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教育图(糖尿病教育图册)

糖尿病之友 0
文章目录:

漫画:为什么越来越多人患糖尿病,有什么危害,哪些人易患糖尿病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的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为9.7%。

也就是说每十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得了糖尿病。

可能你觉得这个几率还是有点小,下面我们来举一个例子。

以一个人三个亲人计算,这三个亲人又各有三个亲人……以此类推,差不多人人都能接触到糖尿病。

下图为我们团队中一位宝妈的家庭关系网,她的婆婆就有糖尿病。

这年头,糖尿病俨然成了一种常见病,谁身边没有糖尿病病人呢?

现在糖尿病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患病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要想远离糖尿病,您需要知道:

1.糖尿病是怎么发生的?

2.糖尿病的症状及危害?

3.哪些人容易发生糖尿病?

本文就为您一一讲解。

专业的说法是: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代谢紊乱性疾病

一般认为糖尿病与遗传、环境、生活习惯、饮食结构、活动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

您肯定觉得太专业了吧,且听我慢慢跟大家解释其中的医学知识。

1.需要知道的几个前提知识

①葡萄糖、糖原、血液、细胞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碳水合物是人体主要的能量来源,一部分经消化分解成葡萄糖为身体提供能量,一部分以糖原的形式储存在肝脏和肌肉中,以备能量短缺时,随时上阵。

那糖具体在我们身体内是怎么活动的呢?

一般情况下,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和糖原会被分解为葡萄糖,再由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来维持人体各个环节的正常运作。

血液会带着葡萄糖走街串巷,进入每个细胞。葡萄糖是细胞重要的能量来源,细胞一切活动需要的能量大部分都来自于葡萄糖。

细胞也很会过日子,它将一部分糖消耗掉供给日常生活(食物供给糖),吃不完的那一部分就会变成脂肪(非糖物质)的形式,等饿的时候吃或者胖起来。

②胰岛素的作用

那我们的身体怎么知道什么时候使用葡萄糖,什么时候使用糖原、非糖物质呢?这都取决于胰腺这个器官。

胰腺主要分泌两种激素:一个是胰高血糖素,一个是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能够促进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胰岛素能够调节葡萄糖给细胞供能。

它们一个降糖一个升糖,作用正好相反。这样就很好的维持了我们血糖水平的稳定。

而我们今天主要来讲讲胰岛素

如果把细胞比喻成小区,那么胰岛素和葡萄糖是这么配合的。

所以,这也进一步说明了,细胞是个讲究的吃货,葡萄糖想要进入细胞,得有胰岛素这个保安帮忙开门才行。

胰岛素是唯一一种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如果糖无法进入细胞就会滞留在血液中,血液中的糖就会超标,也就发生了糖尿病。

话说回来,人之所以得糖尿病,就是体内的胰岛素太少了?

嗯,这是糖尿病的一种情况,但往往很多时候,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接下来我要教授更深的知识了,请做好准备。

2、糖尿病的两大类型

①1型糖尿病—童年时期就发病

有些人是因为免疫系统缺陷和遗传等因素,导致自身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或者缺乏,那么糖就不可能顺利进入细胞,血糖就会一直超标。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1型糖尿病,这类人群需要终身依靠外援——注射胰岛素来帮助糖进入细胞完成代谢。

1型糖尿病占比相对较少,约占糖尿病患者总量的5%-10%,它有很明显的特点就是早发,一般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就已经发病。

②2型糖尿病

这种在糖尿病患者人群中占比最多、病情最复杂、隐藏又比较深。

造成2型糖尿病主要有三位主角:高糖素样多肽一(以下将简称为多肽一)、胰腺中的胰岛、胰岛素受体,我们一一来介绍。

情形一:多肽一不工作

胰腺生产胰岛素,是受身体激素水平调节来安排工作的。这个激素就是多肽一,在我们的小肠里产生,如果发现血糖水平升高则会告诉胰腺,开始分泌胰岛素。

但不幸的是,如果小肠没有分泌多肽一这位信使,血糖高时就没有人报信,胰腺也不会通知胰岛生产胰岛素,高血糖自然就出现了。

当然,这是一种很绝对的情况,出现较少,更多的情形是以下这种:

