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都糖尿病(夫妻都糖尿病怎么办)
糖尿病不会传染?为什么夫妻双双患上糖尿病?
很多人都知道,糖尿病是一种不会传染的疾病,而在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是夫妻双方一人先查出糖尿病,另一方也会跟着被查出患上糖尿病,这不仅让很多人感觉到奇怪,糖尿病不会传染,为什么夫妻也容易都患上此病。其实夫妻双双容易患上糖尿病,主要是以下两个原因导致。
哪两个原因是导致夫妻同时患上糖尿病的原因?
一、不良的饮食习惯
相信大家都知道糖尿病的发生和患者日常不良的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也正是这因为这个原因让糖尿病在胖子家庭中并不少见,有研究发现多数的糖尿病人都处于肥胖的现象。而在生活中,有些夫妻两人都是比较肥胖而出现的糖尿病几率也是一样高,这是由于夫妻基本的饮食习惯都是相同的,而如果有着不良的饮食习惯就会影响到另一方,如妻子喜欢吃油腻时食物,在烹饪食物的过程就会偏向这一类,这样丈夫也会跟着喜欢吃这些食物,长期如此就会在这种不知不觉的影响下,如果一方查出糖尿病,另一方也容易患上糖尿病。
二、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
比如没有经常运动,运动是可以帮助消耗身体多余的能量,从而维持体重的正常,也能够防止血糖出现波动。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夫妻在吃完饭后就彼此窝在在沙发上看电视,没有经常起身运动,而这样就会让身体内多余的血糖转化为脂肪储存在身体内,而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就会让胰岛细胞的功能负担加重,就容易患上糖尿病。
另外在夫妻间如果一方比较懒,在平时没有怎么起身运动,就会影响到另一方,这样两人在彼此相处的时候就会一起懒,这样夫妻双方患上糖尿病的几率也就会增加。或者是一个人不爱做家务,另外一个人也会跟着不爱做家务,这样就两个人就没有经常做家务的习惯,久而久之也就会让自己的体重上升而患上糖尿病。
温馨提示,虽然糖尿病不是一种会传染的疾病,但它是一种和生活方式以及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的疾病,如果一个家庭或者是夫妻两人间长期保持着不良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当的饮食习惯,这样如果一方查出糖尿病,另一方查出糖尿病的几率也会增加。因此,在平时夫妻两人要互相督促,并且保持好的生活习惯,也要互相激励,这样才能够避免自己患上糖尿病。
夫妻俩每天养生,却双双查出糖尿病,罪魁祸首竟就是这些食物
“没想到老公和我一样都查出糖尿病!”住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内分泌科的病人沙女士十分感慨,她怎么都没想到,夫妻俩糖尿病的罪魁祸首竟是平时吃的养生食物……
夫妻俩养生双双查出糖尿病
50岁的沙女士是余姚人,做得一手好菜。夫妻俩白天上班忙碌,晚上沙女士总要烧上一桌好菜慰劳丈夫,大鱼大肉再加点酒。沙女士的丈夫马先生也很给力,妻子的好菜不能辜负,夫妻俩几乎每次都光盘。
沙女士还特别会做点心。这几年她从朋友圈看到不少“养生食谱”,比如这个季节银耳汤、冰糖雪梨润肺,她就隔三差五炖着吃,五谷杂粮营养好就多吃点,芝麻核桃通便,她就磨成粉泡着每天来一杯。
“好气色是吃出来的。”这三年,沙女士的面色红润了不少,而身上的肉也长了20多斤。丈夫马先生也跟着沙女士“养生”,体重也蹭蹭往上走。
但最近一个月来,沙女士总觉得口干,小便特别多,于是来医院一查,是糖尿病!空腹血糖高达12.8。
“太高了,有口干多饮等症,加上空腹血糖升高,诊断糖尿病成立。”内分泌科主任张广吾说。检查还发现,沙女士小便异常,出现了糖尿病酮症。不过幸亏她求治还算及时,还没到酮症酸中毒的程度。经过有效救治,沙女士血糖控制了下来。
了解到沙女士夫妻俩的饮食习惯,张主任直摇头:“她这个病和饮食很有关系,摄入总量过了头,如果老公也这么吃,建议也查个血糖看看。”马先生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也查了个血糖,最后也被确诊为糖尿病。
记者从医院了解到,像沙女士这样夫妻俩双双得了糖尿病的情况还真不少。“糖尿病和基因有一定关系,但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尤其是家庭的饮食习惯。”张主任解释说,一家人的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往往相似,吃的多、动的少,饮食结构上高热量、高脂食物多,容易引发糖尿病。
现在很多人都注重食疗养生,医生建议食疗养生不是不可以,但要控制总的热量,比如五谷杂粮吃了,米饭就一定要少吃。
家庭是糖尿病控制的主战场
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截至目前全球已有超过4.2亿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控制得好不好,其实‘主战场’是在家庭,不是医院。”张广吾主任介绍说,一方面,对不少糖尿病患者来说,家庭中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减少他们的发病率,延缓发病时间。另一方面,家庭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关键是走出医院后还能与它和平共处。”张主任进一步解释说,回家后怎么吃、怎么动、怎么安排日常生活,都需要家庭成员的参与。
