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气和糖尿病
糖尿病让苏大强提前两年患上阿尔茨海默病
作者:中华糖友
热播剧《都挺好》大结局,
苏大强召集子女立了遗嘱,
并对着妻子赵美兰的墓地说
“阿尔茨海默…犯起病来你受不了!”
苏大强前期的“作”,
似乎都有了解释。
正是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前期症状,
又叫“痴呆前精神心理障碍”。
生活中,我们也发现朋友圈里转发寻找走失老人的启事多了,启事中描述的走失老人和苏大强一样,大多患有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
糖尿病让痴呆提前两年
《糖尿病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可增加痴呆症的患病风险,且使痴呆症发生提前大约两年。
来自西澳大利亚大学的研究者对“弗里曼特尔糖尿病研究”中的近1300名2型糖尿病患者及5000多例非糖尿病居民进行了对比分析。在10年左右的随访期内,糖尿病及非糖尿病人群的痴呆症发生率分别为13.9%和12.4%,说明2型糖尿病可使痴呆症发生率增加。此外,与非糖尿病者相比,糖尿病组受试者患上痴呆症的年龄及痴呆症后死亡的年龄可分别提前1.7年和2.3年。研究显示,在2型糖友中,各种类型的痴呆发生风险都有所增高。
好可怕,那咱们糖友该如何预防和早期发现阿尔茨海默病呢?
老年痴呆患病率高
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症,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国的阿尔茨海默病患病率很高,超过70岁的患病率在10%以上,临床痴呆病例多数可归因于本病。该病起病缓慢或隐匿,病人及家人常说不清何时起病。
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日常生活能力的逐渐下降。而且患者大多因感染、营养不良、肺炎或心力衰竭死亡,病程一般在1~25年之间(平均8年)。
阿尔茨海默病目前来说是不可逆的,临床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患者病情的发展要经历两至三个过程,所以做到早期预防早期干预至关重要。
尽管该病目前没有可以根治的药物,但如果病人能够接受早期诊断,坚持长期服用合适的药物,再加上良好的护理,是可以延缓患者病情发展的,同时也能极大地减轻家属的负担和大大改善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因素有:
年龄越大,患病风险越大: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的阿尔茨海默病患病率约为5%,75岁以上的患病率为11.5%,85岁以上可高于30%。
有家族病史者:若父母或兄弟中有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本人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可能性要比无家族史者高出4倍。
受教育程度低:接受过正规教育者,发病年龄比未受过教育者可推迟7-10年。
社会心理因素:长期情绪抑郁、离群独居、丧偶且不再婚、不参加社交活动;经济条件差,生活动荡等社会心理因素容易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
糖尿病、高血压和肥胖:长期受这些生活方式病影响,会促进和加速认知障碍。
重金属摄入:随饮食或呼吸进入体内的有害元素比如铜、汞和铝也是阿尔茨海默病的诱因之一。
躯体或精神疾病:一些躯体疾病如甲状腺病、免疫系统疾病、癫痫等;
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伴有意识障碍的头部外伤等。。
阿尔茨海默病的十大危险信号
如果你发现家人有如下症状,请及早带他(她)去就医:
一、记忆力日渐衰退,影响日常起居活动
例如:炒菜放两次盐,做完饭忘记关煤气;
二、处理熟悉的事情出现困难。
例如:难以胜任日常家务,如不知道穿衣服的次序、做饭菜的步骤;
三、语言表达出现困难。
例如:忘记简单的词语,说的话或写的句子让人无法理解;
四、对时间、地点及人物日渐感到混淆。
例如:不记得今天几号、星期几,自己在哪个省份;
五、判断力日渐减退。
例如:烈日下穿着棉袄,寒冬时却穿薄衣;
六、理解力或合理安排事物的能力下降。
例如:跟不上他人交谈的思路,或不能按时支付各种账单;
七、常把东西乱放在不适当的地方。
例如:将熨斗放进洗衣机;
八、情绪表现不稳及行为较前显得异常。
例如:情绪快速涨落,变得喜怒无常;
九、性格出现转变。
例如:可变得多疑、淡漠、焦虑或粗暴等;
十、失去做事的主动性。
例如:终日消磨时日,对以前的爱好也没有兴趣。
如何预防和延缓?
