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月经少(糖尿病月经少吃什么药)

健康报 0
文章目录:

降血糖先得分清体质,来对号入座吧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糖尿病发病率日益提高。患者得了糖尿病以后,具体症状及发生哪些并发症,各有不同,笔者认为与体质有密切关系。

临床观察发现,国人对糖尿病普遍比较易感,糖尿病发生发展存在体质学基础,所以治疗糖尿病须以分清体质为基础。阳明胃热体质、少阴肾虚体质、少阳肝郁体质、厥阴阴虚肝旺体质、太阴脾虚体质之人均可发病,其中尤以阳明胃热和少阴阴虚体质最容易发病。

阳明体质

最常见于

阳明胃热体质者。

这类体质平素身体壮实,体形丰满或肥胖,体力好,精力充沛,食欲旺盛,属于能吃、能睡、能干的那一类人,多见于成功人士,实权派或财富人物。这类人胃热比较盛,工作努力,或过嗜醇酒厚味、高热量饮食,就可以形成胃肠结热、脾胃湿热等,进一步伤阴耗气,即可引发糖尿病。

临床常表现为

口渴引饮,消谷善饥,烦热,大便干结,或大便黏滞不爽,舌质红,苔黄干或黄腻,脉滑数有力,进一步发展容易发生糖尿病便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脑病等。

治疗

当清泄结热或清化湿热,方剂可用大黄黄连泻心汤、葛根芩连汤、白虎加人参汤等方加减。大便不畅者,可以配合腹部按摩。

少阴体质

少阴阴虚体质者。

这类体质平素体质比较弱,一般体形瘦长,体力尚好,精力比较充沛,食欲比较好,思维敏捷,多知识分子,睡眠比较少,或有失眠倾向,多见于瘦人2型糖尿病。因为肾阴虚,阴虚则火旺,或加以经营谋略,用脑过度,内生心火,火热伤阴耗气,则可发生糖尿病。

临床常表现为

头晕眼花,咽干口渴,五心烦热,失眠,健忘,腰膝酸软,尿黄,大便偏干,腰膝酸软,或乏力,舌红,苔薄黄,脉细数,进一步发展容易发生糖尿病性神经衰弱、糖尿病性阳痿、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心脏病等。

治疗

重在滋阴补肾,兼以清热,中药可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麦味地黄丸、生脉散、参芪地黄汤加减。日久阴阳俱虚者,可用金匮肾气丸、加味肾气丸等。

厥阴体质

常见于

厥阴肝旺、阴虚肝旺体质者。

这类体质平素体格壮实,体力好,精力充沛,食欲好,如张飞之类的人物,控制情绪能力很差,性格多暴躁易怒,容易急躁,冲动,做事不计后果。一经不良情绪影响,就内生肝火,或气郁化热,伤阴耗气,或引动肝阳上亢,发生糖尿病、高血压病等。进一步发展容易并发脑血管疾病、眼底出血等。

临床常表现为

头晕面赤,烦热口渴,性急易怒,大便偏干,小便黄,舌红,舌苔黄,脉弦大有力。这类糖尿病患者常合并高血压病,进一步发展可发生糖尿病脑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

治疗

重在平肝清热,可用镇肝息风汤、天麻钩藤饮等。

少阳体质

少阳气郁、郁热体质者。

这类体质平素体质比较弱,体力较差,精力也比较差,食欲一般或比较差,消化功能不太好,有时爱腹胀、拉肚子,平素爱生闷气,女性多见,心眼小,看问题比较悲观敏感,遇事爱钻牛角尖,有抑郁倾向,被称为林黛玉型,可见于少部分糖尿病病患者。加之糖尿病病程缠绵,根治不容易,患者普遍存在悲观情绪,所以得病以后表现为气郁或肝郁脾虚证者很多。

临床常表现为

胸胁胀痛,咽干口燥,烦躁易怒,神疲食少,大便不调,神疲抑郁,妇女月经不调,乳房胀痛,少腹作痛,或小腹坠胀,小便涩痛,舌边有红点,舌苔起沫,脉弦细或兼数,进一步发展常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合并抑郁、糖尿病胃肠病变、月经不调等。

