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尿滴沥(糖尿病撒尿)

糖尿病新世界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尿多 可能不光是因为血糖高!

尿多是糖尿病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之一,一般情况下血糖得到控制后尿频症状往往可以得到明显缓解。

但有不少患者的血糖控制得不错,但尿频的症状却没有减轻,因为一些尿频的原因,可能并不在血糖。找出病因,对症治疗,才能有效。必要时到医院进行详细检查。

糖尿病患者不论女性男性都可能合并泌尿系统感染。这类患者在尿频的同时往往合并尿急、尿痛、小腹不适及尿液混浊等表现。部分反复感染的患者除上述症状外还可出现单侧腰胀痛、乏力、食欲不振等。尿液常规检查有助于发现泌尿系感染。

一旦确诊,应参考药敏试验的结果,选用足量、敏感抗生素治疗,忌用用停停或滥用,防止造成慢性肾功能损害。

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功能障碍是糖尿病神经病变中的一种,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占糖尿病患者的25%~85%。这类患者的特征是膀胱容量增大,500毫升甚至1000毫升以上也没有感觉;换言之,无法将尿液排干净,余尿增多,膀胱可利用的容积变小,自然就出现尿频现象。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病史较长者,在出现尿频同时伴随排尿不尽,或每次排尿量过多时,应警惕是否合并了DCP。

膀胱残余尿量测定及尿流动力学的检测有助诊断。

建议出现这些症状的患者,不论有无尿意都应每隔2~3小时定时排尿一次,养成定时排尿的良好习惯,排尿时间宜稍长,尽可能排尽膀胱内的尿液。

前列腺增生又称前列腺肥大,是老年男性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尿频是前列腺增生的早期信号,尤其夜尿次数增多更有临床意义。随病情进展还会逐渐出现排尿无力、尿线变细和尿淋漓不尽。前列腺增生较重的患者,还可因尿路梗阻而导致尿潴留。

提醒老年糖尿病患者在尿频的同时出现排尿无力、尿线变细和尿滴沥症状时,应到医院检查有无前列腺增生。

糖尿病患者因抵抗力下降易合并结核,发生在泌尿系统的结核可突出表现为无痛性尿频,该症状出现最早,持续的时间也最长。初期表现为夜尿增多,以后逐渐转变为全天性排尿次数增多,呈进行性加重,用普通抗生素治疗无效。

还有部分2型糖尿病可合并高尿酸血症,尿中过高的尿酸易形成结石损伤尿路,阻塞输尿管并可引起继发性尿路感染和尿频。

尿频是更年期以后妇女的常见症状,有时候是精神与心理所引起,尿频严重到一定程度就会变成“尿急”,患者一有尿意就必须赶紧上厕所,否则来不及的话,尿液就会自动流出,成了尿急与尿失禁。

这种情况下坚持每天进行膀胱训练和盆底肌训练通常可以得到不错的改善。

冬天,有很多老年人夜间尿频尿多,少则三五次,多则十余次。这主要是由于冬季出汗少,加之老年人机体衰老,脏腑功能减弱所致。

精神紧张也可引起神经系统反射紊乱,导致精神性多饮多尿症。如果经常失眠、消化不良,或严重的神经衰弱,常常小便频繁,这种情况多见于中年女性。

精神性因素引起的尿频,一般表现为时多时少,有明显精神,心理作用的“迹象”。精神紧张引起的尿频,对身体健康不会造成严重伤害。

(你找到组织了吗?欢迎加入糖尿病新世界QQ群:480184043、糖医生QQ群:437521859)

糖尿病有糖外症状 知道吗

(哈医大四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闫爽) 糖友症状各式各样,除了“三多一少”外,还有很多不同的表现。

餐前低血糖:在糖尿病的初期,有些患者并没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而是常常表现为餐前饥饿难忍及低血糖。其原因是由于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延迟,与血糖变化不同步,餐后血糖达高峰时,胰岛素分泌却没达峰,到下一餐前血糖回落时,胰岛素分泌反而达到高峰,这样就造成了低血糖(反应性低血糖),引发餐前饥饿感。

排尿困难及尿潴留:高血糖可损害支配膀胱的植物神经,影响膀胱的收缩与排空,患者表现为排尿困难、尿滴沥、尿失禁。患者出现上述情况,首先应考虑前列腺肥大,注意排除是否存在糖尿病引起的“神经原性膀胱”。

