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查出糖尿病(查出糖尿病 喝水抓一把堪比胰岛素)
不痛不痒,却被查出糖尿病?糖尿病前期4个“可疑”征兆,需重视
研究表明,糖尿病已经成为了现如今社会当中的一大重症,而且患病人数逐年提高。但因为糖尿病的病情较轻时身体并没有太多的不适,所以往往被人所忽视。因此当你的身体出现以下这些异常时,需警惕,及时就医,这或许是糖尿病的前兆!
1、多汗
这是一种糖尿病的典型不良症状表现,一般表现为糖尿病患者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出现身体出虚汗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糖尿病患者在睡觉的过程中血糖降低导致的,糖尿病患者除了会在半夜出现出汗的现象之外,还会导致人的身上出现心悸的现象。
2、皮肤发痒
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血糖含量是很高的,因为糖尿病患者没有办法正常代谢糖分,而人体内的糖分含量过高,就会导致人的身上出现皮肤瘙痒的现象,所以说如果出现了糖尿病,患者的身上常常会出现皮肤发痒的现象。
3、半夜发饿
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血糖代谢是不正常的,这种情况导致了人没有办法正常利用糖分,糖分的利用率不高就会导致人的身上出现肚子饿的现象,所以说糖尿病患者常常会感到自己吃不饱。
4、半夜口渴
这也是一种典型的糖尿病症状表现,主要是由于人体内糖分含量过高导致的,大家对于这种现象一定要加以重视,如果已经喝了很多水,但是仍然带有口渴的现象,那么基本上就可以判断是由于糖尿病引起的了.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平时身体好好的,体检竟然发现了糖尿病,这些症状一定要警惕
梁先生今年55岁,平时身体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症状,却在一次常规体检中被告知有严重的血糖问题,这让他大吃一惊,后来到医院一查,发现尿里有酮体3个加号,尿蛋白1个加号...
为什么平时身体好好的,偶然检查竟然得糖尿病了呢?
其实在患糖尿病之前的5~10年,就已经出现了胰岛素效率的下降,我们称它为胰岛素抵抗,身体要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代偿胰岛素抵抗,这时候我们身体就出现了一些变化,就像我们前边提到的那位梁先生在确诊之前经常会有一些口渴、尿频、疲劳的症状,但是自己并没有拿它当回事,以为是天太热引起的,直到检查出糖尿病才知道这种情况并非正常。
我们曾经接触过一个病例,是个小孩,年龄不大,刚开始就是腹痛,去外科看急腹症,检查后说没有问题,做B超也没问题,然后医生偶然给查了一下尿,结果就显示尿糖4个加号,酮体3个加号,蛋白2个加号,被诊断为糖尿病,家长都吓傻了,说从来没想到这么小的孩子会有糖尿病,之前出现的腹痛正是糖尿病酮症的症状,医生马上给进行了胰岛素的注射,来缓解他的这种急性并发症的危险状态。
所以说有时候糖尿病发病是非常隐秘的。
糖尿病的常见临床症状有哪些?糖尿病又分哪些类型呢?
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叫三多一少。三多,就是多饮、多食、多尿,一少就是体重下降,这是最典型的表现。但是实际上很多糖尿病患者的症状并不是很明显,我们诊断糖尿病不是靠症状,是看血糖。
作为糖尿病的分型来说,它有4种类型,我们常见的大多数的患者都是Ⅱ型糖尿病,它占了90%以上。其他的还有妊娠糖尿病,儿童比较高发的Ⅰ型糖尿病,以及一些特殊类型的糖尿病,比较少见,但是也非常重要。
怀疑有糖尿病要怎么诊断?
有人说尿糖阳性就一定是糖尿病,这种说法是不对的。诊断糖尿病的标准,是看糖化血红蛋白指标,糖化血红蛋白是葡萄糖和红细胞里面的血红蛋白结合的一个产物,它能够反映过去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而静脉的空腹血糖和服糖后两个小时的血糖,是目前我们判断血糖达标还是没有达标的一个金标准。
这就需要我们到医院做一个糖耐量试验,检查的时候需要空腹8个小时以上,早晨9点以前先抽一次血,这个血糖我们称之为空腹血糖,服用75克葡萄糖后2个小时再抽一次血,这就是服糖后两个小时血糖,当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餐后两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1.1,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了。
有很多患者觉得查空腹比较方便,看着空腹血糖不高,就认为没问题,这是不对的,实际上根据中国流行病学的筛查发现有60~80%的患者是以餐后血糖升高来诊断糖尿病的,所以千万不要忽视您的服糖后两小时或者餐后两小时的血糖。现在很多人家里有快速血糖仪,大家经常拿来自己测血糖,然后到医院就说自己得了糖尿病,这也是不对的,必须要进行抽血检查才行。
如果说糖尿病不及时治疗,会引发哪些并发症?