治疗

应当疏肝清热,可用加味逍遥散、小柴胡汤。痰热内郁,心胸烦闷,失眠者,可用黄连温胆汤;肝胃郁热,头晕目赤,大便干者,用大柴胡汤。

太阴体质

太阴脾虚或脾虚湿滞体质者。

这类人平素体格虚弱,或体形虚胖,面色黄,一般体力差,食欲比较差,素体脾气虚,消化吸收功能比较差,大便容易稀,有腹泻倾向,平素相对比较怕冷,容易发生胃肠疾病,被称为刘备型。因为脾气偏虚,正常运化水谷,消化吸收能力比较差,如果再加以饮食失节,醇酒肥甘,就会变生痰湿,或变生湿热、痰火,进一步伤阴耗气,即可发生糖尿病。

临床上表现为

四肢乏力,面色萎黄,脘腹胀满,大便不调,或有呕吐恶心,饮食减少,形体消瘦或虚胖,舌淡红,苔白,脉细缓。这类糖尿病常伴血脂异常,如果失治误治,可导致糖尿病腹泻、糖尿病胃肠病变等。

治疗

应当益气健脾、渗湿调中,可用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丸、四妙丸、连理汤等。

所以,只有分清患者的体质类型,有针对性地选方用药,才有可能使糖尿病者不出现或晚出现并发症,已发生糖尿病并发症者病情不发展,从而使患者免于致死、致盲、致残之苦。

文/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大内科副主任

内分泌重点学科带头人 赵进喜

图/源自网络

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自助获取转载授权。

糖尿病为什么会导致女性月经不调?看完你就明白了!

糖尿病在这几年的发病率是非常的高,很多糖尿病人深受糖尿病的困扰,而且糖尿病的发生也会带来各种并发症,其中有很多女性糖尿病人反映自己在患上糖尿病后却出现月经不调的现象,让她们感觉到特别的奇怪,这是怎么回事?糖尿病人还会导致月经不调吗?其实这主要是跟内分泌有关系。

糖尿病为什么会导致月经不调?

由于糖尿病是一种胰岛功能出现改变的内分泌系统疾病,当内分泌出现异常的时候也会影响到月经,从而导致月经不调等症状出现。有研究发现,糖尿病会延缓性腺的发育,这可能和女性下丘脑和垂体有很大的关系,垂体也象其他组织一样,垂体里面的细胞正常代谢也是利用和依赖胰岛素的,当胰岛素出现问题的时候糖尿病人的垂体糖代谢就会出现障碍,也就会导致垂体蛋白质合成减少,就会导致促进腺素分泌减少和卵巢功能障碍出现,而卵巢是神经内分泌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组织部分,当身体的内分泌出现异常时就会影响到卵巢的分泌功能,也就会导致性激素分泌异常而出现各种月经失调等症状。

而糖尿病是一组胰岛功能改变的内分泌系统疾病,它的出现也就意味着身体的内分泌出现异常,这样就容易让卵巢功能也跟着出现,从而发生月经不调。

另外在妇科研究中,有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人和动物的机体是受内在和外在环境影响的一个整体,内分泌系统中的内分泌腺以及激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会让内分泌形成一个完整的功能系统。在这个机体内任何一种内分泌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月经,从而导致月经不调出现,而糖尿病的出现就意味着患者身体内的某一个内分泌功能出现异常,也就会影响到月经,从而导致月经不调的发生。

温馨提示

女性朋友如果有患上糖尿病在控制血糖期间还要注意修复自己的胰岛,也要提高自己的胰岛功能让自己的内分泌系统跟着恢复正常,只有让自己的内分泌跟着恢复正常,才能够避免月经不调的发生,另外女性糖尿病人还要注意。在控制血糖期间自己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因为情绪会影响到血糖也会影响到月经,只有让自己的情绪稳定,才能够避免血糖和月经出现异常。

糖尿病患者也会低血糖吗?营养科医生:血糖低于这数就跑不了了

低血糖诊断标准

要纸上谈兵说低血糖的诊断标准是很容易的,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血糖≤3.9mmol/L即为低血糖。对于非糖尿病患者,血糖≤2.8mmol/L为低血糖。但问题是在实践中,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常常不能及时检测血糖。有时候血糖≤3.9mmol/L,但没有可察觉症状。还有时候出现典型的低血糖症状,但血糖>3.9mmol/L(多为糖尿病治疗过程中血糖下降过快引起)。