让张广吾印象深刻的,是一位60岁的刘阿姨。她的老伴5年前查出了糖尿病,为了回家后管好老伴的血糖,一开始刘阿姨每星期三都来医院参加糖尿病家属的患教会,学饮食、运动、测血糖的技巧。这以后,刘阿姨还成了监督员,5年来,她老伴的血糖一直控制达标。
“对医生来说,除了给出合理的治疗方案,还要加大力度做好糖友及家属的教育,这两年的世界糖尿病日主题都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医生建议,糖尿病患者和家人,都能多参加一些专业机构的公益课、培训、讲座等。
延伸阅读: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迎来“利好” 门诊用药可报销50%以上
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的3亿多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日前迎来“利好”:其在国家基本医保用药目录范围内的门诊用药,报销比例将提高至50%以上。
此前,我国多地已通过门诊大病或慢病保障机制,减轻了一些病情严重、符合一定指征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疾病负担。但各地门诊慢病保障的“门槛”普遍较高,力度也不相同。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医疗保障研究室主任顾雪非说,我国基本医保分为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这一医保新举措让受益人群“升级”,涵盖了城乡居民医保的普通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将两大慢病门诊的报销比例“加码”,进一步减轻数亿患者的医疗负担。
安徽一位参加城乡居民医保的普通高血压患者,一年的门诊药费约有3000元。以前,这些药费最多只能报销几百元,如今报销比例提高到50%,可以省下不少支出。
在“政府要过紧日子”的大背景下,为何还要担起两大慢病的新“账本”?
顾雪非表示,除了为患病群众“减负”,这一医保新举措与防控慢病、老年健康促进、加强分级诊疗等措施相配套,意在长远。
超过1.8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达75%……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是我国居民主要死亡原因,总体疾病负担高,严重影响老年人健康和生存状况。我国在推动分级诊疗的同时,全科医生、家庭医生等就近提供便捷、连续的医疗服务,当好“健康守门人”。医保则发挥“指挥棒”作用,通过提高基层就诊报销比例,引导人们改变就医行为,同时强调预防为主,促进“防”“治”融合。
来源:综合杭州日报、宁波晚报、北京晚报
糖尿病是典型的“夫妻病”?如果其中一人得病,另一个人怎么做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糖尿病,这个听起来熟悉又陌生的“老朋友”,早已悄悄潜入很多中国家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的餐桌越来越丰盛,但“甜蜜的负担”也随之而来。
更令人惊讶的是,糖尿病竟然被称为典型的“夫妻病”。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真相?如果夫妻中一人不幸“中招”,另一人又该如何应对?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揭开这个谜团。
为什么糖尿病被称为“夫妻病”?糖尿病之所以被称为“夫妻病”,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科学依据的。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内分泌科的一项研究显示,在中国的家庭中,如果夫妻一方患有2型糖尿病,另一方患病的风险显著增加。
具体数据显示,夫妻双方共同患病的概率高达26.5%!也就是说,夫妻间的糖尿病患病风险远高于普通人群。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生活方式的“同步化”
夫妻在日常生活中,饮食习惯和作息时间通常是高度一致的。比如,一方喜欢吃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另一方很可能会“陪吃陪喝”;一方缺乏运动,另一方也容易变得懒散。这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正是2型糖尿病的温床。
遗传因素的叠加
如果夫妻双方都有糖尿病家族史,那么他们的后代患病风险会更高,而夫妻彼此也可能因为遗传背景而更易患病。
例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一项研究指出,糖尿病的遗传性在2型糖尿病中尤为明显,尤其是父母双方均患病的情况下,子女的患病概率高达50%以上。
