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照顾糖尿病(糖尿病人怎么护理自己)
家属或朋友得了糖尿病,相处时一定要注意这6个问题
糖尿病不只是简单地不能吃糖,面食、高升糖的淀粉类食物、酒精、咖啡、油腻食物、油炸食物、坚果类食物等也有禁忌,还要忍受每天测血糖的指尖疼痛,每3个月一次的常规复查、并发症的相关筛查,承担长年药费的支出,面对病情变化时自行承受压力等,这些已让糖友不易。
无论你是糖尿病患者的亲朋好友,还是旁观者,都请您对糖尿病病人好一点,再好一点。
1.外出旅游时请不要嫌糖友麻烦
游玩时,希望大家适当照顾糖友,比如尽量选择适合糖尿病患者吃的食物,不要催促患者尽快注射胰岛素,请留足够的时间给糖友,让他们安全规范注射胰岛素,不要嘲笑他们餐时嚼降糖药物,不要表现出异样的眼光。糖友开始吃饭的时间要根据服用口服降血糖药物的时间或注射胰岛素的时间而定。
不要觉得患糖尿病的人很麻烦,毕竟糖友要留置一个空间归置血糖仪、降糖药物、酒精、消毒用品、升血糖的方糖、饼干等食品。这些东西就像吃饭你必须准备餐具、餐前洗手一样。
糖友也不要自觉麻烦,无论什么时候,保障病情稳定才是第一。
2.体谅糖友也想甜蜜一下的心情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血糖的苦,只有亲身经历才知道。
糖友绝不只是不能吃糖这么简单,每餐饭都似乎在考验糖友的自律性,是否自律,餐后血糖能给出考试结果。
糖友并不是不能吃糖,很多人对糖尿病认识不到位,也会因一时的“好言”伤害了糖尿病患者。例如,有时糖尿病患者想吃一小口汤圆或一块蛋糕的时候,或者出现头昏、乏力、手抖等不适而疯狂吃糖时,旁人会说:你不可以吃糖。
旁人只见你平时严格忌糖,却不知你发生低血糖时身体心理难受的心情,甚至还有人误以为你不积极面对糖尿病。
糖友对于此类劝解或误会应正确看待,这些好言与误会没什么,可不可以吃糖是血糖君说了算,血糖平稳时可适度吃糖,给生活来点甜,是你的权利,与别人言说无关,但需注意餐后测血糖。
3.理解年轻型糖尿病患者
老年性糖尿病患者,大多数人都理解,因为大多糖尿病患者都在40岁以上,而年轻的无论1型还是2型糖尿病患者,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总会投来异样的眼光。
年轻的糖友要正确面对患糖尿病的事实,糖尿病越来越年轻化,遗传、内外坏境等因素都可导致糖尿病,别人非议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主宰糖尿病,甚至比没有糖尿病的患者更能愉快幸福健康地生活。
4.理解糖友不公开病情的心情
每个人都有隐私,年轻糖友有时因工作的原因或其他原因不愿公开病情,这很普遍,但这并不是丢人的事。
年轻糖友除了特殊原因,个人建议最好能够坦诚公开病情,对控制糖尿病病情好一点,如无影响,或许公开病情有利于他人监督你,其他人可能会更关心你、理解你。看你笑话的人并没有那么多,况且真正关心你的人是不会介意你生病的事,只会在生活或工作上更加照顾你。
对于旁人,未经患者本人的同意,不要随意公开患者病情。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每个人都有不如意,你自己肯定也希望别人不要揭你伤疤。
5.可以和糖友恋爱、结婚生子
很多年轻未婚糖友,不敢谈恋爱、不敢结婚,害怕被歧视。
你可以这样想:你患糖尿病,未来宝宝不一定患糖尿病,虽然有一定的遗传几率,但两个非糖尿病患者恋爱结婚,有了一个糖尿病的宝宝,这在生活中也是很常见的。
真心爱你、关心你的人,一定会体贴你,虽不说做到感同身受,但至少能与你共同抗击糖尿病。况且控制好血糖,在医生的指导下,生一个健康的宝宝是完全没问题的。
所以,不要让糖尿病阻碍你的幸福。
非糖尿病患者在选择伴侣时也不要用异样的眼光看待有糖尿病的对象,人人都会生病,糖尿病并不是什么绝症,患糖尿病的伴侣更可能给你带去健康的生活方式,你的晚年或许会更加幸福。
因为她会告诉你怎样吃更健康、怎样运动更好、怎样管理体重,帮你戒烟戒酒,开导你生活中遇到的不易之事,经常有个对生活高度自律性的伴侣陪着你,或许可以帮你避免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慢性代谢疾病的发生。
6.体谅糖友偶尔焦躁的心情
糖尿病患者易出现抑郁症、焦虑等,有时可能因为一次应激事件,如压力、感染等,导致原本控制好的血糖一路飙升,可能因此而出现脾气暴躁等。
糖友一定要正确面对低血糖、高血糖,允许偶尔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但下一次你一定要总结经验再上路,慢慢地,你可以成为控糖王,这样还怕什么呢?