低血糖的症状

低血糖的症状轻重不一,可表现为心悸、焦虑、出汗、饥饿感等,以及神智改变、认知障碍、抽搐和昏迷等。老年患者发生低血糖时常可表现为行为异常或其他非典型症状。

低血糖症状严重程度与血糖水平及血糖的下降速度相关。机体对低血糖的反应性及年龄也会影响症状严重程度。严重低血糖需要被人帮助或急诊住院,大多数低血糖症状在进食糖类之后缓解。

低血糖的危害

很多时候低血糖是一过性的反应(功能性低血糖),不会导致明显或严重的后果。但有些情况下,低血糖可造成脑细胞损害。脑组织的能量代谢全部依靠葡萄糖供能,每克脑组织储存的葡萄糖非常有限,仅够维持5-10分钟脑细胞供能,当低血糖时,葡萄糖进入脑组织减少,极易损害脑组织,如低血糖昏迷6小时以上,则脑细胞受到严重不可逆伤害,可导致痴呆,甚至死亡。

低血糖对心血管系统也有明显损害,低血糖患者出现心律不齐、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脑血管死亡的风险增加。此外,低血糖影响患者驾驶能力,意外伤害增加。

低血糖的病因和类型

低血糖的原因非常复杂,很多时候难以确定。根据低血糖症状出现的时间,大致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餐后低血糖(发生于餐后2~4小时),一种是空腹低血糖(发生于早餐之前多见,少数也见于午饭、晚饭前)。

餐后低血糖以功能性低血糖最为常见。多发生于早餐后2~4小时,主要症状是心悸、心慌、出汗、面色苍白、饥饿、软弱无力、手足震颤、血压偏高等。一般无昏迷或抽搐,偶有昏厥、午餐及晚餐后较少出现。功能性低血糖没有相关的器质性疾病,主要是因为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迷走神经兴奋性过高所致,血糖利用过度,餐后低血糖,胃排空加速,胰岛素分泌过多。诱发因素有饮食不当(主食量突然减少、餐时间延迟、饮酒等)、运动不当(运动量突然增加、空腹洗澡等)、肾动能不全、糖尿病或降糖药物等。

功能性低血糖每次发作约15~20分钟,可自行缓解,发作时血糖可以正常或低至2.8mmol/L。低血糖发作时,应立即停止工作休息,进食10~15克糖(糖水、饮料或富含淀粉的食物)即可缓解症状。如果15分钟后症状仍没有缓解,那就再进食10~15克糖。如果症状仍不缓解,应尽快就医。需要注意的是,低血糖发作时,不要吃很多甜食、糖果或高淀粉食物,避免进一步刺激胰腺分泌胰岛素。

除功能性低血糖之外,引起餐后低血糖的情况还有胃切除术、胃空肠吻合术后,早期糖尿病,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餐后酒精性低血糖,以及原因不明的特发性低血糖症。

空腹低血糖常见的原因为胰岛β细胞瘤,此病多见于40-50岁人群。多见于清晨早餐前,少数见于午饭、晚饭前。诱因包括饥饿、饮酒、劳累、精神刺激、月经、发热等。低血糖发作频率偶发(每年一次)或频发(一日数次)不等。低血糖时间可数分钟到数日。治疗主要是预防低血糖的发作,如夜间加餐等。药物治疗或通过手术治疗。

空腹低血糖的另一个常见原因是存在胰岛素自身抗体或胰岛素受体自身抗体。其特点为严重的空腹或反应性低血糖或高血糖与低血压交替发作。

大量饮酒后不吃食物,储存的肝糖原耗竭,且酒精抑制了糖异生作用,从而造成饮酒后8-12小时低血糖。

糖尿病低血糖

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低血糖,常见诱因如下:

口服降糖药使用不当或过量;胰岛素使用不当或过量;

食物摄入不足,但没有及时减少降糖药量;

合用与降糖药物有协同作用的药物(水杨酸、磺胺类、保泰松、利血平等)

过量运动(时间过长、突然);

情绪不稳或骤变;

过量饮酒,尤其空腹饮酒;

肾功能减退,导致对胰岛素和降糖药清除率降低;

糖尿病妊娠妇女在分娩结束后;

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时,口服15-20克糖(糖水、糖果或富含淀粉的食物),15分钟后复查血糖。如果血糖仍≤3.9mmol/L,再给以15克糖(同上)。血糖在3.9mmol/L以上,但距离下一次就餐时间在1小时以上,给予含淀粉和蛋白质的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