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夫妻生活中,情绪和压力会互相传递。如果一方患病,可能会引发另一方的焦虑、抑郁,进一步影响体内激素平衡,进而提高患病风险。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调研也显示,慢性病患者的配偶患慢性病的概率更高,情绪压力是重要因素之一。
糖尿病并非只是简单的“血糖高”。如果不加以控制,它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内分泌专家宁光教授曾指出,糖尿病的真正“杀手”是其并发症。数据显示,我国因糖尿病导致的死亡病例中,超过70%与心血管疾病有关。
举个例子,北京协和医院曾接诊过一名56岁的男性患者王先生(化名)。他患糖尿病多年,但一直不重视控制血糖。
直到某天突发心梗被送入急诊,才发现他的血管已经严重狭窄。医生表示,如果早期能够严格控制血糖,并定期监测心血管健康,这一悲剧完全可以避免。
夫妻一方得病,另一方应该怎么办?如果夫妻中一人确诊糖尿病,另一人切勿掉以轻心。以下是几条具体的建议:
饮食是糖尿病管理的关键。即便另一方暂时没有确诊糖尿病,也应主动调整饮食习惯,避免高糖、高脂、高盐的食物,多选择低GI(升糖指数)的食物。
推荐饮食搭配:
主食:粗粮(如燕麦、糙米、玉米等)代替精制米面。
蔬菜:多吃深色蔬菜,如西兰花、菠菜、胡萝卜等。
蛋白质:优选鱼类、鸡胸肉、豆制品等优质蛋白。
水果:尽量选择低糖水果,如柚子、草莓、猕猴桃等。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强调,健康饮食对糖尿病管理的作用不亚于药物治疗。而夫妻共同调整饮食,不仅能降低患病风险,还能增进感情,一举两得。
2. 一起养成运动习惯夫妻间可以选择适合双方的运动方式,比如饭后散步、瑜伽、骑自行车等。每天坚持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有助于控制体重、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运动注意事项:
避免空腹运动,防止低血糖。
选择适合自己的强度,不要过度劳累。
糖尿病患者建议随身携带糖果或葡萄糖,以备低血糖时使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研究发现,规律运动不仅可以降低血糖,还能改善心血管健康,是糖尿病防治的“天然药物”。
夫妻一方确诊糖尿病后,另一方应更加关注自身健康,定期监测血糖情况。特别是有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的人群,更需要每年进行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
体检建议:
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血糖检查。
对40岁以上人群,建议增加糖耐量试验(OGTT)。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的数据,早期糖尿病的干预效果显著。如果能够在糖尿病前期进行干预,80%的患者可以避免发展为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的情绪变化可能会对配偶造成压力,因此夫妻双方都需要学会减压。可以通过聊天、旅行、培养共同兴趣爱好等方式,改善心理状态。必要时,也可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中医调理对夫妻双方的帮助中医在糖尿病的管理中也有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在改善体质和缓解并发症方面。以著名中医李连达教授的研究为例,中药配方如玉泉散(人参、黄芪、山药、葛根等组成)对调理糖尿病患者的体质有一定疗效。
推荐中药食疗方:
山药薏米粥:山药50克,薏米30克,煮粥食用,有助于健脾益气。
苦瓜茶:苦瓜切片晒干,用开水冲泡,可辅助降血糖。
不过,中药调理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服用。
总结糖尿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夫妻间的共同生活习惯、遗传因素和心理压力,都会让它成为“夫妻病”。当夫妻中一人确诊糖尿病时,另一人更需要引起警惕,通过调整饮食、增加运动、定期体检和保持良好情绪,共同守护健康。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它。希望每一对夫妻都能互相扶持,用实际行动对抗糖尿病,让生活更甜美,而非血糖更“甜蜜”。
参考文献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内分泌科研究报告
纪立农教授,《糖尿病与健康饮食》
宁光教授,《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运动对糖尿病的影响》
李连达,《中药调理在糖尿病中的应用》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