保持心情愉悦,用实际行动控糖,不要胡思乱想地构想你糖尿病的结局,你的病情由你每一餐管理血糖的结果决定,不是臆想或乱想。
作为旁观者,请你理解,陪伴她,开导她,陪她一起积极控糖。每个人都有小脾气,想想你自己应激时的糟糕脾气,何况她这是因为没有管理好自己的身体而出现的负面情绪。
糖友也不必自怜自艾,糖尿病只是让你更加关注身体而已,提前进入养生状态,积极控糖仍能健康、快乐生活,没有并发症的糖友活到八九十岁的也大有人在,不要让糖尿病阻挡你追求幸福快乐的能力。对自己要好一点,再好一点!
作者:沐欣欣
家里有糖尿病人,相处时一定要注意5个问题
得了糖尿病,意味着终身相随,这样漫长的过程,对糖尿病人及其家属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考验。除了在饮食、运动方面需要特别注意外,糖尿病患者也少不了家人的支持与帮助。
不论你是糖尿病患者的家人还是朋友,在与他们相处的时候,请您记住以下注意事项,相信他们会感谢你的。
出门旅游,图的是开心快活,虽然无需将糖尿病友当做事事需要关照的病人,但因为在饮食及运动等各方面,他们都有很多注意事项,所以,还是要尽量体谅糖尿病友,照顾一下他们的情绪。
比方说,在饮食上,糖尿病友不能随意吃含糖量高或者升糖指数高的食物,所以外出就餐点菜,就应该考虑他们的情况,选择适合他们的菜肴。
需要口服降糖药或者注射胰岛素的患者,要记得提醒他们按时用药,并且给他们留足充分的时间。
而且因为糖尿病人出门很可能需要带上血糖仪、试纸、消毒用品、药物等,也不要嫌他们麻烦,因为这都是必需的用品。
对于每一个糖尿病友来说,糖尿病的自我管理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强大的毅力,每天控制饮食、坚持运动、监测血糖……每一件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面对美食,糖尿病友不能随心所欲地想吃就吃,但也并不代表糖尿病人什么甜食都不能吃,在血糖平稳的时候控制量就好。
但是有些家人因为担忧心切,只要看到糖友吃了甜食,就会语重心长地劝说,其实作为家属,应该了解一些糖尿病饮食的知识,体谅他们的嘴馋,懂得劝说也知道心疼他们的不易,也给糖友的生活带来一点甜。
一直以来,很多人还是停留在老旧的观念里,认为糖尿病是老年人会患的疾病,所以如果听说身边有一些年轻人得了糖尿病,就会投去异样的眼光,私底下认为是他们“自作自受”。
其实,遗传与环境因素都可能会导致糖尿病,我们应该用正确的善意的眼光去看待糖尿病,别带有偏见,多一份包容,多一些体贴。
而那些得了糖尿病的年轻人,也应该放宽心态,不要自暴自弃,别人怎么说是别人的事情,自己过好自己的日子,积极面对疾病,一样可以拥有正常的生活。
04、理解糖友不公开病情的心情如果你得了一种终身不可治愈的疾病,你想让身边的人都知道吗?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公布病情。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只要不影响别人的生活,那么,他的私人事情,愿不愿说,都是他个人的意愿,我们不要在别人背后说三道四,揭人伤疤。
当然,我们还是建议糖友可以向自己的亲朋好友公开你的病情,这样一来,爱你的人都会愿意帮助你,监督你,相信关心你的人都会用实际行动来支持你。
在如今结婚率越来越低,离婚率越来越高的时代,如果一个本身压力就很大的年轻人,还患上了糖尿病,那么,这对他肯定是沉重的打击,可能会因此更加悲观失落,没有恋爱或结婚的意愿。
年轻的糖友一定要往好的方向想一想,得了糖尿病,并不意味着找不到情投意合的伴侣,也不代表将来的小孩就也会得糖尿病。
一个好的伴侣,一定会与你共同面对困难,给与你关爱与支持,帮助你控制好血糖,如果想要宝宝,可以多听听医生意见,不要因为糖尿病阻碍了你的幸福。
