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型糖尿病(v型糖尿病)
中成药介绍(190)——桑枝总生物碱片(2型糖尿病)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桑枝
桑枝总生物碱片
组成与制法:桑枝总生物碱。爵碎后与第一口或前几口食物一起服用,起始剂量每次1片,一日3次,4周后递加至每次2片,一日3次,疗程24周。
功能主治:配合饮食控制及运动,用于2型糖尿病。
药理:桑枝总生物碱为桑枝提取物,其离体实验及体内药效学研究结果表明,桑枝总生物碱具有很强的a-葡萄糖巧酶抑制活性,其主要作用于双糖(庶糖、麦芽糖)酶,其临床应用与阿卡波糖类似,其降糖作用的机制是抑制小肠壁细胞与寡糖的竞争,a-葡萄糖昔酶可逆性结合,可W抑制酶的活性,从而延缓碳水化合物的降解,使肠道葡萄糖的吸收缓慢,降低了餐后血糖的升高,控制餐后血糖上升W,可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
附:桑树生物碱的提取工艺流程
1.水提醇沉:取桑叶、桑椹、桑白皮、桑枝药材,分别加水煎煮提取,煎液浓缩至一定体积,放冷后加乙醇使含醇量达70%,静置过夜,滤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得提取液。
2.离子交换树脂富集:取上述提取液,适当稀释,用10%盐酸调pH 4~ 5,流经已预处理的732阳离子交换树脂柱,树脂柱先以水洗至近中性,弃去水洗液,再用0.25mol/L氨水洗脱,收集洗脱液,适当浓缩。
3.正丁醇萃取:取上述浓缩液,以等量的水饱和的正丁醇萃取,共3~ 4次,分取正丁醇层,减压回收溶剂,得正丁醇萃取物。
4.氧化铝柱层析:取正丁醇萃取物,用少量水溶解,上样于氧化铝干柱,以乙醇洗脱,洗脱液回收乙醇,得氧化铝纯化物。
5.活性炭脱色:取氧化铝纯化物,以水溶解,加适量活性炭,煮沸15min,放冷,过滤,滤液浓缩除去溶剂,即得到总生物碱产品。
中青年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标准的异同
1.年龄的分层导语: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逐年提升,我们国家每过几年都会进行糖尿病的大型流行病学调查,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18岁以上的人群中,城市人口的糖尿病患病率为4.5%,农村人口为1.8%【1】,而到了2015至2017年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在全国31个省进行的流调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11.2%【2】。短短的二十年间糖尿糖尿病的发病率已经提高到了7-8百分点,不要小看这几个百分点的,以我们国家的人口基数,这是近1亿的患病人口。这对我们国家的医疗卫生方面的支出是极大的负担,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已经成为我们临床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增长的糖尿病患病人群中,2型糖尿病患者贡献了大部分的数据,2型糖尿病的患病人群中,老年与中青年的发病率是不同的,同样在糖尿病控制标准方面也是不同的。本篇笔者即讨论一下老年与中青年的控制标准的异同。
在讲控制标准之前,我们必须要明白老年、中年、青年的定义。WHO现根据现代人生理、心理结构上的变化将人的年龄界限又作了新的划分:44岁以下为青年人;45~59岁为中年人;60~74岁为年轻老人;75~89岁为老年人;90岁以上为非常老的老年人或长寿老年人。中青年指的是年龄在18-59岁年龄阶段人群,老年人则是59岁以上年龄阶段人群。
2.血糖控制指标明白了中青年与老年的定义,我们还要清楚需要监测的指标,监测的指标在中青年和老年也是不一样的。中青年主要测量空腹、非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而老年人主要监测空腹或餐前血糖、睡前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在监测的指标中,中青年人侧重于餐后或者随机血糖的达标,而老年人则侧重于预防低血糖风险的发生。糖化血红蛋白则是这两个年龄段人群需要共同关注的,说明了糖化血红在2型糖尿病患者监测的重要性。
