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非消渴(糖尿病的消渴症都有哪三种)
你知道吗?消渴症并不等于糖尿病
消渴症,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病症名称,是指以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病症。据考证,消渴症在古代为帝王贵族之病,多发生在肥胖、多食富有者之中。
公元前400年,《黄帝内经》中就记载过“消渴证”或“消渴症”这一病症。汉代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的消渴篇对“三多”症状已有记载。唐朝初年,我国著名医家甄立言首先指出,消渴症患者的小便是甜的,会招苍蝇。
唐代名医王焘根据其父患口渴难忍,饮量大增,身上多疖疮,小便水果味,并根据甄立言《古今条验》一书中指出的:消渴病者小便似麸片甜。于是他亲口尝其父小便,果然是甜的。故针对消渴病制定了治疗方案,辅以调整饮食,使其父病情得到控制。他把这些经验写进了《外台秘要》一书,比10世纪阿拉伯医生阿维森纳的《医典》中关于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早200多年。
糖尿病与中医学中的消渴症类似而已,消渴症与糖尿病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的是消渴症和糖尿病的症状相同,因此有人说消渴症就是糖尿病。不同的是,消渴症是中医说的病症,指的是症,分上消、中消、下消,不同的症、不同的人、不同的体质用不同的方去治,症消了,也就是症状没有了,就是治好了,所以中医说能治好消渴症是没有错的。如果说能治好糖尿病是不可能的,因为糖尿病不仅仅是有那些病症,判断指标主要是血糖,有的糖尿病人血糖值已经很高了还没有那些症状。有的有症状的通过治疗也会没有,虽然症状没有了,可血糖值仍然不能恢复到正常的状态。所以糖尿病目前是不能治愈的,这在西医看来仍属于糖尿病范畴是一个世界难题,被世界公认的。
文/仁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用户可关注 中国家庭报官微(zhongguojiatingbao1)。
关于糖尿病用药消渴丸的是与非
西药中降糖类药物也有很多种,相信糖尿病患者中有很多人会选择服用消渴丸,有一个粉丝问我,说他也有糖尿病,已经快时间了,一直口服消渴丸治疗,但是经常性的低血糖,他特别不理解,都说中药没有副作用,为什么他吃消渴丸总是低血糖呢?
其实消渴丸不是纯中药,而是中西药的复合制剂,每丸含格列本脲0.25毫克,它主要起降糖作用的还是西药成分--格列美脲,它的降糖机制就是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降低。它降糖效果的确很明显,但是一型糖尿病不能用,因为它是刺激胰岛β细胞的,而经常的刺激胰岛β细胞可能造成胰岛功能损伤,并且里面含有的格列美脲成分很容易造成低血糖。
消渴丸的用法是每次5-10丸,每日三次,10丸的消渴丸就相当于一片2.5毫克的格列本脲。格列本脲属于磺脲类促分泌剂,这一类药最大的问题就是低血糖的发生率高。大家要知道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有时候比高血糖还危险,所以现在除了第三代的格列美脲以外,临床很少再使用磺脲类促分泌剂,尤其老年人、慢性肾衰患者一定慎用磺脲类降糖药。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等都属于磺脲类降糖药,如果您正在服用此类药物的话,一定要告诉您的临床医师,以免发生低血糖等严重不良反应,甚至威胁生命。
降糖药并不一定要单单的看降糖效果,还要看它是否对身体有保护作用,比如二甲双胍做作为二型糖尿病一线用药,虽然也会有一些副作用,但一般不容易造成低血糖,同时还对心脑血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所以有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并不一定降得快就一定效果好,糖尿病的治疗一定要有全局观,不能只单单盯血糖指数,因为糖尿病的病根还是在胰腺上,血糖的波动只是它的外在表现而已。
花5分钟时间认识糖尿病:糖尿病的定义、分型、症状、诊断与治疗
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年轻化;在门诊,经常遇到年轻的糖尿病患者;大家对糖尿病以及糖尿病的防治还是缺乏更多的了解;花五分钟左右的时间 ,带大家全面认识糖尿病,从而能够更好预防和治疗糖尿病;
一、糖尿病的定义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引起的胰岛素抵抗和(或)胰岛素缺乏,导致糖类、脂肪、蛋白质、水和电解质等的代谢紊乱,临床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糖尿病在中医学中属于“消渴”范畴。
二、糖尿病的分型
1. 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又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导致胰岛β细胞自身免疫性损伤,从而大部分或完全丧失了产生胰岛素的功能,导致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引起血糖水平持续升高,出现糖尿病;1型糖尿病可发病于任何年龄,常见于青少年,发病较急,血浆胰岛素及C肽含量低,糖耐量曲线呈低水平状态,占所有糖尿病的10%以下;治疗依赖胰岛素为主;易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
2、2型糖尿病
二型糖尿病是由于遗传、肥胖、运动、高脂饮食等因素导致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或不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是以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胰岛素抵抗,导致体内糖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临床主要以中老年人发病为主,血糖轻、中度升高,波动不大,病程长;有些患者只需饮食控制、增加运动就可以很好控制,有些患者需要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很少的患者需要配合胰岛素治疗;
3、妊娠糖尿病:指妊娠期间发生或发现的血糖受损或糖尿病。
4、特殊类型糖尿病
特殊类型糖尿病是各种病因学相对明确的糖尿病,包括8大类:
1)、胰岛β细胞功能基因突变所致的糖尿病:包括青少年发病的成人型糖尿病,母系遗传的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它常伴有神经性耳聋。
2)、胰岛素作用的基因缺陷所导致的糖尿病:比如A型胰岛素抵抗或者脂肪萎缩性糖尿病。
3)、胰腺疾病导致的糖尿病:包括急慢性胰腺炎、胰腺切除术、胰腺肿瘤等影响胰岛β细胞引起血糖升高。
4)、其它内分泌疾病:肢端肥大症,库欣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嗜铬细胞瘤等等都会引起血糖升高;