一、无论工作多忙,永远不要停止锻炼
根据阿尔茨海默氏症研究和预防基金会的说法,定期的体育锻炼,可以降患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降低50%。
而且可以减缓已经出现认知能力下降、记忆力下降的人进一步发展。
每周最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
增加肌肉力量。对于65岁以上的人,每周2-3次的力量训练可以有效防止阿尔茨海默病。
锻炼平衡协调能力。随着年龄增长,人摔倒摔伤头部的概率增加,也会增加患病风险。可以尝试太极拳、瑜伽拉伸等方式来锻炼平衡协调能力,增加身体柔韧性。
二、年纪越大,越不能停止学习
学习新东西。学习外语,练习乐器,学习绘画或缝制,或经常阅读。
开辟新爱好的最佳方法之一是报名参加课程,然后定期练习。
新颖性,复杂性和挑战越大,效益越大。
别让大脑停止思考。如果你不热衷于学习新东西,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让大脑活跃起来,比如经常和别人探讨问题:时政、军事、社会,总之不能让大脑一直闲置。
练习记忆。从一些简短的东西开始,进一步涉及更多的事情,例如中国所有的省会。自己生活的地方有哪些地名,街道名,国家领导人都有谁。
享受策略游戏,谜题和谜语。脑筋急转弯和策略游戏提供了很好的心理锻炼,并建立了形成和保持认知联想的能力。做填字游戏,玩棋盘游戏,卡片,或单词和数字游戏,如拼字游戏或数独游戏。
三、保持良好的心态
情绪有波动时多做呼吸!深呼吸功能强大,也非常简单,可以良好起到控制自己情绪的作用。
安排每日放松活动。控制压力需要经常努力。让放松的优先级,无论是在公园里散步,瑜伽,或舒缓浴。
时刻保持内心的平静。
保持幽默感。包括要学会自嘲。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贾大成 人人都需要补上“黄金4分钟”这一课
贾老师为青睐会员签名
现场示范成人、婴儿不同的急救手法
讲座现场,大家排队在模拟人身上体验心肺复苏手法
贾老师为讲座带来了不少“道具”
生动示范 《救护车到来前,你能做什么?》是“中国急救普及教育第一人”贾大成老师2016年出版的一本书的书名,却也是他做了一辈子急救工作、依然在热心奔忙的事情。贾老师说:“我这辈子最爱干两件事,一是抢救病人,二就是讲课。”
从1983年进入北京急救中心担任急救医生开始,到2009年退休,贾大成整整做了27年的急救工作,常年白班、夜班、下夜班、休息“四班倒”,生物钟调成“120模式”。退休之后觉得“还没干够!”又全身心地投入到急救知识普及的事业中。
他喜欢讲课,“不是宣传我自己,是把急救意识传达给全社会。比如说你今天学会了,一会儿出门有一人一头栽倒了,一看没心跳了,你能救他。你把学会的知识传达出去之后,可能这人就是因为看见了信息,又能在你出事时把你救活了。”
在收到青睐讲座的邀请时,贾老师得了丹毒,那几天发高烧,正在住院,可是古道侠肠的他立刻提前出院,1月27日如期出现在北京青年报社,尚未痊愈的贾老师还因为丹毒而肿着一条腿,可是年已七旬的他却是神采飞扬地给大家讲了三个小时,还意犹未尽。他说因为看到有100多位读者都对此题目感兴趣,而且听得入迷,这让他很高兴,所以要多讲,贾老师还开玩笑说:“我希望我的人生最后也是猝死在讲台上,但我希望现在先别死,等一会我讲完了,你们都知道大概怎么做急救了我再猝死,然后你们好救我。要把我救活了呢,感谢大家再造之恩,要是没救活呢,让你们拿我练练手,也算是我对中国急救医学最后的一点贡献。”
作为老北京人,贾老师一口京腔京韵,有案例、有方法,讲得生动有趣,而在演示胸外心脏按压的频率、节奏时,还哼起了京剧,精彩的教学示范让读者们受益匪浅。
讲座之后,大家又排队在模拟人身上亲自体验了一下如何做心肺复苏,还有幸运读者得到了凤凰联动出版公司提供的《救护车到来前,你能做什么?》赠书,大家收获满满地离开,而讲了一下午的贾老师终于也可以坐下来休息了。
