速下降,或出现血尿、蛋白尿伴血尿、管型尿等活动性尿沉渣异常,肾脏损害应警惕糖尿病以外的病因。诊断糖尿病肾病的金标准为肾穿刺活检,但该检查为有创检查,不建议糖尿病患者常规筛查肾脏损害。
感谢大家的阅读!
若有不妥,敬请斧正!
欢迎在评论区咨询与交流! 注:本文内容仅作为健康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或意见,不具备医疗指导条件。
一半的糖友死于心血管病 护“心”要做到这三点
在这个充满爱“心”的日子里,也提醒糖友关注自己的“心血管健康”!
一半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
中国是糖尿病大国,糖友人数已经达到1.3亿。糖尿病最可怕的地方,不在其疾病本身,而在于糖尿病所引发的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处于发生心血管并发症的高风险中,亟需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警觉。
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母义明教授表示:
“糖尿病引发的心血管疾病具有症状隐匿或不典型、病变严重、进展快、预后差等特点,容易发生休克、心衰、猝死等严重的心血管事件。”
“72%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心血管疾病已成为2型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约一半的2型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
据统计,过去20年,全世界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都在下降,但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死亡率却在不断增长中。
糖尿病患者更要护“心”
早期的心血管风险管理对糖尿病患者尤其重要。目前糖尿病的治疗上,除了满足降糖需求之外,更加主张对心血管及其他风险因素进行控制。
母义明教授说:“糖尿病患者常合并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单纯血糖控制对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的作用有限。治疗上,不仅要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还要关注降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糖尿病早期需充分评估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有明确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该选择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的糖尿病药物进行治疗,”
除此之外,糖友们还需要对血糖、血脂、血压、尿酸、体重、生活方式等进行综合管理,才能达到既控糖,又护心的关键目标。
预防糖尿病“伤心”做到以下3点
1血压和血脂都要达标
关注血糖的同时,还要关注它的两个“兄弟”,即血压和血脂,高血压和高脂血症也是心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特别是血脂,即便没有冠心病,大于40岁的糖友的“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应有所控制。
2糖尿病前期,注意生活方式改善
对于胰岛功能已受损的糖尿病前期人群,一定要注重健康饮食、运动和戒烟等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不但能延缓糖尿病的发病时间,还可以降低糖尿病高危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风险。
3定期检查,风险早知道
糖友要想知道自己心血管的健康程度,可以定期到医院做一些心脏方面的检查,如颈动脉超声、心脏彩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