当血糖持续变高的话,就会使血管变硬,血管到哪儿,哪儿就会出现并发症。最主要的并发症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大血管,主要是以心脑血管为主的。
2. 下肢动脉的闭塞。
3. 微血管,包括了眼底的血管,肾脏的血管。
很多患者早期没症状,不治疗,等到一旦出现问题再治疗,血管的损伤已经存在了,再治也回不去了,所以一定要切记早期预防才能避免晚期的后悔。
糖尿病治疗中被公认的五驾马车原则,到底是怎么回事?
1. 糖尿病教育。每一个得糖尿病的患者一定要知道糖尿病到底是怎么回事,病程是什么样子?有哪些症状?会出现哪些并发症?应该去怎么治疗?用药的原理是什么?如果用胰岛素的话,胰岛素的注射技术也要了解,这是对于患者的最基本的治疗。
2. 饮食治疗。糖尿病患者要进行饮食上的总量控制,鼓励患者多吃富含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少吃勾芡的容易消化的东西,因为这样会使得餐后血糖升高,建议少量饮酒,每天红酒不超过一杯,白酒不超过一两,啤酒不超过一听,同时一定要禁烟。
3. 运动治疗。对于一般的糖尿病患者,我们要求一周至少要运动150分钟,也就是至少要保证一周有5天每天半小时的运动。这个运动我们强调的是中等强度运动,什么是中等强度运动?比如说打太极拳,快走,打羽毛球、乒乓球等。
4. 血糖监测。有人说我坚持吃药打针就高枕无忧了,没有症状不再需要复查,这个是不对的,就像孩子天天背着书包去上学,就能保证他学会了吗?我们需要什么?需要检测,我们需要完成小测验,我看我血糖达标不达标,不能说吃药打针就高枕无忧,这是错误的。糖尿病患者要学会自我监测,我们得知道怎么去监测血糖,不仅要监测空腹血糖,还要监测餐后两个小时的血糖。当出现低血糖的时候,我们还要监测夜间两到三点的血糖和每顿饭饭前的血糖。每隔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去医院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每年要定期查一下并发症,这些是患者一定要坚持做到的。
5. 药物治疗。通常来说对于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大家可能简单的会分为输液、打胰岛素、吃药这三种方式,有时候病人到医院说血糖特别高,让大夫给输点液,其实这是不对的,输液治疗仅仅用于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比如开头提到的患者梁先生,他在住院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糖尿病酮症,尿里面的酮体是三个加号,必须要进行静脉点滴胰岛素,纠正急性并发症。所以患者一定要知道不同药物的使用方法、药物的剂量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
提醒:突然查出糖尿病当心胰腺癌!3类人群及早到医院筛查
57岁的老李不抽烟不喝酒,唯独有个爱吃肉的喜好,几乎顿顿都要吃肉,连早餐也得吃点猪肉才满足,简直是无肉不欢。
因为爱吃肉,特别是烤肉、腌肉,老李的体型自然偏胖,也有“三高”问题,但平时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不舒服。所以当出现腹痛腹胀、食欲不佳的时候,老李也只当自己是得了胃病,到医院检查。
结果这一查,却查出轻度糖尿病和胰腺导管腺癌!查出胰腺癌,老李十分讶异,连问医生是不是搞错了,自己并没有感觉特别不舒服,也没有一般癌症患者有的坏习惯,怎么癌症就突然找上门来了?
胰腺在人体内是第二大消化腺,同时具有内分泌和外分泌的功能,其实并非所有长在胰腺的癌症都叫胰腺癌,我们一般所说的胰腺癌是指在胰腺导管上皮细胞上发生的癌变,也就是胰腺导管腺癌,几乎占了全部胰腺癌类型的95%。
有数据显示,我国的胰腺癌发病率平均达到7/10万人,在上海的发病率更是高达15/10万。根据河南省肿瘤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十多年来,我国男性的胰腺癌发病率以平均每年1.1%的增幅上升。
胰腺癌素有“癌王”之称,主要是因为它具有两个特点:
1、早期难诊治
胰腺癌在早期诊断比较困难,导致大多数患者在确诊的时候已经是晚期,这主要是因为胰腺的位置比较特殊,深藏在左上腹最深处,和肝脏、肠胃、胆等器官相邻,位于腹腔深处。
当患者出现上腹疼痛和食欲不振等症状时,很容易误诊为慢性胃病而错失早发现的机会。再加上胰腺癌的发生并没有确切的病因,导致发现困难。
2、发展速度快、易转移
根据统计,一个大约2厘米的胰腺癌病灶,就有40%的可能性已经出现淋巴转移,一旦确诊胰腺癌,70%~80%的患者都会出现肝转移、肺转移、腹膜转移等,发展十分迅速,而2厘米肿瘤对肝癌来说还只是亚临床。所以,一旦确诊胰腺癌往往就已经到了中晚期。