春节前的最后一场“青睐讲座”就这样在有意义的氛围中结束了,据悉,隔了一天,贾老师又应邀给一家幼儿园的老师们一口气讲了4个小时《幼儿意外伤害的防范》和《幼儿常见急症的现场急救》。
据统计,在我国平均每分钟就有一人猝死,复苏成功率却不到 1%,相比之下,全美的平均复苏率将近30%。但愿有更多人可以了解到心脏复苏的急救知识,哪怕只学会一个急救知识点,关键时刻也许能够救他人一命。
心脏骤停,用好“黄金4分钟”,应该有一半人能救活
2016年9月24日,一条新闻感动无数人,说的是武汉一位40多岁男士,突然因为心梗心脏骤停,他爱人打电话打到武汉的120,接电话的调度员叫刘清,接电话后一直不断指导如何抢救,坚持26分钟,最终救护车赶到,这位男士被救活了。说起这个事件,贾老师说自己感动之余更多的是感慨:“如果没有前面的坚持,救护车去了也没用,根本就不可能救活。我感慨什么?不是所有的病人都像这个病人这么幸运,也不是所有的调度都像刘清这么专业这么耐心,更不是所有的人都像家属那样能在电话指导下完成心肺复苏。”
贾老师介绍,现在猝死的年龄趋于年轻化,20岁左右猝死的一般心梗的少,多数都是心肌炎,“所以我曾经多次说过,不要不重视感冒,好多病都是由感冒带来的,比如急性肾炎、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等等。 ”
心脏骤停和猝死并非是一个概念,贾老师对于在座的医学“小白”做起科普工作:“心脏骤停从字面上看就是心跳突然停了,它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了心脏搏动突然停止,没有有效的收缩舒张,瞬间心脏排不出血了,以脑为首的所有组织脏器供血供氧完全中断,代谢障碍从此开始。如果能在4-6分钟内对病人采取正确的抢救措施,应该有一半人能救活,超过4-6分钟,脑组织就受到永久性的损害,超过10分钟,就脑死亡不可能救活了。所以心脏骤停并不意味着人死亡了,他还是有可能被救过来的。”
猝死指的是发病后6小时内,突然的、意外的、自然的死亡,其中最多见的原因就是心梗。猝死跟心脏骤停的关系是什么?心脏骤停是人还有救,一旦要是猝死了就没救了,猝死是心脏骤停的结果。它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任何人的身上,可以见于表面健康或病情基本稳定的病人。
贾老师举例说,运动性猝死很普遍,尤其是马拉松,“过去没有救活的,从2015年2016年开始,马拉松上再发生心脏骤停的基本都救活了,应该感谢志愿者和AED (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而容易引发猝死的几大原因是:比如有高血压病、糖尿病、肥胖、男性、中年、抽烟、熬夜等等。
经常被忽视的“非典型”心梗症状
据贾老师介绍,70%的急症发生在家中,25%发生在其他场合,仅有5%发生在医院,也就是说有95%都发生在医院以外的各种场合,只有5%的人因为在医院能得到及时的救助,其他的人就不行了。
猝死大约有87.7%发生在医院以外,所有猝死的病人,有65%死于发病后15分钟内,去医院来不及。还有35%是死于发病后15分钟到两小时之间,“有的人是来得及的,但为什么没活下来?没引起重视。”
典型的心梗表现为胸疼、大汗、面色改变、口唇青紫、烦躁不安,有的还呕吐等等,大家都知道要赶紧治疗,可是不典型的经常被忽视。贾老师介绍说有些不典型的心梗是根本不疼,“三种人不疼,一个是高龄老人,一个是一部分女性,还有糖尿病病人,他们往往不疼,或者疼得很轻,或者一点都不疼,就是胸闷憋气。有人疼,但不是胸疼,而牙疼,下颌疼,嗓子疼,脖子疼,肩疼,背疼,甚至有头疼,足趾疼,双下肢疼。”