情形二:多肽一怠工

小肠照常分泌了多肽一激素,而这位信使心不在焉,玩忽职守,慢悠悠地去报信,这个坏习惯一下就传染了。

接下来各个角色工作起来也都是慢悠悠的,胰腺接到指令后也命令胰岛慢悠悠地分泌,分泌出来的胰岛素又慢悠悠地分解葡萄糖。

这下可好,由于它们的拖延症,血糖需要胰岛素的时候没有及时到达,到了又错过了最佳时间,所以血糖像坐上了过山车,不是超高就是超低

情形三:胰岛出问题

如果在糖代谢的过程中,多肽一准时给胰腺报信,胰腺收到后,开始通知胰岛分泌胰岛素。但是胰岛的生产力有限,数量不达标。

胰岛素这个保安少了,部分糖不能顺利进入细胞而滞留在血液中,造成高血糖的情况,这也是2型糖尿病的一种情况。

情形四:胰岛素受体出问题

形象地来说,这个胰岛素受体就是胰岛素保安的老婆。胰岛素要正常工作,还得有胰岛素受体的配合才行,它们就像一对恩爱的夫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如果在糖代谢的过程中,多肽一激素正常工作,胰岛也正常分泌胰岛素,但胰岛素的老婆,胰岛素受体出了问题。那影响非同小可。

就这样,胰岛素丧失了其应有的功能,葡萄糖大量滞留在血液中,自然又出现了高血糖。

以上这几位主角要么自己出故障,要么在搭配上出故障,这些都是2型糖尿病的基本发病原理。

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用药是不同的,所以糖尿病病人不可以随意自己选择药物,更不能随意自己加减药物的量 。

对于有些人群如果有上述几位主角集体怠工的情况,还可能要联合用药。

我觉得还漏了一个发病原因,我听说,肥胖也会导致糖尿病,这是为什么呢?

没错,肥胖确实会引发糖尿病,而且,如果是成年后肥胖引起的糖尿病,也归类于2型糖尿病,接下来就给大家科普一下:肥胖是如何导致糖尿病的?

3、肥胖与糖尿病的关系

正常人群,胰岛素和胰岛素受体能轻松结合,然后发挥其强大的分解能力。

而肥胖人群体内有厚厚的脂肪细胞,会阻碍胰岛素和胰岛素受体结合,从而影响其工作。

专业术语中叫胰岛素不敏感(胰岛素抵抗)

然而,我们的人体也秉着有事男人承担的原则,统统怪罪是胰岛素这个保安不给力。(胰岛素:怪我咯

所以为了满足代谢的要求,胰腺中的胰岛必须分泌比正常值高出很多倍的胰岛素。

也就是说,肥胖者比正常人需要更多的胰岛素,使葡萄糖得到正常利用。

为了克服胰岛素不敏感(胰岛素抵抗),胰腺中的胰岛就会大量分泌胰岛素,造成肥胖者血胰岛素水平大大高于普通人,这就是所谓的“高胰岛素血症”

肥胖早期还可以通过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勉强把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随后就有可能由于过度工作,胰腺合成胰岛素的功能渐渐衰竭,生成的胰岛素数量有限,也就不能把血糖降低到正常范围了。

久而久之,胰腺发生疲劳,最终不能充分生产胰岛素,这就形成了糖尿病。

中年以后肥胖引起糖尿病的发生,临床上是屡见不鲜。

可见,想远离糖尿病,保持健康的体重非常重要。

这有什么难,减肥不就可以了?这样胰岛素和胰岛素受体就能正常结合了!

理论上是这样,但如果这个过程太漫长,胰腺在我们人体减肥成功前,一直需要高强度地生产胰岛素,这本身也是一种巨大的伤害呀!

总结来说,肥胖和糖尿病的关系如下:

部分小伙伴们看到这里,可能会有些恐慌,糖尿病这么容易引发,我会不会有糖尿病呢?

也有一些人会想,糖尿病发病率这么高,既然这么普遍,又不会死人,我觉得没什么好怕的。

建议您别走极端,不要自己吓自己,也不要轻视糖尿病。下面就带大家了解一下糖尿病的症状和危害,大家可以自测一下,也教育教育身边的亲友。

症状1:三多一少

危害:肾脏损伤,或导致肾功能衰竭

三多即吃得多,喝水多,尿多,一少即体重减少,人消瘦。

吃得多、人消瘦的原因:血液中的葡萄糖长期滞留,不能进入细胞供能,于是就容易饿,需要多吃,而细胞得不到足够的供给,营养不良,所以会消瘦。

诶,消瘦了的话,我的糖尿病不就好了吗?