相信有一个好的伴侣,可以帮助你在控糖的路上走得更快、更远。稳定温馨的家庭生活,除了给你走下去的信心,也会给你带来健康的生活。
糖尿病危害大,预防靠4招!
糖尿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病”,虽然不同不让,但是危害却十分巨大,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糖尿病危害既然这么多,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有效的预防控制糖尿病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正常的血糖值是多少。空腹血糖宜在每升6.11毫摩尔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宜在每升9.44毫摩尔以下,反映慢性血糖水平的指标——糖化血红蛋白应在7.0%以下。
预防糖尿病一方面是树立正确的进食观,并采取合理的生活方式。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糖尿病是一种非传染性疾病,其发生虽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但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后天的生活和环境因素。
1.控制热量的摄入
热量过度摄入、肥胖、缺少运动是发病的重要因素。所以低糖、低盐、低脂、高纤维、高维生素,是预防糖尿病的最佳饮食配伍。
2.控制体重
对体重进行定期监测,将体重长期维持在正常水平是至关重要的。体重增加时,应及时限制饮食,增加运动量,使其尽早回落至正常。
3.适当运动
要使运动成为生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终生的习惯。运动不但可消耗多余的热量和维持肌肉量,而且能提高充实感和欣快感。当然运动要讲究科学和艺术,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照顾兴趣、结伴进行,以易于获得效果和便于坚持。
4.戒烟限酒
要戒烟和少饮酒,并杜绝一切不良生活习惯。双亲中患有糖尿病而本人又肥胖多食、血糖偏高、缺乏运动的高危人群,尤其要注意预防。
另一方面是预防定期检测血糖,以尽早发现无症状性糖尿病。老年人要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即使是健康的人,也要定期测定。一旦有糖尿病的蛛丝马迹,比如皮肤感觉异常、性功能减退、视力不佳、多尿、白内障等,更要及时去测定血糖,以尽早诊断,争取早期治疗。
如果血糖出现异常,要综合调动饮食、运动、药物等手段,将血糖长期平稳地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
除此之外,还要定期测定血脂、血压、心电图,这些都是血糖控制的间接指标。
糖尿病目前还是一种终生性疾病,无根治办法。因此我们应积极行动起来,规范自己的生活,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果你已经是一个糖尿病人,也不必悲观,只要长期有效控制,是可以防止和延缓糖尿病慢性合并症的发生或发展的。所以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不要让这些文字只在你的眼前经过,要真正的付诸实践才可以呦。
百科名医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身体的6个求救信号,你读懂身体的报警信号了吗?
肾不好的8个信号,你,占了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