贾老师举例说一天晚上11点钟,他被派去看一位病人,写的病因是嗓子疼,贾老师看了后说估计是心脏,“这位病人是解放军二炮的一个研究员,晚上给卫生所所长打电话,说嗓子疼想开点药,因为都住在一个大院,所长就直接去他家了,看他不发烧,嗓子也不红不肿,就想到是不是心脏的问题,于是打了急救电话。果然,一做心电图是急性广泛前壁心梗,在家给他做了溶栓治疗。后来这位病人找我感谢救命之恩,我说您别谢我,回去谢卫生所所长,如果他当时要是说‘谁没个嗓子疼,你明天早上再说’,也许等不到明早上你就完了,如果他说你不发烧,也不红不肿,嗓子疼,可能是发炎了,给你开点消炎的药,没准你也就完了。”
贾老师还遇到过因为胃疼看急诊,结果也发现是心脏的问题等等病历,在他看来,人有很多急症,有的是突发急症,有的是在慢性疾病的基础上突然加重。这些急症,有的可能快速危及生命;有的可因病情的迅速恶化而危及生命;有的可能因病情延误逐渐加重而危及生命;有的虽然不会引起生命危险,但令患者十分痛苦;也有既不危及生命,患者也无明显痛苦的——可见,各种急症的危险程度不同,“很多次,我们开着救护车以最快的速度冲到急救现场,看到患者已经停止了呼吸,而周围的人却一脸茫然、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施救,就感到我国公众不仅缺少急救知识、急救技能和急救设备,更缺少急救意识。在救护车到达前,只有社会急救和公众自救、互救等及时有效的救援,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所以,贾老师把普及急救教育当成了毕生的追求,更成了退休后的贾老师积极奉献的事业。
每分钟有一个人猝死,复苏成功率竟然不到1%
针对心脏骤停的病人采取的急救措施叫心肺复苏,主要是三部分:第一是徒手操作,就是按压和吹气,第二是除颤,第三是用药。前两个跟大众有关系,贾老师表示,心肺复苏普及率的高低,成功率的高低,以及AED安装率使用率高低,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医学发展水平,也标志着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城市管理水平,社会协调能力,政府对民生的重视程度,以及全体国民素质的高低,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单位的现代文明程度的标准之一。
贾老师说心跳和呼吸哪个先停,对于专业人员来说很有意义,“这决定我们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心跳先停,呼吸后停。呼吸没了,心跳还能维持好几分钟,赶快解决呼吸的问题。”
抢救开始得越早复苏成功率越高,后遗症也就越少。贾老师说,每延误一分钟抢救成功率就下降10%,“记住了,黄金四分钟,越早越好,千万别耽误。”
中国每年54.4万人猝死,在全世界绝对数量第一,每天平均猝死1500人,每分钟有一个人猝死,复苏成功率竟然不到1%。急救医学里的最高原则之一就是争分夺秒。尤其在抢救心脏骤停的病人时,最能体现争分夺秒的重要性,时间就是生命。
急救主要是四步:第一、判断;第二、呼救;第三、按压;第四、除颤,“最重要的这几步你做对了,这人你就有可能救回来了。”
遇到有人昏迷跌倒,首先要判断其是否还有意识。“意识怎么判断呢?轻拍双肩,大声呼唤看醒了没有、睁眼没有。如果意识清楚,马上再询问,根据具体情况做相应处理,如果意识丧失,马上判断有没有呼吸。怎么判断?不管他是坐着还是躺着,就看胸部有没有起伏,有起伏,就是有呼吸,没起伏就没呼吸。有呼吸没意识了,叫昏迷,昏迷不是独立的疾病,是好多原因引起的结果,比如脑出血、脑外伤、煤气中毒、糖尿病等等,都可以昏迷。昏迷了,如果是仰卧位的话,有时候因为舌后坠、呕吐物等原因可能会导致窒息,非常危险,需要取稳定侧卧位。”
第二步,呼救,马上拨打120热线电话。如果现场只有你一个人的话,是先打120,还是先急救呢?贾老师的建议是打开手机的免提,一边做按压一边打电话。
