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长期(糖尿病长期吃什么药)
糖尿病人动不动就饿?医生提醒:做到4点,远离饥饿,血糖平稳
有些患了糖尿病的人经常喊饿,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糖尿病人动不动就饿和血糖的控制有关,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饮食方面入手。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些医生的看法,希望糖友朋友们重视起来。医生提醒:做到4点,远离饥饿,血糖平稳。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过程中,由于要限制饮食摄入,不能像得病之前想吃多少就吃多少,总会感到饿,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血糖控制不好会导致饥饿
糖尿病患者都知道,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就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如果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不好,会出现饥饿症状,原因是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液中的葡萄糖无法进入组织细胞供应能量需求,人体缺乏能量供应,大脑就会发出饥饿信号,从而就会产生饥饿感。可是进食并不能改善饥饿感,再次摄食获取的葡萄糖由于胰岛素无法有效发挥作用,饥饿感并不能得到改善。
糖尿病患者要应对高血糖导致的饥饿,需要控制血糖,如通过药物、运动、合理饮食等多种方法来控制血糖,病情得到改善,饥饿感也会随之减轻。
糖尿病患者要限制能量摄入
得了糖尿病,需要限制每日能量摄入,因为能量摄入超标会导致血糖升高,加重病情。一些糖友由于以前吃得过多,现在需要限制能量摄入,从而会感到饥饿,但糖友需要明白,限制饮食是为了将病情控制好,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而且糖友慢慢的能够适应这种饮食改变。但能量限制并不是越低越好,每位糖友要根据自身情况计算出自己每日所需的能量。每个人每日所需总热量是不同的,要根据个人的劳动强度和体型肥胖来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每日每千克标准体重所需热量(千卡/千克)*标准体重(千克)。
采取具体饮食措施
1、选择低能量高容积的食物
糖尿病患者需要限制的是能量摄入,那么可以在总的能量限制下,多选择能量密度低的食物,那么就可以增加可以吃的食物数量,从而缓解饥饿。如能量较低的蔬菜有西红柿、黄瓜、白菜、豆芽等。
2、少食多餐
糖尿病患者通过少食多餐,可以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如减少血糖波动,预防低血糖,减少饥饿感。当糖尿病患者感到饥饿,或者血糖较低的时候,通过适当进食,可以缓解饥饿,并能有效预防低血糖。少食多餐是将正餐匀出一定量作为加餐,这样正餐的能量摄入会减少,便可以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更好地控制餐后血糖。按照膳食平衡原则,一日三餐的能量分配为:早餐占1/5,午餐占2/5,晚餐占2/5;或者早中晚三餐各占1/3。如果要分餐的话,可以每日吃5~6顿,从三餐中分出25~50克主食,放在上午10点、下午3点左右以及睡前作为加餐。
3、粗细粮混吃
粗粮比细粮更抗饿,是因为粗粮富含膳食纤维,高膳食纤维食物具有能量密度低、胃排空慢的特点,容易产生饱腹感。
4、细嚼慢咽
有研究发现,吃饭细嚼慢咽可以帮助改善饥饿感,而且饱腹感出现的时间更长,不容易饥饿。细嚼慢咽会减少一餐中的能量摄入,有利于控制餐后血糖,建议每口饭咀嚼30次。
以上给朋友们讲了糖尿病人动不动就饿的原因,原来是血糖控制不好导致的结果,因此糖友们限制能量摄入是很关键的。而且具体的措施有“少食多餐、选择低能量高容积的食物、粗细糖混吃、细嚼慢咽”,医生提醒那些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只有做到这4点,才会让您远离饥饿,血糖平稳就容易做到了。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熬夜可致糖尿病?14万人研究:多上5年夜班,糖尿病风险增30%
说起糖尿病,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作为最常见的代谢类疾病,导致疾病出现的因素也很多。例如肥胖、吃糖太多、缺乏运动等等,这也是大众所熟知的,很多朋友也的确在通过减肥和减少碳水摄入的方式,来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风险。
但这并不代表糖尿病的因素只有这些。有一项涉及14万人的研究表明,经常上夜班,过着“日夜颠倒”的生活,同样是导致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14万护士参与的前瞻性研究:连上5年夜班,糖尿病风险增加30%
这项研究,被刊登在著名期刊BMJ上,历经24年。通过对14万护士上夜班时的时间经历以及身体健康状态进行对比分析发现:
和不上夜班的护士相比,持续上夜班5年以上的护士,糖尿病风险风险增加10%左右,连上10年以上夜班,糖尿病风险会上涨到50%左右,平均换算下来,每多上5年夜班,护士患有糖尿病的风险就会平均提高30%左右。
上夜班的护士的生活状态,也是很多现代社会人的缩影,因为加班或公司需求的缘故,往往也过着“昼夜颠倒”的生活,无形之中也增加了糖尿病的风险。
说到这,很多朋友也会思考:上夜班和糖尿病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实质性联系?大多数人会认为经常上夜班会导致睡眠不足,也就是熬夜的情况出现,所以,熬夜就是糖尿病的“元凶”之一。
那么,上夜班熬夜多,真的是导致糖尿病的“元凶”?