2.1中青年血糖控制标准我们先看一下中青年血糖控制标准,2020年版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要求成年指尖空腹血糖要控制在4.4-7.0mmol/L;非空腹指尖血糖要小于10.0 mmol/L,同时要求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0 %。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血糖控制情况的最主要指标。2020版的指南中指出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降低与糖尿患者微血管并发症的减少密切相关。当然并不是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得越低越好,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健康状况、药物不良反映的风险等因素分层管理,同时要对血糖控制的风险/获益比、成本/效益比进行评估,以期达到最大的获益。这句话通俗地说就是,根据患者能承受的最大风险和经济压力,获得更大的收益。相对于一些年轻人,由于其病程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对风险的承受力更强,我们应当控制得更严格一些,完全可以要求小于6.5%,甚至接近正常。老年人应当适当的放宽要求。
2.2老年人血糖控制标准我们再看看老年患者的血糖标准,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标准也是遵循考虑获益风险比,但是略有不同。2021年版的《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首先依据国老年人健康综合功能评价量表、《中国健康老年人标准》评估量表和老年健康功能多维评定量表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状态,包括共患疾病情况、肝肾功能、用药情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和工具性ADL(IADL)、认知功能、精神状态、营养情况等多方面综合评估,将每一位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状态分为 “良好(Group 1)”、“中等(Group 2)”和“差(Group 3)”三个等级。
同时依据患者健康等级以及是否应用低血糖风险较高的药物两项指标,参考获益风险比,制定了血糖控制目标。低血糖风险较高药物主要包括胰岛素、磺脲类和格列奈类。不过老年人的血糖监测的指标更加注意低血糖的风险,因此在选择的监测指标中侧重于餐前血糖和睡前血糖,这两项指标也能更好的发现老年患者低血糖发生的风险,同中青年一样的是糖化血红蛋白也是非常重要的监测指标。
《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中指出在未使用低血糖风险较高药物的患者,依据健康等级良好、中等、差,糖化血红蛋白分别控制到小于7.5%、小于8.0%、小于8.5%;空腹及餐前血糖在分别控制在5.0-7.2mmol/L、5.0-8.3mmol/L、5.6-10.0mmol/L;睡前血糖控制在5.0-8.3mmol/L、5.6-10.0mmol/L、6.1-11.1mmol/L。在使用低血糖风险较高药物的患者中依据健康等级良好、中等、差,糖化血红蛋白要控制到7.0-7.5%、7.5-8.0%、8.0-8.5%;空腹及餐前血糖要控制在5.0-8.3mmol/L、5.6-8.3mmol/L、5.6-10.0mmol/L;而睡前血糖需要要控制在5.6-10.0mmol/L、8.3-10.0mmol/L、8.3-13.9mmol/L。
当下随着技术的进步,持续葡萄糖监测的普及,一些新的监测指标引入到临床中,比如TIR(葡萄糖目标范围时间)、TAR(葡萄糖高于目标范围时间)、TBR(葡萄糖低于目标范围时间)。CV(血糖变异系数)。其它的好理解,这个血糖变异系数比较难解释,笔者不讲他的计算公式,大家只要能理解这个指标体现的是血糖高低变化的幅度。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忽高忽低的血糖对血管和身体的损害更为严重。
我们先看一下这些指标在中青年患者中的应用,中青年由于健康状况好、合并症少,预期寿命长、对抗风险的能力比较强,要求控制血糖在3.9-10.0mmol/L的时间范围应该不低于70%,血糖低于3.9mmol/L的时间不应超过4%,低于3.00mmol/L的时间不超过1%,高于10.00mmol/L,不高于13.9mmol/L的时间应不超过25%,而高于13.9mmol/L的时间范围应不超过5%。
老年人相对宽松一些,血糖要求控制在3.9-10.0mmol/L的时间范围应该不低于50%,低于3.0mmol/L的时间不超过1%,高于13.9mmol/L的时间范围应不超过10%。而且还提出每天持续时间,每天在3.9-10.0mmol/L的时间范围要达到12h以上,低于3.0mmol/L的时间小于15分钟,高于13.9mmol/L的时间范围应不超过144分钟。
总体来说中青年人监测指标的要求要严格些,老年人的指标可以适当宽松一些,当然也不能完全一概而论,老年人如果病程短、身体状态好、没有严重的并发症、无严重的低血糖史,也可以控制严格一些。控制标准不能只看一朝一夕,要看长久的获益与坚持。
超一半人不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
每年的 11 月 14 日世界糖尿病日。世界上每 10 个人就有 1 人患糖尿病,每 5 秒就有 1 人死于糖尿病。
从 2011 年到 2021 年的 10 年间,中国的糖尿病患者也从 9000 万增加到了 1.4 亿,增加了 55.56%,其中约 7283 万名患者没有确诊,也就是说不知道自己患病的比例高达 51.7% ,超过一半人不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