第三步,按压。这一步是抢救过程中最基本的抢救,按压的位置在人两乳头之间的连线中间,把手掌根部放在这里,另一只手重叠,重叠食指交叉,然后两臂基本垂直,用上半身的体重向下垂直按压。
贾老师强调,按压时要把病人一律摆成仰卧位,“仰卧位在我们这儿又叫复苏体位,第一条,怎么翻?你们怎么省劲,怎么快怎么翻,一般不会有脊柱脊髓损伤。如果是高空坠落、交通事故,你再按要求翻。第二条,他躺的平面必须是硬的,比如沙发、软床会影响心排血量。第三条,头别比胸高,否则窝着脖子就压迫气道,影响呼吸,还有,受重力的影响,头比胸高,脑的供血更少了,脑血流量就更少。 ”
按压一直压到AED(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拿来,或者一直压到救护车来到现场。按压的次数大概在100-120次/分钟。为什么要做这步?心跳停了,脑得不到供血了,我们一按压又排血了,重建和维持脑部循环,其他组织器官也得到供血,主要保证脑。“而100-120次/分钟也是有科学的,按得快和慢,心排血量都减少,只有100到120之间,排血量是比较多的。现在好多人按时以流行歌曲的节奏,我也不会唱歌,但是京剧可以。压下去多深,抬起来多高,没完全起来的话,回心血量少,心排血量必然就少。还有一个尽量减少按压中断的时间,按压中断别超过十秒钟。也就是说不要让脑供血中断十秒钟。”
第四步,除颤,这是最关键的抢救,目的是为了复跳,等 AED 拿过来之后,开机后完全按照语音提示操作即可,按要求把电极片贴在病人身上,它会自动分析是什么情况,如果需要的话会自动充电和自动除颤。
如果一分钟内完成除颤,那么病人抢救成功率是90%,两分钟内完成除颤,抢救成功率是80%。以此类推,每延误一分钟,抢救成功率下降10%。能不能抢救成功和除颤及时不及时,关系非常密切:“今天我们抢救成功十个人,有八个九个都是用除颤器抢救成功的,不是用手压回来的。”
需要知道的是,一旦病人被救活,之后也要继续接受医院治疗。
AED不仅是一个设备,更是一个急救理念
20多年来,贾老师一直致力于推广AED:“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它不仅是一个急救设备,它更是一种新的急救理念。”
日本是全世界安装AED最高的,所有的公共场合,每走三分钟就能见到一个AED,日本每10万人安了近400台,平均每254人就有一台;美国平均每315人有一台AED。
而中国在这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目前全国公共场合安装的AED仅2000多台,贾老师认为,中国的急救普及率、AED(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的普及率应该跟中国是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相适应、跟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相适应,“应该把这个急救普及列为全民终生教育,尤其那些高危行业和服务行业,应该列为它的基本技能。比如说你是警察,就必须会急救。而且急救教育应该从小抓起,不同的年龄学不同的急救内容。”
因为急症70%发生在家里,所以贾老师建议每个家庭至少1-2个人学会AED的使用。
AED安装在公共场所,小区里边应该有,我们不仅为救自己,也可以救别人。有一个人心脏骤停了,手机上一查,在哪里就有AED,马上就可以用,比急救中心还快。
“急救”二字中,急,就是紧急,就是争分夺秒;救,就是救治,就是全力以赴抢救。急救,就是和死神作斗争,就是要把那些挣扎在鬼门关的人拉回来。不少人都觉得医生冷血,尤其是急救医生,觉得他们每天面对死亡,应该对生命早就麻木、冷漠了。贾老师说曾经有不少人问过他同样的问题:“你们整天和人命打交道,是不是拿人命都不当回事了?”
