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三干(糖尿病3)
光知道糖尿病有三高?还要预防第四高
糖尿病患者常常伴有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其实,还有隐形第四高——高尿酸血症。
高尿酸血症与糖尿病一样均为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患者出现高尿酸血症的几率会远高于普通患者。
高尿酸血症是痛风发作的前奏和基础,其和痛风的关系就像血糖高与糖尿病,血尿酸越高的人越容易得痛风,并且血尿酸值越高,痛风的发病年龄就越年轻,同时易患肾结石。
预防高尿酸血症,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环节是改变饮食和生活方式。
减轻体重和控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是必要的,同时鼓励多饮白水,尽量不喝含糖饮料。
还应多吃含糖低的新鲜蔬菜和水果以供给充足的无机盐和维生素,所谓的高嘌呤食物包括啤酒、白酒、某些海产品、动物内脏及肉汤等。如果尿酸的糖友严格限制含嘌呤食物的摄取,那么就可以使血尿酸水平下降10%~15%。
除了饮食预防,运动也是预防这两种疾病的一个关键因素。对于糖友来说,适当的运动可以锻炼身体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同时也能帮助稳定血糖;而对于高尿酸的患者来说,适当的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还对减缓关节疼痛、防止关节挛缩及肌肉废用性萎缩有很大的帮助。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种疾病在选择运动方式时都应根据自己的病情来合理选择。
此外,糖友除了检测尿酸,还要完善相关检查,比如空腹抽血,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胰岛功能情况,血常规、血沉、超敏C反应蛋白等。
如果经过严格饮食控制和运动管理,血尿酸值仍明显高于正常,需及时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加用降低血尿酸的药物。(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 陈海冰)
专家:糖尿病降糖还要“三高”共管,减少心肾并发症
每年的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了解风险,了解应对”,重点强调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及早预防和管理。近日,“三高共管,心肾保护”沉浸式科普活动举办。活动上,从糖尿病科普厨房到“三高”主题的City Walk,多位专家提到要关注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风险。
我国糖尿病的疾病控制率不足37%,三高并发率较高
数据显示,当前我国有1.4亿成人糖尿病患者,其中2型糖尿病患病人数占90%以上,且患病率逐年升高,但我国糖尿病整体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仍处于较低水平,高达63%的糖尿病患者对患病毫无所知。因此,提高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率和管理水平是当前中国慢病管理的巨大挑战之一。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邹大进教授指出,随着现代人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糖尿病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但目前我国糖尿病的疾病控制率不足37%,糖尿病的防治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长期高血糖会损伤血管与神经,诱发心血管、肾脏等脏器病变,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邹大进表示,糖尿病现已成为发病率极高的疾病,但我们的知晓率、达标率、治疗率却并未与之匹配,这导致并发症的风险大规模增加。事实上,糖尿病的主要威胁并非高血糖本身,而是由之引发的并发症。这些并发症的风险因素,主要源于“一胖伴三高”——超重肥胖、高血糖、高血压和高血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超重肥胖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占比高达60%-70%,这对于患者的预后极为不利。“三高”,即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是引发并发症的主要驱动因素,同时,吸烟也是一个重要的风险因素。
糖尿病患者所需要管理的不止于血糖水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陈桢玥教授表示,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均为糖尿病的高危因素,且有多项研究显示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三高”的并发率高,它们会相互影响、相互加重,诱发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靶器官损害等,如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病风险会成倍增加。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多重危险因素综合管理,包括血糖、血压、血脂的控制,通过三高共管,降低远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此外,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合理膳食和积极运动,也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有效手段。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葛声主任表示,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也就是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尤其对于病程长、血糖控制不佳、使用降糖药物的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采用膳食干预和生活方式改善有助于实现血糖的良好控制,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发生。比如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患者日常在饮食上宜适当常吃香菇、木耳、海带、燕麦等有辅助降脂作用的食品,或将有降脂作用的药食两用食品配成药膳,比如食药两用物质荷叶、红曲等,也可以进入到糖尿病患者的食谱中。
专家:科学降糖,更要注重心肾保护
专家介绍,目前临床上糖尿病患者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心肾并发症,这也是2型糖尿病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约80%的糖尿病患者最终死于心血管事件。因此,多位专家共同呼吁糖尿病患者在疾病管理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心、肾等靶器官的保护。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中心主任曲伸教授表示,超过三分之一的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心血管疾病,约60%的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高血压,由糖尿病引起的心血管疾病病情更重,治疗难度更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我们强调糖尿病患者在治疗糖尿病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心脏的保护,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这不仅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更能降低社会的医疗负担。
曲伸强调,通过血糖仪,血压计糖尿病患者可以在家中进行每日自我监控,每三个月到医院测量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对于有心、肾并发症,半年到一年的心电图、肾功能检查是必要的,一旦出现手脚麻木、腰酸背痛、视力模糊、乏力、小便有泡沫、行走喘息等应及时就医。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主任范秋灵教授介绍,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合并症之一,现已成为慢性肾脏病和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平均每三位2型糖尿病患者中就有一位伴有糖尿病肾病,但当前我国糖尿病肾病知晓率不足20%,治疗率不足50%。因此我们呼吁糖尿病患者也要关注肾脏的保护,建议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进行1次尿蛋白和血肌酐的检测,及早发现及早干预慢性肾脏病。
糖尿病为何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三高”患者得看看了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糖代谢异常和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那么,糖尿病为什么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呢?“三高”患者又该如何进行健康管理呢?
糖代谢异常本身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危险因素,尤其糖尿病患者,更要注意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病产生的比如冠心病、脑血管病等症状。
那么,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联呢?如果患上糖尿病,首先它会造成患者血管内膜的损伤。血管内膜损伤以后,血液中含有的血脂成分尤其是胆固醇,会通过损伤的血管内膜进入血管壁,在里面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这种斑块会越长越大,使血管出现狭窄甚至闭塞的状况,从而造成冠心病甚至心肌梗死的情况发生。
如果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在大脑的血管中出现,就会造成脑血管病,甚至脑卒中、脑出血。如果出现在外周血管,也就是肢体的血管中,就会引发肢体的缺血甚至坏死。
其实,不仅糖尿病病人容易出现心血管疾病,还有一些其他种类的危险因素也会诱发心血管疾病,比如有高血压、肥胖症及心血管病家族史的人,还有年龄增长,这些原因都可能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心血管的危险因素,是在损伤了血管内膜以后,促进了血脂尤其是胆固醇在血管壁的沉积。高胆固醇血症本身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在血管损伤的情况下,胆固醇更容易沉积在血管里面,进而引发心血管疾病。
对于高血糖、高血压和脂代谢紊乱这样的“三高”人群,又该怎样进行健康管理呢?其实,最重要的就是生活方式的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是造成心血管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三高”患者日常生活中要增加活动量,多锻炼身体,每天最好有30~4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每周至少五次。另外,饮食方面要节制,尽量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
总而言之,管住嘴、迈开腿、多运动,戒掉抽烟、喝酒等不良生活习惯,都能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受访专家:北京协和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生严晓伟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