关于这个问题,哈佛大学人体临床研究中心曾做过实验,将19名身体健康的年轻人,模拟熬夜时产生的行为来判定导致糖尿病的主要原因,包括熬夜看剧,打游戏,吃夜宵等等。
而最终的结果发现,在23点到第二天早上7点吃饭,也就是有吃夜宵习惯的熬夜者,血糖升高的情况更为突出,反倒是存在其他熬夜行为的人群,血糖变化值并不明显。
为了确认这一情况,哈佛研究人员又将白天进食和晚上进食的人分为两组,对比数据发现,夜间进食的确会导致血糖升高!
也就是说,上夜班本身的行为,其实对血糖的影响不大,真正导致上夜班的人血糖升高的原因,其实是夜宵!
为什么吃夜宵会增加糖尿病风险?听医生说
如果有上夜班经历的朋友应该都有所醒悟,自己在下了夜班以后,或多或少都会有吃夜宵的行为。而吃夜宵才是真正导致糖尿病风险增加的“元凶”:
第一、吃夜宵会增加肠胃消化负担
一般情况下,夜晚是肠胃的“休眠期”,相比于白天,肠胃消化系统能力较弱,吸收糖分和脂肪的能力也会比较差。如果养成吃夜宵的习惯,在消化能力弱的时候进食,不仅会导致糖分脂肪蓄积,增加糖尿病风险,也会导致消化不良,腹胀腹痛的情况出现。
第二、会打乱身体内分泌节奏
从小到大,大多数人都是以一日三餐为主的,如果贸然养成吃夜宵的习惯,身体内部的生物钟不匹配,内分泌的节奏也会被打乱,其中就包括胰岛素分泌。在吃夜宵的过程中,胰岛素分泌不足,久而久之也会给糖尿病增加隐患。
第三、β细胞受损,糖耐量下降
胰腺分泌胰岛素代谢糖分时,胰岛β细胞的活性,决定了血糖代谢的效果。根据研究对比显示,吃夜宵会导致血糖代谢变乱,β细胞功能受损,胰腺也会因此受到伤害。吃夜宵的习惯保持时间长了,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身体的糖耐量下降,糖尿病风险就会增加。
综上所述,上夜班之所以会增加糖尿病风险,和熬夜的关系其实不大,吃夜宵才是主要原因,但是,可能不少上夜班的朋友,会觉得不吃夜宵会“顶不住”,在这个时候,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来代替夜宵,减少糖尿病风险。
经常上夜班,有什么方法能“代替”夜宵?
晚餐稍微吃“饱一点”。晚餐适当吃饱一点,这个时候肠胃的消化水平处于高峰阶段,能够有效规避因为吃夜宵所造成的血糖升高问题。
但是,这仅仅是针对夜班人群而言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晚餐之后是睡觉时间,吃太多自然对肠胃负担不利。
适当吃些热量低、饱腹感强的食物。比如麦片,全麦面包等,粗粮的饱腹感强,含糖量低,能够在帮助你撑过漫漫长夜的同时,不会多余摄入额外的血糖,如果在上夜班时想吃夜宵,非常推荐以这些粗粮来代替。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经常上夜班的朋友,在日常饮食的选择上也有所讲究:在日常生活中增加维生素D的摄入,来弥补日常阳光照射的不足。比如动物肝脏,蔬菜等,都是非常不错的维生素D来源。
总而言之,上夜班的确会导致血糖风险增加,但如果找清楚夜宵这一根本原因,糖尿病风险也能有效规避,合理的采取方法去降低影响,才是“夜班人”保护健康的有效方法。当然,上夜班本身就不是什么健康的行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不上就不上最好,毕竟健康才是革命的本钱。
参考资料:
[1] Chellappa SL, Qian J, Vujovic N, et al. Daytime eating prevents internal circadian misalignment and glucose intolerance in night work. Sci Adv. 2021;7(49):eabg9910.