每次,贾老师都是这样回答的:“事实上,恰恰相反,正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和人命打交道,对生命的感悟、对死亡的思考,肯定比一般人更多、更深刻,也更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更懂得维护生命的尊严。我们不是漠视生命,而是由于经历得太多了,心理承受能力比一般人要强得多罢了。”
也正是因为对生命的尊重,贾老师这位70岁的老人才会抱病为读者主讲急救知识,因为对他而言,多讲一次,就会有人受益于此,“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救死扶伤,做错了不如不做,你可能给人家用错了药,病情加重了,甚至要了命了,但是唯有心肺复苏,做错了,也比不做强,不做肯定死,做就有可能活。”
本版文/本报记者 张嘉
录音整理/程易璇 摄影/默默
10月谣言盘点:骆驼奶能治糖尿病?量子波动能帮你速读?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1月16日电 骆驼奶可以治疗糖尿病?在洗浴中心洗澡会感染梅毒?哈佛研究出了长生不老药?面对层出不穷的造谣信息,“求真”栏目根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腾讯政务舆情部和腾讯较真平台联合课题组发布的10月中老年人易感谣言榜,对其中的食品安全、社会、科学等热点谣言进行梳理分析。
一、骆驼奶中含有胰岛素,可以治疗糖尿病?
舆情热度 263820 中老年人关注谣言人数估计 410.2万
【传闻】近期,网上流传驼奶含较高的天然胰岛素和类胰岛素蛋白质,且骆驼奶不与胃酸反应,能与胰岛素一起快速通过胃被肠道吸收,从而具有治疗糖尿病的功能。骆驼奶真的有那么神奇吗?
【真相】糖尿病是一种多病因的代谢疾病, 特点是慢性高血糖伴随胰岛素分泌及作用缺陷引起的糖、脂和蛋白质代谢紊乱。确实有一些实验认为骆驼奶具有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等作用,但仍缺少大量的人群临床研究,有效性尚需进一步验证。并且,以上实验均是在联合降糖药物的条件下进行的,所以说它辅助是有可能的,但根治疾病绝不可能。
二、“量子波动速读”让你用几分钟读完一本书?
舆情热度 285021 中老年人关注谣言人数估计 52.5万
【传闻】 几分钟可以看完10万字的书、闭着眼睛就能和书发生感应、不需要翻开书本就能理解书中内容……最近,比“一目十行”更令人惊奇的“量子波动速读”火了。量子纠缠、波粒二象性这些物理现象真能让人眼动带动脑动,在几分钟内读完一本书吗?
【真相】“量子波动速读”是一种违背基本常识和教育规律的培训乱象。纵观众多量子波动速读班的报道,几十课时的课程费用普遍数万元。10月30日,深圳市教育局已下发通知,要求禁止中小学生参加量子波动速读培训。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是诱因,而最终决定掏钱是由于缺少基本常识,没有辨别能力,科学素养有待提高。
三、液化气钢瓶着火,先灭火再关阀门?
舆情热度 36740 中老年人关注谣言人数估计 42.1万
【传闻】10月13日,无锡一小吃店发生燃气爆炸,造成人员伤亡,引发关注。事件发生后,某博主发布一燃气着火后是先灭火还是先关阀的消防培训视频,该视频中,一穿白色制服男子声称“一旦燃气起火了,先灭火再关阀”等内容,引发大量转发。
【真相】10月13日晚, 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官方微博“中国消防”辟谣并发布权威答案,液化气钢瓶一旦着火,可以根据现场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置措施:阀门完好时先关阀、阀门损坏可先灭火、谨防瓶体倒地,在无法预判和无处置能力的情况下,第一时间拨打119报警电话,等待消防员到场处置。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同时指出,凡是打着消防员名义推销产品的都是骗子。
四、在洗浴中心洗澡会感染梅毒?
舆情热度 19111 中老年人关注谣言人数估计 7.5万
【传闻】近日,梅毒这一传染病再次进入大众视野,有些人会声称在洗浴中心或酒店洗澡时感染了梅毒,引发了大众的恐慌。去洗浴中心洗澡、外出住酒店真的这么危险吗?