5)、药物引起的糖尿病:最常见的是长期或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引起的糖尿病;其他如噻嗪类利尿剂, 口服避孕药,阿司匹林,三环类抗抑郁药、他汀类降脂药等有抑制胰岛素释放或对抗胰岛素的作用,引起糖耐量降低,血糖升高。
6)、病毒感染引起的糖尿病;
7)、免疫介导性糖尿病,比较少见;
8)、性染色体异常、印记基因缺陷等引起的遗传综合征引,都会引起血糖升高
三、糖尿病的临床特征
1.症状和体征
(1)、糖尿病早期:症状较轻,甚至没有任何自觉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高血糖;糖尿病中晚期可表现为典型的“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症状。
(2)并发症和合并症
糖尿病患者长期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当,常出现糖尿病微血管、大血管及神经病变等,导致心、脑、肾、眼底、神经系统等并发症;
长期血糖得不到有效控制,糖尿病往往容易合并皮肤病变及感染、尿路感染;糖尿病患者还容易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临床症状主要是相应组织和器官病变的表现。
四、.糖尿病的诊断:
(1)、根据血糖水平诊断: 血糖升高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也是评价疗效的主要指标
空腹血糖≥7.0 mmo/L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 mmo/L,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空腹血糖≥6.1mmol/L但< 7.0 mmol/L,称为空腹血糖受损,需做葡萄糖耐量实验来确诊;
(2)葡萄糖耐量实验:
把 75 g葡萄糖溶入200 ~ 300 mL温开水中, 5分钟内喝完,服糖前、服糖后半小时、1小时、2小时、3小时,共五个时间点分别抽血检测血糖;服糖后2小时血糖≥11.1 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
空腹血糖<7.0 mmo/L,服糖后2小时血糖≥7.8 mmolL,但<11.1 mmol/L,称为糖耐量异常。
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异常都属于糖尿病前期,需要进行严格的生活方式干预,避免发展成糖尿病;
(3)其他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糖化血清蛋白你、胰岛素或C-肽释放实验等,这些指标的检测有利于糖尿病的诊断、血糖的监测,有利于指导治疗及预后的判断;
五、了解有无靶器官损害及损害的程度
长期血糖升高,会导致多种并发症;因此在确诊糖尿病后,应该及时进行相关的检查,判断是否并发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心脑血管病变、肾脏病变、糖尿病足等并发症,以及并发症的病变程度,并在降糖的基层上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六、糖尿病的治疗
(一)运动治疗
运动疗法是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手段,运动可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糖尿病患者的运动主要以有氧运动为主,应根据患者自身特点制定个体化运动方案。
对于轻、中度的2型糖尿病患者、稳定的1型糖尿病患者都可以进行相应的运动锻炼,以促进健康和生长发育。但是合并各种急性感染、严重的并发症、严重的高血糖血糖(血糖> 16.8 mmol/L)未得到较好控制、有明显酮症酸中毒等患者都不适宜运动;
(二)、饮食治疗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管理的基础,应严格和长期执行,需根据每日需要摄入的热量折算热量处方,必须设定摄入糖、脂肪和蛋白质的比例,糖类摄入量通常应占总热量的50% ~ 60%,蛋白质的摄入量应占每日热量摄入的10% ~ 20%,脂肪的摄入量应给予严格控制,其中饱和脂肪酸摄入量不应超过10%,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需达到10%,胆固醇每日摄入量不能超过300 mg。
(三)血糖监测: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治疗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患者自我血糖监测和门诊随访监测相结合;监测手指末梢血糖、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夜间血糖等血糖指标;帮助患者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避免高血糖,更应避免严重的低血糖;
(四)药物治疗药:
包括口服降糖药和注射降糖药两大类。
目前临床应用的口服降糖药主要是七大类即:
1、磺脲类,如果格列美脲、格列齐特缓释片等
2、双胍类,主要是二甲双胍,有二甲双胍缓释片,肠溶片等剂型;
3、噻唑烷二酮类,如吡格列酮、罗格列酮等:
4、非磺脉类促胰岛索分泌剂,如果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5、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米格列醇;
6、二肽基肽酶IV(DPP4)抑制剂,如沙格列汀、西格列汀等;
7、钠葡萄糖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如果达格列净、恩格列净等
注射用降糖药主要有2大类:
1、胰高糖素肽-1(GLP1)类似物,比如每天皮下注射一次的艾塞那肽、利那鲁肽和每周皮下注射一次的度拉糖肽、艾塞那肽周制剂等
2、各种胰岛素
根据胰岛素作用时间分:
1)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
门冬胰岛素(诺和锐®)、赖脯胰岛素(优泌乐);
2)短效胰岛素(可溶性人胰岛素):
诺和灵®R、优泌林R、 甘舒霖R;
3)中效胰岛素:
低精蛋白锌胰岛素(NPH)、诺和灵® N
长效胰岛素
鱼精蛋白锌胰岛素(PZI);
长效胰岛素类似物: 诺和平(地特胰岛素)、来得时( 甘精胰岛素)
(五)糖尿病健康教育
到目前为止,中晚期的糖尿病是无法治愈的,是需要终生治疗的;糖尿病的效果,既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也取决于患者对特别知识的掌握;对糖尿病并发症认识的越多,对糖尿病的防治知识掌握的越多,治疗效果越好;
因此,必须加强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糖尿病健康教育应贯穿于糖尿病诊治的整个过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了解糖尿病的基础知识、掌握常见并发症的症状和预防,比如预防严重的低血糖、预防糖尿病酮症;掌握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血糖自我监测以及糖尿病知识的不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