当年轻人患上糖尿病
近年中国的研究数据揭示了另一种引人关注的趋势:自 2008 年以来,糖尿病在年轻人群中的发病率有所上升(见下图)。尽管从 2013 年到 2018 年,这一增长趋势并未继续,但这并不意味着问题已得到解决......
来自参考文献[1]
现在依然有很多年轻人患上糖尿病的新闻报道。比如某知名电竞选手就曾自曝被诊断 2 型糖尿病,并因此宣布退役。
按照致病机制,糖尿病可以分为 1 型和 2 型糖尿病。
1 型属于自身免疫疾病,通常在病毒感染后,诱发患者体内的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胰腺不能分泌胰岛素。
2 型糖尿病是一种在遗传和环境因素下,导致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损伤造成的疾病,更多与后天包括饮食和生活习惯相关。
这样的案例并非孤例,它揭示了即便在糖尿病发病率增长趋势暂缓的背景下,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仍然是年轻人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隐匿的警报
糖尿病一开始的症状并不会很明显,而且对年轻人来说,更加重要的是意识到糖尿病前期的隐匿性。
糖尿病前期是一种潜伏状态,此时血糖水平虽然高于正常范围,但还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6.1 mmol/L≤空腹血糖< 7.0 mmol/L,7.8 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 11.1 mmol/L)。
在这个阶段,合理干预之后完全有可能让血糖恢复正常,但不做好措施很可能发展成为全面的糖尿病。
在糖尿病前期,人们可能会体验到一些细微的变化,但这些往往容易被忽视。例如,轻微的视力模糊、经常感到疲倦、经常感到口渴和频繁小便等。这些迹象可能被归咎于工作压力或不规律的生活习惯。然而,这正是糖尿病前期向我们发出的警告信号。
在这段时间,通过饮食、运动可以降低 30%~40% 的糖尿病发病风险。但是忙碌的生活可能会让很多年轻人忽略了这些微妙的身体变化,从而错过了早期干预的最佳时机。
因此,对于年轻人而言,了解糖尿病前期的这些早期迹象至关重要。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建议进行血糖检测,及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通过早期的识别和适当的生活方式调整,完全有可能阻止糖尿病前期发展成为正式的糖尿病。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潜在的全身危机
一旦变成正式的糖尿病,就打开了一个可能触发全身多种并发症的潘多拉魔盒。
糖尿病并发症的威胁远远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它们不只是简单地影响一个器官,而是可能波及全身,从眼睛到脚趾,没有任何部位能幸免。
想象一下,由于糖尿病引起的血液循环不良,你的眼睛、心脏、肾脏甚至大脑都可能受到损害。
眼部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可能导致视力模糊,甚至失明;
而肾脏则有可能患上糖尿病肾病,严重就有可能出现肾衰、尿毒症;
攻击心脏和大脑后会增加冠心病、中风的患病风险。
这些都是潜在的致命风险。不仅如此,糖尿病患者还可能面临皮肤感染、神经损伤等问题。神经损伤可能导致脚部感觉减退,甚至发展成糖尿病足,这可能导致严重的感染,甚至需要截肢。
这些并发症都是实实在在可以发生的严重健康问题。因此,糖尿病并不是一个可以轻视的疾病,它的并发症展示了这种疾病的真正危险性。积极预防和控制糖尿病,不仅是为了避免高血糖本身,更是为了防止一系列可能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的并发症。
预防胜于治疗,养成健康习惯
“预防胜于治疗”,在糖尿病的情况下,这一点尤为适用。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不仅能有效预防糖尿病的发生,也能显著降低其并发症的风险。
首先,合理的饮食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严格限制自己的饮食,而是应该选择更为健康、营养均衡的食物。例如,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全谷物、蔬菜和水果,同时减少加工食品和高糖食物的摄入。健康的饮食习惯不仅有助于控制体重,还能改善血糖水平,从而预防糖尿病。以下便是推荐的食物:
主食(碳水化合物):小麦、大麦、黑麦、荞麦、黑米、莜麦、燕麦、青稞、玉米、燕麦片粥、玉米饼
蔬菜:芦笋、菜花、西兰花、芹菜、黄瓜、茄子、莴笋、生菜、青椒、西红柿、菠菜、南瓜、豆类、蘑菇
水果:苹果、梨、桃、李子、橙子、橘子、葡萄