[2]:《5.12护士节——夜班护士如何正确吃夜宵?》,2021-5-12
糖尿病人长期吃药,容易缩短寿命?提醒:别将药物治疗“妖魔化”
江奶奶得糖尿病好几年了,一开始她按时吃药,但后来她发现自己的血糖并没有恢复正常水平,又听说糖尿病人如果长期吃药,反而容易影响寿命,她自己也觉得长期吃药不好,于是她自己就开始不吃药了,认为平时坚持运动,注意调整饮食,或许就是有好处的,也有利于长寿。
糖尿病人长期依靠药物治疗,真的会缩短寿命吗?而不吃药,长期调整饮食,加以运动,可以长寿?下面具体跟大家讲讲,提醒大家要对此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学会正确控制血糖。
糖尿病人长期吃药,并不会影响寿命,反之,或是因小失大
糖尿病的发生,因素不是单一的,对于多数糖友来说,若是在早期阶段,不吃药或许是可以的,但若血糖依旧很高了,仅仅通过改变生活习惯的方式是难以降血糖很好的稳定在正常范围内的,这时候就需要用药。
若是糖友觉得长期吃药反而对身体不好,容易影响寿命,选择不吃,可能给身体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会更大,除了血糖超标,可能还会有下面这几个麻烦:
·糖尿病足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冠心病
...
而本身,糖尿病对身体健康已经带来了影响,若同时还出现了这些问题,试想一下,对于身体健康和寿命的影响就会更大了。
长期用药最后寿命缩短,原因或并非药物本身
若是寿命受到影响,可能不是因为吃药引起的,而是因为没有将血糖控制好。因为有一些糖友,在开始用药之前,血糖水平比较高,且体内的胰岛功能已经比较差了,在这种情况下,本身就容易出现其他问题,跟药物的关系并不大。而如果这种情况下认为是用药的错,不用的话,可能对寿命的影响会更大。
标题中后面几个字的意思,寿命容易受到影响,的确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但如果把原因都归咎在用药上,容易让大家造成误解。特别是对于糖友来说,可能就会产生这样的感觉:血糖高了,就不能吃药,用了寿命就会缩短。
但是,这样的想法就容易把药物“妖魔化”了,可能不仅是血糖问题,对于有高血压等其他问题的人来说,可能也会觉得吃药会影响寿命,于是选择不吃,一刀切。但实际并不是这样,虽然在长期的用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但跟不吃相比,带来的影响是比较小的。
而想要降低出现副作用的几率,对于糖友来说,就要规范使用了,在合适的时间吃、每天按时吃,不能自己随意更换或者调整用量,也不能说血糖降了就不吃,上升了再吃,这些都是错误的做法,对于控制血糖没有好处。
除了用药,好的生活习惯也不能落下
不是说只要乖乖吃药就可以治好了,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不能落下。对于糖友来说,正确用药之外,也要注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这样才是治标也治本,有助于降糖、预防并发症、延长寿命。
关于运动,提醒糖友要注意把握好度,不宜过度,持之以恒更重要。适度锻炼可以帮助控制体重,改善体内的胰岛功能。关于饮食,提醒糖友不要盲目相信苦瓜、芹菜等伪降糖食物,还没有一种食物可以直接治疗糖尿病,适量、食物多样化、合理的烹饪方式或许才是更要注意的。
综上所述,糖尿病长期吃药容易影响寿命的说法,是错误的,两者之间其实不是直接的关系,降糖药不背这个锅,对此,建议糖友要有正确理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