你和前面的知识混淆了。之前我们说的是肥胖会引发糖尿病,但是这里说的糖尿病症状,并不是由于肥胖这个单一因素引起的,多肽一、胰岛素、胰岛素受体……

那么多位主角,你以为它们是吃素的?

尿多、喝水多的原因:血液中葡萄糖太多了,于是经由肾脏排出,引起多尿。而大量水分由尿液排出,又使身体失去水分口渴,进而引起多喝水。

大量的葡萄糖经由肾脏,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非常丰富,易堵塞,一旦出现堵塞,肾就会出现故障,严重时导致肾功能衰竭。

这也帮助我们理解了为什么糖尿病发展到晚期,可能会得尿毒症,一定要透析的原因。

症状2:视力模糊

危害:可导致失明

一旦我们血管的葡萄糖聚集增多,容易出现血管堵塞,还有一个重灾区就是我们的毛细血管,因为它们太细小了。

例如:眼睛是毛细血管丰富的地方,一旦血管被堵住以后,视神经萎缩导致视力下降,严重时可导致失明。

症状3:皮肤瘙痒、易感染、伤口愈合较难

危害:不能动手术

得了糖尿病的人皮肤还容易瘙痒。因为细菌最爱吃糖了,糖丰富的地方,细菌也多,所以就会发生瘙痒、感染。

最麻烦的是,糖尿病病人的伤口较难愈合,因为细菌多啊!所以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不好的话,不能进行手术。

症状4:对称性四肢麻木①、刺痛

危害:堵塞血管,导致心脑血管疾病,严重时要截肢

注释①:即左右两边同一位置麻木,如:左中指麻木和右中指麻木。

葡萄糖不仅能造成毛细血管堵塞,还可能堵塞心血管,引发心肌梗死;堵塞脑血管,引发脑梗、脑溢血;堵塞下肢循环血管,导致下肢坏死,严重时甚至需要截肢。

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可能患2型糖尿病,以下因素会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

由于多数糖尿病患者最初都没有明显症状,建议满足以上任一条件的人,留意自身变化,定期筛查,及时发现以便及早控制。

您懂了吗?

参考文献

[1]顾景范.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解读[J].营养学报.2016,38(6).

[2] 任敏, 陈树. 胰高糖素样多肽作用及其治疗 2 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2, 9(5): 214-216.

[3]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3年版)[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 2015, 7(3): 26-89.

[4] 陆菊明.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3年版) 更新要点的解读[J].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4 (2014 年10): 865-869.

[5]顾景范,孙长灏等.临床营养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260-265.

本文作者:维他狗营养家(wtgyyj)内容团队。该团队由国家二级营养师、食品科学硕士、执业药师等组成。

​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

糖尿病人自身是健康护理团队最重要的成员。亲朋好友,糖尿病医生,健康教育者,护士,营养师,眼科医师都可以起到协助的作用。世界著名糖尿病学家Elliott P. Joslin很早就提出应让糖尿病患者参与其糖尿病的治疗与控制,并指出:“那些对糖尿病的知识了解得最多的糖尿病患者,活得最长”。

有研究显示,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可以使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下降高达1%,甚至高于某些药物的降糖效果。所以,糖尿病的自我管理教育和支持非常重要。

那么如何做好糖尿病的自我管理教育和支持呢?有以下几个方向:

规范化的专科糖尿病教育人员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编写了中国第一套系统化的《糖尿病教育者培训课程》,结业后颁发“中国糖尿病教育者资格证书”。但是与我国庞大的患者人数相比,我们仍缺乏足够的糖尿病教育人员。并且糖尿病知识更新很快,通过认证者,并没有严格的定期复审。

规范化的糖尿病教育内容

指南列举了14点糖尿病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内容是让患者了解自己的血糖控制目标,如何健康饮食,如何监测血糖,特殊情况(如低血糖,急性感染)如何应对等等。更为具体的内容可参阅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教育学组编写的《中国糖尿病护理及教育指南》。

以患者为中心

糖尿病教育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以患者的诉求为中心,将糖尿病教育者提供知识,内化为糖尿病患者的思想和行为。首先可以通过开放式的问题了解患者的诉求,比如:

1 糖尿病如何影响您和家人的日常生活?