癌症的发生和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很多癌症都是因为坏习惯而导致的。
研究发现,不良生活习惯会增加胰腺的负担,比如吸烟、暴饮暴食、酗酒、长期摄入高脂肪食物、喝咖啡等,在临床上发现,喜欢高脂肪饮食的人血脂水平更高,容易对胰腺的微循环造成影响,所以更容易出现胰腺疾病。
1、一个坏习惯必须改掉
开头案例中的老李虽然平时不抽烟不喝酒,但最终还是发现患了胰腺癌,主要是因为他有一个坏习惯,想要预防胰腺癌,这个坏习惯一定要改,那就是长期高脂肪饮食。如果人体在短时间内摄入大量的高脂肪食物,多余的脂肪就容易堵塞胰管,导致急性胰腺炎的发生,而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则会增加癌变风险。
加工肉类也属于高脂肪饮食的一种。英国癌症杂志曾刊登发表瑞典的一项相关研究,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调查发现,每天吃2片咸肉或1根香肠会使胰腺癌的风险增加20%。而就算摄入较少的加工肉食,也会增加患胰腺癌的风险。每天摄入100克的加工肉食就会增加38%的胰腺癌风险,如果每天摄入150克的加工肉食,会增加57%的胰腺癌风险。
2、三类高危人群需及时筛查
除了改掉不良生活习惯之外,想要预防胰腺癌还要注意筛查,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洪德飞特别强调,以下3类胰腺癌高危人群需要马上或定期到医院检查或筛查:
- ①有胰腺癌家族史的人群,和普通人群相比,这类人群患胰腺癌的风险会明显上升,所以需要做好基因筛查,最好定期去医院检查;
- ②原本没有无糖尿病史的人却突然检查出患有糖尿病的人群,这时候就要警惕有胰腺癌的风险;
- ③慢性胰腺炎人群以及有胰腺癌病变可能的囊实性肿瘤等患者。
胰腺癌的症状很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导致早期诊断率低,因此,学会辨别胰腺癌的症状,注意与普通疾病区分,才能降低误诊、漏诊的概率,做到早诊早治。
1、中上腹饱胀不适、疼痛
这是胰腺癌比较常见的症状,但却极其容易跟“胃病”混淆。胰腺癌通常会导致胆管或胰管梗阻,影响了胆汁排泄,从而会导致胆囊和胆管的压力过大,患者就容易出现腹部饱胀不适和疼痛的症状。不过,胰腺癌导致的这种疼痛和普通的胃病不同,一般是隐痛,而且在饭后疼痛的范围扩大、加剧。
2、腰疼
当胰腺癌影响到腹腔的神经丛时,患者就会出现持续性的疼痛,而由于胰腺的位置比较靠后,所以患者一般会出现腰疼的症状,通常会在夜间出现疼痛,平躺、仰卧姿势会加重腰疼症状,而侧卧或弯腰又能减轻疼痛,这也是胰腺癌的典型症状。
3、黄疸
60%以上的胰腺癌患者都会出现黄疸的症状,因为胰腺癌会影响胆汁的排泄,所以当出现黄疸的时候,除了要怀疑肝脏疾病外,还要警惕是胰腺癌的可能。
4、体重减轻
大部分胰腺癌患者会有明显的体重减轻症状,而且和胃病导致的体重减轻不一样,胰腺癌患者通常是出现进行性的消瘦。
5、突发糖尿病
由于胰腺癌变会影响血糖的调节功能,因此,如果是突发的糖尿病,应该要警惕胰腺癌的发生。
早期发现和治疗能大大提高胰腺癌患者的生存率,目前,临床上主要靠上腹部增强CT来帮助诊断胰腺癌,如果出现上述症状时,应该及时做好胰腺增强CT。
四、提醒:30%~50%的胰腺癌患者伴随糖尿病有研究发现,在临床上大约有30%~50%的胰腺癌患者都伴有糖尿病,也有一些糖尿病患者在几年后被发现患有胰腺癌,由此可见胰腺癌与糖尿病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不过,目前的医学研究还无法确定究竟是糖尿病导致了胰腺癌,还是胰腺癌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因此,如果糖尿病患者出现这5类情况,要做好筛查:无糖尿病家族史;年龄大于50岁;突然检查出糖尿病而且血糖很高;没有肥胖症状;用降糖药和胰岛素治疗的效果不好。
胰腺癌作为“癌中之王”夺走了无数患者的健康和生命,要想预防胰腺癌,除了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外,还应该注重体检,发现异常症状一定要及时检查。##谣零零计划##2021生机大会#
参考资料:
[1]《突然查出糖尿病当心患有胰腺癌》.大河健康报.2019-12-24
[2]《面对“癌王”,只能举手投降?| 世界胰腺癌日》.健康中国.2021-11-18
[3]《吸烟、酗酒、肥胖、熬夜……胰腺癌与这些日常生活习惯密切相关》.人民网.2021-08-12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