荤菜:鸡蛋、瘦肉、鱼肉
零食:坚果、纯巧克力、乳制品
其次,定期的体育锻炼也是至关重要的。运动不仅能帮助我们保持健康的体重,还能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无需剧烈地锻炼,如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等中等强度的活动,如果能坚持每周进行至少三次,就足以产生积极的健康效果。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此外,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样重要。压力是导致糖尿病的一个常见因素,因此学会有效管理压力,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放松技巧,可以帮助我们维持稳定的血糖水平。
最后,定期的健康检查也不可忽视。通过定期检查,可以及时发现血糖水平的任何异常变化,从而在糖尿病发展成严重问题之前采取行动:
①无论年龄大小,体重指数>23,伴随有高血压、非典型胆固醇水平、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有多囊卵巢综合征或心脏病病史以及有近亲患糖尿病。应接受初步血糖筛查。如果结果正常,应以后每三年筛查一次。
②年龄>35 岁者,应接受初步血糖筛查。如果结果正常,应以后每三年筛查一次。
③出现过妊娠期糖尿病的女性,建议每 3 年接受一次筛查。
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应每年筛查。
综上所述,通过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保持适当的体育活动、管理好心理压力以及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我们完全有能力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对抗糖尿病,不仅是一场身体的战斗,也是一场生活方式的革新。通过这些简单却有效的步骤,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的健康负责,让糖尿病远离我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Hu C, Jia W. Diabetes in China: Epidemiology and Genetic Risk Factors and Their Clinical Utility in Personalized Medication. Diabetes. 2018;67(1):3-11.
[2]Wang L, Peng W, Zhao Z, et al. Prevalence and Treatment of Diabetes in China, 2013-2018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JAMA. 2022 Mar 15;327(11):1093]. JAMA. 2021;326(24):2498-2506.
[3]myoclinc.Prediabetes.2023.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prediabetes/symptoms-causes/syc-20355278
[4]Echouffo-Tcheugui JB, Perreault L, Ji L, et 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rediabetes: A Review. JAMA. 2023;329(14):1206-1216.
[5]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成人糖尿病膳食指南(2023年版).
[6]Cannata F, Vadalà G, Russo F, et al. Beneficial Effects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Diabetic Patients. J Funct Morphol Kinesiol. 2020;5(3):70.
[7]mayoclinic.Diabetes. 2023.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diabetes/diagnosis-treatment/drc-20371451
策划制作
本文为科普中国-星空计划作品
出品丨科普中国科普部
监制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作者丨蒋永源 第三军医大学内科硕士
审核丨唐芹 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部主任 研究员
策划 | 一诺
责编 | 王梦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