2 您有什么问题?

3 您认为控制糖尿病最难的部分是什么,什么最令您担心?

4 我们如何能最好地帮助您?

5 为了更好地控制糖尿病,您正在做什么或可以做什么?

动态评估和教育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病人的需求也是连续的,有以下4个关键的时间点最需要进行糖尿病教育支持。

01 新诊断为2型糖尿病

在初诊时,患者对“糖尿病”的帽子可能报有”怀疑“、”否定”、“无所谓“、“紧张”等不同的心态。此时,需要和患者的家庭成员合作,告知患者必须认真对待糖尿病,而且糖尿病很大程度上是靠自我管理,虽然很难,但是值得付出努力。

然后再制定患者的治疗计划,并提供最新的社区资源,譬如美国Joslin糖尿病中心提供给患者的自我管理支持计划就包括了情绪、体重管理、运动、杂志、 App等相关信息 (来自美国糖尿病学会自我管理工具手册)。如下图。

02 每年进行健康评估时

知易行难。所以每年都要询问自从诊断糖尿病之后,生活和行为做出了哪些改变,这些改变是否能够帮助患者达到治疗目标。

03 当新的复杂因素影响自我管理时

如患者的视力发生改变影响血糖监测时,需要健康教育者提供大屏幕或者语音提示的血糖仪。此外,食物、住房等生活压力,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也需要相应的支持资源。

04 当医疗服务发生转变时

比如从儿童过渡为成年,从健康到住院,移居到康复中心等。此时需要糖尿病教育者、患者、家庭成员和护理人员合作制定一个书面计划,列出治疗的目标,详细记录既往发生低血糖和高血糖的危险因素、营养需求、情感方面的需求等等。

理论讲起来非常空洞,有兴趣的读者不妨阅读一个案例分析。

这个病例是一位退休的69岁男性,拥有5年的2型糖尿病病史。近期体重增加,糖尿病控制不良和足部疼痛。自去年以来体重增加了22磅,他一直在努力减肥并增加锻炼,但没有成功。每天早晨服用格列本脲2.5 mg,但由于头晕而停止服用,经常在傍晚时出汗并伴有轻度的躁动感。多次测血压分别为150 / 70、148 / 92和166/88 mmHg。他没有在家中测过血糖水平,并怀疑该自测血糖是否可以帮助改善对糖尿病的控制。他对糖尿病的自我保健知识有限,并说他不了解自己为什么患有糖尿病,因为他从不吃糖。该患者的饮食显示,面包等形式的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他十年前停止吸烟。他从未进行过足部检查。他的免疫接种是及时的。

高级执业护士列出了该患者的如下问题:

血糖控制不良的2型糖尿病(A1C> 7%)

肥胖(BMI 32.4 kg / m2)

高脂血症(已经用阿托伐他汀控制)

周围神经病变(经检查为远端和对称)

高血压(根据以前的图表数据和检查)

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升高

自我保健管理/生活方式缺陷

•运动有限

•高碳水化合物摄入

•没有自我血糖监测计划

•对糖尿病了解不足

高级护士针对以上每一条进行了合理的建议,并详细阐述了理由。详见原文《由高级执业护士管理一位血糖控制不良且有复杂合并症的2型糖尿病》(Geralyn Spollett.Diabetes Spectrum 2003 Jan; 16(1): 32-36.)。

文/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副主任医师 苏磊

责编/Jane

参考文献

1. Diabetes Self-management Education and Support in Type 2 Diabetes: A Joint Position Statement of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Diabetes Educators, and the 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 Diabetes Care. 2015 Jul;38(7):1372-82. doi: 10.2337/dc15-0730. Epub 2015 Jun 5. PMID: 26048904.

2.https://professional.diabetes.org/sites/professional.diabetes.org/files/media/ada_dsms_toolkit.pdf

通俗易懂的糖尿病科普,一图读懂

来源:晋中市卫健委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