【真相】《预防医学》收录的论文指出,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传染性慢性病,可以侵犯全身各器官,人体普遍易感, 梅毒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在我国,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为性传播, 约占95%,其次为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易感人群主要包括性活跃者、吸毒者和性乱者等。在酒店使用浴缸马桶、去洗浴中心洗浴、公共游泳池游泳等感染梅毒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五、小麦中的麸质对身体健康有害吗?
舆情热度 2256 中老年人关注谣言人数估计 23.9万
【传闻】近期,“无麸质饮食”的概念突然火了,一些文章声称,麸质中的醇溶谷蛋白是引起人类过敏的罪魁祸首,而且人体没有对应的、能完全的消化麸质的蛋白酶,残留的麸质会损伤肠粘膜,引发肠漏症。小麦中的麸质真的有那么可怕吗?
【真相】《营养科学词典》指出,小麦麸质实际上就是“面筋”,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食品。“无麸质饮食”对乳糜泻病人确实有效。所谓乳糜泻,指的是对麸质不耐受所致的吸收不良综合征,此病的发生可能与麸质中的醇溶麸蛋白致病有关,也与机体免疫反应有关 (对麸质内的有害成分) 以及遗传因素有关,根据国内资料,国人患此症者颇少。但并无研究表明“无麸质饮食”对普通人健康有明显好处,对于普通人来说,均衡饮食才是保证健康最靠谱的方式。
六、人类衰老可以逆转了?
舆情热度 1833 中老年人关注谣言人数估计 1.6万
【传闻】9月8日,SCI期刊Aging Cell发表了一项研究,表明用于显示人体生物年龄的“表观遗传时钟”是可被逆转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人类衰老是可逆转的。这是真的吗?
【真相】这项研究确实存在,但是是在“退化胸腺是否能重新恢复”人体实验基础上的发现。一位科学家检测了这项实验9名参试者生物年龄时钟的外周表观基因,结果发现一年后,这些人的生物年龄年轻了1.5岁。然而由于这项实验没有设置对照组,仅涉及9名志愿者且实验仅为期一年,实验结果尚不可说可靠,还需要进一步的重复性验证和旁证。因此,虽然这项实验为改善人类老化这一领域展现了可观的前景,但公众为“返老还童”兴奋激动还有些为时尚早。
七、吃柿子会得肾结石?
舆情热度 1184 中老年人关注谣言人数估计 12.1万
【传闻】有些人说,柿子不能空腹吃,柿子不能同海鲜、螃蟹一起吃,吃了会得胃结石,甚至还有传言称一个小女孩吃了柿子和酸奶后死亡。我们还能继续吃柿子吗?
【真相】吃柿子之所以容易长结石,是因为柿子里含有一种名叫鞣酸的物质,如果大量摄入,同时胃中又有很多蛋白,会结合形成不溶性复合物,与柿子中的果胶、纤维等混在一起形成“胃柿石”,造成消化道阻塞,导致腹痛。不过,吃柿子易长结石的前提是吃鞣酸含量高的柿子,而不是所有柿子。柿子口感越涩,鞣酸含量越高,因此,最好不要吃还没有成熟的柿子。
八、哈佛长生不老药能让人青春永驻?
舆情热度 1142 中老年人关注谣言人数估计 1.3万
【传闻】日前,有媒体称,香港某企业生产出“哈佛长生不老药”,并拟于明年在港交所IPO,产品能从电商平台上购买。据称吃药可以增寿20年。人类真的要实现“长生不老”了吗?
【真相】实际上,无论是人还是动物,延年益寿都不是一种因素能决定的。无论是世界卫生组织(WHO)还是其他科学专业协会等,都认可健康长寿可以归纳为几点: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睡眠适宜等。即便未来可以证明一些单一成分物质确实有抗衰老的作用,也需结合这几大因素来考虑。仅靠服药并不足以让人长寿,更不可能让人永生。
九、伟哥加流感疫苗可杀死90%癌细胞?