反复尿路感染:女性尿道较短,本身就比男性容易发生尿路感染。当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尿糖含量较高,尿道就成了各种病菌(细菌、霉菌等)的最佳滋生地,如果同时合并“神经源性膀胱”,导致尿潴留,将使尿道感染的机会进一步增加。

皮肤瘙痒或长疖子:有些人无缘无故老是感觉皮肤瘙痒,皮肤反复长疖子,这些都可能是糖尿病的信号。因为高血糖可刺激皮肤神经末梢而引起皮肤瘙痒,特别是女性会阴部瘙痒尤为常见。同时,由于局部抵抗力下降,皮肤容易感染生疖。

伤口久不愈合:由于糖尿病患者往往存在外周血管病变,影响伤口周围组织的血供,加之糖尿病人营养丢失严重,从而导致伤口愈合困难。

凡有以上述症状之一者,即使没有“三多一少”症状,也应尽快到医院就诊,化验血糖和尿糖,以免糖尿病被漏诊。

糖友内急不要憋,小心出现神经源性膀胱

近日,一位糖友来信说,从半个月前开始,自己排尿总是不畅,每次量少并且还伴随着尿痛。想问问是什么原因?根据糖友所说的症状来看,这可能是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有句俗话叫作人有三急,其中一急讲的是内急。吃饭睡觉上厕所是人们正常饮食起居里必不可少的环节。任何一方面出现了问题,都会打乱生活节奏。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因为工作,一天没吃饭或者熬了一宿夜,第二天却觉得没啥影响。但是如果长期保持着这样的情况,那么随时间的推移,将会给身体埋下隐患。

长期不吃饭容易患消化道疾病,长期熬夜则会诱发心血管疾病。上厕所同样是这个道理。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就是原本想着上厕所,结果手头上的事情没做完或者上司又给了个紧急的任务,这时候,人们往往会抑制住自己的尿意、便意,想着等事情搞定再去上厕所。

又或是冬天,人们睡得较早,半夜有尿意,却因天气寒冷不肯下床,打算憋到天亮再说。这些情况如果持续时间过长,那么很容易导致便秘、尿潴留等疾病的出现。

上文中,那位糖友得的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DNB)也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大家知道,糖尿病患者容易并发神经病变,而几乎所有可能影响有关储尿和/或排尿神经调节过程的神经病变(包括中枢性、外周性),都有可能影响膀胱和/或尿道功能。当然除了神经病变引起的神经源性膀胱,日常中不良的排尿习惯(憋尿等)也会影响膀胱功能,造成神经源性膀胱。

一项调查显示,40%~80%的糖尿病患者都可能出现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即使是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友仍有25%的发病率。

所以,如果神经源性膀胱不及时处理,那么不仅带来不适,还会容易并发尿路感染,10%~15%的患者可发生尿路结石,同时还可并发肾盂肾炎、肾衰竭、肾积水等。

当糖友出现以下症状时,要考虑自己是否出现了神经源性膀胱。

神经源性膀胱的症状主要以泌尿生殖系统的症状为主。

1.下尿路症状:下尿路症状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储尿期、排尿期和排尿后。储尿期症状包括尿急、尿频、夜尿、尿失禁、遗尿等;排尿期症状包括排尿困难、膀胱排空不全、尿潴留、尿痛等;排尿后症状如尿后滴沥等。

2.膀胱感觉异常:因为导致神经源性膀胱的原因不同,膀胱容量会有较大的差异,通常还可能出现膀胱感觉异常。糖尿病患者如果得了神经源性膀胱,就可能出现膀胱感觉“过于敏感”,即膀胱内尿量很小时就提前出现强烈排尿感,且持续存在。

3. 性功能障碍症状

4. 其他症状:如腰痛、盆底疼痛、血尿、脓尿等。

另外,除了泌尿系统方面的症状外,当出现直肠感觉异常、便秘、大便失禁,或者肢体感觉运动障碍、肢体痉挛等情况,也有可能存在神经源性膀胱。

为了避免神经源性膀胱的出现,糖尿病患者要常进行神经系统检查,还需要进行体格检查,尤其是泌尿及生殖系统检查。平时要关注自身腰腹部症状体征,男性应常规进行肛门直肠指诊,女性要注意是否合并盆腔器官脱垂等。

对于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来说,行为训练是首选的治疗方法。行为训练主要是定时排尿。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排尿,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当然除了行为训练,也可以通过口服药物和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