舆情热度 735 中老年人关注谣言人数估计 1.0万
【传闻】近日,SCI杂志《肿瘤免疫》(OncoImmunology)发表了一项研究结果:如果给带有癌细胞的实验小鼠使用伟哥(西地那非)等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药物,再配合流感疫苗,可以减少小鼠体内90%以上的癌症扩散。癌症真的有了特效药吗?
【真相】伟哥是PDE-5(5型磷酸二酯酶)的抑制剂,除了著名的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的功能,还有其他适应症,比如治疗肺动脉高压。《肿瘤免疫》的报告中,实验数据证明了西地那非和流感疫苗的组合能够抑制肿瘤手术后癌细胞转移的状况,这确实为癌症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但需要说明的是,动物实验到人体临床验证之间还隔着漫长的实验和论证。在临床试验坐实有效之前,还不必对这种治疗方法抱以厚望。
十、癌症自愈源于心脏?
舆情热度 701 中老年人关注谣言人数估计 7.1万
【传闻】一篇名为《美国科学家揭开终极底牌:癌症自愈源于心脏》的文章声称,心脏能够分泌一种缩氨酸荷尔蒙,又称血管舒张因子,能在24小时内杀死95%的胰腺癌细胞,进而能起到彻底控制人体癌细胞的作用。并且,只有在身患重病时保持心情愉悦、积极求生的患者,心脏才有可能分泌这种救命的荷尔蒙。这真的是上帝留给人类的“重生福音”吗?
【真相】经过搜索可以发现,2003年,威斯利教授确实在国外杂志《临床调查欧洲杂志》(European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发表了一篇名为《四种肽减少人胰腺腺癌细胞的数量》的文章,而在网文中,2003年的威斯利才刚刚受到好友去世的刺激。由此可见,所谓“旅游抗癌”确系杜撰捏造。那么,这四种肽真的对癌症有效吗?在论文中,动物实验证明这种“心脏激素”对大鼠确实有效,但时至今日,尚没有相关药品经过临床验证证明对人体有效且安全。如今,癌症已是一种“常见病”,根据美国癌症学会的统计,男性的终身患癌率高达39.3%,女性约为37.7%,关于癌症的焦虑也在人群中不断蔓延。与其盲目相信奇迹、相信“上帝的底牌”,癌症患者也许更需要合理调整心态,乐观面对生活。
【月度点评】立足常识 剥去谣言的科学“外衣”
人民网新媒体智库助理研究员朱美娟分析认为,10月谣言中,食物安全方面的谣言占比较大,比如“骆驼奶含有胰岛素,可以治疗糖尿病”“小麦中的麸质对身体有害”“吃柿子会得肾结石”等。另外,秋冬季节到来,流感病毒进入高发期,诸如“伟哥加流感疫苗可以杀死90%癌细胞”此类与身体健康相关的谣言也逐渐增多。
在这些谣言中,有些是明显不符合认知的,比如“哈佛长生不老药让人青春永驻”。我们从小就被告知的一个事实,就是世界上没有长生不老药。对于这种存在明显破绽的谣言,要指出其逻辑错误或不符合常情常理的地方,引导大家分析思考,谣言站不住脚,也就不攻自破。也有一些谣言是真假相伴的,它们包含部分真实的要素,然后在此基础上“引申”出虚假内容。,比如,“癌症自愈源于心脏”以国外某教授发布的一篇学术文章为基础,杜撰捏造了“旅游抗癌”的谣言。对这种披着科学外衣的谣言,就需要把原本的事实摆出来,揭穿“伪科学”。(孝金波 燕文青)
*“舆情热度”系媒体、网民就相关案例谣言及辟谣文章报道、讨论情况。数据来源于微信公众平台、QQ空间、微博、新闻报道及新闻跟帖评论等公开场景报道、讨论总量。“预估关注人数”是基于上述不同场景的舆情热度,结合各场景中老年关注用户关注占比情况,以及不同媒体渠道文章的平均曝光量,综合加权计算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